监控量测专业技术方案镇龙车辆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6206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监控量测专业技术方案镇龙车辆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监控量测专业技术方案镇龙车辆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监控量测专业技术方案镇龙车辆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监控量测专业技术方案镇龙车辆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监控量测专业技术方案镇龙车辆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监控量测专业技术方案镇龙车辆段.docx

《监控量测专业技术方案镇龙车辆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控量测专业技术方案镇龙车辆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监控量测专业技术方案镇龙车辆段.docx

监控量测专业技术方案镇龙车辆段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

镇龙车辆段

 

监控量测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国中铁二局镇龙车辆段项目部

2013年12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1

二、编制目的和原则1

2.1、监测目的1

2.2、监测原则1

三、工程概况2

3.1、工程概述2

3.2、项目参建单位2

四、水文气象及工程地质2

4.1、工程地质2

4.1.1、地形和地貌2

4.1.2、地质构造和地震烈度2

4.1.3、水文地质3

4.1.4、不良地质条件及特殊岩土3

五、监测方案3

5.1、监测内容3

5.2、监控量测控制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4

5.3、观测方法4

5.3.1、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4

5.3.2、沉降量的观测方法5

六、监控量测实施5

6.1、路堤沉降变形监测5

6.2、测量的精度及频度5

6.3、高边坡监测5

6.4、监测项目见下表6

七、监测预警7

7.1、各项监测的报警指标应按照以下原则确定:

7

八、监测成果7

九、监控量测管理7

监控量测方案

一、编制依据

1.1、本工程招标文件、施工总承包合同及施工图;

1.2、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提供的导线点、水准点及施工现场场地情况

1.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1.4、《地下铁路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9-1999)、《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广州轨道交通施工测量管理细则(第三版)》;

1.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099)。

二、编制目的和原则

2.1、监测目的

2.1.1、保证高边坡自身稳定和安全,以及软基处理作业的质量,施工中必须进行监控量测。

2.1.2、现场监控量测高边坡、高边坡支护设计是否合理、施工方法和工艺是否可行的重要手手段,也是保证安全施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2.1.3、监测的信息指导施工并及时掌握支护系统的状况,确保支护系统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2.2、监测原则

2.2.1、遵循相关规范的要求,针对结构设计特点及地质情况、实际工程条件、项目施工状况编制符合本项目的监控量测方案。

2.2.2、明确不同地段、不同结构物的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埋设形式与要求,适时为施工安全评估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控量测资料。

2.2.3、根据监测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和位移可能超限的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施工安全。

三、工程概况

3.1、工程概述

3.1.1、镇龙车辆段与综合基地位于二十一号线线路中部偏西方位(二十一号线全长60.1km,车辆段中部位置在CK36+124)。

段址位于九龙大道以东,广汕公路北侧,地块走向由西向东,地面标高在29.2m~66m之间。

段址周围有规划路,交通便捷。

3.1.2、车辆段段址现状为鱼塘、低矮山体、村宅等,内有数条10KV高压线,段址围墙外东北角为广州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口语培训基地校舍。

规划为居住用地、绿地,选址用地涉及农保范围。

车辆段用地地块长约1140m,最宽处为462m,最窄处为248m。

3.1.3、±0.00以下工程设计共包括:

站场土石方工程,地基加固(搅拌桩)工程,涵洞工程,改沟(渠)工程,排水工程、支挡及永久围蔽工程等。

3.1.4、±0.00以下工程设计共包括:

站场、路基、边坡、箱涵、试验车线隧道、试车线风井及出入段线隧道等。

3.2、项目参建单位

建设单位:

广州市地下铁路总公司建设事业总部

勘察单位: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设计单位: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

监理单位:

广东至艺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总承包单位:

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四、水文气象及工程地质

4.1、工程地质

4.1.1、地形和地貌

车辆段选址地表河流水系不发育,地表河流水系不发育,地表水体以局部山前沟塘和灌溉小涌沟为主。

地貌特征主要为山前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和低丘地貌单元。

4.1.2、地质构造和地震烈度

车辆段下伏基岩主要为晚志留世花岗岩和元古代变质岩。

白云山-萝岗断隆:

由下古生界深变质岩和加里东期以来的混合岩、花岗岩组成,片理、构造线方向以NE为主,与区域构造线方向成角度斜交,各期(燕山期为主)岩浆活动强烈,地形起伏较大,局部有沉积岩覆盖在片麻岩、混合岩之上,近期为强烈隆起区。

4.1.3、水文地质

车辆段场区及出入线范围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中等腐蚀性,主要腐蚀介质为水中的侵蚀性CO2,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

4.1.4、不良地质条件及特殊岩土

填土

填土遍布整个场地,主要有素填土、耕植土、杂物土等三种类型,以素填土和耕植土为主。

其中素填土呈土黄色、黄灰、褐红、灰褐色等,湿,松散,主要由砂土、粘性土和少量碎石组成,耕植土呈灰褐、灰黑、深黄色,湿,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局部含少量植物根茎;杂填土呈杂色,湿,松散为主,由粘性土、粗砂、碎石块及生活垃圾组成。

该层为新近堆积物,欠固结,均匀性差,压缩性高,结构较松散,对施工有不利影响。

软土

软土层分布范围较窄,不连续,厚度变化较大,大部分变化较大,大部分呈透镜体状分布。

经调查,山前水塘多以硬底为主,在鱼塘底分布有淤泥。

软土均匀性稍差,含少量砂粒,但砂夹层不常见,含有多量腐木等腐殖质,孔隙比高,含水量高,压缩性强,抗剪强度较低。

风化岩和残积土

场区范围内揭露岩层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长期剥蚀和风化堆积作用形成本场地厚层风化岩和残积土。

孔隙比较大,受亲水矿物影响,具遇水易软化,崩解的特性,施工时若被水淹(浸),其承载力降低明显。

五、监测方案

5.1、监测内容

5.1.1、高边坡支护结构监测。

5.1.2、软基处理监测。

5.2、监控量测控制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控制点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作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观测点位密度能够满足监控量测控制网要求。

在施工及监控量测过程中,由于观测控制网点位沉降、位移或通视条件限制等原因,可根据实际情况补设、加密水准基点。

沉降监测网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高程采用二等水准成果,平面采用二级导线控制网。

其主要技术标准和精度要求见下表所示:

二等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m):

等级

视距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计差

视线高度

仪器等级

视距

视线长度20m以上

视线长度20m以下

二等

DS1

≤60

≤2.0

≤4.0

≥0.4

≥0.3

二等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

等级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之差

基辅分划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程之差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

二等

3.0

0.5

0.7

2.0

二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附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测距中误差mm

测角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2.4

250

≤±15

≤±8

≤±16√n

≤1/10000

二级导线内业计算数字取位:

观测方向值及各项改正数(``)

边长观测值及各项改正数(m)

边长与坐标(m)

方位角(``)

1

0.001

0.001

1

5.3、观测方法

5.3.1、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

A、采用轴线投影法:

在某条测线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定基准点A、B,全站仪假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续为一条基准线。

观测监测点E,测的基准点至各监测点的水平角及平距,算的各个监测点的位移量,“+”表示向基坑外出位移,“-”表示向基坑内侧位移,原始值与观测值之差为累计位移量。

B、采用坐标法:

用全站仪假设于基准点A,观测监测点的坐标,取三次平均值为初始值。

每次观测值减去前一观测值为本次观测值位移量,本次观测值减去原始观测值为累计位移量。

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各观测点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分别为±3.0、±1.0。

5.3.2、沉降量的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采用和水平位移观测同一点的原则,在一个点位上反应出水平位移量和沉降量,以更好的进行数据分析。

沉降观测应在开挖前进行初次监测,以第一次监测数据作为基准值,基坑开挖期间,每一天监测一次,计算的每次的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发现超过预警值的及时通知现场施工人员及项目负责人。

六、监控量测实施

6.1、路堤沉降变形监测

路堤监测项目包括路堤基底沉降监测、路基面沉降观测。

填筑期间和填筑完成后应对路基沉降变形进行联系监测,并保证荷载稳定条件下观测6个月。

路堤监测点如下图

6.2、测量的精度及频度

测量精度为二级水准测量标准(特别是在路堤基床底层填筑完成后);测量频度:

在填筑期间,应每天观测一次,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3天观测一次。

施工完成后,前15天内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观测一次,第30~90天没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月观测一次。

6.3、高边坡监测

对高边坡的每一级防护均应进行监测,监测点每25m设置一个,施工监测频率为边坡开挖阶段1~2次/天,雨季应加强监测,监控量测管理基准值根据有关规范、规程、计算资料和类似工程经验制定。

监测数据达到管理基准值的80%时,定位警戒值,应加强监测频率。

当监测数据达到超过管理基准值时,应停止施工,修正支护参数后方能继续施工。

当边坡及支护结构出现险情时,应加密观测,必要时可每天一次。

暴雨后、雨季、台风后、建筑基础施工期间,应每周二次。

边坡支护工程竣工后的监测时间不应少于两年,频率可在每月一次。

6.4、监测项目见下表

边坡工程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

监测点布置位置

监测方法

监测精度

监测频率

报警值

地表裂缝

坡顶1.5H范围内

人工检查

施工监测应贯穿车辆段施工全过程

边坡开挖阶段1~2次/天

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大监测频率

40mm

水平位移

边坡顶部2米

重力式挡土墙顶部

全站仪

1mm

40mm

垂直位移

边坡顶部2米

重力式挡土墙顶部

全站仪

1mm

50mm

边坡支护监测控制点的布置见下图

边坡监控量测布设图

七、监测预警

7.1、各项监测的报警指标应按照以下原则确定:

7.1.1、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不可超出设计值。

7.1.2、满足各保护对象的要求,达到保护目的。

7.1.3、满足现行的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

7.1.4、发现位移(变形)、沉降速率达到或超过监测预警值的,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及相关部门,并建议采取有效措施。

八、监测成果

取得各种监测资料后,及时进行处理,排除仪器、读数等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剔除和识别各种粗大、偶然和系统误差,避免漏测和错测,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并做好存档工作。

九、监控量测管理

9.1、测量人员必须熟悉全站仪及水平仪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并熟练操作。

9.2、测量仪器经过国家规定的质检部门的鉴定并有鉴定证书。

9.3、对基准点及已定监测点,应严格保护,做好醒目标志。

9.4、项目部监控量测负责人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变动。

9.5、观测过程中加强观测控制网、观测点的保护,定期对控制网进行复核,发现控制点损毁、位移或沉降后应立即进行补设及调整。

确保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和精确性。

9.6、监控量测必须坚持坚持测量复核制,包括外业要有多余观测条件,并构成闭合检核条件,发现异常及时分析,采取重测或及时上报的措施,内业计算坚持独立平行计算和相互校核。

9.7、测量原始记录,必须在现场同步作出。

严禁事后补记、补绘。

原始资料不允许涂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