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常用的解剖名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56382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系统常用的解剖名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呼吸系统常用的解剖名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呼吸系统常用的解剖名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呼吸系统常用的解剖名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呼吸系统常用的解剖名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吸系统常用的解剖名解.docx

《呼吸系统常用的解剖名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系统常用的解剖名解.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呼吸系统常用的解剖名解.docx

呼吸系统常用的解剖名解

 

呼吸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1.呼吸系统respiratorysystem:

由传导部和呼吸部组成。

传导部即我们常说的呼吸道

respiratorytract,包括鼻、咽、喉、气管和肺内各级支气管。

它们的壁内有骨或软

骨做支架,以保证气流的畅通。

当空气通过这些器官时,被过滤、湿润和加温或冷却。

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及其以下部分称为下呼吸道。

呼吸部包括肺内呼吸细支气管以下至肺泡,它们与毛细血管网紧密相贴,血液与空气的气体交换在

此进行。

2.鼻nose:

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不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嗅觉器官。

鼻腔nasal

cavity是一个前后狭长的腔隙,顶部较窄,底部较宽,前经鼻孔通向体外,后经鼻后

孔通向咽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二腔。

每侧鼻腔又可分为前部的鼻前庭和后部的固

有鼻腔。

鼻前庭nasalvestibule

在鼻腔的前下部,是鼻翼和鼻中隔前部所围成的略

呈球形的腔隙。

其上方有一弧形的隆起称

鼻阈,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的分界。

鼻前庭

壁内被以皮肤,生有粗硬的鼻毛,有滤过尘埃和净化吸入空气的作用。

固有鼻腔位于

鼻阈后上方,是鼻腔的主要部分。

固有鼻腔壁由粘膜覆盖,分为嗅区和呼吸区。

嗅区

粘膜内有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

呼吸区粘膜内富含血管和粘液腺,对空气有湿

润、调节温度和除尘的作用;粘膜分泌的粘液中含有溶菌酶,能溶解鼻腔中的细菌;

每侧鼻腔有顶、底和内、外侧壁。

鼻腔内侧壁为鼻中隔,其前下部的粘膜中有很丰富

的血管丛,鼻出血多出现在此处,故称为易出血区(

Little区)。

鼻腔外侧壁形态结构

复杂,有三个向内下方卷曲的突起,分别称上、中、下

鼻甲nasalconcha

各鼻甲和

外侧面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空隙,相应称为上、中、下

鼻道nasalmeatus

鼻腔外侧

壁有四对鼻旁窦的开口,经鼻气管插管时如分泌物引流不畅,可能会继发鼻窦炎。

3.咽pharynx:

位于鼻腔、口腔和喉的后方,为前后略扁呈漏斗形的肌性管道。

上起颅底,

下方约在第六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全长约12cm。

咽与鼻腔、口

腔和喉相通,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4.喉larynx:

位于颈前正中部。

上通咽腔,下接气管。

既是呼吸的通道,又是重要的发

音器官。

5.甲状软骨thyroidcartilage:

形如盾牌,由左、右两个方形的软骨板组成。

两板在前

正中线相遇成前角,成年男性此角明显向前凸隆称为喉结laryngealprominence;在

女性不明显。

6.环状软骨cricoidcartilage:

是呼吸道上惟一完整的软骨环,是喉的底座,对喉腔保持通畅有重要作用。

7.会厌软骨epiglotticcartilage:

呈长叶形软骨,固定端很细为茎,以韧带连于甲状

软骨前角,其游离端较宽,位居舌根之后,构成喉口的前界。

气管插管时常须以喉镜

挑起会厌软骨,气管导管才能进入喉和气管。

8.杓状软骨arytenoidcartilage:

呈三棱锥体形,底面有卵圆形关节面与环状软骨成关

节,底的前角锐利为声带突,外侧角钝圆为肌突。

9.环甲正中韧带:

旧亦称环甲膜。

是垂直方向连结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弓上缘中部

之间的纤维弹性膜,上窄下宽。

急救窒息病人时,可切开或用粗针头穿过该韧带。

10.气管trachea:

平第6颈椎(环状软骨)平面续连于喉,经胸廓上口移行于胸部。

当头

仰俯时,气管可上下移动1.5cm。

其上段位置较浅,距皮肤1-2cm,下段较深,距皮肤

4cm。

常规气管切开术时,应严格使头保持正中位,并尽量后仰,使气管接近体表,以

利手术的进行。

气管在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此处称为气管杈bifurcation

oftrachea,其腔内有末软骨环中份的三角形钩状突,在两主支气管之间弯向下后,

 

在气管杈腔内形成

 

气管隆嵴(隆突)carinaoftrachea,是支气管镜检时的重要标志。

11.主支气管principalbronchus:

气管在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

较细长且方向较近水平,长4-5cm;右主支气管较短粗而比左侧更向下倾斜,长2-3cm,

故异物易坠入右主支气管内。

12.肺lung:

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分左、右两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膈的上

方。

右肺较短而宽,左肺窄而长。

肺含有大量的空气及弹性纤维,质软而轻,呈海绵

状,富有弹性,可浮于水。

13.肺泡Alveoli:

是吸入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泡的大小不一,单个肺泡的平

2

 

14.胸廓Thorax:

由脊柱、肋骨、胸骨以及肋间肌等胸壁软组织共同构成,底部由膈肌封

闭。

胸廓富有弹性,当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可改变胸廓的前后、左右和上下径,从

而改变胸腔和肺的容积,产生吸气和呼气动作。

15.胸膜pleura:

分脏胸膜visceralpleura和壁胸膜parietalpleura。

脏胸膜被覆在

肺的表面,与肺实质结合紧密。

壁胸膜贴于胸廓内面、纵隔的外侧面和膈的上面。

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反折延续,在两肺周围分别形成两个互不相通、完全封闭的胸膜

腔pleuralcavity。

腔内为负压,且含有少量浆液,以减少呼吸时的摩擦。

 

呼吸生理学名词解释

1.呼吸respiration

有生命活动的机体因进行新陈代谢,需要不断地从外周环境摄取氧

和排出二氧化碳。

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呼吸由三个环节组成:

①外呼吸external

respiration

,是指外界与血液在肺部进行的气体交换,它包括

肺通

气pulmonaryventilation

,即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

肺换气

gas

exchangeinlung

,即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Transportofgasintheblood

;③内呼吸Internalrespiration

,即血液和组织之

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造成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称为

呼吸运动。

当吸气肌收缩时,胸廓扩大,由于胸膜脏层与壁层间存在少量浆液,使两层

胸膜紧密粘着在一起,且有胸膜腔负压加强了这种粘着,低于大气压,空气顺压差进入

肺造成吸气。

反之,当吸气肌舒张甚或呼气肌收缩时,胸廓缩小,肺也随之缩小,肺容

积减小,肺内压暂时升高,高于大气压,肺内气体便顺此压差流出肺,造成呼气。

呼吸

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3.胸膜腔内压(胸内压,intrapleural

pressure):

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与胸廓二者作用

于胸膜腔,产生胸膜腔内负压。

静息呼吸时(潮气呼吸)胸膜腔内压力始终呈负相变化,

约在-5~-15

cmHO。

胸内压呈负压有利于静脉血的回流和血液循环,保持肺脏扩张

2

状态,降低气道阻力。

4.肺内压Intrapulmonarypressure

是指肺泡内的压力。

在呼吸暂停、声带开放、呼吸

道畅通时,肺内压与大气压。

当吸气开始时,肺容积增大,肺内压暂时下降,低于大气

压,空气在此压力差的推动下进入肺泡,随着肺内气体逐渐增加,肺内压也逐渐升高,

到吸气末,肺内压已升高到和大气压相等,气流也就停止,完成了吸气的过程。

当呼气

开始时,肺容积减小,肺内压暂时升高,超过大气压,肺内气体逐渐减少,肺内压逐渐

下降,至呼气结束时,肺内压又降到和大气压相等。

5.气道内压intra-airwaypressure

大气压与肺泡压之差产生气道内压。

吸气相,肺内

压为负值,气道内压由口腔向肺泡递减,吸气末:

肺泡压

=大气压,气道内压=大气压。

呼气相,肺内压为正值,气道内压由肺泡向口腔递减。

呼气末:

肺泡压

=大气压。

呼吸

周期中,气道内压力递减的梯度与气道阻力有关。

6.经气道压Trans

airway

pressure,Taw:

也称跨壁压。

胸腔内气道壁内外压力的

差值。

使气道扩张或压缩的压力。

即气道内压与胸膜腔内压力的差值。

吸气时,胸内负

压增加,经气道压增高,气道扩张,呼气时反之。

呼气末正压(

PEEP)是在呼气相增高

气道内压,使经气道压增加,防止气道陷闭。

7.经胸肺压Trans

thoracic

pressure

,TTP:

相当于肺内压与胸廓外大气压之差,

是扩张或压缩胸壁和肺脏的总压力。

8.经肺压Trans

pulmonary

pressure

,Tp:

相当于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使肺脏

扩张或回缩的压力。

9.经胸壁压Trans

chestwall

pressure

,Tw:

相当于胸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10.人工呼吸artificialrespiration

由于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推动气

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根据这一原理,一旦自主呼吸停止,如心脏仍在跳动,便可用人

为的方法造成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来维持肺通气,称之为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的方法很多,有用人工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有节律地举臂压背或挤压胸廓等。

在旅行人工呼吸时,首先要保持气道通畅,否则对肺通气而言,操作将是无效的。

 

11.顺应性compliance:

是用单位压力的变化能引起多少容积的改变来表示的,生理学上常用顺应性来测量肺和胸廓的可扩张性。

V

CL/cmH2O

P

C-顺应性,V-容积变化,P-压力变化

12.

通气阻力resistancestoventilation

可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在平静

呼吸状态下,弹性阻力是主要因素,约占总阻力的

70%,而非弹性阻力占

30%。

弹性阻

力Elasticresistances:

包括肺和胸廓的弹性回缩力elasticrecoil

造成的阻力,以

及相关的顺应性和表面张力的作用。

非弹性阻力non-elasticresistances

包括气道

阻力和组织阻力。

组织阻力来自呼吸时组织相对位移所发生的摩擦,影响较小,一般可

忽略不计。

气道阻力airwayresistance

是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及气体分子与

气道壁之间的摩擦力,是一种动态阻力,随气体流动的加快而增加,可用维持单位时间

内气体流量所需的压力差来表示。

气道阻力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约占

80%-90%。

13.

呼吸功workofbreathing

呼吸肌为克服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而实现肺通气所

作的功称为呼吸功。

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压力变化乘以容积变化来计算,单位是

kg·m。

14.

潮气量Tidalvolume,V: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似潮汐的涨落,称为潮

T

气量。

在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为

400-600ml,一般以500ml计算,运动时潮气量将增大。

15.

补吸气量Inspiratoryreservevolume

,IRV: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

的气量为补吸气量。

正常成人约为

1500-2000ml。

16.

补呼气量Expiratoryreservevolume

,ERV: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

的气量为补呼气量。

正常成人约为

900-1200ml。

17.

残气量Residualvolume,RV:

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气量为残气

量,此气量只能用间接方法测量,

正常成人约为1000-1500ml,肺气肿等病人残气量增

加。

18.

深吸气量Inspiratorycapacity

从平静呼气末作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量为

深吸气量,是潮气量和补吸气量之和,是衡量最大通气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19.

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residual

capacity,FRC:

平静呼吸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

量为功能残气量,是残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正常成人约为

2500ml。

FRC的生理意义是

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过度变化。

通过

FRC的稀释作用,肺泡

气和动脉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分压就不会随呼吸而发生大幅度的波动,

以利于气体交

换。

20.

肺活量Vitalcapacity

,VC:

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

量。

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三者之和。

正常成人男性平均为

3500ml,女性

为2500ml。

VC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是最常用的肺通气机能的指标之一。

21.

时间肺活量Timedvitalcapacity

,TVC:

一般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并以最快的

速度呼出,在头三秒钟内所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分别称为第

1、2、3秒的TVC。

正常人分别为83%、96%和99%,即正常成人在

3秒钟内基本上可呼出全部肺活量的气体。

TVC是一种动态指标,不仅反映肺容量的大小,而且反映了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所以

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22.

肺总容量Totallung

capacity

,TLC:

是指肺所容纳的最大气量,也就是

VC和RC

之和。

正常成人男性约为

5000ml,女性约为3500ml。

23.

每分通气量Minuteventilationvolume

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

呼吸频率乘以潮气量。

 

24.

最大通气量Maximalrespiratoryvolume

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为

最大通气量。

它反映单位时间内充分发挥全部通气能力而能达到的通气量,是估计一个

人能进行多大运动量的生理指标。

25.

无效腔(死腔)deadspace:

并不是所有吸入的气体都可以进入肺泡并进行气体交

换,那些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之前的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这部分空

间称为解剖无效腔或死腔anatomicaldeadspace

进入肺泡的气体,也可因血液在肺

内分布不均匀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这部分肺泡容积称为

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space。

肺泡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合称为生理无效腔

physiologicaldeadspace

26.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

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等于(潮

气量-死腔)×呼吸频率。

27.

呼吸气体分压partialpressureortension

是指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所具

有的压力。

可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乘以各组成气体所占有的容积百分比来计算。

空气是

一种混合气体,总压力在海平面是

760mmHg,其中氧的百分比约为

21%,则氧分压为760

×21%=159mmHg。

通气

/

血流比值

V

A

Q

ratio

V

A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

Q是指每分肺血流量。

28

通气/血流比值影响气体交换。

正常成人在安静时,

VAQ=0.84

,此时气体交换效率最

高。

29.

肺表面活性物质

pulmonarysurfactant,PS: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功能,

其分泌物中的磷脂(主要是二棕榈酰卵磷脂)等成分在肺泡上皮表面铺开,形成一层薄

膜,称表面活性物质。

PS的主要功能:

①降低气液面的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陷。

②保

持适当的肺顺应性,减少呼吸功。

③防止肺微血管内成分渗入肺泡,

减少肺水肿的发生。

④增强肺防御能力。

30.

时间常数(time

constant

,TC):

是气道阻力和肺泡顺应性的乘积,用以表达

每个肺泡充气所需时间及气体在肺内的分布情况,正常为0.4秒。

正常人

R=2.0cmHO/L/sec,C=0.2L/cmH

2

O,RC=0.4sec。

在一个

TC内,肺泡充气至最终容

2

积的63%,2倍TC可充盈95%,3倍TC可充盈100%。

局部肺区TC的不同造成气体在肺

内分布不均。

31.压力-时间乘积pressure-time

product,PTP:

等于肌肉收缩时间×肌肉产生的压

力变化。

反映了呼吸肌的努力(特别是在气道狭窄、阻塞时)

,与氧耗相关。

32.呼吸功workofbreath,WOB:

是指呼吸肌克服阻力(肺和胸廓的弹性回缩力、气道阻力、组织阻力)维持通气量所做的功。

正常人平静呼吸时,吸气过程是主动、耗能的。

呼气过程是依靠肺和胸廓弹性回缩力,扩张的肺回归到功能残气量位,是被动、无

能耗过程。

因此,呼吸肌仅在吸气时做功。

正常呼吸功为0.4-0.6J/L,占全身氧耗量的1%-2%。

气道阻力增加、肺和胸廓顺应性降低时,呼吸功可明显增加。

对于呼吸功能异常的危重病人,监测呼吸功具有重要意义。

 

呼吸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缺氧hypoxia:

氧是生命活动所必需。

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

组织的代谢、机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氧中毒oxygenintoxication:

氧气虽为生命活动所必需,但0.5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却对任何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氧中毒。

氧中毒时细胞受损的机制一般认为与活性氧

的毒性作用有关。

氧中毒的发生取决于氧分压而不是氧浓度。

当吸入气氧分压过高时,因肺泡气及动脉血的氧分压随之增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氧分压差增大,氧的弥散加速,组织细胞因获得过多的氧而中毒。

人类氧中毒有两型:

肺型和脑型。

3.肺内分流Shunt:

是指流经肺部的血液未进行气体交换而直接与经过气体交换、动脉化的血液相混合,使血氧下降。

测定肺内分流大小和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肺部的病理生理

改变,常用QsQt表示。

QsQt是指每分钟从右心室排出的血流中,未经过肺内氧合

 

而直接进入左心室的血流量(分流量)和心输出量的比例。

实际上,包括解剖分流和肺内分流。

4.呼吸衰竭respiratoryfailure:

呼吸衰竭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由影响肺功能的多种病

理情况所致,这些病理改变使得病人的肺功能无法维持正常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或

排出二氧化碳CO2。

迄今尚无一致公认的呼吸衰竭定义。

多数人同意当呼吸功能损伤到

气体交换不能维持正常的动脉血气水平,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和(或)动脉血二

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并超过正常范围时,即有呼吸衰竭存在。

通常血气诊断标准是

海平面、静息状态及呼吸空气的情况下,PaO2<6.67kPa(50mmHg),和(或)PaCO2>7.33kPa(55mmHg)。

5.低氧性呼吸衰竭hypoxicrespiratoryfailure,HRF:

也称Ⅰ型呼吸衰竭或换气性呼

吸衰竭,血气特点是PaO2<6.67kPa(50mmHg),PaCO2正常或降低。

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是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重症则往往还并存右向左的肺内分流增加。

弥散功能障碍

只是在PaO2<6.67kPa(50mmHg)时才参与作用。

其总肺泡通气量正常或增加。

常见于

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泡纤维化、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水肿、ARDS及肺不张等疾病。

6.高碳酸-低氧性呼吸衰竭hypercapnic-hypoxicrespiratoryfailure,HHRF:

也称Ⅱ

型呼吸衰竭,主要是有效肺泡通气量不足,血气特点除低氧血症外,PaCO2>7.33kPa

(55mmHg)。

进一步可分为2个亚型:

①总肺泡通气量下降,多发生在神经肌肉系统所

致呼吸动力障碍而肺实质正常的病人。

②净肺泡通气下降,两上肺区灌注进一步减少,

形成类似死腔效应,不能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

尽管总肺通气量无改变,但有效肺泡通

气量却明显减少。

常见病因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7.氧分压partialpressureofoxygen,PO2:

是指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8.动脉血氧分压PaO2:

是指物理溶解于动脉血液中的氧达到平衡状态下的气体分压,是反

映肺部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也是呼吸衰竭的诊断依据之一。

正常约为13.3kPa

(100mmHg),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肺的呼吸功能。

9.氧容量oxygenbindingcapacity,CO2max:

是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为氧充分饱和时

的最大带氧量,应等于1.34(ml/g)×Hb(g%),它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质(与

氧结合的能力)和量。

血氧容量的大小反映血液携氧的能力。

正常值约为20ml%。

10.氧含量oxygencontent,CO2:

是100ml血液实际的带氧量。

主要是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极小量为溶解于血浆中的氧(仅有0.3ml%)。

氧含量取决于氧分压和氧容量。

动脉血氧含量(CaO2)通常为19ml%,静脉血氧含量(CvO2)约为14m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