钕铁硼产业发展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553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钕铁硼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钕铁硼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钕铁硼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钕铁硼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钕铁硼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钕铁硼产业发展报告.docx

《钕铁硼产业发展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钕铁硼产业发展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钕铁硼产业发展报告.docx

钕铁硼产业发展报告

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调研报告

钕铁硼永磁体是稀土永磁行业的主导产品,为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相对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稀土永磁体而言,钕铁硼永磁体具有更强的磁性能及原料更易获得等特点。

按照加工工艺分,钕铁硼永磁体分为粘结钕铁硼与烧结钕铁硼。

在当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属于烧结钕铁硼,其主要原因是它具有最高的磁能积(BH)、剩磁(Br)和矫顽力,目前烧结钕铁硼产能占比接近90%。

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被定义为以速凝甩带法制成,内禀矫顽力Hcj+最大磁能积(BH)max>60,用于制作永磁电机、传感器、磁共振仪等的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目前钕铁硼永磁体市场主要包含HDD、VCM(硬盘音圈马达)、高端电机/发动机、MRI(核磁共振仪器)、音响、通讯设备等,其中,永磁电机是钕铁硼增量最大的应用领域,约占其需求的70%。

第一章世界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整体运营状况分析

第一节世界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发展状况

一、世界永磁材料工业发展历史

从永磁材料的发展历史来看,十九世纪末使用的碳钢,磁能积(BH)max(衡量永磁体储存磁能密度的物理量)不足1MGOe(兆高奥),而目前国外批量生产的Nd-Fe-B永磁材料,磁能积已达50MGOe以上。

这一个世纪以来,材料的剩磁Br提高甚小,能积的提高要归功于矫顽力Hc的提高。

而矫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对其本质的认识和高磁晶各向异性化合物的发现,以及制备技术的进步。

二十世纪初,人们主要使用碳钢、钨钢、铬钢和钴钢作永磁材料。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AlNiCo永磁材料开发成功,才使永磁材料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五十年代,钡铁氧体的出现,既降低了永磁体成本,又将永磁材料的应用范围拓宽到高频领域。

到六十年代,稀土钴永磁的出现,则为永磁体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1967年,美国Dayton大学的Strnat等,用粉末粘结法成功地制成SmCo5永磁体,标志着稀土永磁时代的到来。

迄今为止,稀十永磁已经历第一代SmCo5,第二代沉淀硬化型Sm2Co17,发展到第三代Nd-Fe-B永磁材料。

此外,在历史上被用作永磁材料的还有Cu-Ni-Fe、Fe-Co-Mo、Fe-Co-V、MnBi、A1MnC合金等。

这些合金由于性能不高、成本不低,在大多数场合已很少采用。

而AlNiCo、FeCrCo、PtCo等合金在一些特殊场合还得到应用。

目前Ba、Sr铁氧体仍然是用量最大的永磁材料,但其许多应用正在逐渐被Nd-Fe-B类材料取代。

并且,当前稀土类永磁材料的产值已大大超过铁氧体永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的生产已发展成一大产业。

而在市场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前磁体市场的主体是铝镍钴,在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以铁氧体为主,从2000年以后,稀土磁体(钕铁硼+钐钴)产值首次超过铁氧体,成为磁体市场的主体。

在钕铁硼刚开始生产应用之初,钕铁硼的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日、美、中、欧等少数国家手中。

其中,日、美在永磁的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等方面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也是最大的永磁消费市场,并形成了几家能力大、质量好、竞争力强的超大规模企业。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在国际制造业转移以及稀土原料价格、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磁材企业纷纷进行了产业调整,纷纷关闭了或减产国内钕铁硼生产企业,使钕铁硼产业的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目前,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稀土钕铁硼生产国。

烧结磁体方面,2000年美国的Ugimag公司被卖给了麦格昆磁,2003年麦格昆磁进行了产业调整将其关掉,将磁材生产转移到中国来。

21世纪初,英国的摩根集团收购了德国西门子下属的真空冶炼公司(Vacuumschmelze或VAC)和美国的坩埚公司,但是在2003年6月份,摩根集团关闭了美国的坩埚公司(Crucible)。

2005年摩根集团把德国真空冶炼公司卖给了美国的JPMorgan。

目前,美国的稀土产业已从昔日的辉煌到今日的全部没落。

在欧洲只有两家烧结钕铁硼的生产厂家,一家是在德国的真空冶炼公司,一个是在芬兰的Neorem公司。

2003年6月,日立金属购买了住友金属下住友特殊金属的股份,成为全球最大的钕铁硼生产企业,并于2004年4月1日更名为NEOMAX,并停止了日立金属在美国的磁体生产。

2007年4月1日NEMOMAX在日本退市,成为日立金属的全资子公司。

日本还有两家企业,一家是TDK,这是一家老牌磁性材料生产企业;还有一家就是信越化工。

NEMOAX、TDK和Neorem在中国已建立磁体后加工基地。

德国VAC与中科三环合作,2005年在北京成立了烧结钕铁硼合资企业。

除了欧洲和日本两地外,其余的烧结钕铁硼磁体生产企业全部集中在中国。

粘结磁体方面,全球的生产能力大部分集中在日本企业。

有代表性的两家企业,一家是精工爱普生,他们的磁材生产已经全部转到上海爱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另一家是日本大同公司。

在计算机硬盘驱动器(HDD)的主轴电机应用方面,大同和上海爱普生两家企业就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90%以上。

2002年底,中科三环参股了上海爱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2004年3月进一步扩大股权,目前中科三环已持有该公司70%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安泰科技2003年3月收购了台湾的海恩公司,其深圳的海恩美格也是一个科技水平很高的粘结磁体工厂,加上国内成长起来的成都银河,粘结磁体企业除日本的大同外,其余基本在中国。

二、世界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市场规模

钕铁硼磁体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钕铁硼需求增加了5倍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

2010年,全球市场需求量约为80~100亿美元,加上其应用产品的市场份额,将达到300~5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自1990年以来,全球烧结钕铁硼磁体产量增长迅猛,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

进入二十一世纪,尽管日、美、欧等发达国家稀土永磁产业的发展止步不前,但由于中国稀土永磁产业的超常发展,使得全球稀土永磁产业依然保持了迅猛增长的态势。

2010年全球钕铁硼产量超过10万吨,产值达到80亿美元。

2010年全球烧结钕铁硼产量约为9.62万吨,其中中国产量占全球85%。

全球粘结钕铁硼产量大约1万吨,中国产量约为6000吨。

钕铁硼主要应用于音圈电机、电机、核磁共振成像、通讯、音响、磁化器、轴承等领域,其主要供应给国际、国内新兴的发展产业和支柱产业,如计算机工业、通讯工业、信息工业、汽车工业、电动自行车工业、电动汽车工业、核磁共振成像医疗器械工业、CD-ROM、DVD等影像工业,随着这些工业的蓬勃发展,对钕铁硼产业的技术、质量、产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拉动了钕铁硼行业的整体市场需求。

而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刺激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市场需求增长。

三、世界钕铁硼永磁材料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世界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和日本,中国已成为世界钕铁硼生产制造中心,日本位居第二,美国在2004年关闭了所有烧结钕铁硼生产厂家,现今只有少量的粘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欧洲目前仅德国和芬兰保有一定产量,但均只生产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产量也不大。

2010年,全球钕铁硼产量超过10万吨,中国钕铁硼产量约为8万吨,约占世界产量的80%左右,日本产量将近2万吨。

尽管中国在产量上已是第一大国,但中国的钕铁硼永磁材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比重尚不到40%。

目前,日本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不仅技术领先,产量也最大,其2009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重达63.7%,而我国居第二位,占29.9%,两者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90%。

第二节日本钕铁硼永磁材料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一、日本磁性材料运行态势

从总的情况看,在各类磁性材料中,自90年代初期以来,日本在其他磁性材料表现平平的情况下,新兴的第三代稀土永磁体NdFeB仍获得了较大发展。

1999年日本烧结NdFeB6404吨,占世界产量的42.4%,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产品大部分用在计算机硬盘驱动器(HDD)用音圈电机(VCM)、核磁共振成像仪(MRI)及其它电机上;烧结Sm-Co稀土永磁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目前日本年产量约350吨,占世界产量的50%,产品主要用在军用电子对抗、电机及导航系统上。

适应电子信息整机轻、薄、短、小要求而发展起来的粘结永磁,可分为粘结铁氧体和粘结稀土两类。

其中,日本粘结稀土磁体NdFeB的产量由1987年的约15吨增至1999年的930吨左右,年均增长高达45.5%,目前约占世界的60%,产品主要用在HDD、FDD(软驱)、CD-ROM、DVD-ROM及家电中的微型直流主轴电机和步进电机中。

对于性能更优异、潜在应用市场更广阔的各向异性粘结NdFeB永磁,目前日本三菱和旭化成等公司已开始进行小批量生产。

这类磁体将给汽车挡风玻璃雨刮驱动电机、玻璃清洁电机、观后镜驱动电机、电动门锁和电动调节座椅电机等带来革命性变化。

预计2004年日本各向异性粘结NdFeB永磁产量将达到5000吨以上。

日本约有60家厂商在从事磁性材料的开发与生产,其中TDK公司生产各类磁性材料元器件及磁应用制品,是全球磁性材料品种最全的生产厂家,该公司在铁氧体软磁、铁氧体永磁生产上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其稀土永磁生产也颇具规模(在日本排第三位),是举世公认的磁性材料王国中的“王中王”。

NEOMAX由日立金属收购住友特殊金属后组建而成,是世界烧结NdFeB永磁的专利拥有者和最大生产厂家,其AlNiCo永磁在日本也排第一位(其次是三菱制钢公司)。

在粘结稀土永磁的开发生产上,日本精工爱普生公司的年产量>400吨以上,占日本总产量的40%左右;紧跟其后的是大同特殊金属公司,该公司于1992年停止生产铁氧体永磁而把重心放在发展粘结稀土永磁上。

二、日本钕铁硼永磁材料科研进展

在NdFeB永磁方面,日本科研开发的方面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向高磁能积方向发展,目前批量生产水平在400kJ/m3左右,如TDK的NEOREC-50、住友特金的NEOMAX50、NEOMAX48BH、日立金属的HIROREX-SUPER52等;二是向特高内禀短顽力方向发展,如住友特金的28EH、32EH产品,其Hcj超过1000kA/m(25kOe),工作温度最高可达240℃;三是研究开发(BH)m≥256kJ/m3、耐腐蚀性优于烧结磁体的各向异性粘结NdFeB永磁;四是积极探索纳米复合双相稀土永磁,向(BH)m≥800kJ/m3的目标迈进。

第三节世界钕铁硼永磁材料市场发展趋势及动态

一、世界钕铁硼永磁材料技术发展现状及动态分析

自1983年钕铁硼磁体问世以来,全球钕铁硼磁体产量从1983年不足1吨,猛增到2006年的55540吨。

其中,烧结与粘结钕铁硼磁体产量之比约为9:

1。

从2003到2006的近三年来,全球烧结钕铁硼磁体年产量从2万吨猛增到5万吨,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

经过20多年发展,烧结钕铁硼磁体的磁能积也由279kJ/m3(35MGOe)提升至474kJ/m3(59.5MGOe)。

二、世界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钕铁硼成本构成包括了材料成本、能源成本以及少量人工成本。

其中,材料成本占整体成本比重在60%以上。

在材料成本的构成中,包括钕、镨钕、镝铁等稀土金属或稀土合金所占比重超过了90%。

中国是世界稀土储量和产量最大的国家,随着国家重视稀土的战略资源地位,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整顿稀土行业,控制稀土产出总量和出口,稀土价格的持续攀升,其对钕铁硼成本影响日益突出。

获得原料保障和消化涨价因素已成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为获取稀土资源和控制生产成本,钕铁硼产业格局出现两大变化,一是发达国家钕铁硼材料厂家向我国转移,二是国内外钕铁硼材料厂商纷纷向稀土资源地集中。

第二章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经济环境分析

2011年,在国际经济持续动荡、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较为稳妥地处理了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物价回落、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的良好态势,巩固和扩大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

一、宏观政策主动调控下,经济增长逐季放缓

2011年,我国经济平稳减速,没有出现大的起落,四个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9.7%、9.5%、9.1%和8.9%;GDP环比增速基本稳定,四个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2.1%、2.3%、2.3%和2.0%。

全年GDP实现471564亿元,同比增长9.2%,增幅较上年减缓1.2个百分点,略高于9%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

我国经济增长的回落,既是政府为控制通胀主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果,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对我国的影响。

此外,刺激政策退出、房地产调控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对经济增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三次产业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0.6%和8.9%,三次产业结构为10.1:

46.8:

43.1。

其中,农业生产增速较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特别是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增产2473万吨,连续八年丰收;第二产业增速较上年放缓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13.9%,39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实现同比增长,468种产品中有417种产品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增速较上年放缓0.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图表12009年以来我国各季度累计GDP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图表22009年以来我国各季度累计三次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一)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工业经济继续呈现出生产增长较快、效益整体改善、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的良好格局,总体运行在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201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9%,增速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集体企业增长9.3%,股份制企业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4%。

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3%,轻工业增长13.0%。

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实现比上年增长。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中部地区增长18.2%,西部地区增长16.8%。

分产品看,全年468种产品中有417种产品比上年增长。

其中,发电量增长12.0%,钢材增长12.3%,水泥增长16.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0.6%,乙烯增长7.4%,汽车增长3.0%,其中轿车增长5.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0%,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01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环比增长1.1%。

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

12月当月实现利润7907亿元,同比增长31.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当月实现利润1446亿元,同比增长31.4%。

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利润比上年增长,2个行业比上年下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3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7.2%。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71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7%。

图表32009年以来我国各月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二、物价上涨势头基本得到控制,物价涨幅逐月回落

2011年以来,受货币存量过高以及农产品价格、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等因素推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呈稳定增长的态势。

面对严峻的物价形势,我国出台了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安定民生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2010年四季度以来,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4.5个百分点,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25个百分点,2011年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3.6%,增速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

同时,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影响,输入性通胀压力减弱。

在稳定物价政策调控下,CPI和PPI涨幅在7月份分别达到6.5%和7.5%的此轮上涨峰值后,出现逐月回落态势,至12月份,CPI和PPI涨幅分别回落至4.1%和1.7%。

全年CPI同比上涨5.4%,PPI同比上涨6.0%,虽超出年初4%的预期目标,但仍然处于温和可控状态。

从经济增长和物价波动的周期来判断,始于2009年8月的这一轮物价上升期的峰值已过,今后将逐步回落。

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农村上涨5.8%。

分类别看,食品上涨11.8%,烟酒及用品上涨2.8%,衣着上涨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4%,交通和通信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4%,居住上涨5.3%。

食品价格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居住价格。

图表42009年以来我国各月物价指数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三、内外需平衡有所改善,内需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显着增强

2011年,在宏观政策主动调控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下,我国三大需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全年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内需求,内外需平衡有所改善,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4.2%、51.6%和-5.8%,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4.99、4.75和-0.53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投资仍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对GDP增速的拉动减少0.6个百分点;消费的拉动作用显着增强,提高0.9个百分点;而净出口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减少1.3个百分点。

(一)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持续放缓,投资结构明显改善

2011年,在“十二五”规划项目落实和保障房建设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193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3.8%,增速较上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较2000~2010年年均增速略高0.2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上半年、一季度分别回落1.1、1.8、1.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1%,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

图表52009年以来我国各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名义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在投资总体保持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明显改善。

一是民间投资逐步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全年民间投资增长34.1%,增幅高出总体投资10.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58.3%,表明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断增强。

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而保障房投资步伐加快。

在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抑制下,201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740亿元,同比增长27.9%,增幅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成为带动投资增幅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到10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开工1000万套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

三是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有所回落。

随着刺激政策的退出,全年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投资51060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比上年回落14.3个百分点。

四是地区之间投资更趋均衡,东、中、西部投资分别增长21.3%、28.8%和29.2%,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地区之间投资差距逐步缩小。

五是中央项目推动力量逐步放缓。

全年中央项目同比下降9.7%,增幅比上年同期减少18.6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增长27.2%,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93.3%,反映地方政府投资热情仍然较高,“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投资项目带动明显。

图表62009年以来我国各月三次产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二)国内消费市场平稳运行,受调控影响房地产类和汽车类消费有所回落

2011年,受刺激政策退出、物价上涨较快、限购措施等因素影响,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平稳运行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6亿元,名义增长17.1%,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各月增幅基本平稳,12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值18.1%(除1月份外);扣除价格因素全年实际增长11.6%,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7.2%,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7%,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调控措施和汽车消费刺激政策退出使这两个领域相关消费有所回落,其中,汽车类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回落20.2个百分点;家具类增长32.8%,回落4.4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1.6%,回落6.1个百分点。

此外,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9%,增速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回落6.8个百分点。

图表72009年以来我国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三)进出口增速高开低走,贸易发展更趋平衡

2011年,国内外经济保持增长态势,带动我国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全年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

但随着欧美债务危机深化蔓延、国际大宗商品高位波动、通胀压力维持高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等影响因素影增多,进出口增速呈现逐渐回落态势。

全年出口达到18986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增幅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上半年、一季度分别回落2.4、3.7、6.1个百分点;进口达到17434.6亿美元,同比增长24.9%,增幅同比回落13.8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上半年、一季度分别回落1.8、2.7、7.7个百分点。

在国内需求明显优于外部需求、“扩大进口”政策的作用下,进口增速高出同期出口增速4.6个百分点,导致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51.4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63.7亿美元,占GDP比重从上年的3.1%回落到2.1%,占进出口总值比重从上年的5.1%回落到4.3%,明显处在国际公认的贸易平衡标准的合理区间。

外贸顺差已连续三年维持收窄格局,表明我国贸易发展更趋平衡。

图表82009年以来我国各月外贸进出口额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

海关总署

同时,贸易结构得到改善,具有自主品牌、技术和高端服务的出口商品出口明显提升,贸易伙伴多元化成效明显,贸易区域布局更趋合理,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提高较快。

贸易方式结构继续改善:

一般贸易强势回归。

2011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9245.9亿美元,增长29.2%,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2.8%,所占比重较2010年提升2.7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9171.2亿美元,增长27.3%,高出同期出口总体增速7个百分点;进口10074.7亿美元,增长31%,高出同期进口总体增速6.1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项下出现逆差903.5亿美元,扩大85.8%。

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052.1亿美元,增长12.7%。

其中出口8354.2亿美元,增长12.9%;进口4697.9亿美元,增长12.5%。

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为3656.3亿美元,扩大13.4%。

贸易伙伴多元化成效明显:

对欧美日传统市场增长平稳,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强劲。

2011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5672.1亿美元,增长18.3%,较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增速低4.2个百分点。

同期,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4466.5亿美元,增长15.9%,较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增速低6.6个百分点。

2011年,我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3628.5亿美元,增长23.9%,高出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增速1.4个百分点。

其中,我对东盟出口1700.8亿美元,增长23.1%;自东盟进口1927.7亿美元,增长24.6%;对东盟贸易逆差226.9亿美元,扩大37.1%。

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3428.9亿美元,增长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