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重难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55241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重难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发展心理学重难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发展心理学重难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发展心理学重难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发展心理学重难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重难点.docx

《发展心理学重难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重难点.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重难点.docx

发展心理学重难点

发展心理学重难点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换句话说,它关注人从受孕到死亡这一生中发生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变化。

广义发展心理学包括:

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最核心的部分,他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基本成熟(0--18岁)这段生命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

揭露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现象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3)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范式;

优点:

①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②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③省钱省时省力

缺点:

①缺乏系统连续性;②难以确定因果关系;③取样程序较为复杂

2)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指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的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其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连续观察和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

系统详尽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及显著的阶段特征

缺点:

①被试随时间逐渐流失;②反复测量引起被试情绪;③研究期长过程中变量增多

3)聚合交叉研究

聚合交叉研究是指选取不同年龄的被试对其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追踪研究;

优点:

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点结合起来,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向研究的长处,也叫序列研究;

4)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分为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两种;前者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所带基因相同;而后者由两个卵子接受不同的精子发育而成,一般来说大约有50%相同的基因;

双生子研究:

分为基因变异法和环境变异法;

基因变异法:

是指在保持环境相同的前提下,考察基因的变异对个体发展造成的影响,比如共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差异研究;

环境变异法:

指在保持基因相同的前提下,考察环境的变异对个体发展造成的影响,比如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的研究;

(4)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把对自己孩子出生后三年的观察的纪录整理而成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以及其进化论的思想都大力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近代社会、自然科学(细胞,能量转化,进化论)、教育三方面的发展紧密相关。

①文艺复兴后西方妇女儿童社会地位提高;

②辩证自然观形成,要求科学从发展的观点研究事物本质和规律;

③近代教育要求在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础上进行教育;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世纪之前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的准备时期;

第二阶段:

从188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第三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学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发展时期;

2)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也是最早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

(2)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率先对个体生命全程进性了研究

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发展研究的心理学家。

他的发展观涉及三方面:

①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

②重视中年危机

③论述了老年,特别是临终前的心理

埃里克森在荣格的基础上将弗洛伊德研究的年龄阶段扩展到青春期直至老年期;

(3)发展心理学问世

1930年美国的何林渥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

1935年美国古德伊洛弗出版《发展心理学》畅销欧美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

1935年,美国的古德伊洛弗出版的《发展心理学》畅销欧美;

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学观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也是最强有力的部分,个体的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自我,由于作为无意识结构中的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分为两部分:

良心和自我理想,其中良心是批判的,消极的,惩罚性的,他告诉个体不要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和理想构成的,希望个体为之奋斗;超我和自我是人格的控制系统,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盲目的激情,超我则是使自我延迟满足甚至完全得不到满足;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根据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

出现恋母情结,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起);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婴儿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成年初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50--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厌倦关,体验的智慧的实现;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

(1)华生的心理发展学理论

①否认遗传的作用

a.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

b.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

c.心理学应以控制行为为研究目的,而遗传不能控制;

②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a.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个体行为上的差异

b.教育万能论,“给我十个正常婴儿,我能把它们培养成医生、律师、人妻、蓝鲸、寺庙、化肥、奇点、童话、高压电、反物质”

c.学习发生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斯金纳箱,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等领域)

a.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b.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被强化就会消退;

c.强调及时强化,强化不及时不利于行为的发展;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又称为社会学习理论,其中观察学习,模仿,直接强化,替代强化等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

a.观察学习:

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观察学习中,个体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而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下的行为及其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区分的三种强化为: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b.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性的作用;自我强化;

3)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具有了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就不像动物那样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工具的生产过程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是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物质生产工具本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但它导致了精神生产工具的产生,即言语符号的产生,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外部世界,引起客体的变化,而言语符号指向内部世界,影响人的行为;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心理活动的抽象和概括技能;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不同心理机能之间的不断变化,组合;

心理活动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

社会历史文化--受社会规律的制约;通过与成人的交往掌握了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言语和符号;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同时维果斯基还提出了:

a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儿童在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b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在内容、水平、特点和速度上决定着智力的发展,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

c学习最佳期限:

是在最近发展取得基础上提出来的,学习任何知识或机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教学作用而不造成发展障碍,要让儿童在最佳年龄学习对应的知识。

d“内化”学说:

教学激起并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把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内部的财富。

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心理活动首先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形成,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默默在头脑中进行。

掌握语言和符号是内化的关键。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知论”。

(1)心理发展的原因:

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而适应则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其中,同化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机体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图式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并不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顺应是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个体创立新图式和调整原有图式;

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平衡化,自然经验,社会经验;(成熟、物理条件、社会环境、平衡。

儿童的认知结构具有:

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点;

(2)心理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形成客体永久性;表象思维开始阶段(19--24个月):

a.有时不用明显的动作就能解决问题b.延迟模仿能力的出现;

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思维表现出符号性的特点;自我中心性,不能完成守恒任务;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

去自我中心化和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思维的特点是抽象性;

(3)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a.各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从而表现出各个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

b.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阶段的必要条件;

c.前后两个阶段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交叉的;

d.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

e.在同一发展阶段内的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平衡的;

(2)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先天—教养争议(nature-nurturecontroversy):

发展是在出生之前就由遗传和生物因素预先决定的,还受后天经验和环境因素决定的?

关于这个问题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等不同结论。

然而到了现代,通过深入研究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更多优秀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

遗传与环境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决定着个体的发展,对于不同的心理因素,它们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

主张遗传决定论的人物有:

高尔顿,霍尔;

主张环境决定论的人物:

华生

2)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发展理论:

随着技能的发展和经验的获得,儿童以平稳推进的方式发展

只要给与教育和机会,年幼的儿童也能像成人一样行动和思维。

阶段发展理论:

儿童的成长必须经过一系列可预测但不可变更的发展阶段,发展到新阶段的变化是突然发生的

每个阶段儿童的能力有质的差异,环境和教育只能适当改变发展的速度,但发展的性质和顺序固定。

3)儿童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主动性与被动性的问题,实际上是儿童发展的内外因关系的问题。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性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

这里的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

这个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类似于维果斯基的“最佳学习期限”。

洛仑茨的印刻现象

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有某种心理倾向使儿童对特定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对其认识和掌握,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会消失且不复出现。

3.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1)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1)染色体,DNA和基因

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

在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命体中,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一个区段,并与它所决定的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相对应。

每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又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核苷酸对。

在一条DNA分子上的基因一般是分散的,被不编码蛋白质的DNA分开。

染色质和染色体:

核中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网状物,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形态发生变化。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DNA:

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主要的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

基因:

控制生物性状从亲代传递到子代的物质基本单位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

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包括联会、染色体复制一次,然后两次连续的核分裂,每个子细胞核中只有单倍数的染色体的细胞分裂形式。

受精作用:

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3)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

有丝分裂:

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亲代与子代保持稳定的遗传性状

特点是纺锤体染色体出现,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

这种分裂方式普遍见于高等动植物。

细胞增殖: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是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是生命体的重要基本特征

单细胞生物通过分裂产生新个体;多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来补充旧细胞或从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细胞分类有三种方式:

有丝分裂、无私分裂、减数分裂

4)显性和隐性基因

除了成熟的生殖细胞,基因在人体的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2n),等位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显性基因:

在一对等位基因中只要有一个就能决定其表现型特征的基因

隐性基因:

只有在成双存在也就是显性基因不存在时时才决定表现型特征

5)遗传疾病

(1)染色体异常

a.性染色体异常:

b.常染色体异常:

唐氏综合症,21--三体综合症;

(2)基因异常

a.通过遗传一对隐性等位基因导致基因异常,主要有:

囊肿性纤维化,糖尿病,杜氏肌营养不良,血友病,苯丙酮尿症(PKU),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家族黑蒙性白痴症。

b.基因突变

P.S.精神障碍:

(1)精神分裂症,个体遗传的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而不是精神分裂症本身,他们将来是否发病,依赖于个体的易感程度和其所承受的压力;

(2)抑郁症,躁狂抑郁症与第11对染色体上的特殊遗传标记有关,其他抑郁症在X染色体上也由遗传标记;

(3)亨廷顿氏舞蹈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1)胎儿发育的过程

从受精卵的形成到胎儿的产生,将先后经历胚种阶段,胚胎阶段,胎儿阶段。

(1)胚种阶段(0--2周)

胚种在子宫腔内漂浮1-2天即用一周时间移植固定在子宫壁上。

移植后也就合子形成13天左右,胚种中的胚胎原判开始分为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

外胚层后来发展为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

中胚层后来发展为真皮,肌肉,肌腱,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内胚层则发展为消化系统,肝,胰腺,唾液腺和呼吸系统;

(2)胚胎阶段(3--8周)

胚胎阶段是一个关键阶段,如果有害物质进入胎盘,会产生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损伤(08年考过);

在胚胎阶段,心脏,眼睛,耳朵将会形成;手和脚也会变成他们最终的形式;小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也形成;神经系统的发展尤为迅速;

胚胎阶段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脚,由内向外的发展原则;

第4周末,胚胎的心脏开始泵血,心跳开始;

第8周末,胚胎开始变得有点“人样”;

骨化意味着胚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胎儿阶段,即骨细胞的出现是胚胎发展到胎儿的一个重要标志;

(3)胎儿阶段(9--38周)

胎儿阶段止于到出生之前。

所有器官和机能变的更像人,所有系统开始具有整体功能。

第8周末至第9周初,生殖系统开始发展,到第12周,胎儿完全成了人型;到16周末,胎儿长约12cm,母亲能感受到腹中胎儿的活动;发展到28周是胎儿出生后能否存活的一个分界期;

2)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因素有:

母亲自身的条件,母亲的疾病,药物及烟酒,母亲的情绪状态和母亲所处的环境等;

(1)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

a.母亲的体重,过于肥胖(超过正常体重的25%)和过于瘦(低于正常体重的25%)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b.母亲的身高,若低于140cm,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c.母亲的孕史,如果有4次以上孕史,会有更多的危险;

d.母亲的营养;

e.母亲的Rh因素;

f.母亲的年龄,最佳的生育年龄为20多岁,35岁以上通常被认为是超龄的界限,有两种危险:

一是患唐氏综合症的机会增多,而是分娩时间过长甚至导致死胎;

(2)母亲的疾病对胎儿的影响

(3)药物及烟酒对胎儿的影响

a.药物的作用:

b.酒精的作用:

喝酒过多的母亲,胎儿容易患上酒精综合症;

c.吸烟的影响:

d.病毒和疾病:

其中风疹的危害最大;

(4)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影响

暂时的情绪不安会引起胎动持续几个小时,在妊娠7--10周期间母亲情绪过度不安,会导致胎儿唇腭发育异常,外界强烈的噪音和震动可使胎动放慢,并使胎儿出生时体重减轻;

3)出生过程中的影响

(1)缺氧症:

分娩时的两个威胁:

一是胎儿头部所受压力过大,造成脑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二是婴儿出生后不能立即呼吸。

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对新生儿大脑的氧气供应,从而产生缺氧症,甚至死亡;严重缺氧的婴儿易患上下肢瘫痪,面部或手指震颤,或不能适当运用发声肌肉,妨碍说话。

出生时间(30-60秒左右)缺氧的婴儿,在运动和早期智力发展方面比较慢;

(2)早产和过产期

早于预产期2周以上出生为早产,可能得某种疾病:

脑中风,视听缺陷,智力迟钝等。

四.婴儿心理发展(0--3岁)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2)言语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3)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4)开始最初的游戏活动;

(2)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1)闹重和脑围:

出生时脑重为成人的25%,6个月后为成人的50%(700g--800g),2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75%,3岁时进入成人脑重范围,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刚出生时,头围为34cm,成人的60%;

(2)大脑皮质:

胎儿在6--7个月时,脑的结构基本就已经具备,2岁时,脑内各部位大小的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的大脑;

2)大脑机能的发展

(1)脑电图的情况:

5个月时的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8个月后则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波;其中同步节律波α波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12--36个月,婴儿脑电活动逐渐成熟(脑电活动是婴儿脑发展的重要标志)

(2)皮质中枢:

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婴儿刚出生时大脑皮质功能尚不正常,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仍然是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

(3)大脑单侧化:

(3)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1)动作发展的规律

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从躯干到四肢;

2)婴儿动作发展的阶段:

(1)手的动作的发展;

(2)行走动作的发展;

3)动作发展的训练: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得出结论,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的内在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4)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预先成熟”与“可能成熟”之争:

“预先成熟”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而“可能成熟”认为,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诱导论者”;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经验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的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作“助长论者”。

(4)婴儿言语的发展(08年考过大题)

1)言语发展的理论:

(1)强化说:

认为言语的获得过程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强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斯金纳强调强化依随;

(2)模仿说(言语获得机制最早的理论):

奥尔波特认为,婴儿的言语只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班杜拉认为,婴儿的言语能力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的,并且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怀特赫斯特则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理论,认为婴儿对成人的言语是有所选择的,和有创造的;

(3)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强化和模仿获得的,他认为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的语法,言语的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认为每个句子都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化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传达与感知;

(4)认知理论:

皮亚杰认为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对婴儿言语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作为婴儿的一种符号功能,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在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产生了逻辑,而逻辑进一步导致的语言的产生,因此语言并不是构成逻辑的根源,而是由逻辑构成的;

2)婴儿言语的发展阶段:

(1)前言语阶段(出生后0---12个月):

是从出生到第一个有真正意义的此产生之前的时期,表现为咿呀学语;具有目的性,约定性,指代性的三大基本特性;

(2)言语发生阶段(10--14个月):

在词语掌握方面,表现为,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具有初步的概括意义;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的词;

(3)言语发展阶段:

10--15个月期间,每个月掌握1--3个新词,19个月时,每月掌握25个新词,从而出现“语词爆炸现象”;1岁左右出现单词句,2岁左右出现双词句,20--30个月是掌握语法的关键期,36个月时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出现规则扩大化现象(与自我中心有关);

(五)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触觉发生于胚胎2个月,出生时已发展得相当完好,有很多触觉反射;

味觉发生于胚胎3个月,出生时已较为完好;在婴儿和儿童期,味觉系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

视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4,5个月的胎儿已经具有了视觉反应能力,以及相应的生理基础,同时,立体觉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至少在6个月前婴儿就以确实具有了立体觉;2--4个月的婴儿已经发展出良好的颜色知觉,婴儿4个月已经有颜色偏好;

听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5,6个月的胎儿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新生儿已能分辨范围很广的各种声音,对人类的语音很敏感

嗅觉发生于胎儿晚期,胎儿7,8个月时已具备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新生儿有气味偏好;

2)婴儿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般来说随着婴儿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偏爱复杂的刺激;

(2)大小知觉的发展:

一般来说,4个月以前的婴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