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故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5359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弟子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弟子规故事.docx

《弟子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故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弟子规故事.docx

弟子规故事

故事一:

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

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

「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

」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

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

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乡里的人为了感谢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

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一直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

潘京自己立身行道,善体亲心,发扬母亲的美德,造福乡里,把孝推到最高点,这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世间豪杰啊!

故事五:

孔子弟子闵子骞,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再生了两个弟弟。

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父亲要外出,就叫闵子骞驾车,在途中,闵子骞突然掉落了驾马的缰绳,父亲以为儿子太粗心,就责怪他的不是。

谁知一接触儿子的衣服,才发现闵子骞穿的布袍里面,全是不保暖的芦花。

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

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

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到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

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他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他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

「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故事六:

二十四孝中有位「亲尝汤药」的汉文帝。

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日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

这样用心了三年,母后的身子才好转过来。

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也流传至今。

正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的最好写照。

 

故事七: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问老师说:

「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是不是太久了?

一年不就可以了吗?

」孔子回答说:

「一个有德的君子,居丧期间有好吃的东西,不觉得有味道;听好听的音乐,不感到快乐;居住的地方再怎么舒适,也不觉得心安。

」接着孔子又说:

「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

而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宰我是否也想一想,当子女的我们在父母去世后,也能在三年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吗?

」听了孔子的教诲,就知道经文中「常悲咽」,是想到父母不在身边,心中自然就涌现思慕之情而悲伤呜咽起来。

父母的影子占满了心中,想起父母恩情深重而无法报答,自然不肯为享受而住在舒适的地方,平时吃的酒肉也摒去一边,只求清淡。

孔子的学生子路,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好东西奉养父母亲。

就到百里外替人做工,换取白米来供养父母。

虽然辛苦,但是心中感到非常快乐。

后来在楚国作官,常常面对丰盛的食物,却不由心酸而泪流满面。

这位好勇过人的子路,让人感到奇怪!

原来是子路思念起过世的双亲,已无法接受他丰盛的奉养,自然悲咽而吃不下!

故事八:

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称赞他有三让天下的美德。

当周文王(名字叫昌)出生时,祖父古公亶父就说了一句话:

「我周家将来一定有兴盛家业的人,那个人就是昌罢!

」如果照传统的规定,古公亶父的位子应该传给大儿子泰伯,不可能传给三儿子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这样周文王就无法继承国位。

泰伯很有智慧,听到父亲古公亶父这句话,了解父亲的心意,于是藉父亲生病时,需要药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方去采药,并将自己纹身断发,这样一来就不能接受国位,而满了父亲的心愿。

泰伯不仅舍掉世间最大的财物国位,让位给三弟季历,又顺利地把国位再传给文王。

这种作为,使人看不出他让国的行径,所以孔子称赞他是「至德」呀!

同学们!

见贤思齐,让我们学习把自己心爱的财物,让给兄弟姐妹,甚至需要的人吧!

故事九: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有名的孝子,家中贫穷,吃的用的都很简陋,他身上穿着破旧缝补过的棉袍子,但当他和穿着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起,从未觉得羞耻不如人。

子路这种不俗的高洁人格,让孔子赞叹不已。

有一次,孔子要大家发表个人的志向,子路说:

「我愿意将自己高贵的车马及昂贵轻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分享共享,用坏了也不会抱怨。

」从子路的志向,可见子路不重视物质的享受,所注重的是自己的人格是否完美,及朋友间互助的友谊。

子路看轻一切物质享受,一心只想充实高尚的品德,他这种勇气和志向真令人佩服!

故事十:

孔子晚年,有一个小邾国的大夫,进献句绎这块土地来投奔鲁国,为了求得安全,一般人都希望鲁国能立下盟誓给予保障,如同现在的政治庇护。

但是,他不这么想,他只要孔子的学生子路能给他保证,他就有足够的安全感!

因为子路的信用深得当时世人所敬重,子路的一句话,胜过一个国家的承诺。

但是,子路并不滥用他的信用,他拒绝了小邾国大夫的要求。

子路说:

「我可以为鲁国的战事牺牲自己的性命,却无法答应叛臣的要求。

」因为守信是要符合正义的啊!

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

时间:

三国时期。

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

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

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

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

母亲说:

“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

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

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

”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

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

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

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

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卧冰求鲤[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

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

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连父亲也不喜欢他了。

虽然失去了父母的慈爱,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

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

当时天寒冰冻,河面都结冰了,一般渔民都已经不出去捕鱼了。

王祥为了捉到活鱼,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开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鱼。

(神话色彩的情节是)这时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跃出两只鲤鱼,于是拿回去供母。

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就格外关心起来了。

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谐起来。

原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

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闵子骞谏父[亲有过谏使更亲憎我孝方孝][挞无怨]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

他是孔子的学生。

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

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

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

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

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

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跪下来衰求父亲,说:

"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寒。

"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

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

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

"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

 

亲尝汤药(亲有疾……)

原文:

汉孝文帝,母病在床。

三载侍疾,汤药亲尝

汉朝时的文帝,叫做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都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

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夜间睡的时候,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并没有解开过,没有睡一个安稳的觉。

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

常言道:

久病无孝子。

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个年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后的身体才好转过来。

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母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晏婴使楚(行高者……非貌高)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但长相很普通。

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来了,想羞辱他,于是就在城墙下开了一个又低又小的门。

晏婴知道这是楚国人故意羞辱他,就说:

“我是前来访问的,这是狗洞,不是国门,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我就从这个门进去。

”楚国人一听,马上打开城门让晏婴进去了。

晏婴见到楚王,楚王故意问他:

“齐国没有人了吗?

怎么派你来了。

”晏婴回答说:

“我国派人出访有一个规矩,上等国家派上等的人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

”楚王听后,觉得晏婴很了不起,对他肃然起敬,并马上向他致歉。

 

齐桓公的教训[不亲仁无限害]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开始生活腐化,宠信坏人。

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

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掉;而竖刁为了新近桓公,主动阉割自己成为宦官;开方为了讨好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

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对桓公说:

“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自己阉割自己,背弃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

”齐桓公却听不进去。

后来,齐桓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对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终桓公被饿死了。

 

纸上谈兵[但学文不力行]

赵括是战国时期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讲起战术来十分在行,赵奢却不以为然。

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军廉颇前去抵挡。

廉颇很有经验,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保存实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

秦国见廉颇难付,就采用了反间计,派人散布流言,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

赵王中计,派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了廉颇。

赵括没有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老将廉颇的战略,在泰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使40万大军全军覆没。

 

啮指痛心

周朝的曾参夫子,表字叫子舆。

他的奉养爷娘,和别人不同,最能够养他父亲母亲的志向。

每逢吃饭的时候,必定有酒有肉。

将要收去的时候,一定问过他父亲,这个余下来的酒肉,送给哪个。

他的父亲生平喜欢吃那羊枣子,后来他的父亲死了,曾参就终身不吃羊枣子了。

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来了。

他的母亲因为曾参不在家里,又没有钱可以备办供客的东西,不知所措,就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指头。

当时曾参在山里砍柴,忽然心头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阵,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里来。

(母子同心,无时不刻将亲人的安危放在心里)。

曾参在孔子门下受学,孔子传了他一部《孝经》,内容共总有十八章。

 

拾椹异器[亲所好力为具]蔡顺丧父,世乱岁荒。

奉母,赤黑分筐

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

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

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

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

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

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

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陆绩怀橘六岁,作客归来。

母性所爱,怀橘三枚。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告辞回家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

"橘子是我母亲吃,并非自已贪心,还请太守原谅!

"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同学们!

陆绩时时想着母亲,希望母亲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感动!

我们对父母亲不仅不私藏东西,更要能体贴亲心啊!

三国时期,在吴国吴县(今上海松江)有一位学者叫陆绩。

他小时候非常孝顺,事事以父母为先,得到了乡邻的交口称赞。

陆绩六岁时,曾跟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

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悄悄地往怀里藏了三个橘子。

到了离开的时候,陆绩和父亲一起躬身拜谢袁术,突然,三个橘子“咚咚咚”地滚落到地上。

袁术一看,便嘲笑问道:

“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往怀里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诚恳地回答:

“我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请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答得真诚,而且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觉得十分惊奇。

陆绩不仅孝顺父母,而且勤奋好学。

他长大成人后,曾撰写《浑天仪说》,作《浑天图》,注释《易经》,成为一个通晓天文、历算,博学多识的人。

*************************************************************************************************

戚继光出身于时代将门之家,父亲戚景通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戚景通晚年得子,因此对戚继光十分钟爱,但教子极严。

戚继光定亲时,女方送来一双昂贵的绣鞋,戚继光爱不释手,母亲便让他拿去穿。

戚继光于是穿上绣鞋到书房见父亲。

戚景通一见,便皱起眉头说:

“绣鞋虽小,但如果你贪慕虚荣之心不改,将来当了将军又如何不爱财不贪污呢!

”戚继光红了脸,脱下绣鞋说:

“孩儿知错,这鞋我绝不再穿。

父亲又问他:

“宋代岳飞曾说过什么话?

”“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国家就兴旺。

”戚继光答道。

父亲语重心长地说:

“对,你要牢记此话,刻苦用功,将来为国立功。

从此,戚继光牢记父训,一生勤俭节约,为国尽忠,终于成为明代抗击倭寇入侵的民族英雄。

*************************************************************************************************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一生显贵,名扬天下。

但物质条件越好,他就越注意孝顺母亲。

黄庭坚从小有个习惯,即每天清晨起来后,先到母亲房中问安,然后亲自为母亲洗涤便盆。

后来他做了官,母亲身边也有人服侍,但他依然如故,从不假手他人,冬去春来从不间断。

有人不解,问他说:

“你已是朝廷命官,老人家也有人服侍,怎么还做这些粗活?

”黄庭坚说:

“一个人无论当了多大的官,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个孩子。

如果没有父母,哪有我们?

我这样做,表示我的一切都是父母赐的,并不能因为地位的改变而改变。

一席话说得对方连连称是,叹息说:

“山谷先生不愧是真孝子,天下少有啊!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

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黄庭坚侍奉母亲尽心竭力,为后世人所称道。

*************************************************************************************************

陶侃是东晋时有名的贤臣。

他年少时因父早亡,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

陶母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因此对陶侃的家教很严。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

有一次,他选了一坛上好的腌鱼,托人带回家孝敬母亲。

陶母接到儿子托人带来的腌鱼后,不但没有欣喜之色,反而满脸忧愁。

她将腌鱼重新封好,又让人退了回去,并且给陶侃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

“你作为国家的官吏,却用公家的东西来孝敬父母,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啊!

陶侃看了母亲的来信,满脸羞愧。

从此,陶侃时时以此警醒自己,牢记母亲的教导,勤政为民,两袖清风,终于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

子路是春秋时鲁国人,他身材魁梧,耿直豪爽,对父母十分孝顺,是乡里有名的孝子。

子路父母爱吃白米饭,子路就给寺庙背石修路,领到工钱后就走五十里路到陬邑买米,然后背回家给父母煮白米饭。

后来,子路拜孔子为师,总是隔月请假回家。

孔子感到奇怪,就问子路:

“你经常回家,是不是你父母病了?

”子路说:

“老师,我父母爱吃白米饭,所以学生常要到陬邑背米。

这是不能改变的,望老师见谅。

”孔子听了,对周围的学生说:

“子路真是一名大孝子!

子路的父母去世不久,楚国请子路去做官。

他有了百担稻谷的俸禄,显贵一时。

有一次,子路端起香喷喷的白米饭,想到曾为父母负米的往事,感叹不已,高歌道:

“……人寿终终究有数,不孝后悔莫及。

”歌罢,久久不能下

*************************************************************************************************

子骞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父亲于是娶了后妻,又育了两个儿子。

子骞年纪虽小,但非常孝顺父母,纵然后母百般刁难,他也毫无怨言。

一个严寒的冬日,子骞给父亲赶车。

大风夹着碎雪打来,冻得他瑟瑟发抖,手上的缰绳老掉在地上。

父亲看着子骞身上厚厚的棉衣,以为子骞是装的,于是生气地挥鞭打去。

棉衣应声裂开一道口子,一团芦花露了出来,纷纷扬扬地飘进风雪里。

父亲这才知道后妻虐待了子骞,后悔莫及。

他不顾后妻苦苦哀求,执意要将她赶出家门。

子骞泪如雨下,哀求父亲说:

“母亲在家,受冻的只是我一人;母亲要走了,三个孩子都会孤苦无依,往父亲三思啊!

”父亲感其孝心,流下了后妻。

后母见子骞以德报怨,很受感动,从此视子骞如己出。

子骞长大后,孝名闻于天下

*************************************************************************************************

原谷是春秋时陈留一带人。

他还年少时,祖父已经年老不能耕作了,父母就嫌弃年迈的祖父,商议将祖父丢弃在荒郊野外。

原谷听说后,双目垂泪,苦苦哀求,却遭到斥责。

第二天一早,父亲就用车子推着祖父向荒郊走去,原谷跟随在后。

来到荒郊处,父亲把祖父连同车子丢弃在荒草丛生处,毫不留恋地转身走了。

原谷默默的拉起车子,不紧不慢地跟在父亲身后往回走。

父亲看到原谷捡回被丢弃的车子,不解地问:

“你要那个不吉利的车子干啥?

”原谷一本正经的回答:

“等你老了不能耕种时,我好用它把你也送到这里来。

父亲听后大为震惊,继而羞愧难当。

他跪倒在祖父面前苦求饶恕,然后带着愧色将老人家中,精心赡养,孝敬终身。

*************************************************************************************************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也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自己的生母薄太后非常孝顺,常常侍奉在侧,从不怠慢。

刘恒虽然贵为帝王,公务繁忙,但每天不管多忙,他都要去母亲的房间里问安。

有一次,刘恒的母亲得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母亲卧床不起,一病就是三年。

刘恒侍奉在床侧,日夜守护,精心照料。

每次看到母亲,他才和衣趴在床侧小睡一会儿;母亲醒来,他又赶紧为母亲递水擦汗,丝毫不敢懈怠。

他还天天为母亲煎药,药煎好后,自己总要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汉文帝侍奉母亲,却目不交睫,衣不解带,长达三年之久。

他侍奉母亲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

************************************************************************************************

湖北省有一个城市叫孝感,这个城市的得名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古时候,有一个少年叫董永,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只好与父亲想依为命,以种田为生。

可是不幸的事又一次发生了,董永的父亲没过几年也病故了。

由于贫穷,家中甚至连埋葬父亲的钱都凑不出来。

为了埋葬父亲,董永只好卖身到有钱人家当佣工。

他安葬好父亲后,马上准备返回偿债,在途中遇到一名女子,表示愿意嫁与他为妻。

原来,这名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董永的孝行感动了她,于是她偷偷下凡来到人间,想要帮助董永偿还债务。

夫妻二人来到债主家,七仙女一月之内织绢三百匹,终于帮助董永还清了债务。

后人为了纪念孝子董永,于是把七仙女下凡的地方称为“孝感”。

 ****************************************************************************************************************************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

他自幼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以种田和畜牧为生。

卜式有一个弟弟,他对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为乡人所称道。

父母去世后,兄弟两人分家,卜式把所有的田地房屋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带走一百多只羊进山放牧。

有人对他说:

“你多傻呀,不要白不要。

”但卜式安贫乐道,不以为意。

十多年过去了,卜式的羊已经繁殖到一千多只,他自己又买了房屋,置了田产,生活富足。

而他的弟弟由于贪图玩乐,不思进取,终于坐食山空,一贫如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