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师长应该注意什么学 佛 行 仪.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5195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近师长应该注意什么学 佛 行 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亲近师长应该注意什么学 佛 行 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近师长应该注意什么学 佛 行 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近师长应该注意什么学 佛 行 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亲近师长应该注意什么学 佛 行 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亲近师长应该注意什么学 佛 行 仪.docx

《亲近师长应该注意什么学 佛 行 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近师长应该注意什么学 佛 行 仪.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亲近师长应该注意什么学 佛 行 仪.docx

亲近师长应该注意什么学佛行仪

亲近师长应注意什么

摘自<<居士学佛100问>>

(一)勿离师长。

对于修行人来说,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功德之源泉就是师长,大格西博朵瓦是这样说的:

‘摄集一切窍诀的基础就是不舍弃殊胜的善知识。

’格西又说:

‘如果不离师长恒时追随,那么此人已经拥有了一切佛法。

’依此而言,我们必须恒常不离师长。

(二)晋见师长。

如果自己有教言上的疑问要请教或者有事汇报,需要去晋见师长前,就必须搞清楚师长此时是否在百忙之中,是否心情愉悦,在上师悠闲自得、舒心悦意时可以前去讨教,而在师长事务繁忙、心绪不佳时万万不可莽撞去打扰。

在未得到师长的开许之前,自己不管三七二十一大摇大摆地来到师长面前,由于根本不知晓此刻师长是否心情很好,倘若正巧赶上师长心情不好,那么就会导致对师长不敬以及扰乱上师的心这两种极其严重的过失。

因此,首先应当到师长的侍者前询问可不可以前去拜见,了解上师心情好不好的状况,再以晋见师长尊容比获得如意宝还难的心态来到师长前,对师长毫无怠慢之心、谦虚谨慎、毕恭毕敬,如此可得到广大的功德。

所以,到师长的面前时,先让侍者去请示,师长获准后方可前往,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可是,有些人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们说:

我们既然已经依止师长,所以随意到师长跟前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可以随便去见,那么依止师长有什么用呢?

这说明他们压根不懂依止善知识的方式。

例如,世间上那些百姓们也没有说‘因为他是长官所以什么时候想去都可以,而随便前去见,那么对于法主、法王、如意宝般妙法源泉之师长,怀有不敬之心,口出非礼之词说‘不管师长开不开许都要去见’,便径直而入,这是对师长的最大不敬。

再说,就算是要去拜访世间的大官员、大人物们,也不能乱了方寸,而必须首先通过他的下属,依次引见,否则也不能见到。

对于师长竟然都不能像世间人对待大官员、大人物那样尊重敬仰,那还有什么比这更不恭敬的态度呢?

自己只是私下认为拜见师长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于是趾高气扬地直入其内,这种草率举动,恰恰将他没有把上师视为真佛的清净观之内相暴露无遗。

(三)真实作想。

本来,我们应当有见一次师长的尊容、听一次师长的言教就如同亲睹佛陀的金颜、亲聆佛语一般极为稀罕难得的想法。

如果没有这样想,那就是一大错误。

即使心中确实已生起了面见师长的身相与听受师长的教言极为不易的念头,但是在去往师长面前的途中,仍然需要如是忆念:

我的师长的的确确就是真正的佛陀,我虽有这样的问题要请教,却不知能否如愿以偿,如果有幸在上师面前讨教,并获得了满意的答覆,那真是太有福报了。

面见一次师长的身相,就相当于亲眼目睹了所有佛陀的身相。

如此可以清净无始以来多生累劫中所积的一切罪障,实在具有广大深远的意义。

之后,在侍者尚未通知,师长是否准许之前,一直耐心等待。

按理来说本该如此,然而我们这些人即便是一百次见到师长的身相、一百次听闻师长的言教,仍旧将师长看成是一般的普通人,从未体会到亲见师长的身体难得、聆听师长的教授难得、见师身闻师言意义重大这一点。

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自己身心原有的一切闻思修行功德丧失无余、前所未有的功德不会生起的不良后果。

博朵瓦格西曾说过:

‘对上师不恭是失去智慧的主因。

如果偶尔因没有得到开许而未能如愿面见师长,也不能心烦意乱,心里应当这样想:

我应该明白,这是对自己最殊胜的教诲,这明明是在暗示我:

因为你的恶业罪障太深重了,你若诚心诚意想见真佛师长,就要净除自己的罪障。

如果一请求即刻得到开许,自己应该想到:

在自己罪孽业障尚未清净时,师长就慈悲恩准前去面见,这说明他老人家一方面是在用强制的方法净除自己的深重罪障,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积累广大的福德,现在有幸去参见师长,应当趁此机会积累福德,于是心里一边默默观修七支供,虔诚祈祷,一边恭恭敬敬地向师长献上曼茶罗或供养。

倘若师长声色俱厉地对你进行训斥呵责,那么要认识到这是师长在赐给自己窍诀;假设师长大发雷霆,对你大打出手,你也应当认识到:

他老人家是在显示采用强制性方便法门净除我的罪障、摧毁我的烦恼。

长期如此修学成为习惯,平时也必须与师长形影不离,集中精力精勤修学依止师长的方法。

(四)断颠倒想。

对此有些人显出一副颇有见地的神态说:

就像如果与火靠得太近必将遭到焚烧一样,如若与师长过于亲密,那必然会出现矛盾重重的不良后果。

所以,求法时依止师长,在不求法时就远远避开师长,到别处去安住,这样还是很好的。

说完便在距离师长一个月路程的远处住了下来。

这种现象俯拾即是,极为常见。

这种人往往口头上会说出诸如‘我唯一依赖上师’这样冠冕堂皇、漂亮动听的言词,实际行动中却充分显露出,他对于如理如法依止师长根本毫无兴趣的心态。

一般而言,具有将师长视为真佛的无伪清净心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我们如果能做到口中经常说师长就是真佛陀,心里也反反复复这样观想,夜以继日对师长修清净观,那么与师长越亲近,对依止师长之道理的理解程度也相应会越来越提高。

还有些人顾虑重重地说:

‘因为我心里对师长没有信心、恭敬心与清净心,如果呆在师长身边,只能积累恶业而已。

’这些人本来自己就已经不具有清净观,加之又不愿意长期持久地修清净观,他们认为反正我没有清净心,就顺其自然吧,如此也是很快乐的,而不愿意改正自己的恶行。

(这些人纯粹是破罐破摔、将错就错、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孰不知没有清净心也是可以改变的。

如上所说,与具正信的道友相处,多观想师长的功德,逐渐就会改过自新的,并且亲近师长也有无量功德。

有的人也满不在乎地说:

‘既然对师长不能观清净心,那也是无所谓的,独自住在偏僻的山里修法也是很好的。

’你们对师长连一颗清净心都不能观想,那煞有介事地修法又能有什么利益呢?

难道佛陀没有说过大大小小的一切功德均依赖于师长吗?

而且,对师长能生起信心、观清净心的主因就是要在师长身边住下来,随后全神贯注听闻依止师长的甚深窍诀,交往那些对师长观清净心的同修道友,与此同时对师长修清净观。

大成就者曾经请问金刚手菩萨:

‘生起信心之因是什么?

’金刚手菩萨答言:

‘如若依止如第二佛陀般的师长便可生起信心;如果与具有正信的道友相处也可生起信心。

也许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想法:

只要将师长观想在头顶上修清净心就可以了,守在师长身旁又有什么必要呢?

这种人也实属愚昧无知、智慧浅薄之徒。

如果不在师长身边,怎么能听受师长的讲经说法?

如果听闻不到师长的讲经说法,怎么能断除对教言的满腹怀疑?

如果没有断除对教言的满腹怀疑,又怎么能生起五道十地的功德?

再说,如果我们要杜绝师长不欢喜的一切事情、对于师长欢喜之事尽力而为的话,如果说需要以三供养令师欢喜,无论是哪一种供养都必须亲近师长才能做到。

供养财物必须要面见师长而供养;恭敬承侍也必须在师长身边,才能办到;依教修行的供养也是同样,要遣除修法的歧途障碍必须向师长请教,方能成就。

所以说,只有在师长身边才能以这三种供养令师生喜。

如若与师长遥遥相隔,那以三供养令师长欢喜就成了痴心妄想,根本是无法办到的。

(五)相形见绌。

在当今时代,大多数人都认为依止师长的目的就是听受教言,因为必须在听闻教言的基础上才能实地修行,所以应当首先在一年或几个月当中依止师长,求得所有的教言后自己另找一处地方去修法,就可以了。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乏其数,到处可见。

这些人求完教言后便像乌鸦衔著肉飞到别处去一样,不顾一切地跑到其他地方去实修了。

可是,你这样做根本无法得到任何加持,恐怕只是徒劳无义而已。

仲敦巴格西在依止色尊者师长期间,对其精心承侍,甚至包括放牧、清扫人粪、马粪在内的事都尽心而做。

后来拜见阿底峡尊者时,他心有疑虑地请问尊者:

‘先前我所作的善事中哪些最有意义?

’尊者极为肯定地说:

‘在你做过的所有善事中,再没有比你恭敬侍候色尊者师长更有意义的了。

’如果以那诺巴尊者依止谛洛巴师长、玛尔巴尊者依止那诺巴师长、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玛尔巴师长那可歌可泣的事迹来衡量的话,现在的有些人从师长那里取得教言后,为了师长竟然连身上出点汗水的苦行都不能做,自己只身一人去修行当然不可能生起任何功德了。

前辈的大成就者们悉心毕力承侍师长,身语意付出了何等的代价,可以说是不惜粉身碎骨来积累福德资粮。

所以,仅仅凭著对教言的一知半解如何能生起功德,这样做的人到底又是为了什么呢?

(六)令师长欢喜极重要。

有些人根本未曾慎重观察师长高不高兴,一开始就心急如焚地对师长说:

‘希望师长尽快赐予我教言。

’就这样纠缠不休,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得受了完整的教言。

但因为上师是在无可奈何、心不欢喜、极不情愿的情况下传授的,所以这样的教言不仅仅不能使他受益非浅,反而会深受危害。

从前有一个人在博朵瓦格西毫无情绪时求得了不动佛的修法,结果事隔不久他就一命呜呼了。

坡穹瓦尊者对此表态说:

‘我认为他的死完全是由于在格西心情不悦的情况下求法的缘故。

’如《蓝色手册》中云:

‘一切大乘之教规,令师欢喜最重要,师长极为喜悦故,一切所为具大义。

相反教言虽具全,然彼不会得加持,故当努力令师喜。

如果师长在满心欢喜、心甘情愿之下赐授教言,那么所传的教言即便是无头无尾,也会得到巨大的加持;师长在心绪不佳的时候,所传授给你的教言就算完整无缺、毫无错谬,你也不会得到丝毫的加持。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以三种方式(供养财物、恭敬承侍、依教修行)令上师欢喜,与此同时就是为了一、两句教言,也需要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专心致志地闻受。

如果一心只想尽快获得教言,好去别的地方,这种恶心劣意只能断送一切善根功德,对此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谨慎提防,尽力避免。

我们为了能够得到前所未闻的教言,此前要慷慨供养珍贵的财物,并且为了侍奉师长,必须有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的忠诚。

已经获得了教言后,为报答师长的深恩厚德也能一如既往地供奉自己珍爱的财物,以不顾生命、粉身碎骨的精神承侍师长。

如果首先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再循序渐进修行教言,便可源源不断地填充福德资粮,从而自身心毫无费力就可以生起善妙的功德。

(七)掌握尺度。

最初依止师长以三种供养如理如法令师欢喜,此后,自己在没有达到对于美不胜收的妙欲、利养恭敬,如同肉食野兽对面前摆放青草一样无动于衷,丝毫不生世俗贪恋的境界之前,万万不可冒冒失失脱离师长与同修道友的群体。

离开师长道友、独自避隐山中的修行人,必须是犹如狮子一样完全具有独立自主之境界的人。

是在通过长期依止师长与道友断除对教言的增益疑问,得到了真修实证的较高境界之时。

到那时候即使一些大施主、大官员、大人物们对自己毕恭毕敬、顶礼膜拜,供养如天界的受用般令人眼花缭乱的财物,但自己却能毫无贪执地拒绝,并能像见到不祥之噩兆一样将这一切弃如敝屣潇洒而去。

在尚未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却如此而行,自己独居一处,对于丰富多彩的财物以及众星捧月般的尊敬爱戴贪执强烈、不知满足,以此毁坏自相续,到那时不用说如日月般周游,甚至会沦落到我执大得连世间人也不如而在碌碌无为中庸俗惨死的地步。

当前多数修行人由于依赖于某位大官员、大人物、大富翁提供丰厚的闭关资粮,仰仗这些达官显贵得到名闻利养,于是非常内行地曲从这些人的情面、也善于运用虚伪狡猾诈现威仪的手段,口头上也是巧言令色、甜言蜜语地恭维奉承,最终就会像耶哦的生平那样白白地虚度了人生,这样的修行者大有人在。

我们应当深深省察自己究竟有没有如此荒废光阴。

否则,随著利欲薰心、贪得无厌恶习的驱使,在居心叵测地妄加袒护施主情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人生的旅途已走到了尽头,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一幕啊!

 

学 佛 行 仪 

善因法师述 

昔莲池大师于律藏中集诸要义,著威仪门二十四章,以便学者易于记忆,简而易持,久之相习成性,则于戒律,必无瑕疵矣!

无如今世沙门,弊习尤多,有非斯篇所能尽及者。

又近时一班新进居士,发心虽猛,而于行仪,多未合法。

夫学佛乃超凡入圣之事业,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道德。

若行仪未审,而能自修有得,深入佛道者,盖未之见。

 

是以不揣固陋,择其日用所必需者,重述二十四章,曰学佛行仪。

凡比丘、沙弥、居士及女尼等,皆可习而行之。

惟其中有可共习者,有不可共习者,玆恐文繁故未类别。

但于每章首句点出之,望诸同志,各自分别习行可也。

【敬佛第一】

凡沙门、居士,女尼亦在内,以下例此。

见佛像时,无论塑像画像,皆应整衣礼拜,最少亦须问讯即作揖或合掌。

若在佛殿经堂见佛像,则必须礼拜。

拜时当默念偈云: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唵·娃日啰·斛。

三遍’凡偈文只念一遍,凡咒语须念三遍。

以下例此。

凡入佛殿经堂,不得携带器物,除佛经像及供佛物。

入内不得东西顾视,必于礼拜后,始可抬头瞻仰。

默念偈云: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又须默赞云:

‘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

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

我今暂皈依,能灭三祇业。

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凡在殿堂经行,必右绕,不得左旋左右以殿为主,三匝或七匝,皆须平视直行念佛。

不得谈世谛语言,即言佛法,亦勿高声。

不得笑,不得坐,不得涕唾,不得倚壁靠桌。

若咳嗽,须以袖掩口。

凡礼拜,必须从容,五体投地,精勤作观,不得急落急起。

教列七种礼,不可不知。

七种者:

一、我慢礼。

谓依位次,无恭敬心,心驰外境,五体不具,如捣碓然。

二、唱和礼。

谓心无静想,见人则身轻急礼,人去则身惰心疲,盖心散而口和也。

三、身心恭敬礼。

谓闻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无厌怠。

四、发智清净礼。

谓达佛境界,随心现量。

礼一佛,则礼一切佛。

礼一拜,则礼法界,盖诸佛法身融通故。

五、遍入法界礼。

谓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佛我平等,今礼一佛,即礼法界诸佛。

六、正观礼。

谓礼自佛,不缘想他佛,以一切众生,各有平等佛性故。

七、实相平等礼。

谓上六种,有礼有观,自他两异,惟此一礼,无自他分别,凡圣一如,体用不二。

故文殊菩萨云:

能礼所礼性空寂云云。

此七种前三名事礼,后四名理礼,学者常依后五种,不依前二。

凡拜佛、拜塔、拜经、拜大沙门,皆须如此,下不重宣。

若于各处,遇见有佛像、佛经、或一佛字,在不洁净处,急宜两手捧持,安于净处。

若见他人对佛经像有不恭敬者,宜于二人共坐时,细细以正义劝之。

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若安卧室内,则须常坐不卧,纵卧亦不得久卧。

更不得并置溺器于卧室内,盖像在即如佛在也,安得不敬。

常见世人,于佛经义,则极其深慕赞叹,而于经像,则多视若寻常,以为佛法不在经像。

殊不知敬佛经像,原为成就自己品行、德行。

若于经像不敬,则其佛法妙理,又奚从来哉!

是故无论何人,皆应敬佛经像也。

【敬法第二】

凡沙门、居士,读佛经律,必焚香正坐,如见佛然。

不得依靠,不得污手持经像。

欲读经,必先静坐少时,默念偈云: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念完,方合掌舒经。

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得草草涉躐。

凡读经,须著方袍或长褂。

桌上除经与香炉灯光外,不得置诸茶果杂物,即笔砚亦须另处置之。

经上有尘,须用净纸扫之,不得口吹。

读毕或休息,必将经籍关合端正。

读至何处,须用黄纸为条,夹入经内,露少许于头,不得屈折经角,不得狼籍。

读至中间,若生杂念,亦必将经关合,念去再舒。

若客来,或上座、同学来,俱应将经关合,然后言谈。

有经在案,不得谈世谛语言,不得笑,不得高声,不得涕唾。

若咳嗽,须以袖掩口。

若读经稍有心印,俟读毕后,另以纸笔记之,不得记于头上。

若书写经律,须端楷正字,笔迹鲜洁,不得随意草书,又不得前后参差脱讹。

凡诸经籍,应如法供奉。

梵网经云:

‘若佛子......。

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囊,盛佛经卷。

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若经籍损坏,宜速修补,令恒常如新。

凡持经像,皆当两手捧之平胸,不得只手携行。

己持经像,不得向人作礼。

并不得只手作揖及合掌,但两手捧经,齐眉一举足矣!

凡敬法,不仅敬经一门,即衣钵锡杖等亦同然。

而无形无相之法尤多,兹不具列。

常见应赴缁流之经忏,多属伪撰,纵有一二正经,亦烂碎污秽不堪。

又近时诸新学家,见佛经渊博,亦间常取而观览。

览经时,非仰卧倚靠,则卷之若筒,斯之现象,俱非学佛者之所宜,更不应称居士、沙门也。

望诸同志极力劝之,免遭恶报。

应赴缁流:

指应赴经忏之僧侣。

【敬僧第三】

凡沙门、居士,见诸长老、法师、诸大德时,须端身齐足正立,不得坐而不起。

除诵经时、病时、剃发时,及作羁身事务时。

背后不得说长老、法师、诸大德过。

不得单称名字,当称某某长老、某老和尚、某老法师、某某大师。

若面晤时,更不得提出名字,但可单称长老二字,或法师、或和尚。

自则通称学人。

羁:

牵制,约束。

羁身:

身忙而无暇。

凡往来书信亦然,不得称‘晚’及余、愚等。

尊长老法师,当称座下、杖下,不得称方丈。

若对尼侣,当称大士、莲下、莲前等。

见寻常缁侣,当称某师,不得直呼名字。

若问尊号,当云菩萨尊上下,不得云法名。

盖问法名者,系上座问后学也。

而自己则称后学,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凡沙弥、居士,文中称比丘、沙弥、居士处,即含有比丘尼、沙弥尼、女居士之意在内。

以省文故,向下例此。

不得盗听大沙门说戒,文中单称大沙门处,即含有长老法师之意在内。

以下例此。

亦不得盗听比丘诵戒经。

凡入僧室,无论何室,不得卤莽闯入,须预先于门上弹指三下,内应则入,不应则去。

入内,先向佛像前问讯,次向大德看经桌前,对桌问讯,盖即是向大德问讯也。

凡见诸大德、长老、法师时,当如见佛,仪如前后说。

即见寻常缁侣,亦须如见菩萨然,不得藐视。

纵非好僧,亦应恭敬,以有沙门形相也。

且其迹示,亦非肉眼所能尽窥。

故常不轻菩萨见一切人,皆云:

‘汝等皆当作佛,吾不轻汝等。

’即可知矣。

居士见沙弥、比丘时,须起立。

沙弥见比丘时,须起立。

女尼见大僧时,须起立。

而居士见比丘尼时,亦须起立。

若见同等,端坐亦可。

凡拜诸大德,惟于坐时、立时可拜。

若大德正在坐禅、经行、饭食、剃、浴、息眠等时,则不得拜。

若闭户,须入户拜,不得户外拜。

凡问佛法,当整衣礼拜,最少亦须问讯,合掌正立,若命坐则坐。

澄心谛听,思惟深入。

大德之语未了,不得急语急问。

凡僧尼有过,由大沙门于自恣时举之。

居士不得举沙门过,背后言亦然。

自恣:

即指自恣日之谓也,亦即是结夏安居之竟日也。

凡途中遇诸大德,宜预先侧立,俟大德过再行,不得彼此互进。

凡同行,当让大德前行,并代大德携物。

凡坐位,当让大德上坐,坐席亦然。

凡见诸大德,不得叉腰。

不得摇臂摇身。

不得蹲坐。

不得跳行。

不得走行,除急务。

不得缠颈覆头,除病。

不得左右顾视。

不得高处立。

不得戏笑。

余如律中所明,文繁不录。

走行:

急行。

【居庵第四】

凡沙门居庵,于内外各处,宜洒扫洁,不得狼籍杂物。

早晚钟鼓宜分明,不得迟误。

庵前径路须开辟,不得荒芜。

二时饭食须清洁,不得丰秽。

佛殿经堂须时常抹扫清洁,除法器香灯外,不得安置杂物。

供佛花果、净水、饭食等,不得先以鼻嗅。

非时,不得乱鸣钟鼓、犍槌。

佛龛佛灯皆须帐以玻璃,免受尘垢伤蛾,并时常抹洁令清心目。

佛像金身宜恒如新塑,不得污垢难堪。

常见近俗小庵之僧侣,于自身则庄严不已,于佛像则斑剥难堪。

佛殿尘高尺寸,挂像俗云功德随处搁置,狼籍不堪见闻。

斯之现象,即袈裟下失却人身者之所为。

望诸来哲,各宜勉旃。

晓夕应恒常念诵,不得间歇。

佛前香灯须鲜明,不得间断。

款待宾客须有礼,不得憍谄。

训徒有时,不得怒骂。

不得畜养鸡鸭猪猫。

不得藏刀枪、铳炮、钩网等一切害物伤慈之具。

不得寄住女流尼庵反是。

不得逢人募化。

不得作应赴法事,若真善信家,万不得已则往。

否则,除自来庵中,然亦不得以为常业。

憍谄:

骄慢。

谄:

同‘慆’。

凡雇工匠,须预先于定工日说明吃素,戒杀念佛,无荤酒,乃至不得歌唱笑骂等事。

当多给工赀,以代各项。

庵外不得植桃李果树,免招口舌。

不得食五辛。

不得种五辛。

不得邪命自活。

梵网经云: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梦古凶,是男是女,咒术工巧,调鹰方法,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毒。

都无慈悯心,无孝顺心。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五辛:

五种有辛味之蔬菜也。

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也。

此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又曰‘五荤’。

庵中除警策语联外,不得多挂字画。

凡有诸庄严具,当供之于佛殿经堂,然亦不得过于华丽,要之既名曰庵,当以清洁朴素为主。

又不得广蓄钱谷、衣服、珍重宝物,免人希望。

有则宜于荒年施诸贫乏。

不得恒以钱谷借贷,生富庵名誉。

不得以银钱、荤酒,结交地绅,及诸无赖。

不得与教读文人,酬答诗文。

不得与邻近贫乏,生诸嫌舌。

若逢饥岁,或严冬及哀丧等事,当随力周济之。

不得与民家结拜父母兄弟姊妹。

不得彼此互送盒礼,与民家往还,送他庵亦然,除供养长老。

不得送花果与民家。

不得与民家贺庆,除丧吊而庵中亦不得时有庆事。

若佛菩萨圣诞,当聚众演说佛法,送佛书。

不得收幼稚徒眷。

无极大事,不得托人向豪贵家化缘,及求诵经忏等。

不得停学塾。

不得停闲人、歹人,除养病者。

其养病者,须时与说佛法因缘。

不得琴棋歌唱。

不得谈政事、战事、讼事、民间是非,及一切世谛等事。

无事当聚徒众、同参、工人等,谈佛法因果。

不得受寄女流衣物尼庵反此。

不得放火焚烧山林等处。

梵网经云:

‘若佛子!

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

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烧。

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右章虽仅指沙门言,然将来居士,亦必有居庵者,当例此施行。

【事师第五】

凡沙门事师,当悉照威仪门第二、第三两章习之,此不重述。

居士事师,此际实行者似寡,且暂不空言。

盖事师即侍奉师长也,即有一二皈依信徒奉侍长老。

亦可照“威仪门事师章”习行,故不必重述。

寡:

少,稀少。

【事亲第六】

凡沙门、居士事亲,不专在晨昏定省、温暖饱食,而在令其脱离轮回苦海,故与儒礼多有不同。

学佛者见父母,须端身正立或正坐,不得倚靠。

并默念偈云: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宜时以佛法因缘奉告,并托相熟善友以佛法劝,令种善根。

若素无信仰,则遇有机缘方告,如病痛、灾难、哀恸等。

若父母需荤酒,则宜哀跪告曰:

‘儿持佛戒,荤伤生物,酒昏心性,不得自食饮,不得与人食饮。

惟愿我亲,全儿戒行,并全我亲德行,又全众生物命云云。

’如此哀求,未必定要办也。

凡寿诞喜庆,必须以正理说明,依佛法行为,免伤生物。

若寿命将终,宜预先早早以净土乐境现象闻之。

若命终时,宜预先通告家人,勿生悲哀。

丧礼悉依下文举行。

纵难尽尔,亦须不伤生物为要。

凡见叔伯尊长,亦宜端正,并晓以佛法因缘。

【居家第七】

居士居家,虽不能尽行佛事,然亦当不造新殃为要。

常默念偈云:

‘菩萨居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若教妻子,初宜恒谈因果,次以佛法广大谕之,次以净土乐境示之。

恒默念偈云: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嗔。

’若妻子稍信,则以五戒戒之。

家中儿女最易教化,宜以浅近佛书与读,并时常解说,令其深入八识田中。

又当于净处或楼上设一经堂,庄严清洁,以便早晚拜诵。

而儿女及邻人亲眷见之,亦发善信。

每上楼时须默念偈云: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凡雇工人,宜预先于定工日,说明念佛戒杀戒酒,又不得淫词歌唱等。

而居士自身,则时常威仪皎洁端正,不怒不骂,不饮酒,不失言,不儿戏,不琴棋博弈,不亲女色。

遇眷属不法,亦不得时常怒骂,须教诫有时。

凡诸庆事,则须以其钱财布施贫乏。

于布施时,默念偈云:

‘若有布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即请人或自己演说浅近佛法及因果等事。

嫁女不必厚奁。

可以钱财付之婆家,预先说明,或立据约,曰:

‘此项财产,每岁息金,以若干归女用,以若干由女印送佛经,或行慈善等事。

’娶媳亦不得厚索嫁奁。

喜期至,则聚会亲邻,席以素餐,讲说佛法,施贫送书。

奁:

古代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

若家富有余,则自当俭用如常人,余者以之作慈善公益,宣扬佛法,庄严佛寺。

若甚富,则以其财产付之善友,公共建居士丛林,精舍学院等,及作永远赈荒恤孤养老,修桥补路,宣扬佛法事。

按济众一项,务宜斟酌,切勿致人怠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