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教师版完美整理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1336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教师版完美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教师版完美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教师版完美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教师版完美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教师版完美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教师版完美整理版.docx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教师版完美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教师版完美整理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教师版完美整理版.docx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教师版完美整理版

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教师版

高中语文模拟试题

05201313

13~14年许昌县高一下期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温馨提示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积累与体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神游世界,笔走龙蛇。

在这个世界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

现在,我们就来检阅一下,自己收获了些什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70分,第Ⅱ卷80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请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所说的姓氏,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

姓,代表了氏族血统,最早来源于氏族的图腾。

氏族在交往中通过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

一般认为中国人是先有姓,后有氏。

事实上,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互相转变。

在夏朝之前,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这时姓是氏的分支。

比如:

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

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

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

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时更移。

由于分封制分出的诸侯都有自己的氏,而姓不变,导致先秦时保留下来的姓仅仅在三十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

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也就不再进行严格区分了。

考察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少以及分布的集中程度如何,可以用同姓率这个量来表示。

一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在这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这个值的大小能大致反映一个地区姓氏多样性的状况。

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说明姓氏的多样性好。

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同姓率最低的地区。

这是因为在南北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由于蒙古人入侵,人们向南迁移,以躲避战争,逃至长江受到阻隔,而长江流域又很适合人类生活,便定居下来,与原有的居民混居在一起;同时,长江以南的人也经常会往北方迁移,最终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口比较混杂,姓氏的多样性比较好。

相反,在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姓氏比较单一,又和外界比较隔绝,导致这些地区的同姓率很大。

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并不总是有较高的同姓率。

甘肃的嘉峪关等就是例外。

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城市,历史上周边民族不断进入,外来人口很多,姓氏也很多。

因此,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不同地区之间也可以定义同姓率。

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两个地区各取一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

显然,两个地区姓氏分布越接近,同姓率就越大。

因此,地区间的同姓率能衡量这两个地区姓氏分布的相似性。

对同姓率做简单变换就能得到衡量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的姓氏距离,也可以叫遗传距离。

一般来说,两个地区之间的距离越远,遗传距离越大。

这是因为空间的隔离使得人们不能充分混杂,姓氏分布的差异就越大。

通过计算两个地区的遗传距离,我们再次印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现象。

东北三省和山东虽然隔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但是他们的遗传距离却是最小的。

事实上,清朝中晚期以后,大约有两千万人从山东、河南等地迁移到了东北地区。

所以,研究不同地区间的同姓率能发现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事件。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7期下)

1.下列対“姓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氏中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

姓,代表民族血统,来源于氏族徽记。

氏,始终是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B.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相互转变。

在夏朝之前,姓是氏的分支,夏朝时,氏就成了姓的分支。

C.周朝建立后,重新明确了姓氏关系:

姓明婚姻,氏辨贵贱。

由此可知在当时,氏同姓不同者,可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

D.到秦汉以后,由于中央集权取代了分封制,这时用来区分不同封地诸侯的“氏”,也就失去了它的历史价值而与代表血缘关系的姓渐渐混为一谈了。

1.A.(“始终”的说法不正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姓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寡,它是一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

B.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比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说明该地区姓氏分布的多样性好。

C.不同地区的同姓率有高有低,比如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同姓率较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同姓率较高,这和这些地区的文化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D.研究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如果这两个地区的同姓率比较接近就说明这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小,也可以说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小。

2.D(不是两个地区的同姓率而是两个地区间的同姓率。

另外,根据原文第7段信息可得出结论“两个地区同姓率越大,那么这两个地区的姓氏分布差异就越小,也可以说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小”。

因为原文中的“同姓率越大”与选项表述的“同姓率比较接近”不能完全等同。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代,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这说明在夏朝之前,姓是氏的分支。

B.秦并六国之前,帝王分封诸侯,姓是他们的血统,并且他们都有自己的氏。

由此可见,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C.遗传距离是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两个地区间的同姓率是反映不同地区的姓氏分布相似性的主要参数,一般来说,空间距离越大,遗传距离越大。

D.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该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而两个地区之间的同姓率则不能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是研究人口迁移的手段之一。

3.D(不同地区之间的同姓率是能够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劢字敬德,渤海蓚人也。

幼聪敏,美风仪,以仁孝闻,为齐显祖所爱。

性刚直,有才干,甚为时人所重。

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邺。

时宦官放纵,仪同苟子溢尤称宠幸,劢将斩之以徇。

太后救之,乃释。

刘文殊窃谓劢曰:

“子溢之徒,言成祸福,何得如此!

”劢攘袂曰:

“今者西寇日侵,朝贵多叛,正由此辈弄权,致使衣冠解体。

若得今日杀之,明日受诛,无所恨也。

”文殊甚愧。

后主弃邺东遁,劢恒后殿,为周军所得。

武帝见之,因问齐亡所由。

劢发言流涕,悲不自胜,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

高祖为丞相,谓劢曰:

“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

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

”劢再拜谢曰:

“劢,亡齐末属,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高祖甚器之,拜楚州刺史,民安之。

先是,城北有伍子胥庙,其俗敬鬼,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

劢叹曰:

“子胥贤者,岂宜损百姓乎?

”乃告谕所部,自此遂止,百姓赖之。

七年,转光州刺史,上取陈五策,又上表曰:

“叔宝肆其昏虐,毒被金陵。

数年以来,荒悖滋甚。

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

民神怨愤,灾异荐发,天时人事,昭然可知。

臣以庸才,猥蒙朝寄,频历藩任,与其邻接,密迩仇雠,知其动静,天讨有罪,此即其时。

”高祖览表嘉之,答以优诏。

及大举伐陈,以劢为行军总管,从宜阳公王世积下陈江州。

以功拜上开府,赐物三千段。

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

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服,其山谷间生羌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

豪猾屏迹,路不拾遗,在职数年,称为治理。

后卒于家,时年五十六。

(选自《隋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劢将斩之以徇徇:

示众

B.既蒙获宥宥:

宽恕

C.致速官谤速:

招致

D.乃告谕所部部:

部下

4.D(“部”用在“所”字的后面,是个动词,意思是“管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劢“有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邺②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③拜楚州刺史,民安之④高祖览表嘉之,答以优诏⑤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服⑥豪猾屏迹,路不拾遗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④⑤⑥

5.D(①讲的是高劢行使职责,看不出有无才干。

②周武帝虽授予高劢官职,但看不出是因为高劢有才干。

排除①②即可得出答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劢很受器重。

他在齐国时就受到齐显祖宠爱,被周军俘获后,周武帝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入隋之后,被多次任以要职。

B.高劢担心国运。

他对宦官弄权误国十分不满,就想杀掉其中最受宠幸的苟子溢,但太后认为他干预朝政,逼他释放了苟子溢。

C.高劢留心国事。

他在边疆任职时,对相邻的陈国有深入的了解,后来他向高祖上“取陈五策”,认为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一举灭陈。

D.高劢关注民生。

任楚州刺史时,他见百姓祭祀伍子胥都用牛和酒,常常导致破产,就下令废止祭祀,百姓因此获益。

6.B(“太后认为他干预朝政”于文无据。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

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

(5分)

7.

(1)齐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任用奸邪佞臣。

你父子二人的忠正贤良闻名邻国,应该很好地自重自爱。

(关键词所以、闻、宜各1分,大意2分)

⑵数年以来,荒悖滋甚。

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

(5分)

(2)多年以来,荒唐悖乱更加严重。

有功的人不予奖赏,无罪的人遭受屠戮,边境每天都有警报,他却不曾有一点忧虑。

(关键词辜、日、虞各1分,大意2分)

【译文】高劢,字敬德,是渤海郡蓚县人。

高劢幼时聪明,反应敏捷,相貌漂亮,风度翩翩,因仁义和孝顺而闻名,受到齐显祖喜爱。

高劢性情刚直,有才干,很被当时的人看重。

等到齐后主被周军打败,高劢侍奉太后回到邺地。

当时宦官任性胡为,仪同苟子溢尤其被宠幸,高劢将要杀他示众。

太后救他,高劢才放了他。

刘文殊私下里对高劢说:

“子溢这些人,一句话就能给人带来祸患或福气,你怎么能这样做?

”高劢捋起袖子说:

“如今西边的敌人一天天侵扰,朝廷中很多权贵叛国投敌,正是因为这些人把握权力,操持朝政,才导致缙绅、士大夫人心离散。

如果今天能杀掉他,明天我就被处死,也没有什么遗憾。

”文殊非常惭愧。

后主放弃邺地向东逃跑,高劢总是殿后,被周军抓住。

周武帝见了他,就问他齐国灭亡的原因。

高劢回答时泪流满面,悲不自胜,周武帝也为他动容,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之职。

高祖做丞相,对高劢说:

“齐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任用奸邪佞臣。

你父子二人的忠正贤良闻名邻国,应该很好地自重自爱。

”高劢拜了两拜,感谢道:

“我是被灭的齐国的亲族,已经承蒙宽恕,受到宠幸已经够多了,何况又得到了很高的名位,以致受到非议。

”高祖非常器重他,让他担任楚州刺史,百姓安居乐业。

在这之前,楚州城北有伍子胥庙,当地风俗敬重鬼神,祈祷的人一定要用牛和酒祭祀,以致有人耗光家财。

高劢感叹道:

“伍子胥是一个贤人,哪里会损害百姓呢?

”于是告知所管辖的地方,祭祀从此就停止了,百姓很是得益于他。

开皇七年,高劢转任光州刺史,上书提出消灭陈国的五条策略。

又上表说:

“陈叔宝恣意做昏庸暴虐的事,给整个金陵带来无穷的祸患。

多年以来,荒唐悖乱更加严重。

有功的人不予奖赏,无罪的人遭受屠戮,边境每天都有警报,他却不曾有一点忧虑。

天怒人怨,灾害和异常现象频频出现,天时人事要亡陈,都已经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了。

我凭着拙劣的才干,有幸肩负着朝廷寄予的厚望,屡次承担边关重任,所辖之地与陈国接壤,与仇国相距很近,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代上天讨伐有罪的陈国,现在正是时候。

”高祖看过表章非常赞赏,下诏对他褒扬嘉奖。

等到大举讨伐陈国,让高劢担任行军总管。

他跟从宜阳公王世积攻下陈国江州。

因功被封上开府,朝廷赐予他绸缎三千匹。

陇右各个羌族部落多次作乱侵扰,朝廷因为高劢有威名,任命他做洮州刺史。

他一上任就大展声威,宣示恩泽。

汉族百姓和少数民族都心悦诚服,那些在山谷间的未开化的羌族人相继到州府拜见,前后到来的有几千户人家。

强横狡猾而不守法纪的人隐藏踪迹,路不拾遗,他在任多年,以治理得好著称。

后来高劢死在家里,享年五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①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③烟景有谁争?

注:

①蝴蝶:

用典,出自“庄生晓梦迷蝴蝶”,指梦境的美妙快乐。

②“自是”是“是自”之意。

③五湖:

用典,春秋时,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注释

  ⑴题一作《春夕旅怀》。

  ⑵楚城:

泛指旅途经过的楚地,另有《湘中秋怀迂客》、《夷陵夜泊》等。

首二句感时,慨叹春光易逝。

  ⑶子规:

一作“杜鹃”。

上句写思家,下句写春夕。

子规(即杜鹃)夜啼切“春夕”,与“家万里”联系。

  ⑷动:

动辄、每每之意。

华发:

白发。

  ⑸五湖:

春秋时,范蠡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之后,辞宫,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这两句说:

我现在还没有归去,我要归去就可以归去,故乡的五湖风景是没有人来和我争夺的。

言外之意: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留滞他乡呢?

有自嘲意。

鉴赏

崔涂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除夕有怀》)。

《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

  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

春水远流,春花凋谢。

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

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

“楚城”,泛指湘鄂一带。

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

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

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

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衷曲。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

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

上句巧写梦境。

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

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

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

“子归!

子归!

……”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

”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

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

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读着这样的诗句,谁都会为异乡漂泊的诗人一洒同情之泪。

  上一联以景传情,下一联则直接诉说思乡之苦。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

这句中的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怨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

“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

诗人愁家忧国到“华发春唯满镜生”的程度。

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

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

如此深愁,难以解脱。

  诗的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这两句是倒装,意思是说:

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

是我自己不回去呀!

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

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

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

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尾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8.颔联历来被名家誉为抒情佳句,试分析这一联是如何抒发的某种情感的?

(5分)

8.颔联运用虚实相生(虚实对比或者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上联写梦见自己回到万里之外家园,“蝴蝶”状梦境美妙和归家的快乐,下联写梦醒后三更半夜听到子规(杜鹃)鸟的哀啼,营造了一种悲苦凄凉的意境,梦中归乡是虚,子规哀啼是实,虚实相生(虚实对比),表现了游子的孤独寂寞和思乡的悲苦。

(3分)(如果扣住上联答用典,抒发了思乡的悲苦之情给2分;扣住下联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了游子的孤独寂寞和思乡的悲苦之情,给2分。

上下联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感情正确给5分。

9.本诗除抒发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后两联分析。

(6分)

9.“故园书动经年绝”表明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家书,表达了渴望得到家书,了解家乡和亲人情况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因收不到家书的孤独愁苦之情。

)(2分)“华发春唯满镜生”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2分)“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表达了归乡还是漂泊,归隐还是宦海苟且的矛盾心理。

(2分,)答渴望辞官归隐之情给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予犹疑之。

    ,     。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

(2)淇则有岸,            。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

(《诗经·氓》)

(3)民生各有所乐兮,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屈原《离骚》)

10.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余独好修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鸡缸

我家住宅后面就是南市,解放初期,那里的街道两旁,有很多小摊。

每到晚上没事,我好到那里逛逛,有时也买几件旧货,价钱都是很便宜的。

有一次,我买了两个瓷缸,瓷很厚很白,上面是五彩人物、花卉,最下面还有几只雄鸡,釉色非常鲜艳。

可能是用来装茶叶或糖果的,个儿很不小,我从南市抱回家中,还累得出了一身汗。

抱回来,也没有多少用途,我就在里面放小米、绿豆。

“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物和别的一些瓷器被抄走,传说我家有廿多件古董,这自然是其中之一。

关于书,我心里是有底的,说有这么多古董,我却没有精神准备。

这些瓷器都是小贩们当做破烂买来的,我掏一元钱买一件,他们还算是遇到了大头。

现在适逢其会,居然上升为古董,我心里有些奇怪。

这当然也是有人揭发的。

我们住的是个大杂院,门口有个传达室。

其中值班的,有个姓钱的老头,长年穿黑布服,叼着铜烟袋,不好说话,对人很是谦恭。

既然是传达,当然也出入我的住室,见到了我的用具和陈设。

此人造反以后,态度大变,常常对着我们住的台阶,大吐其痰。

不过当时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时代的自然点缀,我也不以为意,我个人是同他没有恩怨的。

冬季,我到了干校,属于牛鬼蛇神。

这个姓钱的,作为“革命群众”,不久也到干校去了。

有一天,他指挥着我们几个人,在院里弄煤,态度非常专横霸道。

忽然,有一个同伴对他说:

“钱某某,你是什么人?

你原是劝业场二楼的一个古董商,专门坑害人,隐瞒身份,混入机关。

你和我们一样是牛鬼蛇神,不要在那里指手画脚的了,快脱了大衣,和我们一起干活!

当时,我真为这位棚友捏一把汗。

谁知这个姓钱的,听了以后,脸色惨白,立刻一转身,灰溜溜地钻进屋子里去了,以后再也不来领导我们。

他虽然并没有从此就划入我们这个阶层,同我们去住一个棚子,但这件事,颇使我们扬眉吐气于一时,很觉得开心。

后来我想,一个古董商人,解放以后,变成了传达,内心对共产党当然是仇恨的,也就无怪对进城干部是这样的态度了。

他向上级谎报我家有多少古董,也就是自然可信的了。

过了几年,书籍和瓷器都发还了。

书籍丢失了一些,并有几部被人评为“珍贵”,劝我“捐献国家”。

瓷器却一件没丢,也没人劝我捐献,可见都是不入流品,也不惹人喜爱的。

我把这些瓶瓶罐罐,堆放在屋子的一个角落里。

一年夏天,忽然在一个破花瓶里,发现了一只死耗子,颇使人恶心。

我把耗子倒出来,把花瓶送给了帮我做饭的妇女。

这两个瓷缸,我用它腌上了鸡蛋,放在厨房里。

烟熏火燎,满是尘土油垢,面目皆非了。

时间过得真快,又过了几年。

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与外国通商往来,旧瓷器旧文物,都大涨其价,尤其日本人敢掏大价钱。

那位妇女,消息灵通,把那只花瓶送到委托店论价,竟给十五元。

还说,如果不是把人头磨损了一些,可以卖到二十元。

她喜出望外,更有惜售之心,又抱回家去了。

并好意地来通知我说:

“大叔,你那两个缸子,不要用它腌鸡蛋了,多么可惜呀,这可能是古董。

我给你刷刷,拿到委托店去卖了吧。

我未加可否。

但也觉得,值此旧瓷器短缺之时,派以如此用场,也未免太委屈它们了。

今日无事,把鸡蛋倒到别的罐子里,用温水把它们洗了洗,陈于几案。

瓷缸容光焕发,花鸟像活了一样。

使我不由得有一种感慨,就像从风尘里,识拔了稀世奇材,顿然把它们安置在庙堂之上了。

看了看缸底,还有朱红双行款:

大清光绪年制。

还查了一本有关瓷器的书,这种形制的东西,好像叫作鸡缸。

这不是古董是什么!

对着它们欣赏之余,因有韵文之作,其辞曰:

绘者覃精,制者兢兢,锻炼成器,希延年用。

瓦全玉碎,天道难凭。

未委泥沙,已成古董。

茫茫一生,与瓷器同。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选自孙犁《芸斋小说》)

【注】覃:

深。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钱姓老头是要批判的对象。

钱姓老头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企图在政治、经济上大捞一把,借助某种契机扶摇直上,占据一定职位便作威作福。

B.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如文中交代钱姓老头“当然也出入我的住室,见到了我的用具和陈设”为铺垫,后面写他“向上级谎报我家有多少古董”即为照应。

C.“鸡缸”既是小说的线索,又是小说中人物命运的衬托,表明“特殊年代”的客观现实原因一定会使人与物具有相同的命运。

D.本文语言简易平淡,虽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笔下的所有人物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E.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等,展示了两类人物的命运。

相关时代背景的交代,强化了人物命运与社会时代环境的关系。

11.

(1)选E得3分,选B得2分,选D得1分。

选A、C不得分。

(D.“所有人物”表述不够准确。

A.“他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企图在政治、经济上大捞一把”理由不充分。

钱姓老头是“文革”时代下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既是时代的帮凶又是时代的牺牲品。

的感情既有批判又有同情。

C.“表明……定会”过于绝对。

(2)“文似看山不喜平”,波澜起伏正是小说的独特魅力。

请指出本文情节设置上的三处波折。

(6分)

(2)①“我”买的两个瓷缸普通平常,抱回来只在里面放小米、绿豆,却没想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物和别的一些瓷器“居然上升为古董”,因“有人揭发”被抄走。

②钱姓老头“不好说话,对人很是谦恭”,但直到钱姓老头被人揭穿身份,才知道揭发的人是他。

③过了几年,“上升为古董”的“瓷器却一件没丢”,可见都是不入流品,也不惹人喜爱的。

瓷缸“用它腌上了鸡蛋”回归平常无奇。

④但在“国家实行开放政策”,“我”发现这两件瓷器果然是”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