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教师届高三化学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试题蚌埠二中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929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市教师届高三化学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试题蚌埠二中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蚌埠市教师届高三化学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试题蚌埠二中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蚌埠市教师届高三化学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试题蚌埠二中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蚌埠市教师届高三化学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试题蚌埠二中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蚌埠市教师届高三化学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试题蚌埠二中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市教师届高三化学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试题蚌埠二中5.docx

《安徽省蚌埠市教师届高三化学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试题蚌埠二中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市教师届高三化学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试题蚌埠二中5.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蚌埠市教师届高三化学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试题蚌埠二中5.docx

安徽省蚌埠市教师届高三化学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试题蚌埠二中5

安徽省蚌埠市教师2020届高三化学“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试题(蚌埠二中5)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目前提出的“低碳经济”,即减少向环境排放CO2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B.“国防金属---镁”可通过浓缩海水,再直接采用电解法获得C.硅橡胶既能耐高温又能耐低温,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工业D.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化学变化可转化为清洁能源

2.ClO2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沸点11℃,凝固点-59℃。

工业上,可用下列原理制备ClO2(液相反

应)2FeS2+30NaClO3+14H2SO4

Fe2(SO4)3+15Na2SO4+30ClO2+14H2O。

设NA

是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2240mLClO2含有原子数为0.3NA

B.若生成1.5molNa2SO4,则反应后的溶液中Fe3+数目小于0.2NAC.48.0gFeS2完全反应,则上述反应中转移电子数为6NAD.每消耗15molNaClO3,生成的水中氢氧键数目为14NA

3.(原创题)“梯希爱”学名2-甲基二苯甲酮,结构如图,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作为医药制备的中间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梯希爱”是芳香烃

B.1mol“梯希爱”可与6molH2发生加成反应C.1mol“梯希爱”完全燃烧能生成14molCO2和12molH2OD.“梯希爱”的结构中最多的共面碳原子数为14个

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用其或实验操作

目的或结论

 

A

点燃插入到由MnO2、Al组成的铝热剂(混合物上有少量KClO3)上的镁条

 

证明还原性Al>Mn

 

B

将含有HCl、H2O(g)的Cl2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浓硫酸的洗气瓶

 

除去Cl2的杂质

 

C

向某盐溶液X中先滴加几滴氯水、再滴2滴

KSCN溶液

确定盐溶液X中是否含有

Fe3+

D

向某Na2SO3溶液中加入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检验Na2SO3是否变质

5.“太阳水”电池装置如图所示,该电池由三个电极组成,其中a为TiO2电极,

b为Pt电极,c为WO3电极,电解质溶液为pH=3的Li2SO4-H2SO4溶液。

锂离子交换膜将电池分为A、B两个区,A区与大气相通,B区为封闭体系并有N2保护。

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若用导线连接a、c,则a为负极,该电极附近pH减小

B.若用导线连接a、c,则c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WO3+xH++xe-=HxWO3

C.若用导线先连接b、c,再连接a、c,可实现太阳能向电能转化

D.若用导线连接b、c,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

6.X、Y、Z是三种气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其变化符合下图。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X(g)+3Y(g)⇌2Z(g)△H=-(E2-E1)kJ

B.若图III中甲表示压强,乙表示Z的含量,则其变化符合图III中曲线C.图II中曲线b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曲线a是没有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D.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值约为533,若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Y的转化率降低

7.室温下,向100mL饱和的H2S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气体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发生反应:

2H2S+SO2=3S↓+2H2O,测得溶液pH与通入SO2的关系如图

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a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B.a点之后,随SO2气体的通入,

 

c(HSO-)

c(H2SO3)

 

的值始终减小

C.曲线y代表继续通入SO2气体后溶液pH的变化

D.该温度下H2S的Ka1≈10-7.2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3分。

8.(16分)全球碳计划组织(GCP,TheGlobalCarbonProject)报告称,2018

年全球碳排放量约371亿吨,达到历史新高。

(1)中科院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复合催化剂,实现了CO2直接加氢制取高辛烷值汽油,其过程如图1所示。

①已知:

CO2(g)+H2(g)=CO(g)+H2O(g)△H=+41kJ·mol-1

2CO2(g)+6H2(g)=4H2O(g)+CH2=CH2(g)△H=-128kJ·mol-1

则上述过程中CO和H2转化为CH2=CH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②下列有关CO2转化为汽油的说法,正确的是(填标号)。

A.该过程中,CO2转化为汽油的转化率高达78%B.中间产物Fe5C2的生成是实现CO2转化为汽油的关键C.在Na-Fe3O4上发生的反应为CO2+H2=CO+H2OD.催化剂HZSM-5可以提高汽油中芳香烃的平衡产率

③若在一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2和H2,加入催化剂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只生成C5以上的烷烃类物质和水。

则起始时CO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低于。

(2)研究表明,CO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甲醇。

反应方程式为CO2(g)+3H2(g)CH3OH(g)+H2O(g)△H<0。

一定条件下,往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CO2和3.0molH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相同时间内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是(填“高温”“低温”或“任意温度”)

②催化效果最佳的催化剂是(填“A”“B”或“C”);b点时,

v(正)v(逆)(填“>”“<”或“=”)。

③若容器容积保持不变,则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c(CO2)与c(H2)的比值保持不变b.v(CO2)正=v(H2O)逆c.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e.有lmolCO2生成的同时有断开3mol的H-H键

f.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④已知容器内的起始压强为100kPa,若图2中c点已达到平衡状态,则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p=(只列出计算式,不要求化简,Kp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9.(12分)锡酸钠用于制造陶瓷电容器的基体、颜料和催化剂。

工业上以锡碲渣(主要含Na2SnO3和Na2TeO3)为原料,制备锡酸钠的工艺流程图如下,请回

答下列问题:

已知:

锡酸钠(Na2SnO3)和亚碲酸钠(Na2TeO3)均易溶于碱。

(1)“碱浸”过程中,锡碲浸出率与溶液中游离碱质量浓度关系如图所示,则最理想的质量浓度为,理由是。

(2)如图反映的是“除碲”过程中反应温度对碲脱除率的影响关系,70℃后随温度升高碲脱除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3)“除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从“溶析结晶”回到“碱浸”的物质除烧碱外,主要还有(写化学式)。

(5)“溶析结晶”母液中还含有少量SbO43-,可用锡片将Sb置换出来,锡转化成最高价含氧酸盐,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0.(15分)某学生对Na2SO3与AgNO3在不同pH下的反应进行探究。

(1)测得Na2SO3溶液pH=10,AgNO3溶液pH=5,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调节pH,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pH实验现象

a

10

产生白色沉淀,稍后溶解,溶液澄清

b

6

产生白色沉淀,一段时间后,沉淀未溶解

 

c

 

2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一段时间后,产生海绵状棕黑色物质X

查阅资料得知:

ⅰ.Ag2SO3:

白色,难溶于水,溶于过量的Na2SO3溶液。

ⅱ.Ag2O:

棕黑色,不溶于水,能和酸反应。

该学生对产生的白色沉淀提出了两种假设:

①白色沉淀为Ag2SO3。

②白色沉淀为Ag2SO4,推测的依据是。

(3)取b、c中白色沉淀,置于Na2SO3溶液中,沉淀溶解。

该同学设计实验确认了白色沉淀不是Ag2SO4。

实验方法是:

另取Ag2SO4固体置于溶液中,未溶解。

(4)将c中X滤出、洗净,为确认其组成,实验如下:

Ⅰ.向X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Ⅱ.向X中加入过量浓HNO3,产生红棕色气体。

Ⅲ.分别用Ba(NO3)2、BaCl2溶液检验Ⅱ中反应后的溶液,前者无明显变化,后者产生白色沉淀。

①实验Ⅰ的目的是。

②根据实验现象分析,X的成分是。

③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综合该同学以上实验,分析产生X的原因:

三、选做题(选修3,选修5各有一题,任选一题作答,共15分。

11.(15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古德伊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

吉野彰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电池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LiCoO2、LiFePO4常用作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基态Co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基态磷原子中,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为;该

能层能量最高的电子云在空间有个伸展方向,原子轨道呈形。

--

(2)[Co(NO3

)4]2

中Co2+的配位数为4,配体中N的杂化方式为,该

配离子中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填元素符号),1mol

该配离子中含σ键数目为NA。

(3)LiFePO4属于简单磷酸盐,而直链的多磷酸盐则是一种复杂磷酸盐,如:

焦磷酸钠、三磷酸钠等。

焦磷酸根离子、三磷酸根离子如图所示:

这类磷酸根离子的化学式可用通式表示为(用n代表P原子数)。

(4)钴蓝晶体结构如图,该立方晶胞由4个I型和4个Ⅱ型小立方体构成,其化学式为,晶体中Al3+占据O2-形成的(填“四面体空隙”或“八面体空隙”)。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钴蓝晶体的密度为

g·cm-3(列计算式)。

12.(15分)环丙贝特(H)是一种降血脂药物,可明显降低极低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通过改善胆固醇的分布,可减少CH和LDL在血管壁的沉积,还有溶解纤维蛋白和阻止血小板凝聚作用。

如图是合成环丙贝特的一种新方法:

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名称为

(2)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3)H的分子式为

(4)反应①的反应类型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5)M为的同分异构体,能与NaHCO3溶液反应产生气体,则M

的结构共有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其中1HNMR中有3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6:

2:

1的结构简式为

(6)利用Wittig反应,设计以环己烷为原料(其他试剂任选),制备

的合成路线:

我为高考命题——理综化学部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B

A

D

C

C

D

B

1.【答案】B

【解析】A.CO2是主要的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A正确;B.海水浓缩后

直接电解会产生镁的氢氧化物沉淀,无法制得单质镁,B错误;C.硅橡胶既能耐高温又能耐低温,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工业,C正确;D.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化学变化可转化为清洁能源,D正确;故答案选A。

2.【答案】A

【解析】A.ClO2沸点11℃,标况下为液体,2240mLClO2的物质的量不是0.1mol,

故A错误;

B.Fe3+在水溶液中会发生水解,Fe3+数目会减少,故B正确;

C.48.0gFeS2物质的量为48g÷120g/mol=0.4mol,NaClO3中氯元素由+5价降到+4价,失一个电子,故6molNaClO3失6mol电子,即48.0gFeS2完全反应,

转移电子数为6NA,故C正确;

D.消耗15molNaClO3生成7mol水,一个水分子中有两个氢氧键,故生成的水中氢氧键数目为14NA,故D正确;故答案为A。

3.【答案】D

【解析】A.梯希爱中含有氧元素,不属于烃类,不是芳香烃,A错误;

B.1mol梯希爱中有2mol苯环和1mol酮羰基,故可与7molH2发生加成反应,

B错误;

C.根据结构简式可以数出该分子中含有14个C原子,再根据其不饱和度Ω=9,

可计算出有12个H原子,故1mol梯希爱完全燃烧能生成14molCO2和6molH2O,

C错误;

D.根据结构简式,我们可以看出梯希爱中两个苯环和中间羰基都是平面结构,并用单键连接,可通过单键旋转让所有碳原子共面,D正确;故答案选D。

4.【答案】C

【解析】A、根据铝热反应是置换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知,选项A正确;

B、先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HCl,后通过浓硫酸除去H2O(g),选项B正确;

C、氯气能将Fe2+氧化为Fe3+,选项C错误;

D、若Na2SO3已经变质,SO3

氧化为SO4

遇Ba

产生白色沉淀,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5.【答案】C

2-2-2+

【解析】A.用导线连接a、c,a极发生氧化,为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2H2O-4e-=4H++O2↑,a电极周围H+浓度增大,溶液pH减小,故A正确;B.用导线连接a、c,c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WO3+xH++xe-=HxWO3,故B正确;

C.应将导线先连接a、c,再连接b、c,由光电池转化为原电池,实现太阳能向

电能转化,故C错误;

D.用导线连接b、c,b电极为正极,电极表面是空气中的氧气得电子,发生还

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故D正确;故答案为C。

6.【答案】D

【解析】A.图Ⅰ中X、Y的物质的量浓度逐渐减小,应是反应物,Z的物质的

量浓度逐渐增大,应是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比值为(0.5-0.3):

(0.7-0.1):

(0.4-0)

=1:

3:

2,根据浓度的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反应方程式应为X(g)

+3Y(g)⇌2Z(g),由图Ⅱ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热,

反应热为△H=-(E2-E1)kJ/mol,该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X(g)+3Y(g)⇌2Z(g)

△H=-(E2-E1)kJ/mol,反应热的单位为kJ/mol,A项错误;

B.压强增大,平衡右移,Z的含量应增大,B项错误;

C.图Ⅱ也可能为加入不同的催化剂,b的催化效果较好,或者是曲线b是加入催化剂,曲线a是没有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C项错误;

D.该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左移,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Y的转化率降低,D项正确;答案选D。

7.【答案】B

【解析】A选项,由题图可知,a点表示通入SO2气体112mL(即0.005mol)时pH=7,说明SO2气体与H2S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a点之前为H2S过量,a

点之后为SO2过量,溶液均呈酸性,故a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故A正确;

B选项,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

c(HSO-)

c(H2SO3)

Ka1

=c(H+)

,a点之后,随SO2气体的

通入,c(H+)增大,当通入的SO2气体达饱和时,c(H+)不再变化,故B错误。

C选项,当通入SO2气体336mL时,物质的量为0.015mol,反应后相当于溶液中的c(H2SO3)=0.1mol/L,因为H2SO3的酸性强于H2S,故此时溶液对应的pH应小于4.1,故曲线y代表继续通入SO2气体后溶液pH的变化,故C正确;

D选项,由题图中曲线的起点可知,a点溶液呈中性,说明SO2气体与H2S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由此可知饱和H2S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1mol,

c(H2S)=0.1mol/L,0.1mol/LH2S溶液电离出的c(H+)=10-4.1mol/L,电离方程式为

H2S

H++HS-、HS-

H++S2-;以第一步为主,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出该

10-4.1⨯10-4.1

温度下H2S的Ka1≈

二、非选择题

0.1-10-4.1

≈10-7.2,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B。

8.(16分,每空2分)

【答案】

(1)①2CO(g)+4H2(g)=CH2=CH2(g)+2H2O(g)∆H=-210kJ∙mol-1

②B

③6:

19

 

(2)①低温②A>③ad④

 

【解析】

60⨯1⨯60⨯1

33

60⨯1⨯(60⨯1)3

124

根据已知热化学方程式运用盖斯定律书写新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图示反应历程分析反应的中间产物,判断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根据烷烃的通式及题

干信息进行相关计算;根据熵变和焓变判断反应是否自发进行;根据平衡状态的特征分析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根据各物质的分压计算平衡常数。

(1)①已知:

ICO2(g)+H2(g)=CO(g)+H2O(g)△H=+41kJ·mol-1,II

2CO2(g)+6H2(g)=4H2O(g)+CH2=CH2(g)△H=-128kJ·mol-1,根据盖斯定律

II-I×2得:

2CO(g)+4H2(g)=CH2=CH2(g)+2H2O(g)△H=-128kJ·mol-1-(+41

kJ·mol-1)×2=-210kJ∙mol-1,故热化学方程式为:

2CO(g)+4H2(g)=CH2=CH2(g)+2H2O(g)∆H=-210kJ∙mol-1;

②A.由图示分析78%并不是表示CO2转化为汽油的转化率,故A错误;

B.中间产物Fe5C2是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中间产物,是转化的关键,故B

正确;

C.根据图1所示,在Na-Fe3O4上发生的反应应为CO2生成CO的反应,氢气未参加反应,故C错误;

D.催化剂HZSM-5的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对平衡产率没有影响,故D错误;

故答案为:

B;

③烷烃的通式为CnH(2n+2),假设只生成C6H14和水,则根据原子守恒知:

6molC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molC6H14和12molH2O需要的H2的物质的量为:

1mol⨯14+12mol⨯2=19mol,所以CO

和H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低于

2

6mol:

19mol=6:

9,故答案为:

6:

9;

(2)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H<0,根据方程式知:

△S<0,根据ΔG=ΔH-

TΔS,若ΔG<0则T较小,即低温时该反应自发进行,故答案为:

低温;

②如图所示相同时间内催化剂A的转化率较高,说明反应较快催化效果好;b

点时,还未达到平衡,则说明v(正)>v(逆),故答案为:

A;>;

③a.c(CO2)与c(H2)初始时比值为1:

3,所以按照化学计量数1:

3反应后,比值始终保持不变,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故a选;b.根据化学计量数之比知:

v(CO2)正=v(H2O)正=v(H2O)逆,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说明已经达到平衡,故b不选;c.该反应为气体减小的反应,所以当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c不选;d.根据质量守恒原理知,反应前后总质量始终不变,且容器体积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所以气体密度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故d选;e.断开3mol的H-H键时说明有3mol氢气消耗,则应该消耗1molCO2,则CO2的浓度保持不变,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e不选;f.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质量保持不变,则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应增大,若不变,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f不选;

故答案为:

ad;

④c点时CO2的转率为80%,则反应掉1mol×80%=0.8mol,

CO2(g)+3H2(g)CH3OH(g)+H2O(g)

起始(mol)

1

3

0

0

变化(mol)

0.8

2.4

0.8

0.8

平衡(mol)

0.2

0.6

0.8

0.8

起始状态容器中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mol+3mol=4mol,平衡时容器中气体总物

质的量为0.2mol+0.6mol+0.8mol+0.8mol=2.4mol,容器体积不变,起始压强为

100kPa,则平衡时总压强为:

100kPa×2.4mol=60kPa,根据分压=总压×物质

4mol

的量分数计算得:

K=P(H2O)⋅P(CH3OH)=

60⨯1⨯60⨯1

33

,故答案为:

P(CO2)⋅P(H2)60⨯1⨯(60⨯1)3

124

60⨯1⨯60⨯1

33。

60⨯1⨯(60⨯1)3

124

9.(12分,每空2分)

【答案】

(1)100g/L浓度超过100后,锡浸出率增幅变小,但碲浸出率却提高较大,不利于后续分离

(2)温度升高,过氧化氢受热分解

(3)2Na++TeO3

+H2O2=Na2TeO4↓+H2O

2-

(4)Na2SnO3、Na2TeO4

(5)5Sn+4SbO4

+H2O=4Sb+5SnO3

+2OH-

【解析】

(1)根据图像可知浓度超过100后,锡浸出率增幅变小,但碲浸出率却提高较大,不利于后续分离,故答案为:

100g/L;浓度超过100后,锡

浸出率增幅变小,但碲浸出率却提高较大,不利于后续分离;

(2)该过程反应物中有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故答案为:

温度升高,过氧化氢受热分解;

3

(3)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还原产物一般为水,该过程中过氧化氢将TeO2-

氧化成Na2TeO4,根据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可知方程式为:

2Na++TeO3

+H2O2

2-

=Na2TeO4↓+H2O;

(4)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