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853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单元

第六单元

课时

第课时

课题

连加练习课

主备

教师

车永峰

参加人

赵文静、李永成、谢桂花、

严迎春、袁丽明、车永峰

授课

教师

授课

班级

教学

内容

教材第79页,连加练习

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两位数连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和口算原理,使其正确熟练的口算相关的题目。

以及学生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培养同学们的计算能力,培养同学们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通过引导同学们认真审题,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连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和口算原理

教学难点:

培养同学们的计算能力,培养同学们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

方法

教法:

学法:

教学

准备

教师:

学生:

项目

集体备课主要内容

个性设计

教学

过程

一、揭题认标、举例梳理。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多层练习,内化提升。

 

1.基本练习,口算:

 

2+89 53+7  64+9 57+4  6+29  

  73+8  29+7  92+8   54+20 

集体口算,选一两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基本练习,完成练习十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

 

3.基本练习,完成练习十八第2题。

 

学生依据老师的要求

填一填。

 4.基本练习,完成练习十八第3.4题。

 

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根据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

想想是怎样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

 

 

5.找规律填数,完成练习十八第5题。

 

小黑板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校对。

 

 

三、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板书

设计

 

 

课题:

笔算乘法(例1)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47页例1及相应练习,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学习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1、口算

30×4=700×8=6×50=5×800=25×4=

7×300=80×6=12×3=60×40=130×30=

2、笔算43×26=12×34=

 

这是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呢?

提示:

先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笔算乘法的方法:

1、p47例1先读两遍题目,题目中已知条件是:

要求的问题是:

,应该用法。

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列竖式笔算:

 

以笔算145×12为例组内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

应说以下几点: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注意积的书写位置在哪儿;(3)最后算什么。

2、小组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

先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

3、讨论:

用什么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4、计算下面各题,竖式列在旁边空白地方。

164×32=254×36=*54×145=

217×83=328×25=*43×139=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友情提示:

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

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位数,下面一行写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5、完成课本47页“做一做”(写在旁边空白地方)

四、过关检测:

1、比一比看谁能做对2、火眼金睛P50第8题前2题。

322145679先仔细观察有没有错误,有错

×24×27×13误的把正确的改在下面。

 

3、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

学校应买多少本?

 

(2)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6行,共有多少人?

 

五、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小亮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课题:

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0的乘法(例2)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P53例2及练习八3—7,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同学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正确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0的乘法。

学习难点:

理解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0的乘法方法。

 

 

 

 

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1、35×2=19×5=250×3=140×6=240×3=130×7=

16×5=18×5=150×6=13×6=18×6=350×2=

2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读题分析:

已知:

求:

列式计算:

 

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零,此题如何口算呢?

3、第

(1)小题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4、第

(2)题:

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106

×30×30

————————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0的乘法的方法: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

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

但要注意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1、同学们试练P48做一做1、2

 

2、把右边两个版式做完比较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六、过关检测:

1、笔算下面各题

180×1520×135307×1112×280

2、p49练习八:

3、4、5、6(把竖式写在下面)

 

七、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例3)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P51例3及练习九1、2、6,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同学们的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

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

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口算

(1)6×2=

(2)20×4=

6×20=10×4=

6×200=5×4=

(1)组题中,第2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积也乘。

(1)组题中,第3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积也乘。

(2)组题中,第2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积也除以。

(2)组题中,第3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积也除以。

把上边的几条规律合并成一条可以这样表达: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

这条规律还可以这样表达:

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积会随着因数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三、合作探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四、过关检测:

1、这些题你都会算吗?

试一试。

5×3=50×3=500×3=50×30=500×30=

你发现了什么?

请你比较一下,看有什么规律。

观察前三个算式: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扩大10倍、100倍,积就扩大倍、倍。

(积扩大的倍数和因数扩大的倍数相同)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缩小10倍、100倍,积就缩小倍、倍。

(积缩小的倍数和因数缩小的倍数相同)

谁能将这两条规律合起来说?

该怎么说?

如果把这三个算式中的3换到前面,结论又是怎样的?

这三个算式呈现出来的规律可以概括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会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运用规律。

我们在口算乘法中经常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如算200×60时

先算2×6=12,由于一个因数扩大了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所以积12就应该扩大1000倍,积就是12000。

请你说说口算120×40时该怎样运用规律。

3、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4、在乘法算式A×B=C中,如果因数A扩大(缩小)m倍,因数B扩大(缩小)n倍,积C会怎样变化?

(A、B、m、n均不为0)

★5、在乘法算式A×B=C中,如果因数A扩大m倍,因数B缩小n倍,积C会怎样变化?

(A、B、m、n均不为0)

五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题: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例4)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P52例4及做一做,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单价、数量与总价”三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单价×数量=总价

3、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三个量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1、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买了多少,叫做();一共用的钱数,叫做()。

2、分析下面问题中的数量是什么?

.一支钢笔4元,老师买了5支发给同学,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中的4元是(),5支是(),要求的一共花的钱数是()

.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8元,需要付多少钱?

问题中的5千克是(),8元是(),需要付的钱数是()

.一箱可乐50元,200元可以买几箱?

问题中的50元是(),200元是(),可以买的箱数是()

.小明买10个笔记本共用了25元,一个笔记本多少钱?

问题中的10个是(),25元是(),一个笔记本的钱数是()

3、自己再举两个例子说明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

 

三、合作探究:

(一)解答例4的两个问题

1、先读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2、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买了多少,叫做();一共用的钱数,叫做()。

3、你知道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4、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1)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用多少钱?

已知的是()和(),要求的是()。

数量关系式是:

(2)学校买了3台同样的复读机,花了420元,每台复读机多少元?

已知的是()和(),要求的是()。

数量关系式是:

四、过关检测:

1、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有:

 

2、已知单价和数量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已知单价和总价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已知总价和数量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3、自己提出一个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问题并解答?

                                    

                         

4、自己提出一个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并解答?

                                    

                         

五、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5)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P53例5及做一做,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分析“速度、时间和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三个量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1、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

2、分析下面问题中的数量是什么?

.汽车每小时行65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问题中的65千米是(),4小时是(),一共行多少千米是()

.小红8分钟跑了1500米,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问题中的8分钟是(),1500米是(),每分钟跑多少米是()

.甲乙两地相距280千米,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4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问题中的280千米是(),140千米是(),几小时是()

.小明骑车上学,平均每分钟行300米,8分钟可以到学校,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远?

问题中的300米是(),8分钟是(),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3、自己再举两个例子说明什么是速度、时间和路程

 

三、合作探究:

(一)解答例5的两个问题

1、先读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

3、你知道的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吗?

4、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1)小林每分钟走60米,他15分钟走多少米?

已知的是()和(),要求的是()。

数量关系式是:

(2)声音每秒传播340米,声音传播1700米要用多长时间?

已知的是()和(),要求的是()。

数量关系式是:

四、过关检测:

1、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有:

 

2、已知速度和时间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已知速度和路程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已知路程和时间时可以求(),用到的关系式是:

       

3、自己提出一个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问题并解答?

                                    

                         

4、自己提出一个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并解答?

                                    

                         

五、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