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招教考试笔记.docx
《河南招教考试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招教考试笔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招教考试笔记
1、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现代化;⑤教育的多元化。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②环境:
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环境对个体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对环境的反应时能动的。
③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教育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给人以全面、深刻、系统的影响;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和阶段性(年龄特征);②不平衡性(关键期和最佳期);③稳定性和可变性;④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⑤互补性(培养自信和努力品质)。
4、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②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④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⑤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⑥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体系。
5、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6、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7、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哪些?
①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②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③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④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8、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①专业理想的建立;②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③专业能力的提高;④专业自我的形成。
8*8、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②提高教师的自主反思意识;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④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9、现代学生观的内容: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10、师生关系的内容: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②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③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11、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①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②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③要发扬教育民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自居;④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的分析矛盾,敢于做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耐心的说服教育,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
1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①尊师爱生;②民主平等;③教学相长;④心理相容。
13、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③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④理论与实践统一;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关系。
14、泰勒的课程设计“目标模式”:
①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②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③怎样有效组织学习经验?
④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15、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①“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②“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③“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④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16、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①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②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③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④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⑤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1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①备课;②上课;③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④课外辅导;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8、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①教学目标明确;②教学内容准确,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③教学结构合理;④教学方法适当;⑤讲究教学艺术;⑥板书有序;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最根本的要求。
19、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②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③分量适宜,难易适度;④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⑤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⑥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2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20*2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①激发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中心环节);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21、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
①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③直观性原则;④启发性原则;⑤循序渐进原则;⑥巩固性原则;⑦因材施教原则。
22、怎样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①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教师的讲授应该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⑤发扬教学民主。
23、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的要素有哪些?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特点;③学生年龄特征;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4、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①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②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④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⑤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24*24试述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这种教学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和合作精神。
具体做到:
①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研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②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③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的良好环境。
25、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不足: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地学习需要;③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④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26、中学德育的内容?
①爱国主义教育②思想教育③集体主义教育;④劳动教育;⑤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⑥自觉纪律教育;⑦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⑧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27、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②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8、我国中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②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③因材施教原则;④知行统一原则;⑤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⑥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⑦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⑧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⑨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8*28、试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品的行为的重要标志。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四个心理因素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过程也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
②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概括为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终达到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方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29、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①说服教育法;②榜样示范法;③陶冶教育法;④实际锻炼法;⑤品德修养指导法;⑥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30、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的班集体;③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④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
31、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优秀班集体的特点:
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2、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①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②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④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33、简述教育合力原则的内容。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①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②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③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关系;④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34、简述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②合理组织活动;③对兴趣的依从性;④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5、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①原来注意的强度;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③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④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36、论述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①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②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能轻松集中注意力听讲,如教学方法要新颖,教学形式要多样化;③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37、论述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①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②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③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8、论述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③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④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日记、报告;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⑥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优良的性格特征;⑦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39、论述如何根据直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方法?
①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包括言语直观,模像直观与实物直观;
②运用直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③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④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40、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②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③活动任务的性质;④材料的数量和质量;⑤识记的方法。
4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学习程度;③识记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④识记的方法;⑤时间因素;⑥情绪和动机。
42、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43、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44、简述创造想象的产生条件?
①强烈的创造愿望;②丰富的表象储备;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④原型启发,即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⑤积极地思维活动;⑥灵感的作用。
45、论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
①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
46、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教学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②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③充分利用“变式”;④正确运用语言表达;⑤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47、论述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③加强语言交流训练;④发挥定式的积极作用;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48、良好情绪的标准:
①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景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②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③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49、论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50、论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51、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对教学的启发。
马斯洛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是缺失需要,后三种是成长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的学习。
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②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爱的需啊、自尊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5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显分化并趋向稳定,学习情趣的范围不断夸大,开始重视学习内容,对复杂的疑难问题和较高水平的智力活动很感兴趣。
所以a:
中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地智力活跃状态;b:
应对严重偏爱某一学科的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培养其他兴趣,一方面以此为中心培养自己的志趣。
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习兴趣,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成绩优秀的药克服自满情绪,对他们提供较难的学习材料,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基础薄弱的,要给予特别关心帮助和指导,帮其树立自信心,并发现其特长,锻炼其能力。
53、论述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该树立社么教育理念。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有语文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自知智力。
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智力领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持。
①使社会对智力有了一个更宽泛的认识;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因材施教;③多元智力课堂像“真实”的世界,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关注个性发展,学生学习更主动、投入;④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组织的学校活动,提高了家长和社区参与的可能性;⑤学生能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处,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54、简答影响智力(能力)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与营养;②产前环境和早起经验;③学校教育;④社会实践;⑤主观努力。
55、论述,学校教育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⑤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6、论述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因素(权威型、民主型、放纵型教养方式);④学校教育因素;⑤个人主观因素。
57、简述社会态度的功能。
①适应功能②自我防御功能③价值表现功能;④认识或理解功能。
58、简述心理发展的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59、简述青年初期心里发展的特点。
(高中时期)
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②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了深刻发展;
③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④对未来充满理想,意志的坚强性和行为的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现实脱节的幻想。
60、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将认知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②前运算阶段(2--7),一是早期的信号功能,二是自我中心性,三是思维的局限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1),一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二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三获得了长度、体积、面积和质量的守恒。
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能够解决抽象问题,方法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
皮亚杰认为发展先于学习,忽视了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
61、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②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3);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小学生;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中学阶段。
⑥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⑦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⑧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意义:
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62、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③学习的情境性。
㈡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㈢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主观性,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
启示:
①学习观要求教师做到:
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②学生观告诉我们,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情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③知识观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识质疑、挑战。
63、简述加涅的学习分类理论。
把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64、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①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②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④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65、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①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②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的难度;③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④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⑤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66、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⑤认知结构的特点⑥学习策略的水平。
67、简答:
教师应如何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①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②改进教材呈现方式;③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④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⑤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⑥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6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问题情境;②定势与功能固着;③原型启发;④已有知识经验;⑤情绪与动机。
69、论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②教授和训练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③提供多种练习机会;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70、论述创造性的培养。
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②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71、简述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求知欲;②培养学生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③发展学生饿创造性想象能力;
④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72、论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两难故事法)
㈠前习俗水平: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㈡习俗水平:
①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㈢后习俗水平:
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7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㈠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㈡品德发展由起伏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波动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74、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自我意识正确;②人格结构完整;③人际关系协调;④社会适应良好;⑤性别角色分化;⑥情趣积极稳定。
7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①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②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③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76、简述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方法。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②开展微格教学;③进行专门训练;④进行教学反思。
77、简述如何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①个体积极的自我调试;②组织的有效干预;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78、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㈠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