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历史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5762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设计.docx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历史教案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设计.docx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设计

【篇一: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隋朝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时间。

了解大运河开通

情况并认识其历史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分析隋朝统一南北的原因,帮助学生掌

握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正确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实现统一符合

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

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千百年来享誉世界,是中华民族智慧

和血汗的结晶,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感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

二、教学要点

重点: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极其历史意义。

难点:

①开皇之治:

由于本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引起学生

兴趣,而且教科书叙述比较简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②对开凿大运河

的评价:

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有限,评价历史事件容易简单化。

如何引导学生对

大运河的开凿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

项伟大的工程,与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被称为世界工程技术史上的

奇迹。

你们想知道它的具体情况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隋朝,了解相关的

历史。

(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一、祖国南北重归一统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⒈隋朝的建立

建立者:

杨坚建立时间:

581年定都:

长安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

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

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

隋朝

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

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

(自东汉以

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

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

南北

政权的使者往来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

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

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北方人民

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

北朝自

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频繁,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

市牟利。

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

局面。

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

境。

⒉隋朝的统一(时间:

589年)

隋朝之所以能统一南北,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是由于隋

朝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和南北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北

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指出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

动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

杨坚代周建隋,汉族地主阶

级在政治上又取得了统治地位,原来造成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同时,

隋朝以前的南北分裂局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随着南方经济发展的

需要,要求南北方结束政治上的敌对状态,实现统一。

同时,南北对峙使得广

大人民深受割据战争之苦,负担着更为沉重的兵役、劳役和赋税,很多人流离

失所,所以也迫切要求统一。

这一切,都为南北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

②主观

原因是由于隋朝的强大。

隋朝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明显比陈朝占有优

势。

隋朝占据北方大片土地,人口2900万,远胜于陈朝。

北方自北魏实现统

一后,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隋文帝代周以后,励精图治,在政治上着力进行改

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加强了府兵建设,控制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朝占有长江以南土地,在南朝几个王朝中疆域最小,国家统辖的户口200万,

兵不过10万,以后主陈叔宝为首的陈朝统治集团非常腐败。

陈后主本人“荒于

酒色,不恤政事”。

在他的统治下,库藏空虚,人民负担沉重,民怨沸腾。

载隋将韩擒虎渡江以后,江南父老“来谒军门,昼夜不绝”,说明陈朝已失去

了民心。

因此,虽然南北统一是历史向南北政权提出的共同课题,但结果是隋

朝完成了统一的历史重任。

3.隋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

延续了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使经济上同样繁荣的黄河、长江两流域统一

在一个政权之下,推动了民族融合,消除了南北经济交流的障碍,有利于当时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唐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清人王夫之曾经评论说:

“隋统一天下,?

?

以启唐二百余年承平之运。

隋文帝统一南北所起的作用,其功绩可与秦始皇相提并论。

(二)、关于开皇之治(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整顿吏制,以及“开皇之

治”盛世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

隋朝的富强可以从人口繁盛、仓廪充实两方面进行理解。

人口激增是农业

发展的显著标志,隋初有户450万左右,灭陈以后,总户数为700万左右。

开皇九年至大业二年的17年中,隋朝的总户数由2oo万左右增加到890万左右,

其增长速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是少见的,比唐朝盛期高宗至玄宗天宝年间还

要高。

其次,分析隋朝富强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感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大运河的开通

1.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原因:

从政治上来说,是巩固隋朝政权的重要措塑。

开通运河可以加强江南地方

和洛阳的联系,以便通过运河直达江淮,进一步控制江南地区。

开通了沟通南

北的大运河,可以大大缩短行程,加强对南方人民的统治。

至于永济渠的开凿

则是出于考虑征伐高丽的需要。

从经济上来说,当时中国的南方,经过六朝的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已成

为繁富之地。

而自古号称天府的关中,由于屡遭战乱,已经不能满足隋朝中央

政府的需要,尤其京都长安粮食供应更是匮乏,,因此急切需要转运南方的粮食、

布帛。

那么如何运转呢?

陆路运费太高,而且全靠人力、畜力,车轮又没有近

代的轮胎,运输量小;水路则海运还不发达,又无贯通南北的自然河流。

因此,

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粮北运问题,便成了隋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也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

那么,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当时最好的办法。

隋炀帝贪恋江都的繁华,为了本人巡游享乐的动机也存在,但不是主要因

素。

开通运河的条件:

隋朝政治上统一,经济上强盛,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

件。

2.大运河概况:

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四条河段,全长2000多千米。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大治的历史时期,也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隆盛事期。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

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面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其在位期间,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

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

本课以唐太宗为中心,以贞观新政为主要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初唐政治画卷。

2、教学目标:

.

a、知识与能力方面:

1、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的建立、唐太宗继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3、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的能力。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朝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

两者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的评价;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和贞观之治的关系。

4、教学方法:

“贞观之治”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

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概括唐太宗对历史贡献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

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5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唐朝初期重要政策及效果的资料,准备一些便于了解本课所介绍的人物的史料,准备一些便于复习巩固的练习,将收集到的资料和课本板书制成多媒体课件。

6教学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

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

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

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课题

b、讲授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其目的使于对旧课的巩固和新课的引出。

本目知识并不难懂,

多媒体展示:

引用人民对隋炀帝憎恨的诗句来反映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通过多媒体演示: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

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

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a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

b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

c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

d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

(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

(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618年

(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

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他认为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和倡导臣下提意见,并以谏如流,兼收并用。

教师总结;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与民。

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为贞观之治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展示标题。

三、贞观新政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三目第一段起至第11页第2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做了哪些改革?

1、赋役制度方面突出了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3、编撰的《唐律疏议》,其原则就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4、沿袭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5、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教师总结: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请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可组织学生阅读后总结归纳,以学生自学为主。

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根据课文阅读完后掌握的知识来完成任务。

学生根据所看过的电视《隋唐英雄传》,来讲述他们眼中的李世民,并简介玄武门之变。

【篇二:

七年级历史下册备课】

灰山港镇中学

教师电子备课

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任课教师李舜娥

七年级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2016.3

历史科教学进度安排

备课设计模板

【篇三:

(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目标导学一: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多媒体出示问题:

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

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1)经济: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

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

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

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凿

(一)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

全国的统治

(二)基本概况:

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

2.提出问题:

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

大运河的中心那里?

最南端是哪座城镇?

师生一起回答:

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

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

师生一起回答: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继续提出问题:

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

师生一起回答: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继续提出问题:

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生一起回答: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

家世﹑道德﹑才能。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材料二: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

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因为它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2.(多媒体出示问题:

科举制产生前,古代中国的举人制度)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

(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

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3.(多媒体出示问题:

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学生分

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

(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3)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4.(多媒体出示问题:

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回归课本知识:

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

①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5.(多媒体出示问题:

科举制创立的影响)总结历史认识:

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答案提示: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

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三、课堂总结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

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

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专题,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共1300多年的历史。

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

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要的是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作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废除的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制,还是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

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

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

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

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

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

?

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

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

(学生回答:

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3.(多媒体出示问题: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

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

(1)主观原因:

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