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用于合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4461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用于合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用于合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用于合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用于合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用于合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用于合并.docx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用于合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用于合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用于合并.docx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用于合并

第一章:

绪论

1景观最新定义: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景观生态系统一个中尺度的宏观系统,是一个以无机环境为基础、生物为主体、人类为主导的复杂系统,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

345是景观的研究范围

3景观结构:

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4景观功能:

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中。

5景观动态:

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具体地讲,景观动态包括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第二章:

理论基础

 

6尺度  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景观单元的属性(大小、形状、功能等)及其变化是客体,人是主体,景观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它的时空范围,即尺度范围。

这里提尺度范围是有意与尺度区别,对景观或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不是确定的尺度,而是有一个允许的变动范围,即通常所说的中尺度。

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中,尺度概念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粒度(Grainsize)或空间分辨率(Spatialresolution),表示测量的最小单位;二是范围(Extent),表示研究区域的大小(O’Neill,1986)。

有必要补充的是尺度并不单纯是一个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时间概念,景观生态学的中尺度范围在空间上通常只几平方公里到几百平方公里,时间上目前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意见,一般为几年到几百年范围。

7时间粒度则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期间隔。

例如,某一生态演替研究中的取样时间间隔或某一干扰事件发生的频率,都是时间粒度的例子。

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

具体地说,研究区域的总面积决定该研究的空间幅度;研究项目持续多久,则确定其时间幅度。

8空间粒度指空间粒度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例如,在不同观察高度上放眼望去,生态学家会发现对于同一森林景观,其最小可辨识结构单元会随着距离而发生变化,在某一观察距离上的最小可辩识景观单元则代表了该景观的空间粒度。

对于空间数据或图相资料而言,其粒度对应于最大分辨率或像元(pixcl)大小。

 

9幅度:

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

具体地说,研究区域的总面积决定该研究的空间幅度;研究项目持续多久,则确定其时间幅度

10空间格局,往往是指空间格局,即缀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空间格局可粗略地描述为随机型、规则型和聚集型。

更详细的景观结构特征和空间关系可通过一系列景观指数和空间分析方法加以定量化

过程:

强调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动态变化。

11空间异质性:

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这一名词在生态学领域应用广泛。

其涵义和用法亦有多种。

具体地讲,空间异质性一般可理解为是空间缀块性(patchiness)和梯度(gradient)的总和。

12边缘效应:

即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缀块中心部分在气象条件(如光、温度、湿度、风速),物种的组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都可能与其边缘部分不同。

许多研究表明,缀块周界部分常常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第一性生产力

第三章:

景观结构

13斑块:

斑块是指与周围不同的相对均质的宽阔区域,在斑块内部呈现微小的异质性,并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14斑块化是指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的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15对比度:

是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基质之间的差异程度。

16本底:

本底是全方位地覆盖、高度地连接以及控制景观及地区的变化的土地。

一句话,它包围并影响着斑块及廊道。

在直线网中,本底被分割成许多部分(网格),它的大小和形状也影响着网络(图

17物质流:

18连续运动

19间歇运动。

20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21生态系统多样性:

22景观多样性:

 

\

 

第一章:

绪论

1、根据景观多种定义如何综合的理解理解景观?

⏹景观”与“土地”、“环境”区别与联系景观:

土地的具体一部分,是土地的外延从属,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强调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具有异质性;存在形式为实体。

概括其特点可为以下七性:

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辩识性、可重复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土地:

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土地的肥力、产权关系、经济价值;均质性地块单元。

⏹环境:

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形式有实体和非实体形式。

3、景观生态学主要特点。

景观综合、空间结构、宏观动态、区域建设、应用实践是景观生态学的几个主要特点

4、景观生态学的生态位从组织水平上讲,处于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系列中的较高层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生态位(ecological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5、景观生态学的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国土整治、资源开发、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自然保护区设计等等

第二章

6、什么是尺度分析和尺度效应?

尺度分析:

一般是将小尺度上的斑块格局经过重新组合而在较大尺度上形成空间格局的过程,此过程伴随着斑块形状由不规则趋向规则以及景观类型的减少。

尺度效应:

随尺度的增大,景观出现不同类型的最小斑块,最小斑块面积逐步增大;而景观多样性指数随尺度的增大而减小。

 

7、等级系统的特点

•一般而言,处于等级系统中高层次的行为或动态常表现出大尺度、低频率、慢速度特征;而低层次行为或过程的行为或动态则表现出小尺度、高频率、快速度的特征。

•不同等级层次之间还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即高层次对低层次有制约作用(con-straints),而低层次则为高层次提供机制和功能,由于其低频率、慢速度的特点。

•这些制约在分析研究中往往可表达为常数;另一方面,由于其快速度、高频率的特点,低层次的信息则常常只需要以平均值的形式来表达(滤波效应,

•8、等级缀块动态范式的要点包括:

•①生态学系统是由缀块镶嵌体组织的等级系统;(等级理论)

•②生态学系统的动态是缀块个体行为和相互作用的总体反映(缀块性);

•③格局—过程—尺度观点,即过程产生格局,格局作用于过程,而二者关系又依赖于尺度;

•④非平衡观点,即非平衡现象在生态学系统中普遍存在,局部尺度上的非平衡和随机过程往往是系统稳定性的组成部分;

•⑤兼容机制(incorporation)和复合稳定性(metastability)。

兼容是指小尺度上、高频率、快速度的非平衡态过程,被整合到较大尺度上稳定过程的现象。

而这种在较大尺度上表现出来的“准稳定性”往往是缀块复合体的特征,因而称之为“复合稳定性”。

第三章

▪9、人类活动从5个方面影响了景观结构:

▪①改变了景观中植物的优势度和多样性,特别是森林优势树种;

▪②扩大或缩小了一些动植物物种的分布区;

▪③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改变的同时,也为杂草(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机会;

▪④改变了土壤的营养状况;

▪⑤人类定居和土地利用改变了景观镶嵌格局。

▪人类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将随着人类历史的延长而越发强烈。

 

10、

(1)小斑块的生态价值(ecologicalvaluesofsmallpatch)

①为物种的散布和内部种在本地灭绝后的移植提供生境和阶梯(过渡)环境;

②为边缘种提供高种群密度和高种群数量;

③加大基质异质性以减少传输距离和侵蚀,为食肉动物提供逃避区;

④为只适应小斑块环境而不适应大板块环境的物种提供生境;

⑤保护零星分布的小生境和稀有物种。

(2)大斑块的生态价值

①水域和湖泊的水质保护;

②河流网络的连接,为鱼类在陆地上的移动;

③维持斑块内部种种群的生境;

④为大居住范围的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和活动范围;

⑤成为散布通过本底的种源;

⑥为多生境种提供近似的微生境;

⑦提供一些近似自然的干扰,许多种与干扰相关或需要干扰;

⑧在环境改变期间,对种的灭绝起着缓冲的作用。

11、森林岛和海岛的区别

①都是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具有动植物的土地单元

②因为生境的变异和大小受到限制,可以预期岛上的一些种将灭绝

森林岛和海岛的区别:

森林岛和海岛的类似之处

①水和开旷地是两种很不相同的障碍物,隔离作用不同

②海岛的隔离是相对大陆而言的,而大陆是具有无限迁入者的一个大库

③海岛和森林岛形成的时间差异很大,海岛需要几千年,而森林岛只有几十年或几百年

④森林岛群落的成员与周围其他陆地群落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要大于海岛和周围水域之间的作用

▪12、森林破碎化及其生态后果

▪1)森林破碎化造成物种生存环境的危机(内部种),meta-population的形成

▪2)森林破碎化使树木的死亡率增加

▪3)大型动物消失

▪4)鸟类数量下降

▪5)昆虫:

蜜蜂下降;蝴蝶增加

13、自然保护区设的6条原理:

1)一个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小的自然保护区保存的物种多

2)一个单一的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总面积与其相等的几个小保护区为好

3)如果必须设计多个小保护区,应使它们尽量靠得近一些,以减少隔离程度

4)使几个保护区成簇状配置,要比线状配置好

5)将几个保护区用走廊连接起来,可便于很多物种的扩散

6)应尽可能使保护区成圆形

14、斑块化的特点

1可感知性2板块的内部结构具有明显的时空尺度,大尺度上斑块是小尺度上板块的镶嵌体,3斑块的动态特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板块的基本特征4斑块化的尺度与生物依赖性5斑块等级系统最小尺度和粒度相同最大尺度和幅度相同6斑块内的相对均质性

7等级水平作用关系两个斑块之间的作用关系随着其等级水平的远而越来越小8斑块敏感性生物只有在特定斑块尺度上才表现出敏感性9斑块等级系统中的核心水平

指最能体现斑块特征的尺度一般要考虑和其相近的共三个水平10斑块化的原因与机制尺度的依赖性

15、植被廊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多样性,水,土,动物走廊,隔离移动,消遣娱乐)

(1)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

如关键的河边生境、稀有种、濒危种、广域种、本地灭绝种再繁殖的迁移路径

(2)提供水源管理:

洪水控制、沉积控制、水库容量、净化水源、维持鱼类种群、和渔业

(3)防风固沙:

线性廊道可以增加农林产品,如为农作物和牲畜提供风障、控制土壤侵蚀、提供图财产品、阻止荒漠化。

(4)消遣价值:

如游艺管理、自然娱乐的野生动物保护、合作郊外绿色廊道上徒步旅行、自行车运动、划船、划艇等

(5)绿色屏障:

加强社会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如创造相邻的特性、提供跨越公路的野生动物廊道

(6)在自然保护区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水平面上涨而威胁的海岸带,为被隔离的物种提供散布路线。

16景观异质性的生态意义

1.异质形与多样性相关

2.影响种群的密度和觅食

3.异质性产生了不同斑块间边界和差异,这种格局能产生更多的、新的景观过程,从而影响能流、物流和物种流。

17、生态交错带与生物多样性

1.不同类型的生态交错带均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2.大尺度生物群区生态交错带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有特定价值

3.群落间的生物多样性增加

4.人类活动引起生态交错带变化和生物多样性

第四章

18、斑块与流的关系:

①斑块大小:

影响单位面积内的生物量、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等;

②斑块形状和走向:

影响着养分的迁移和物种的运动;

③斑块密度:

影响通过景观的“流”的速率;④斑块的分布构型:

影响干扰的传播和扩散

19、基质与流的关系

①基质连接度:

基质连接度高,生态流受到的屏障作用小;②景观阻力:

影响景观内各种生态流的速度;

3狭窄地带:

可以影响各种生态流的运动速度;

④孔隙度和斑块间的相互作用:

高孔隙度的基质可以对生态流通过基质造成影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生态流的性质、以及斑块是否适宜于流通过;

⑤结点或斑块的影响范围:

同一斑块或结点对不同的生态流可以有不同的影响范围;

⑥半岛交指状景观的影响:

半岛交指状景观可以显示物种流的不同格局。

物种穿越半岛交错结合地区的速度随流的方向而明显不同;

7与流有关的空间方向:

斑块形状对生态流的流动有影响,平行于物种运动方向的扁长斑块对基质内运动个体的拦截可能比与物流方向垂直的斑块少得多;

⑧距离:

连接两点间的直线最短距离(几何距离)往往是生态流速度较快的线路。

▪20、景观结构对生态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①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如方位(坡向)、母质组成和坡度等,将影响局部空气流动、地表温度、养分丰缺或其它物质(如污染物)在景观中的分布状况;

②景观结构将影响景观中生物迁移、扩散、物质和能量在景观中的流动;

③景观格局同样影响由非地貌因子引起的干扰在空间上的分布、扩散与发生频率;

④景观结构变化将改变各种生态过程的演变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21、廊道—基质间的相互作用

①基质气候对线状廊道具有主导性影响,此外,大多数作用的方向都是从廊道到基质;如:

灰尘、车辆污染会从公路进入农田。

②廊道对基质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隔离种群,从而限制流动;

③带状廊道与基质之间的流数量众多,且互相依赖,这是由于宽度效应使带状廊道可以具备许多开阔区的物种;

④河流廊道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以水流为主要驱动力,流动方向基本是从基质向河流。

第五章

22、景观变化判断标准:

①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

②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表面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改变;

③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23、景观的稳定性可从那几个几个方面来分析和衡量?

一是系统保持现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24、干扰类型有哪些?

①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划分:

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②按干扰的功能划分:

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

③按干扰产生的机制划分:

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

④按干扰的传播特征划分:

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25、景观变化空间模式

①边缘式:

指新的景观类型从一个边缘单向地呈平行带状蔓延,景观变化从一个边缘开始;

②廊道式:

指新的廊道在开始时把原来的景观类型一分为二,从廊道的两边向外扩张;

③单核心式:

指变化从景观中的一点或一个核心处蔓延;

④多核心式:

指变化从景观中的几个点蔓延,如居民点或外来物种的侵入(郊区化);

⑤散布式:

指新的斑块广泛散布(如住宅区扩张)

26、粗粒结构与细粒结构的优势比较

⏹粗粒结构景观多样性高,但局部地区的多样性却低(边界附近例外),这样的景观结构可以为保护水源或内部特有物种,提供大型自然植被斑块,或为工业区建设提供大面积的建筑场地,却不利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

⏹细粒景观整体单调,但局部多样性高,更有利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却不利于内部特有种生存。

⏹一个带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具有上述所说的各项优点,是最佳的景观结构。

⏹27、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区域气候

⏹土地表面性质的变化、地表反射率的变化、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变化。

⏹土壤:

土壤有关生态过程的影响(能量交换、水交换侵蚀和堆积、生物循环和农作物生产)、土壤养分流动的影响。

⏹水环境:

水量与水质

⏹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质量下降(光化学烟雾、酸雨)、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湿地减少、水资源短缺、非点源污染

第六章

28、景观生态分类的含义:

景观生态分类就是根据景观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差异、物质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合并,从而全面反映一定区域景观的空间分异和组织关联,揭示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特征,并以此作为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管理的基础。

⏹29、景观分类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区域综合体,因而对其分类应体现出综合体的特征;

2.主导性原则

景观分类要反映出控制景观形成过程的主导因子,并要根据与研究内容有关的所要考虑的主要因子来划分景观;

3.实用原则

对景观类型的划分,应因其实用目的而定;

4.等级性原则

景观和其它系统一样都存在着等级,在每一种类型的景观下面又可根据实际划分出更细的亚景观类型。

例:

景观纲—景观目—景观科—景观

 

⏹30、景观生态分类体系与指标选取景观生态分类体系:

采用功能与结构双系列制

⏹①功能性分类:

主要根据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属性(生物生产、环境服务和文化支持)来划分归并类群,同时考虑人的主导性和应用价值;

⏹②结构性分类:

以景观生态系统的故有结构特征为主要依据,更侧重于对系统内部特性的分析,

⏹其主要目的是揭示景观要素的空间结构规律和特征。

初始分类的主要指标,一是地貌形态及其界线;二是地表覆盖状况,包括植被和土地利用等。

⏹常用的类型特征指标:

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坡形、调查表物质、构造基础、PH值、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剥蚀侵蚀强度、植被类型及其覆盖率、土地利用、区位指数、气温、降水量、径流指数、干燥度、土壤主要营养成份含量以及管理集约程度等。

⏹31、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内涵及主要内容

⏹①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包括生态系统的产品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②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传粉、传播种子、生物防治、土壤形成等);

⏹③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包括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④生态系统的娱乐功能(休闲、娱乐、文化、美学等)

 

⏹32、格局过程关系原理景观格局:

一般是指各景观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3、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认为:

景观格局影响着生态流,使这些属于跨生态系统间的、以水平流为主的流分别表现为聚集或扩散;生态流需要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对景观的覆盖与控制,从而起着在景观中再分配能量、物质、物种的作用;在景观水平上有三种驱动力影响生态流,分别为扩散、传输和运动,其中扩散会形成最少的聚集格局,传输居中,而运动可在景观中形成明显的簇聚格局。

 

⏹34、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

⏹①涉及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人类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政策法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②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特性、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础之上;

⏹③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④规划强调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的互补与协调,同时考虑区域乃至全球的环境,而不是建立封闭的景观生态系统;

⏹⑤侧重于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

⏹⑥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协调文化和社会经济过程

⏹35、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含义、区别与联系

⏹景观规划:

注重中小尺度的空间和建筑单体的配置

⏹生态规划:

强调大中尺度的生态要素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性

⏹景观生态规划:

关注区域生态特征的基础上以大中尺度的景观单元利用和配置为主要目标

36、基于适宜性评价的景观生态规划特点和步骤

⏹特点:

根据区域自然环境与资源的特性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强调土地利用应体现土地本身的内在价值,而这种内在价值是由自然过程决定的,从而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及其它活动与景观的自然特征和过程相协调统一。

⏹步骤:

⏹①确定研究分析范围与目标;

⏹②广泛收集研究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料,并分别描绘在地图上;

⏹③根据目标对上述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取进一步信息;

⏹④对各主要因素及各种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进行分类、分级等评价为主的适宜性分析;

⏹⑤形成综合的适宜性分析图件,为分配土地利用提供依据。

37、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1)目的:

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

2)方法:

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如降水、土壤肥力、旅游价值等),从景观的独特性(稀有性及破坏后恢复时间尺度),景观的多样性(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生物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等),景观的宜人性和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环境质量以及与其相邻的景观类型的关系(相斥性和相容性),确定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

 

⏹38、景观生态规划步骤:

⏹1、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一般可分为三类:

⏹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进行的自然保护区规划;

⏹②为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而进行的规划;

⏹③为调整当前不合理景观格局(如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规划。

⏹2.景观生态调查

⏹3.景观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4.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

⏹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6.景观功能区划分

⏹7.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

⏹40、一个合理的景观规划方案必须具有的特征

⏹①规划区域的时空背景;

⏹②规划区域的整体背景;

⏹③规划区域景观中的关键点;

⏹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

⏹⑤规划区域的空间特性。

■41、异质种群理论的要点:

异质种群是指由一组空间相隔,相互有联系的局部种群所组成。

■一个异质种群要长期生存,各组成的局部种群之间的迁入率必须大于各自的灭绝率。

■异质种群越大,种群能生存的时间越长。

■异质种群的稳定性由局部种群之间的迁移率来维持,迁移率越高,则动态稳定性越高。

■不同栖息地局部种群因环境的不同会导致遗传结构的不同,当这些个体相互迁移时,能增加局部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而提高种群的生存力。

■组成异质种群的局部种群之间的距离、动物的扩散能力对异质种群的维持有重要作用。

■有一个大种群和许多小的卫星种群所组成的异质种群,若大种群的数量足够大或相互之间有一定的扩散率,则对物种的保护十分有利

42、森林景观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森林植被中的碳直接释放到大气中

2造成土壤碳库的大量损失而进入大气中

3引起洪水泛滥,增加湿地景观,从而增加了甲烷的排放源

4改变全球水循环及地表反射率等,直接引起气候变化

5森林景观的重建

43、农业景观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农业景观的增加,导致原景观中的碳库大量损失,并以CO2、CH4等形式排放到大气中。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有机肥,使大量CO2、CH4、N2O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

•人工湿地的增加,也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种植园、草地和农业撂荒地等景观类型的增加,可减缓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农业用水的增加,改变了陆地水循环模式,从而影响陆地水分的分布状况。

•农业景观的变化,改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