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3642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单选每题3分)

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

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

李白拥有极广的胸襟和极高的视野,他蔑视权贵,睥睨一世,这体现在山水诗中,便形成了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

他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二个特征便是意境开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高山随着平原的到来而逐渐隐去,大江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视野是何等的开阔。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

盛唐诗歌的神韵,被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

“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指出了豪迈、飘逸是李白的一大风格。

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那样美的湖水,那样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字字流淌出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早在青年时期,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希望登上政治舞台做一番惊天伟业,而后功成身退。

他这种“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正是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

他幻想“平交王侯”“一匡天下”,仰慕鲁仲连、郦食其、范蠡,希望在风云际会中能遏上明德圣主。

在过于理想化的人生当中,现实生活当然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李白热衷功名,但是他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

他渴望摆脱束缚,融入自然,毕生追求不受约束的逍遥的境界。

在山水诗中也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

“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最直接的表白。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也称赞他的傲岸性格: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

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亦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把盛唐气象融合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运用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选自陈立群《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有删节)

1.下列对第一、二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宏伟意象是李白山水诗的一大特征,体现了盛唐

气象。

B.李白山水诗中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是与他拥有极广的气度和极高的视野有关,与蔑视权贵,

睥睨一世的胸襟无关。

C.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

这恰好体现了盛唐气象。

D.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体现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为意象宏伟和意境开阔两大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山水诗中,美的湖水,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凸显其意境开阔的风格。

B.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被李白用山水诗以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

纯朴的童心,

与山水冥合而流淌出来。

C.李白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是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

,以兼济天下

为己任,而后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

D.李白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虽然现实生活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

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山水诗中直接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

立的人格的一个例证。

B.李白的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格,既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又是盛唐精

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C.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在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中

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D.李白虽然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但是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他,让他谱写了中国山

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梁实秋晚年曾云:

“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

“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

“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

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

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

梁夫人透露说:

“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

“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

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

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

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

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

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

“老师到哪里去?

”“到南京去。

”“去做什么?

”“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母呢?

”“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⑦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

“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

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

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

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三天后,邸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

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

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

“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

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

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

“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⑩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

“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跳跃的笔锋,

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4.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性”具体表

现的一项是()(3分)

A.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B.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C.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D.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

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B.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

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这其中既有国破

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D.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他们对梁

实秋的成见颇深。

E.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地敬意与

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

喜爱梁实秋。

6.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微笑的鸭子

包利民

①当家家户户的炊烟依次消散,太阳便已爬到了东边树林的梢上。

这个时候,

丫崽便赶着一大群鸭子去村西的小河边了。

十二岁的丫崽跟在那些蹒跚的鸭子后面,笑容满面。

②一直以来,村里人对于丫崽每天都能笑得出来,很是不解。

丫崽本是孤儿,后被村里的李家夫妇领养,那一年,她才三岁。

这个女孩的到来,并没有给这对不育的夫妇带来什么欢乐,不过李家夫妇对她尚好。

丫崽五岁的时候,她终于为这个家里带来了天大的惊喜,李家媳妇忽然便怀孕了!

当弟弟出生以后,家里便充满了欢乐,可丫崽的艰难生活便开始了。

六岁的她就要干家务,七岁开始做饭带弟弟,连学都上不了。

弟弟上学后,她除了每天干活做饭,就是放鸭子。

即便如此,养父母也不待见她,常打骂她。

可这个孩子却极少哭,而且只要和鸭子在一起,就会笑个不停。

③弟弟上学以后,便回到家给姐姐当老师,丫崽起初只是抱着哄弟弟玩儿的心思,乖乖地当学生。

可是学着学着,竟是入了迷。

弟弟也越发有兴趣,为了回家能给姐姐好好地讲课,每天都极认真地上课听讲。

如此一来,学习成绩竟稳稳地保持住了第一名。

本来养父母很讨厌丫崽跟弟弟学习,可见到这个效果,也就默认了。

④有一天,弟弟给丫崽上课的时候,忽然问:

“姐,你咋每天都那么爱笑呢?

你看爸妈对你那样,你怎么还能笑出来呢?

”弟弟心里对父母如此对待姐姐很是生气,不过却也无能为力。

丫崽却说:

“和那些鸭子学的,你看,鸭子的眼睛都是弯弯的,就像一直在笑着,你听它们叫的时候,也像是在笑呢!

其实爸妈对我挺好的,哪家的爸妈不打骂孩子?

⑤弟弟上初中后,在镇里住校。

每周回来的时候,依然会给姐姐讲课。

可是两年后,丫崽的心里第一次有了挣扎。

因为这个时候,养母开始张罗着给她找婆家。

那个时候,嫁出一个女儿,可以得到不少彩礼钱。

丫崽一露出不乐意的神情,养母就骂:

“我把你养了十五六年得花多少钱?

”丫崽即使不高兴的时候也是微笑着的,养母看着她的笑就来气:

“赶明儿把你许配给一个爆脾气男人,一天打你八遍,看你还笑不笑?

⑥终于有一天,说妥了一门亲事,丫崽根本反抗不得。

那天家里很热闹,杀了好几只鸭子待客。

丫崽注意到,那些鸭子被割断了喉咙,那眼睛依然是微笑着的。

于是心里有了更大的悲哀,可她依然笑迎客人。

就在那个晚上,丫崽失踪了。

养父母带着好多亲戚四处寻找,也没能找到。

⑦好几个月后,丫崽寄回了五百元钱,并写来一封信,说:

“爸,妈,我会把那些彩礼钱都挣回来!

你们别找我,我没事。

让弟弟好好上学。

”养父母就真的没有再去找,虽然知道了她在哪里。

就这样,每个月丫崽都要寄钱回来,养父母有时望着满院的鸭子,心里就会忽然很不是滋味。

⑧一晃四年过去,丫崽依然往家里寄钱,而弟弟也快高考了。

这个时候,养父去山上拉石头的时候,被滚下来的石头砸到了头部,去世了。

丫崽回来了,大哭,这次她没有笑,可是看着她哭,养母的心里更是难过。

临走时,丫崽对弟弟说:

“你好好学习,要是考上大学,姐就一直供你!

⑨果然,弟弟考上了大学,而丫崽一直在供他上学。

养母独自一人在家,每当喂鸭子的时候,就会念叨丫崽。

在养母年年的念叨中,丫崽终于又回来了,那天她说:

“妈,我要结婚了。

你别担心,那个男人脾气一点儿也不爆,不能一天打我八遍。

你放心,我会把弟弟供完大学!

”养母笑了,然后又哭了。

⑩丫崽在城里结的婚,养母和弟弟都去参加了婚礼。

养母仔细地看着新姑爷,的确是那种很安生的男人,便也放了心。

三天回门的时候,丫崽带着丈夫回到家,养母要杀鸭子,丫崽没让。

晚饭的时候,养母拉着丫崽的手,说不出话来,丫崽笑着说:

“妈,你可要高兴啊!

你把我养大不容易,可惜爸没享着福!

幸好当初弟弟教我那么多知识,要不去城里打工,会更难。

⑾丫崽走的时候,带走了两只鸭子,她说她要一直养着它们,看着它们!

(选自《天池》2012年第4期,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直以来,村里人对于丫崽每天都能笑得出来,很是不解”,既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由此引

出丫崽不幸的身世,更可见她乐观坚强性格的难能可贵。

B.“那些鸭子被割断了喉咙,那眼睛依然是微笑着的”,借写鸭子被伤害来表现丫崽的情感被伤害,

更表现出丫崽的坚强,为下文她离家出走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C.本文语言平实质朴,不事雕琢,所写故事情节也贴近生活,令人感到真实亲切。

D.小说虽然短小,但通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塑造了主人公丫崽的形象,其他人

物如养父母、弟弟也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8.小说中丫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为什么以“微笑的鸭子”为标题?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

“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

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

由是为司空②。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对曰: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

“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

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③行摄相事,有喜色。

门人曰:

“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曰:

“有是言也。

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

”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④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

①帐目清楚,收支平衡。

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

管理统计准确无误。

②司空:

官名。

③大司寇:

官名。

④粥:

通“鬻”[yù],卖。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诫其嗣懿子曰 诫:

告诫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

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

偏僻D.男女行者别于涂涂:

通“途”,意为道路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厘子的赞誉,厘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

师,向他学习。

B.孔子曾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后来他以大司寇代理相的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

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

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

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他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

12.对文中划线句子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B.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C.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D.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13.下列文言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指的是《诗经》,《六经》之一,后《乐经》失传,现存的《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

《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代以前大多用王侯在位时间纪年,如“鲁昭公之二十年”、

“鲁定公十四年”等。

C.“太史公”即《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曾官任太史令,因以自称。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

吾即没,若必师之。

(5分)

(2)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

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

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

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

③错莫:

纷乱昏暗。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

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E.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直接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

16.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景萧瑟,故古人常以秋景写哀情,例如杜甫《登高》里一句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就通过描写动静结合﹑色彩鲜明的秋景,表达出了作者的悲情。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琵琶女出场

时羞涩的情形。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单选每题3分)

18、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成为网友的常用语,而中国游泳选手傅园慧就是始作俑者,因为是她在里

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后接受采访时首用此语的。

②国庆节七天假期结束,大家已上学多日,但王晓同学久假不归,座位还空着呢!

③读个好大学是孩子们现在努力学习的目的,也是很多家长的梦想。

但是家长们总把这个目标挂在嘴

边,让孩子们不胜其烦。

④巴厘岛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宣布让国有企业迁出市区。

一时间,很多国有企业的地皮待价而沽,

卖不出去。

⑤为了庆祝叙利亚在12强赛小组赛中1:

0战胜中国,政府军和反对派决定停火48小时,但这一消

息已被证实是子

虚乌有,没有任何确切的来源。

⑥利益催生市场乱象,不少商人拿仿冒品来鱼目混珠,欺骗不知情的顾客。

A.①②④B.②⑤⑥C.③⑤⑥D.③④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

有了进一步了解。

B.“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

有创意,打造了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C.迪士尼动画影片《疯狂动物城》不仅能将哲理意义、文化内涵自然巧妙地融进精彩的故事情节中,

给人以启迪,而且故事有趣,动物主角可爱,情节引人入胜。

D.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书展上,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

开创了华人在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至高奖项。

2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提及文人的比喻功力,人们往往想到钱钟书,①,《围城》这本知识分子小说留给我们太多令人或是捧腹,或是叹服的比喻,②从晚清、民国一路走过来的那一辈,比如同时代的张爱玲,比喻的火候③值得一说,④钱钟书的比喻透着一股知识分子的狡黠,⑤文人嘲弄的戏谑,⑥张爱玲的比喻,在戏谑的同时,还时而流露出一位上海女性的聪慧和局外人的凉薄。

 

A

毕竟

如果说

以及

那么

B

因为

故而

但是

甚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