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与教育法规必考重点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3968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与教育法规必考重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与教育法规必考重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与教育法规必考重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与教育法规必考重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与教育法规必考重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与教育法规必考重点汇总.docx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与教育法规必考重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与教育法规必考重点汇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与教育法规必考重点汇总.docx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与教育法规必考重点汇总

2021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与教育法规必考重点汇总

一、辨析题

1.高校教师成长的首要目标是做好科研。

(X)

首要目标是搞好教学。

(1)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学能力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必备条件。

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

(2)在

(1)的基础上,高校教师除了担负着培养社会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还承担着创新科技和文化的重任,这就是高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2.专研教材,吃透教材,教师就能上好课。

(X)

教师备课就是认真专研教材,写好教案。

(X)

答题要点:

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P99,教育学书

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

 

其次,教师备课还要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乃至还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第三,备方法,在吃透内容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3.所谓法治就是一个国家要制定一整套良好的法律制度和体系。

(X)

上述内容应为法制,而不是法治。

亚里士多德认为:

“法治应包含两重要意义”:

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其中包括法律的权威性和正当性,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健全完善立法、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强制约监督、自觉诚信守法、繁荣法学事业、坚持依法行政。

因此,上述理论仅是里面的一点。

4.有人说:

“教学并无定法,因此不用学习教学方法”。

(X)

教育学书P107

5.中国的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由于“通识教育”的不足导致了很多教师课程资源单一。

(X)

课程资源的来源包括(P76)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网络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经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而通识教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其基本原则是文理渗透,各学科之间彼此交融,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和改善知识结构。

通识教育其核心精神在于培养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宏观视野、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成长的动力。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是对立的,只是在学识的范围与程度上有一定差别,二者是相对而言的,通识教育并不是完全没有专业教育,而专业教育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通识教育,可谓“通”中有“专”,“专”中有“通”,二者是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关系。

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认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都是必要的,因为一个人必须不仅为工作作好准备,而且要为工作变换作好准备,普通教育(即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即专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

6.知识是客观的,是前人经验的总结。

作为高校教师,就是忠实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X)

7、课程就是教材,教学就是教师教好教材。

(X)

8、高等学校的招生权包含“点招”的权利。

(X)

9、教师除了自己的学科专业外,最大的专业就是教育专业。

(X)

10、重视通识教育,必然会削弱专业知识的学习。

(X)

11、达到学历的要求,教师也就专业化了。

(X)教育学书,P50-55

12、课程就是教科书,教学就是教好教科书。

(x)教育学书,P69;P86课程和教学定义

同辨析问题7

13、学生起诉高校,高校败诉的根源是高校教师不懂法。

(X)教育法规,

同简述题7

14、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就是掌握知识与技能。

(X)教育学书,P69

与基础教育相区分,讲求高深性。

15、重视“专业知识”学习,轻视“通识性学习”的学习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通病。

(X)

见论述题3、辨析题10

或者下文的第二点。

16、课堂中的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多举例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X)

17、学生维权意识的提高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X)

这是学生应有的权利,不存在增加管理难度,相反,正因为学生这种行为会侧面反映出学校的漏洞,从而更有利于改进学校的管理制度。

18、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教好书。

(X)教育学书,P50-55

19、我国大学教育重视“专业知识”学习,但也导致了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V)

参考跟“通识教育”有关的内容

20、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高校教师只需做好教学,不需要从事科学研究。

(X)综合资料P24怎样做科研,为什么做科研

21、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有保证教育经费经常性投入增长的义务。

(V)教育法规书P11

22、我国高校教师普遍重视自己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忽视教育专业素养的提升。

(V)教育学P50-55

二、简述题

1.“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如何理解学习的本质?

综合复习资料,P19,问题24

2.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是什么?

P106,教育学书

3.我国教师权利受到侵害时救济的种类?

教育法规P132-150,第七章,大标题

申诉、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一、教师申诉

  陈XX是某中学的二级教师,工作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参加过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

1998年9月,学校又一次教师进修机会,陈XX向学校提出要去进修。

学校以没人替他上课为由,不同意他的请求。

陈XX认为校长故意和自己作对,于是与学校发生了纠纷,经常缺课。

学校扣发陈XX9月份一个月的工资及奖金900多元。

陈XX认为处理不公,向区教育委员会提出申诉。

  教师申诉是教师法规定的一种教师权益救济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

”此即教师申诉的法律依据。

实践中,一些教师在与学校或有关行政部门发生纠纷后,向相应的组织机构口头提出或者递交书信反映情况,要求给予处理,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还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教师申诉”。

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申诉”是一种专门的权利救济途径。

它有法定的处理程序,并要求申诉人、被申诉人及申诉受理机构按照规范的格式出具书面材料。

按照《教师法》以及《国家教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1995年10月印发)的有关规定,教师对于学校或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处理行为不服,或者认为学校或政府有关部门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均可以提出教师申诉。

当然,教师应当向法定的机构提出教师申诉,如:

被申诉人为学校,则向教育行政提出申诉;被申诉人为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的其他有关部门,则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有受理义务的机构不得拒绝受理教师申诉,并应当在法定的期限内作出书面处理决定。

如果有关机构拒绝受理,或者受理后超出法定期限迟迟不作处理,则构成行政不作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教师可以对其提起行政诉讼。

  二、人事争议仲裁

  于X是某学校教师,有10年的教龄。

一日上午,于X接到三位校领导的通知,学校要

  实行岗位聘用制,因为她在一个学期的综合考察中成绩低,不能在一线教学岗位继续工作,她可以选择离开,或者做服务工作。

于X无法接受这一安排,她向校方提出查看综合考察的排序名单,但被拒绝。

在与学校多次交涉未果的情况下,于X打电话到劳动部门咨询,却被告知劳动部门不受理事业单位的用人争议。

后经律师指点,于X向区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人事争议仲裁。

  按照人事部2002年7月发布的《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规定,事业单位的受聘人员与聘用单位在公开招聘、聘用程度、聘用合同期限、定期或者聘期考核、解聘辞聘、未聘安置等问题上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仲裁结果对争议双方具有约束力。

2002年,人事部还颁布了《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增强了仲裁的可操作性。

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普遍设立了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一些省市还出台了相应的人事争议仲裁地方法规和规章。

教师与学校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而发生的纠纷,或者因人事关系的建立、变更、解除等发生的人事争议,当事人可以向当地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对经审查符合条件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在5日内作出立案或不立案的决定。

决定立案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向申请人发出书面通知,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并要求被申请人在15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被申请人没有按时提交或者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决定不予立案或者初步审查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在作出决定或者审查结束之日起5日内制作不予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请人。

对决定受理的人事争议案件,仲裁委员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组成仲裁庭。

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案件,一般应在仲裁庭组成之日起60日内结案。

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

对生效的裁决,当事人必须履行。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有关规定,对于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人事争议,当事人对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所作的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不服,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

  三、行政复议

  吴某是某小学退休教师。

1972年9月,吴某在学校挖防空洞时,因塌方被砸伤致残。

1980

  年6月,吴某结束教学工作,病休在家,后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

1999年,吴某向市教委提出评定伤残等级的请求,要求将其评为特等伤残。

1999年7月,市教委作出批复,同意将吴某评定为二等乙级伤残。

吴某对此不服,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要求撤消市教委的评定结论,对其重新进行评定并确认其为特等伤残。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特定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法律制度。

实践中,当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合法或者不适当,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向作出该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的上级机关提出复议申请,由受理复议的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复查并作出决定。

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中教育行政复议的范围包括:

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对违法设定义务不服的,对违法不作为的,对侵犯其经营自主权的,对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的,等等。

应当注意的是,在教育行政复议中,被申请人为教育行政机关,复议事项为该教育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问题,受理复议的机构为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的上级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特定机关。

  行政复议虽是行政机关的行为,但在复议范围、管辖、受理、审理与决定、期限与送达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类似于司法程序,因而具有较强的强制性。

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四、诉讼

  诉讼是一种专门性的司法活动,它有法定的形式和程序,并具有终极性的效力和权威。

  诉讼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法律纠纷。

对于一些现有法律法规比较明晰的问题,教师在通过其他合法途径无法达到维权目的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诉讼渠道,作为解决法律纠纷的强有力的途径

4.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

教育学书,P74-80,着重P80

添加:

超越现代主义所设定的课程观念,开发课程资源是当下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路径包括:

转化教师的科研成果以拓展课程资源的深度;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合作者以开发他们经验结构中已存在的资源;寻找课程资源的原初形式以建设案例库;整合课程资源建构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利用现代技术媒体存取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得以有效地利用。

5.简述构建主义学习观的基本思想。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实施中的一大重要目标,请阐述这一目标的内涵?

7.如何认识大学生起诉母校,大学败诉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8.设计课件、制作PPT要注意哪些事项?

9.简述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

10.简述大学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1.简述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育学书,P90-95

12.实施课程时应实现的一个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请对这一目标作出阐述?

同简述题6

13.如何理解《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

14.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基本内涵?

15.你认为一堂优秀的课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教育学书P69、P72-74

16.确定教学策略时应考虑哪些基本要素?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课程性质和特点;

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17.高校教师在实施课程时应实现哪三个重要的课程目标?

对这些目标作出阐述?

综合资料P20(更为正确)教育学书P79

18.社会生活是重要“课程资源”,你怎么理解这一观点?

教育学书P75、76

19.今天的课堂教学提倡“对话型的课程文化”,这个观点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综合资料P27

20.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发展速度要适度、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发展终身教育。

21.什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你怎么理解这一中心工作的含义?

综合资料P25

22.学生的经验是重要课程资源,你怎么理解这一观点?

综合资料P26

三、论述题

1.论高校教师对待教学与科研的态度。

综合资料,No29+30+33,P23、P24、P25,(教育学书,P86-88,、P107,P136、P139-P141)

2.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的反思与对策。

见补充资料,一篇论文

3.论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4.论高校管理人员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

5.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6.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问题与难点分析。

7.谈谈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自觉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

手机截图+补充论文

8.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见补充论文+综合资料P4

9.论述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策略的辩证关系。

综合资料P5、P25

10.论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学书P50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主要方面。

教师人文知识

教师的人文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广博精神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人文知识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文学:

文学给人以美、启人以智,擢升人的境界。

2.历史:

历史素养可以使我们厚重,使我们从容,它用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它是我们明白我们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

3.哲学知识:

哲学能让我们的教师明理、立志,帮助我们去追寻生命的意义,提升人生的境界,活的高尚而精彩。

4.美学知识

二、丰厚的文化底蕴

当今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具有通识型特质,不仅要有系统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本身还必须积累广博的人文知识,养成高尚的人文精神。

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则是其灵魂,是教师人格力量和教育力量的展现,是教师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主要包括三个元素:

人性、理性、超越性。

人性,强调人的尊严;理性,就是对真理的追求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超越性,就是超越一般动物的“我”,寻求生命的意义。

教育最重要、最艰难的就在于用什么样的精神去让学生感悟到做人的崇高。

人文精神的内容主要包括:

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主体精神和自主意识、自由意识、公正意识。

(1)对个人生命权的尊重和保障,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以及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是人文精神的第一要义。

(2)主体精神和自主意识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精神品格。

(3)自由既是个人和人类的理想目标,也是人的现实探求,同时又是现代人应有的精神品格。

(4)与自由、平等一样,公正也是人类始终向往的理想境界,是人类精神大厦的重要支柱,因而理应成为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人文行为

一、教师人文行为的基本构架

(一)以人文知识作为人文行为的根基。

(二)以人文思维作为人文行为的理念支撑。

(三)以人文精神作为教师人文行为价值层面的支撑,提升教师的道德人格魅力。

(四)以人文方法作为人文行为方法论层面的支撑。

(五)人文行为的行动意识

二、教师人文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使其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

(二)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1、教师对学生及学生利益的充分关切

(1)对学生的尊重。

(2)爱学生。

(3)对学生的宽容。

2、用人文精神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3、创设学校生活的人文文化

教师人文素养构成要素的互动

一、教师的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石

教师丰厚的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初始来源和构成素材,是教师人文精神养成、人文素养提升和教师展现人文行为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人文知识由于自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所以仍是生成人文精神的首要门径。

知识和素养二者是有区别的。

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并非同义,如果我们只注重人文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未经加工、内化,那么学习者只是接受了一种知识而已,并没有将其沉淀为素养。

知识的博大与深远却是提高素养的必要条件。

只有积累较为广博的基础知识,才能使人内心深处所积聚的素养之源更为深厚,使人的文化意蕴更为深刻。

二、教师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

它首先是人文知识的本质所在,而人文知识则是人文精神的基础和载体。

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们同属于思想、精神范畴,是人文素养的两个构成要素。

人文精神的内核,是以理性的方式顽强追索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教师的人文精神的生长来源于、得益于人文知识的累积,又会反转过来促进教师对人文知识的不断索求、夯实和进一步拓展、增长。

人文精神是人之成为人的首要标志,是人应当怎样做人的灵魂。

人文精神的工具价值性,体现在它能够用人类高尚的目标和文明准则来引领人们的精神成长。

基础教育的任务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问题,使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世界和美好心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而高尚的精神世界需要人文精神的培育。

教师的人文精神就成为教育本身发展的内在诉求,为教师的人文行为的表现提供了价值支撑作用。

三、教师人文行为时教师人文素养的外观

人文行为的过程是教师人文知识的实践场,教师人文行为时教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

教师人文知识学习的机制

一、知识的内化:

认知加工观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

人脑是以信息加工的方式将人文知识内化于己,使其进入头脑的认知结构中。

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一)有意义学习的界定:

有意义学习就是指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加工,知识进入人脑并与认知结构建立起了实质性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以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标准,不断反思监控学习的过程,不断地调整和修正学习的活动,学习者因此而获得了知识的意义。

(二)有意义学习发生的条件

1.学习者在面对一个新的学习任务时,必须有一个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一个学习的意图。

2.学习材料必须有潜在的意义

3.学习者已有知识及其与要学习的新材料之间的联系。

(三)有意义学习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是指学习活动被视为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

也就是说,意义的形成很少是由个人独自完成的,而是借助语言及其他工具等中介系统,通过社会协商合作实现的。

2.适应性原则:

主要包括如下两层含义:

一是作为学习系统中的主体,其学习的实践决不能脱离特定的学习情境,学习是一个意义的形成和积极建构而非知识的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设计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能够做出富有弹性的变化以适应每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学习者的特征。

3.反思性原则:

坚持应给学习者思考及其自身学习的机会。

4.实践性原则:

教师的学习具有实践性,只有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提升教师素养。

三、内化:

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转化的途径。

将知识转化为素养和能力,这就是一个知识内化为素养的过程。

当前人文知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如何促使学习者将所学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

所谓内化,简而言之,就是把外来的东西转化成自身内在的东西。

内化可以分为有意识内化和无意识内化两种。

有意识的内化,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将外在影响和要求,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和修为。

无意识的内化,指的则是个体在无意识之中接纳外部的影响和要求。

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告诉我们,知识的内化需要主体自身的主动参与,要求主体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并主动地学以致用。

四、知识的不同类型及其学习条件

人类的知识分为五类:

1.言语信息:

是指有组织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水平高就说明你能够很好地组织头脑中的信息,并熟练提取。

2.智慧技能:

人类的学习,不只是简单地说出和解释知识,学习者还要对各种事件作出决策,拥有这类知识就被称为智慧技能,即能够使用符号做事的能力。

智慧技能可分解成五个子类别:

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3.认知策略:

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动作”,动作技能是指涉及肌肉的行为动作的完成,包括言说、写字等。

4.影响你做出哪种行为选择的能力,就是态度,与通常所说的“价值观”意义相近。

态度包含三个不同的方面:

认知、情感、行为。

五、学习动机:

人文知识内化的动力源

(一)动机分类

布鲁纳根据诱因的不同,将动机系统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两种。

内在动机指人的行为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动力。

内在动机是学习的最强有力的动力来源。

在很多情况下,外部动机更直接有效。

(二)影响动机的个性因素

在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意义学习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目的、学习价值、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习者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凭借冷静的躬身反省达成一定的学习目的。

这些目的指向、价值、兴趣、自我效能感等,是影响动机形成和发挥的重要个性心理要素。

学习目的主要指学生学习的指向,指的是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所指向的,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以及其要实现的目标。

学习价值主要指学习者对自身学习的价值思考和价值定位,包括其社会家孩子、功利价值及其心理价值。

学习兴趣指学习者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知识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以及迫切希望掌握的愿望,它是学习动力系统中最活跃、最容易观察到的偏重于情感领域的成分。

自我效能感,系指一个人对自我能力的认知,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