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894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docx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docx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无法以章、节的形式提出课程的内容,而只能从活动的类型、涉及的领域对其做出相对的规定。

具体实施中,在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同时,应从课程目标、内容、活动过程等方面综合权衡,有所侧重,灵活地借鉴下列几种便于操作的基本课型。

1、选题指导型。

“问题即课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

当然,在该课程的实施初期,也可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

老师在热情参与全程中,要适时调控、合理引领。

2、方案设计型。

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

拟定方案应统筹兼顾活动资源分布与学生的爱好特长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

具体的设计要充分发扬民主,形成集体合力,应从内容到形式力求方便操作,动态调整,使其能服务于活动,指导于活动。

3、知识普及型。

知识只有通过主体自主建构才可能转化为能力。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

弓I导学生对综合知识自主建构和运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向,然后以构建知识模块的形式进行,在建构

中一般应沿着“自主定向—自主搜集—自主整合—自主运用—自主评价”的方向循序推进。

4、自我发展型。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中心环节,“发展自我”也是该课程关注

的一个焦点。

在这个领域,一般可引导学生围绕“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合作”等公众关注的活动主题,采取“个体、小组、班级活动”,“校内、校外活动”,“课内、课外活动”等基本形式,通过“事件评析、角色扮演、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5、专题研讨型。

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群体会对生活、学习中某一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感兴趣,经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形成集体共同关注的主题后,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开展专题实践性研究。

在研究中还要切实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好能以小课题的面目出现,在专题研讨活动中除了要利用好教师的特长外,还要突出发挥好家庭及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作用。

6、设计制作型。

“人人动手制作,个个动脑创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

学生劳动体验的获得、技术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课堂内外的反复演练,许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科技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及文化、艺术等动手与动脑的创意实践中度过的。

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其中的个性张扬和深度的探索体验。

7、网络探究型。

信息时代让人们在“地球村”里沟通无限,网络探究也让小学生乐此不疲。

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下,网络探究活动在扩展实践时空的同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实现和外部世界、网络世界的沟通,使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但其必须“有基础、有主题、有规则、有督检”。

8、家庭体验型。

有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地点是在家庭中,对主题活动涉及到的某些知识和技术给学生讲解后,要自觉寻求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家庭体验型的主题活动经常以“小课题,长作业”等形式有机融入到家庭生活中,要通过教师的跟踪指导、家长的热情服务、

学生的自主努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9、社区实践型。

以社会考察和社会参与为任务取向的实践活动主要在学生熟悉的社区进行,在参观、考察、访问、生产劳动和社区服务等活动中,使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社会阅历,积淀文化内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

该类活动一般沿着

“在尝试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深入实践”这一轨迹进行。

10、成果交流型。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该课程的中心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可以对前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交流、成果展示。

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交流。

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是学生活动后所取得的比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

”无论那一种类型,其实施都必须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

以上所列举的10类课型,我们在选用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凸显实践,切实让学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真正做到融“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于一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望月湖一小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

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它的有效及常态化实施,从宏观上说,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必须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保证必要的课时

2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3有一支专兼结合的学科教师队伍

4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体系

从微观角度来看,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型以及实施相应的指导策略,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提高本课程教学效益不可忽视的方面。

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少专家一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了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的指导策略都有所研究。

但是,对具体课型的指导缺乏深度的探究,因此每种课型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活动单一、能力培养不全面等现象,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举步维艰。

近几年来,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课程制度、指导规范等方面都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对综合实践的理解比较片面或有所偏差,教师的指导方式、指导行为往往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如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忽略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等。

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活动过程中不但存在,而且非常普遍。

3、我校从2003年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现在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上述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优势,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全面提高。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确定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

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

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毛泽东同志说: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让学生从小参加实践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获得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直接经验。

2、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是:

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保护者、积极的社会活动者。

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为支援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还是应该给予切实可行的指导,而且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指导力度,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指导策略。

4、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前提。

松散、无序、缺乏基本规范的教师指导,容易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处于盲目的、无知的、无序的自发状态。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学习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实践学习总是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伴随的。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

5、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

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在加德纳看来,人脑至少有言语的智力、逻辑的智力、视觉空间的智力、身体动觉的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以及自我反省的智力七个不同的智力中心。

这七种智力基本上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只是由于遗传等方面的原因,各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不同个体在获取信息时可能主要使用某一种智力,但在做每一件事时,其它智力都要共同参与。

在课程开发主体、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则更强调、注重多元化,真正发展多元智能。

三、研究目标

1、课题主要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结构,改进教师的指导策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效率,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功能和优势。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研究内容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结构的研究。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3、根据中年级、高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分别从主题、课

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指导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研究开发一套适合学校、老师、学生的系统的校本教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一览表

指导策略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搜集、分析、材料

3、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提出感兴趣问题

目标任务课型

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

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

活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选题指导型成活动主题的能力

4、归纳、整理,确定活动主题

培养学生在主题确定后,根据主题分解型

1、指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

他们的兴趣和意愿,把主题具体的细化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子课题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实践体验,进行深度的探索,张扬学生的

手,分解主题

2、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切入,分解主题

3、引导学生向其他课程拓展,分解主题

1、指导学生活动方案撰写的要求、

格式等

2、提供具体的可供参考的活动方

案,让学生借鉴、学习

3、帮助学生分析活动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修改完善

1、指导学生根据活动主题,采取不同的方式,如事件评析”、角色扮演”、实践体验”等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2、采用激励式评价等方式指导学生参与活动,促其自我发展

1、引导学生聆听,随时记录下自

己的感受和观点

2、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进行实地调查。

3、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得出结论。

1、教师提供可供参考的样本,让

学生直观学习

2、了解调查、访问的基本要素,

明确调查、访问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3、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

法。

如查阅图书的小窍门、上网的方法、如何取舍资料等

4、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记录的方法。

5、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

总结的好习惯。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个性,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会关注社会,参与社会

生活,丰富社会阅历,积淀文

化内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实践体验型的价值实现感,并获得积极的

劳动体验。

培养学生进行有条理、有根据

的理性反思的能力,为下阶段的活动打下基础。

中期反馈型

创造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

会,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等现

代化手段手段展示自我的能

力,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

我,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成果交流型悦,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动力。

培养学生与学习伙伴困惑共

担、成果共享及对活动进行理

性反思、及时总结好习惯;提

高客观欣赏他人成果、评价他总结反思型人活动的素养。

2、指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并进行制作;

3、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各科知识来解决问题。

1、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社区服务、家庭生活等实践活动;

2、及时分析和给予疏导,帮助学生认识失败的原因、进行适当调整。

1、引导学生从前段活动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推动学生活动有序进行;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阶段性反思,如问卷调查、中期总结交流会等;

3、引导学生将前段活动中的收获、成果、反思等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并规划好下阶段活动。

1、引导学生选择新颖恰当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如报告会、演讲、知识竞赛等;

2、指导学生对活动中收集的资料、统计的结果、活动体验等进行展示交流;

3、引导学生根据活动内容采取分组或集体等展示形式向家长、学校、社会进行汇报。

1、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点滴收获与体会写下来与伙伴共同交流;

2、引导学生对整个活动中出现的困惑、挫折等进行全面反思;

3、引导学生共同交流、认真倾听、大胆质疑。

五、研究对象:

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第一小学3—6年级师生

 

六、研究方法

1、行为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对行动过程的研究,及时掌握有关信息,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并对第一阶段的行动作及时反馈,纠正错误,将有价值的理论和经验及时反馈到下一阶段的实验中去。

2、个案研究法:

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出更高、更难的要求。

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要采取措施,进行补缺补差。

通过个案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整个班级或年级的情况,及时反馈。

通过对个案的辅导,还可以不断总结和评价一些积极的教育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从而得出对以后教育工作的有益启示。

3、调查研究法:

通过平时跟踪听课、学生竞赛、学生访谈、与社区交流、与家长交流等方法,了解学生发展的情况,并通过学生活动的展示和访谈统计出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4、活动展示法:

将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成果,如调查报告、活动日记、收集的资料、图片等,进行展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研究工作更好的进行。

5、经验总结法:

不断总结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学习引进他人的经验作为自己的初级经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断系统化,以指导研究工作的开展。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2-2006.4)

1、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2、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进行教师培训

3、送课题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4、建好校园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加强网络交流

5、制定的课题研究方案,参加课题论证会

第二阶段(2006.4—2008.3)组织阶段

1、举行课题开题仪式

2、分年级按计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控

4、定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观摩活动

5、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外出参观学习6、采集有关研究数据,积累资料,完成研究内容中的研究任务第三阶段(2008.3—2008.6)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各项相关资料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八、预期成果1课题研究报告

2、3—6年级的综合实践各类课型活动案例

3、3—6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策略论文集

4、3—6年级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各类课型系列展示观摩课

6、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调查报告、活动日记、资料展板……)九、课题组织与管理:

1成立课题组。

每学期由领导小组邀请区教研室领导及相关专家给予具体指导指导顾问:

袁正一、谢福胜

主持人:

王欢负责人:

邓莲花

课题成员:

王谢平、苏红群、蒋利平

2、课题承担人需认真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充分发挥特长,力求使课程研究具备科学性、规范性、理论性、实效性。

3、课题小组至少每月召开一次研讨会,侧重一个主题展开研究商讨,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4、由学校拨给课题经费8000元,用于课题活动的开支。

国内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

综合实践学习是国内外中小学所设计和实施的一类基本课程。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综合性、实践性的

课程,要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但究竟如何科学地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活动项目、活动方式,有必要对国内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加以考察,以便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类型

二、国内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的设计

三、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

四、几点启示

一、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类型

(一)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名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

但这种课程在各国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的称谓各不相同:

1•美国

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

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

主要有:

(1)

科学•技术•社会"是美国中学课程中具有综合性和实

"社

自然与社会研究,即。

"

践性的课程,它包括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两大方面。

因而这种课程包含"自然探究"、

会科"或"社会学习"等方面。

社会研究或社会科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是主题探究式的,从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职业等领域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从主题设计,到学习活动方式,都具有强烈的研究性和反思性实践的特征。

(2)设计学习(Projectordesignlearning,简称PDL。

这种课程是一种应用性学习的课程,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设计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

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等等,强调对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3)社会参与性学习。

社会参与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参与社会生活领域,接触社会现实,注重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包括参与养老院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等)、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包括访问政府首脑或地方政府官员等)。

社会参与性学习往往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发展状况,它反映在不同学区的课程方案之中。

尽管美国各州范围内的不同学区和学校实施的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五花八门,

但都体现了主体研究性。

综合实践性、社会参与性、生活性等基本特征。

2•英国、法国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各州设计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有相

似之处,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socialstudies)和设计学习(projectordesignlearning)等方面。

英国中小学的社会研究围绕公民的形成(becomininformedcitizenshi),以及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会或文化问题来设计实践和探究的主题。

②设计学习则主

要包括综合艺术设计、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等。

法国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一类"综合学习"的课程,有"技术实践"。

"动手做(hands—on)"等方式,其基本规范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综合学习需要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习领域,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综合学习的活动方式应是多样的,涉及接受、探究、应用等基本学习活动方式。

3.日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课程中一直有一类课程:

"特别活动",它包括校传统活动、学生活动和班级指导活动三个方面。

由于"特别活动"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不

够紧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的社会性需要。

日本文部省在1998年12月和1999年

3月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增设了"综合学习时间"。

"综合学习时间"的增设,使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由"必修学科"、"道德"、"特别活动"三个板块变成了由"必修学科"、"道德"、"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构成的四个板块。

"综合学习时间"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开展问题解决式学习

和探究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要求采取"综合体验性学

习"和"课题研究性学习"等不同方式。

②"体验学习"和"课题研究"成为中小学生在"综合学习时间"课程中最根本的学习活动方式。

"综合学习时间"要求学生通过理解、体验。

感悟和探究自然、社会,形成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可见,在日本国家课程标准中的"综合学习时间"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

4.我国台湾省

我国台湾省于1994年颁布了新的《小学课程标准》和《中学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中学设计了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课程标准中称为"综合活动",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家政与生活科技活动。

家政课程涉及"家庭生活"(快乐的家庭生活、展现美好

的自己、良好的居家环境、美化生活)、"衣着"、"饮食"等内容。

生活科技部分课程强

调思考和探究。

该课程的总目标在于"培养日常生活所需之家政与科技素养,增进学生在科技社会中生活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思考的基本能力,以及勤劳、合作、

爱群和服务的积极态度"。

(2)乡土艺术活动。

该课程涉及"乡土艺术活动了解"、"乡土造型艺术"、"乡土表演艺术"和"乡土艺术展演"等具体的实践活动。

该课程标准规定了"调查"、"了解"、"参与"、"展览"、"表演"等学习活动方式,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挖掘乡土艺术的课程资源。

这一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它与音乐等学科课程具有质的区别。

(3)辅导活动课程。

该课程包括"学习辅导活动"、"生活辅导活动"和"生涯辅导活动"三个方面。

其学习活动方式主要包括"自我认识与指导"、"参观"、"演练与实际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经验分享"。

此类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涉及处理人与自我关系的问题。

(4)团体活动。

团体活动的基本课程目标在于发展合群心性,培养自治与领导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加强道德实践;统整并融贯各科学习,增进应用、思考、判断力与创造力等等。

课程标准建议的团体活动项目包括学术类、艺术类、康乐类、科技类、运动类、

服务类和联谊类。

各类活动项目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操作与实践,其中科技类以探究为主,

服务类则涉及社区服务、学校服务、老人服务、育幼服务、交通服务、生活纠察服务、环保服务、爱盲服务(即助残服务)等。

团体活动的具体活动形式有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学生自治会活动、学校例行活动

等。

团体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