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3818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

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情境导入 生成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

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

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

要了解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大变革的时代”。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战国七雄

自主阅读课本P33~34内容,完成第1题。

1.三家分晋指的是那三国?

列举战国七雄及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交战双方及与之相关的成语。

三家分晋:

韩、赵、魏。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役

交战双方

成语

桂陵之战

魏、赵、齐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齐、魏

增兵减灶

长平之战

秦、赵

纸上谈兵

知识模块二 商鞅变法

自主阅读课本P35~36内容,完成第2~3题。

2.商鞅变法的时间、目的、支持者、内容、影响。

时间:

公元前356年。

目的:

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支持者:

秦孝公。

内容: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响:

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守旧贵族对商鞅变法的反对导致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

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知识模块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自主阅读课本P36~37内容,完成第4题。

4.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什么?

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间:

战国后期。

地点:

岷江中游。

人物: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作用:

防洪、灌溉。

影响: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战国七雄(名称、战役)并简画出战国七雄方位图。

2.话说商鞅变法:

你从商鞅变法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诚实守信,秉公执法,胸怀大志,意志坚定等。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的品质。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我们应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国家改革做出贡献。

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下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C )

2.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大战。

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了。

这场战役是( A )

A.长平之战    B.城濮之战

C.桂陵之战D.马陵之战

3.如图所示工程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技术的先进水平。

这一工程是( A )

A.都江堰B.灵渠

C.大运河D.赵州桥

4.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D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5.《史记》记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商鞅在秦国为相十年,宗室贵戚大多怨恨他)”。

这主要是商鞅变法哪一内容造成的( C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6.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是( A )

A.秦国B.齐国

C.燕国D.赵国

7.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是( A )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国家的建立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材料一中“卫鞅”指的是谁?

“孝公”指哪国国君?

该议论代表哪个阶级?

什么时间进行的变法?

商鞅;秦国;地主阶级;公元前356年。

(2)这次变法产生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材料二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什么?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材料二中最能反映出这次变法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5)结合当前改革开放,谈谈商鞅变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要勇于改革创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因循守旧,必然导致愚昧和落后。

9.其他见对应学生用书。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2017·玉林市玉州区期中检测]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记载中描述的应是(  )

A.都江堰B.长江三峡C.长城D.灵渠

2.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商鞅此举(  )

A.促进了军事力量的强大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3.[2017·柳州市期末考试]在公元前356年后的秦国,一个农民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这得益于(  )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盘庚迁殷D.农民起义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在这一思想推动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在下列哪一阶段(  )

5.[2017·南宁市八中段考]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

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国家之间争夺激烈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D.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6.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B.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C.缓和社会矛盾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7.[2017·南宁市八中段考]下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齐国的位置应是(  )

8.2017·南宁市八中段考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马陵之战B.涿鹿之战

C.桂陵之战D.长平之战

9.[2017·柳州市期末考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B.水利工程的兴修

C.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D.青铜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1)材料一中的这段话是谁说的?

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

 

(2)材料二中变法内容最能得到哪些阶层的支持?

除材料所述内容外,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还有哪些?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今天,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这次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

1-9:

ABBACBABC

10.

(1)商鞅。

按实际需要治理国家,不必因循守旧。

(2)农民和士兵。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统一度量衡等。

(3)积极影响: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等。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改革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

(一)战国七雄

教师:

为什么叫战国

学生:

《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

“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

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

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

学生:

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

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

学生:

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

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多媒体展示马陵之战图。

教师: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歼灭战,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期各国。

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多媒体展示长平之战图片

教师: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多媒体展示桂陵之战图片

教师: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韩非子》

教师:

战争的结果怎样?

学生: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战国中后期,秦国日渐崛起,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

教师:

这场战争有什么特点?

学生:

战争的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多媒体出示主要战役图。

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图片

教师: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她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学生:

人民长时间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到了国破家亡,妻离子散。

在这种环境下人民希望生活在没有战争、没有勾心斗角、自由、和平和谐的社会当中。

教师:

你能说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吗?

学生:

这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灾难,同时,通过战争,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各民族交流不断增多。

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趋向统一。

(二)商鞅变法

教师:

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回想一下,前面我们讲过,奴隶主本身拥有谁分给的田地呢?

学生:

国家分给的“公田”

教师:

西周实行井田制。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垦田是有限度的,主要集中在一些都邑的周围,被整治成大小相连的方块田,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三十一亩多),作为一个耕作的单位,称为一田。

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

领主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载: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教师:

找出商鞅变法的内容?

教师:

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

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秦国落后挨打,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

教师:

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

教师: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学生:

政治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学生:

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学生: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教师:

在文中找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学生: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作用;废除了旧制度;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学生:

奖励耕战。

作用:

废除了旧制度;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国力。

学生:

建立县制。

作用:

废除了旧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动脑筋:

商鞅被处死,那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学生:

是成功的。

因为,经过变法,秦国富国强兵,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学生: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学生:

商鞅变法得到了掌握国家统治实权的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学生:

商鞅采用徙木赏金的做法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学生:

商鞅变法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广大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学生:

商鞅具有改革家的魄力和勇气,敢于同阻碍变法的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思考:

商鞅变法的影响

学生:

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教师:

学习商鞅变法有什么启示?

学生:

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学生:

我们应该向商鞅学习,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学生: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尊崇。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师播放都江堰的视频

教师: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

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教师:

在文中画出重点内容

教师:

都江堰在什么地方?

学生:

成都平原

教师:

都江堰修建于什么时期?

学生:

战国时期

教师:

是谁修建的?

学生:

李冰

多媒体展示都江堰图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教师:

都江堰的功能是什么?

学生:

防洪、灌溉、水运等。

教师:

治理岷江,人们早已望眼欲穿。

公元前3世纪,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成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

李冰有着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

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制订治水方案。

教师:

都江堰的建成对以后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

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

从这里,我们也要知道:

水对人类是很重要的,

三、课堂总结

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遍大地。

春秋末年用牛耕,农业史上大革命。

李冰修筑都江堰,消除水患灌农田。

治水功劳胜大禹,造福人民几千年。

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给力。

承认私人有土地,奖励耕战免徭役。

废除旧贵族权力,建立县制搞治理。

经济有了大发展,军队有了战斗力。

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四、课堂练习

1.商鞅变法发生在( D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D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战国七雄

1.内容

(1)政治

(2)经济

(3)军事

2.影响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商鞅变法

 

位置:

成都平原

修建时间:

战国时期

主持修建者:

李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学反思】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习中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设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结说明,应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