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15课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645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15课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15课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15课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15课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15课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15课学案.docx

《第一单元15课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15课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15课学案.docx

第一单元15课学案

第一课

《藤野先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第一课时:

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号,画出生字词。

自主学习,思考以下问题

1、复述课文内容,整理文章结构。

提示:

复述时要说抓住重点人物,概述重点事件。

整理结构时要抓住叙事线索

师生总结板书【明确】:

  在东京(1——2)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在仙台(3——35)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离开仙台之后(36——38)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2、在东京,作者有何见闻感受?

你认为本部分之中哪些地方哪些词语不叫生动?

3、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对下文有何作用?

4、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

从中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5、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二、组内交流讨论

三、反馈评价

学习读第一部分

如何理解“标致”一词?

【明确】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举例……

提问:

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

(赏樱花)(学跳舞)

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

补充一些历史资料:

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

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

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

鲁迅: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暗线)

 

讨论第二部分

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明线)

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

板书:

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拓展提升

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

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第一课: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一、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自主学习: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关注中日当前面临的问题。

4.分析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交流探讨

反馈评价

1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一个事件“匿名信事件”

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

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

在这里可指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使学生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另:

在这里教师也可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

事实上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崇华倾向,在从隋代开始活跃的中日交往中,日本一直是甘当小学生的。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此时日本才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后来日本也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扰。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超过中国,从此又对中国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

称当时的中国人为“戴猪尾巴的家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爱国青年”的人……

接着复述第二个事件:

(看电影事件)

关于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是指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东北地区,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所以鲁迅听得“这一声特别得刺耳”……(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为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指读:

p72注解③

此时教师可问:

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

围观的人健壮吗?

……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

(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

(看热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民族耻辱。

可见改变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明确】:

体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

【讨论总结后明确】

日本爱国青年:

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

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

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板书【明确】:

藤野先生: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五、体会师生情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明确】: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六、总结

双线结构:

明线: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

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拓展提升:

如何看待目前的中日关系?

 

 

第二课: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和难点:

  

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走近名人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

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

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

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

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

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

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你能总结文章写了母亲那些事?

  

2,评价我的母亲  

3,感悟文中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情感

4,体会本文平和质朴的语言风格

5,

交流探讨

反馈评价:

1.共写了以下几件事: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手重重责罚──教之严。

(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2.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3.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4.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

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

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万分之一。

”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

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拓展提升:

1.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生结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

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作业:

练笔《我的母亲》

  

  

  

第三课: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1.掌握幽默、马鬃、磨蹭、凄惨、翻来覆去、挎等几个生字词。

2.通过重点语句结合文章内容的研读方法,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层含义。

3.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真情,理解人生苦难的经历并重视铺垫人生发展的基础。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诗人牛汉写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大家猜猜当代著名诗人牛汉所钟爱的第一本书,会是什么书?

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答案可能会出你意料的,那——只是一本普通的小学国语课本。

这么普通的一本书到底有何力量,能让作者历经60年之后仍牵挂在心呢?

请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

自主学习:

①默读课文,请一学生快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跟这本书有关的有哪些人?

课文写了哪些事呢?

③思考“第一本书为什么让作者牵挂”。

交流讨论:

反馈评价:

1,(让学生合作讨论,概括出文中的故事情节,并从“文眼”入手层层深入的探究课文。

(A.事情可概括为:

查书——分书——补书送书——转学。

2,(人物有:

“我”、父亲、乔元贞、“弄不成”等。

父亲和我送书给乔元贞,父亲带我到崔家庄念书,我带狗去上学以及交待乔元贞和二黄毛的命运。

其中我和父亲之间的故事是文章的主体。

3,(书的内容很普通,但它的经历可不一般,它见证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艰苦岁月,还凝聚了父子之间、少年朋友之间以及乡邻之间浓浓的情谊。

所以说难忘的并不是书本身,而是跟这本书有密切关系的人和事。

理解主旨: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通过前面的探讨,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和“人不能忘本”,不是因为书的内容,而是为了它的经历,言之有理即可。

还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事,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

拓展与延伸

文中有一句话“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因为人生起点上的这个区别,乔元贞的人生与我截然不同,如果现在去采访他,他会深有感慨呢?

请假设你就是乔元贞,写一段回顾人生时心里话。

全文总结,布置作业

少年的时光虽然不长,可却像绚丽的鲜花,开放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足以使人馨香一辈子,所以请同学们好好珍惜自己的生活。

作业设计:

①抄写生字词。

②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③作者回忆了少年时的经历,承欢于父母膝下的日子和人生起步的经历,是每个人的美好记忆,作者趣味盎然的记叙和深刻的思考,给了我们许多的教益。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课文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第四课: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3.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4.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导入新课: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自主学习:

 1、文章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哪一方面?

——容貌

2、请用一句话概括他容貌的特点

——长相平平,但是目光犀利

3、据此,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如何划分?

——两个部分,一、长相平平(1-5)二、目光犀利(6-9)

交流探讨:

反馈评价:

 

(2)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写作手法

1、托尔斯泰是世界上十大文豪之一,是全世界公认的文坛泰斗,作者对他充满敬仰。

但他描述托尔斯泰外貌时却大量使用夸张的手法,强调其长相的丑陋,其用意是什么?

——用长相的平庸反衬其眼光的犀利,突出其思想与灵魂的高贵

2、这种先贬抑后褒扬的手法叫什么?

——欲扬先抑

3、第五段写客人的失望对表现托尔斯泰有何作用?

——用客人的失望从侧面来烘托托翁的长相平平

4、第五段作者极力强调客人的虔诚、恭敬与惶恐,目的是什么?

——与见面之后的失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托翁长相的平庸

拓展提升

本课词汇量非常大,生词很多,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些词语,是教学中的一个不容小视的问题。

比喻与夸张联用的修辞手法,极大的增强了文章的文采,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理解那些精彩的比喻句之外,还应该设计一个课堂描写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去写他们自己的精彩句子。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课堂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布置作业 

  1.学习生字词。

   2.课时作业

第五课

  《再塑生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培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沙利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谊

3.领会沙利文老师的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4.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世界上出现了一位伟人,她双耳失聪,双目失明,幼年时的她曾愚昧无知,乖戾跋扈,不可理喻,成年后的她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的高才生,享誉全球的文坛巨匠的座上宾,爱心编织的慈善事业的活动家,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她是谁,她就是海伦。

凯勒。

海伦为何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何会有作出如此非凡的成就,这一切都离不开她的恩师安妮。

莎利文。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聆听和品读海伦与她的恩师的故事。

自主学习:

(1)莎利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试举例说明。

(2)莎利文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抽象事物的?

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

(3)莎利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句写说来。

沙利文老师的到来,就象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4)学生根据阅读感知用“我喜欢文中的——因为——”的形式组织语句,品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交流探讨:

反馈评价:

(1)文中写莎利文教海伦认识的事物很繁多,如莎利文作为陌生人第一次见到海伦就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布娃娃玩具,并教她拼写“doll”,在海伦无法区别“杯子”和“水”的时候,就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

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心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的认识事物

 教师补充:

莎利文老师在和人通信时提到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

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象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莎利文老师能根据孩子的兴趣去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是一种多么高明的教学方法啊!

(2)沙利文老师善于运用“情感体验法”去引导海伦感受、领悟“爱”的情感,文中莎利文老师不仅极艺术地解释了“爱”而且让海伦体验了爱,懂得了爱,唤醒了爱。

当“我”摘了紫罗兰送给她时,沙利文老师立即给予“我”感情的回报;当“我”不愿意接受被人亲吻的表达时,她立即用胳膊搂着我,并在“我”手上拼写“我爱海伦”;当“我”对“爱”迷惑不解时,沙利文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沙利文老师能因时利导,通过对“爱”的探讨,进一步开发了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让海伦获得生命的意识和体验,引导海伦从感性的接触提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从而获得思维的提升。

(3)允许学生尽情发挥,只要能点明沙利文老师对海伦所起到的指引作用即可 

(4)提示:

      喜欢海伦,因为她勤奋好学、身残志坚、聪明睿智、热爱生活…

      喜欢莎利文,因为富有爱心,教学艺术高明,善于因势利导…

理解主旨:

(1)海伦在遇见莎利文老师前后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沙利文老师的感情的?

找出相关语句,并细细品味

(2)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照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教师提示:

(1)”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恩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2)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利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用比喻义)”是莎利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莎利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利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拓展延伸

海伦用自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昭示了残疾人的尊严,她是残疾人的榜样。

请大家例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例

参考答案:

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双耳失聪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命运交响曲》,激励着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

    

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写短文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能引发你什么样的联想?

请根据材料的一句或几句话确定中心,写一篇短文。

要求:

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字数在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

 

                 理解、关爱、教育

莎莉文老师————————————————————--——“我”

(光明的使者、 (井房散步、解释“爱”的含义)     (好学敏思,

              走进,体验自然,唤醒灵魂,开启心智  

出色的教育   —————————————————  坚忍不拔

艺术家)           无比的敬爱,感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