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艺术魅力探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585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艺术魅力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艺术魅力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艺术魅力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艺术魅力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艺术魅力探析.docx

《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艺术魅力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艺术魅力探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艺术魅力探析.docx

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艺术魅力探析

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艺术魅力探析

  [摘要]赵季平被誉为“最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作曲家”。

在他的电影音乐创作中,非常注重民族风格的把握和运用,并且以大胆超前的艺术构思、与电影画面的有机结合以及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而著称于世,由此而形成了赵季平电影音乐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赵季平;电影音乐;艺术魅力

  

  赵季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由于他为电影《黄土地》的配乐而一举成名。

随着《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优秀影视音乐作品的相继问世,中国大地旋即刮起一股“西北风”。

随着《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等作品的崛起,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中国气魄的电影音乐,展现出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因此赵季平被誉为“最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作曲家”。

  在艺术作品中如何把握和运用好民族风格,是艺术家们坚持追求的目标。

电影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直接反映出民族音乐的发展水平。

因此,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精髓,准确发挥民族音乐优势,突破民族音乐创作的大众化,已成为电影音乐创作的一个发展方向。

赵季平在电影音乐创作中非常注重民族风格的把握和运用,而且以其大胆而超前的艺术构思、与电影画面的有机结合以及能给观众带来的强烈的心理震撼而著称于世,由此而形成了赵季平电影音乐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一、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体现浓郁民族风格

  电影《黄土地》是赵季平从事电影音乐创作的第一部作品。

《黄土地》不仅向人们展示了高原人民纯朴、浑厚的性格魅力,而且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黄土地苍凉大气的胸怀。

赵季平在为《黄土地》谱曲时的那些日子,他在零下20度的气温下跋涉到陕北黄土高原,在肮脏的车马店、弥漫着黄沙的农家院落里驻扎,从中寻找创作灵感。

最终以陕北民歌体裁“信天游”为主题,创作出了对人性热烈赞美的《女儿歌》等插曲。

  “‘信天游’一般由上下两句式构成,内容简单且直白。

通常情况下,第一句处于高音区,开阔、明朗,具有开放性结构;第二句从高而低,缓慢而终,具有收拢性结构,形成两句间前扬后抑的曲体。

”①“女儿歌”的旋律借鉴了“信天游”的音调结构,节奏较为自由,旋律更为开阔,乐句收尾处保留的高音区尾腔,使演唱者更能充分表达感情。

“在旋律的写作手法上采用五声调式中徵――宫、商――徵、羽――商的四度进行音调,并将徵――宫、商――徵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旋律骨架,用直线上升又直线下降的旋律走向,把翠巧内心无尽的寂寥、炽热的企盼、深沉的感叹等复杂的感受准确地宣泄无遗。

”②这种苦难和12岁少女的青春结合起来,是那样的美丽和忧伤。

此时的音乐与影片的地域背景和时代背景相融合,相补充,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天地。

《女儿歌》也因朗朗上口的信天游风格而成为陕北群众熟知的新民歌。

  《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纪实影片,音乐在影片中占的比例较小,赵季平却在这样一个较“小”的空间里,做出了“大”文章。

  作为画面的背景音乐,不仅要与影片要表现的纪实风格相吻合,还要与画面配合得相得益彰。

因此,在创作这段音乐时,赵季平只是为老艺人规定了情绪与长度,让他们即兴演唱唱腔土得几乎掉渣的陕西碗碗腔花音旋律,音乐自由发挥,老艺人那苍劲、豪放的演唱把秋菊每次出门告状时的执拗和不服输的个性揭示得酣畅淋漓。

“此时,音乐创作上的自由挥洒与最为原始的民间音乐,在赵季平的手中却被把玩成和编制成一束奇异的花絮,显得浑然天成,巧劲十足。

”③这不仅显示出他几十年植根于民间音乐中所厚积薄发的功力,更展现出作曲家在大巧质朴的音乐中的成熟、洒脱和自由。

  二、挖掘民族音乐精华,发挥戏曲音乐优势

  随着赵季平在电影音乐创作上的日趋成熟,无论是其音乐本身、音色组合、乐器选择、和声配置以及配器等,都进行了许多极具良好效果的尝试,使其更深入地挖掘了民族音乐中的精华,更有效、更准确地发挥着戏曲音乐的优势。

  如在闻名中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一开始的京剧打击音乐“急急风”的出现,伴随着新颖并富有深刻内涵的开场锣鼓的响起,预示着深宅大院里的好戏要开场了!

这段音乐由京剧“西皮流水”的过门为创作素材,并加工改编成循环性反复的主导音乐。

音乐的反复出现、层层展示,在京剧打击乐及女声虚词合唱的衬托下,伴随着戏剧矛盾的展开,悲剧气氛的渲染,将影片主题哲理高度揭示:

那反复无尽的“西皮流水”,正是封建社会人生悲剧的一再重复,那女声合唱“啊……”的时断时续、时强时弱、逐渐浓厚、步步紧逼,正是深宅大院令人窒息生活情景的反射。

  “赵季平在这部影片中以最具传统的京剧音乐来象征中国封建社会中压迫妇女的旧习俗,先天就带有观众所熟悉的古老、陈旧、压抑等特征,再加之对它又进行了交响化的再创造,使其为影片提供了中国传统大文化的氛围和背景。

其音乐在影片中所散发出的表现魅力,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理念的高度融合与体现,并且通过电影的形式,赋予了传统京剧音乐新的表现气息和活力。

”④所以,该音乐的意义并不只在电影叙事上,更有其京剧音乐自身所葆有的艺术张力。

  在影片《霸王别姬》的音乐创作中,同样以京剧音乐作为创作元素,用一把京胡和交响乐队与一组打击乐相结合,以京胡象征程蝶衣对京剧如痴如醉的迷恋,以交响乐队代表时代的变化,以交响乐队与京胡的多调性碰撞,象征程蝶衣与社会、时代的不协调。

而打击乐“急急风”与交响乐队的错位、箫的吟唱则大大加强了音乐的张力和表现力,体现出社会、时代对主人公精神的摧残与扼杀。

传统京剧音乐已升华为能够表现影片主人公命途多舛、冲突激烈的现代立体音乐构思需求。

  三、借鉴现代音乐技法,创新民族音乐语言

  音乐艺术的创新,不能仅仅理解为新技法的运用。

赵季平牢记父亲的教诲:

艺不压身贵在学习,艺无常规贵在创新。

他说:

“作曲家必须思维开阔,不能太匠气,很多看来不起眼的东西,积累多了,总有用的时候,有时用好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借鉴现代音乐技法时,并非简单地拿来为我所用,必须从中寻找和吸取有益的东西,加以消化后再使用。

”因此,借鉴新技法可以是创新,从传统中挖掘深层根基和营养同样是创新。

正是在这两方面有着较好的把握与追求,赵季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电影音乐语言。

  赵季平与张艺谋合作的电影《红高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赵季平也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人。

这部影片中的所有音乐元素均来自中国北方农村,改编、移植和应用中原地区的唢呐音乐尤其十分成功。

全部音乐演奏没有使用一件西洋乐器,而是简单地运用了几件中国民族吹打乐器――唢呐、笙和鼓。

正如赵季平所说:

“《红高粱》在1987年创作,1988年上映,在当时来说是一部离经叛道的作品,具有开创性,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很有冲击力,在风格上既是先锋派的又是非常民族的。

比如“我爷爷”和九儿“野合”那一个场景,在配乐上使用的是音块来模拟人生的呐喊,很有冲击力,当时没有人这么用过。

“唉――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则是用了30支唢呐、4支笙和一座中国大箭鼓一起奏鸣,就是要那种生命的呐喊得痛快淋漓。

这中间,我在行腔中采用了山东地方戏曲的柳腔和茂腔,还加上了秦腔花腔的唱法,曲调也运用了打夯歌的素材。

《酒神曲》在创作中采用了西洋歌剧宣叙调的手法,吸收了河南豫剧和民歌《抬花轿》的元素,加上唢呐等配乐,表现男性的阳刚之气和不倒的精神。

”⑤

  赵季平在创作中强调的不仅是纯粹的民族风格,同时更具有先锋派的感觉。

特别是这部电影中的三首插曲,一时间成为当时街头巷尾人人哼唱的歌曲。

在影片中民族文化的悠久积淀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和广阔的覆盖面。

  最著名的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赵季平将戏曲花脸的演唱方法揉进以北方夯歌为基础的行腔结构中,听来不仅口语化而且与影片的整体风格特征相暗合,再配上嘶哑的嗓音,不由使我们联想起西北的秦腔:

粗野狂放、慷慨激昂。

“该曲第一次出现在‘野合’之后,是充满希望的、高亢的、带有鼓动性且非常的煽情,体现了两颗年轻生命和心灵的碰撞;该曲第二次出现在‘九儿’死时,配上童声‘上西南’的稚嫩呼喊,表达了爷爷对往事的追忆,也包含着爷爷对‘九儿’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的遥远祝福。

”⑥原始率真的呐喊与现代音乐时尚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总之,赵季平的音乐和这部电影相辅相成,天人合一。

热烈饱满的情绪、嶙峋苍凉的情怀,在银幕上大写意地完成了一次雕镂山河镌刻生命的挥洒。

  四、采用民族特色乐器,赋予音乐新的时代气息

  为了创作出既有民族气息又有时代感的电影音乐,赵季平还有意识地在电影音乐中运用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行主奏,这些乐器的音质个性不仅与影片的总体构思协调、吻合。

而且还彰显出作曲家敏锐的色彩感和创新的探索精神。

如《红高粱》中的唢呐,《菊豆》中的埙,《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中的南八音,《天出血》中的排箫,《心香》中的古琴,《霸王别姬》中的京胡,《活着》中的板胡,《风月》中的琵琶,《往事如烟》中的三弦,《月光山谷》中的马头琴,《黄土地》中的腰鼓等。

这些民族乐器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电影音乐的瑰丽色彩,也赋予它新鲜的时代气息,这是赵季平长期以来刻意追求的并逐渐形成的电影音乐绚丽多彩的独特风格。

如此大量地运用各种民族乐器主奏,与交响乐队、民族管弦乐队、合唱队,甚至电声乐器的多种音响结合,不仅为电影音乐带来了新音色、新音源、新音响,而且在我国电影音乐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为电影音乐创作开创了民族风格新途径,赋予电影音乐新的时代气息。

  赵季平在电影音乐领域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得益于他扎实精湛的作曲功力,使他作起曲来驾轻就熟;长期积累和研究中国民间音乐及戏曲,使他拥有了让影视音乐充分民族化的雄厚资本;与时俱进的音乐创作观念,使他在作曲时能不被各种条框所束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创作方法,使他创作出的电影音乐不仅仅体现了民族化,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

他那视事业为生命的精神将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我们期望着赵季平营造新的音乐创作高峰。

  注释:

  ①钱仁康、胡企平:

《音乐鉴赏》,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②⑥钟友循、何宇宏:

《影视与影视鉴赏》,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③④马波:

《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论》,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⑤赵季平:

《电影音乐的感受――随笔之一、二、三》。

  [参考文献]

  [1]周安华.现代影视批评艺术[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朱静.赵季平影视音乐创作评析[J].音乐教育,2004(06).

  [作者简介]段红霞(1971―),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音乐理论课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