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442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最新】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世纪中叶,对发现元素周期律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道尔顿B.门捷列夫C.维歌D.阿伏伽德罗

2.下列第二周期的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A.OB.FC.ND.C

3.下列仪器中不属于定量仪器的是

A.量筒B.滴定管C.锥形瓶D.容量瓶

4.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A.HFB.H2OC.HClD.H2S

5.国际互联网上报道:

“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是指

A.铁单质B.铁元素C.四氧化三铁D.硫酸铁

6.铝可以做成反光镜,这是利用了铝的

A.具有金属光泽B.延展性C.导热性D.金属活泼性

7.常温下,将Fe片放入下列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的是()

A.氯化钠B.氢氧化钠溶液C.稀硫酸D.硫酸铜溶液

8.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元素的原子量逐渐增大

B.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C.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D.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9.不能用Cl2跟金属单质直接化合制取的物质是

A.AlCl3B.FeCl3C.CuCl2D.FeCl2

10.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

A.主要化合价B.质子数C.中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

11.常温下,能被浓硝酸钝化的金属是()

A.MgB.FeC.CuD.Ag

12.实验室用Al2(SO4)3制取Al(OH)3,最合适的试剂是

A.NaClB.H2SO4C.NH3∙H2OD.NaOH

13.上海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方法。

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无机物B.有机物C.盐类D.非金属单质

14.下列试剂中能用来区分Fe2+和Fe3+的是

A.KSCNB.FeCl3C.H2SO4D.NH4Cl

15.下列物质中,不能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

A.FeCl3B.AlCl3C.MgCl2D.ZnCl2

16.元素R的气态氢化物是H2R(R为-2价),则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A.HRO3B.HRO4C.H2RO3D.H2RO4

17.氢氧化铝可作为治疗胃酸过多的内服药,这是利用了氢氧化铝有

A.酸性B.碱性C.两性D.氧化性

18.下列用于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测定的器具中名称正确的是

A.三脚架

B.蒸发皿

C.镊子

D.坩埚

19.下列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A.AlB.CaC.NaD.Mg

20.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盐酸滴定NaOH溶液至终点时颜色变化为(  )

A.橙色变为黄色B.黄色变为橙色C.橙色变为红色D.红色变为橙色

21.天然气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其主要成分是()

A.H2B.C2H4C.COD.CH4

22.实验室收集下列气体,其中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A.CH4B.H2C.N2D.NH3

23.煤粉比煤块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A.温度高B.浓度大C.表面积大D.有气体生成

24.下列物质的使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明矾用作净水剂B.铝镁合金材料制造飞机

C.常温下,铁槽车运输浓硝酸D.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

25.0.10mol/L的AlCl3溶液中,离子浓度最小的是

A.Al3+B.H+C.Cl-D.OH-

26.某离子结构为

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

A.第三周期第Ⅷ族B.第三周期第Ⅵ族

C.第三周期第ⅥA族D.第三周期第ⅣA族

27.向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沉淀颜色变化顺序为

A.红褐色、灰绿色、白色B.白色、红褐色、黑色

C.白色、灰绿色、红褐色D.蓝色、灰绿色、绿色

28.某烷烃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命名正确的是()

A.2,3-二甲基戊烷B.2,3-2甲基戊烷

C.2-甲基-3-乙基己烷D.2-乙基-3-甲基己烷

29.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A.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B.I2、Br2、Cl2氧化性依次增强

C.C、N、O最高正价依次升高D.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30.向下列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先有白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又消失的是

A.CuCl2溶液B.AlCl3溶液C.MgCl2溶液D.BaCl2溶液

31.下列说法不符合ⅥA族元素性质特征的是

A.易形成-2价离子B.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C.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D.从上到下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32.为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所选试剂和操作都合理的是

A.稀硫酸,蒸发B.NaOH溶液,过滤

C.NaOH溶液,分液D.盐酸,过滤

33.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B.元素周期表有7个族

C.IA族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D.非金属元素都是主族元素

34.下列操作对中和滴定结果没有影响的是

A.滴定管未用标准酸液或标准碱液润洗

B.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后加入待测液

C.锥形瓶洗净后未干燥

D.振荡时锥形瓶中液体溅出

35.某直链烷烃分子中有12个氢原子,它的分子式是

A.C4H12B.C5H12C.C6H12D.C7H12

36.下列各组混合物属铝热剂的是

A.AlCr2O3B.Al2O3FeC.AlMgOD.AlHg(NO3)2

37.Na、Mg、Al三种金属各0.1mol,分别与100mL2mol/的硫酸反应,放出H2的量

A.Mg最多B.Al最多C.Na最多D.一样多

38.把铁粉投入氯化亚铁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铁粉有剩余,则所得溶液中浓度最大的阳离子是

A.Fe2+B.Cu2+C.Fe3+D.H+

39.若甲烷与氯气以物质的量之比1:

3混合,在光照下得到的有机产物:

(1)CH3Cl,

(2)CH2Cl2,(3)CHCl3,(4)CCl4,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

(1)B.只有(3)C.只有

(1)

(2)(3)D.

(1)

(2)(3)(4)都有

40.下列各图表示在含HCl、氯化铝(AlCl3)各0.1mol的溶液中,缓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二、有机推断题

41.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a-f代表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完成下列填空:

a

b

c

d

e

f

(1)六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元素编号)。

(2)若a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则a的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六种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若f元素的原子L层电子数比M层电子数多1个,则e元素的非金属性比f元素的非金属性___________(选填“强”、“弱”)

(4)若b为非金属元素,则以下推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选填编号)。

①a一定是金属元素②d一定是金属元素③f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三、填空题

42.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0.2812mol/L)测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

(1)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2)滴定时可用_________作指示剂,当溶液由___色变成___色,且0.5min不褪时达到滴定终点。

(3)取20.00mL待测盐酸溶液,滴定终点时,消耗标准氢氧化钠30.00mL,待测盐酸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得出一个重要结论: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答案选B。

【点睛】

门捷列夫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是在化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贡献,需要学生多关注化学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2.D

【详解】

C、N、O、F同周期,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吸引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C原子半径最大,答案选D。

【点睛】

同周期原子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吸引增大,半径逐渐减小。

3.C

【详解】

定量仪器是指能精密量取一定量液体的玻璃仪器,量筒,容量瓶,滴定管来量取液体的体积,锥形瓶没有精密刻度,一般可用作反应器,答案选C。

【点睛】

定量仪器是指能精密量取一定量液体的玻璃仪器,从仪器的用途考虑。

4.A

【详解】

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则非金属性O>S,F>Cl,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F和O位于同一周期,O<F,S和Cl位于同一周期,S<Cl,O和Cl的非金属性,O>Cl,故这些元素氧化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F>O>Cl>S,则氢化物最稳定的为HF,答案选A。

【点睛】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比较非金属性时,要看它们在周期表的位置。

5.B

【详解】

人体中的铁元素主要是以血红蛋白形式存在的,这里的铁是指铁元素,不是铁原子和铁单质,更没有铁分子,故选B。

【点睛】

食品、药品、饮料中的某些成分大都是指的元素,它们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常用其质量分数表示含量。

6.A

【详解】

A.铝具有金属光泽,可制成反光镜,符合题意;

B.铝具有延展性,可制成铝箔,做包装材料,不合题意;

C.铝具有导热性,可制成铝制品,不合题意;

D.铝具有金属活泼性,能做还原剂,不合题意。

答案为A。

7.C

【解析】

稀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C正确。

8.B

【详解】

A.在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不能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故A错误;

B.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都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引起元素的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故B正确;

C.在周期表中,元素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大,不能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故C错误;

D.元素的化合价属于元素的性质,不能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9.D

【解析】

【详解】

A.金属铝和氯气之间反应生成氯化铝,故A正确;

B.金属铁和氯气之间反应生成氯化铁,故B正确;

C.铜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铜,故C正确;

D.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0.D

【解析】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故D正确。

11.B

【解析】常温下,铁、铝在浓硝酸中钝化,故B正确。

12.C

【详解】

A.Al2(SO4)3与氯化钠不反应,不能用于制备氢氧化铝,故A错误;

B.硫酸不能与硫酸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故B错误;

C.氨水是弱碱,与硫酸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不能溶于氨水,故C正确;

D.Al2(SO4)3与NaOH反应可以得到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钠的量过量会溶解生成的氢氧化铝,氢氧化钠的量不易控制,不能用于制备氢氧化铝,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制备氢氧化铝可以用可溶性铝盐和氨水反应制得,由于生成氢氧化铝易溶于强碱,所以不能用强碱。

13.B

【详解】

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其中塑料是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废纸主要是天然纤维;旧橡胶制品主要成分是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天然橡胶主要来源于三叶橡胶树,合成橡胶则由各种单体经聚合反应而得。

所以塑料、橡胶、纤维均是有机物,答案选B。

【点睛】

垃圾分类是将垃圾按可回收再使用和不可回收再使用的分类法为垃圾分类。

人类每日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大量的垃圾未经分类、回收、再使用并任意弃置,会造成环境污染.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属于有机物。

14.A

【详解】

向溶液中滴加KSCN,如果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含有Fe3+,Fe2+遇KSCN不变色,所以,可以用KSCN区分Fe2+和Fe3+,故选A。

15.A

【详解】

A.铁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能与盐酸反应,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不能得到氯化铁,不能用金属和酸直接反应制得,故A正确;

B.铝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能用金属和酸直接反应制得,故B错误;

C.镁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能用金属和酸直接反应制得,故C错误;

D.锌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可以与盐酸反应,锌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氯化锌溶液和氢气,能用金属和酸直接反应制得,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铁可与氯气反应制得氯化铁,与盐酸反应制得氯化亚铁。

16.D

【解析】元素R的气态氢化物是H2R(R为-2价),最高价是+6价,则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H2RO4,故D正确。

17.B

【详解】

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胃酸分泌过多会引起胃病,氢氧化铝为弱碱性,与胃液中含有的盐酸反应中和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利用了氢氧化铝有碱性,答案选B。

18.D

【详解】

A.图中器具的名称为泥三角,故A错误;

B.图中器具的名称为研钵,故B错误;

C.图中器具的名称为坩埚钳,故C错误;

D.图中器具的名称为坩埚,故D正确;

答案选D。

19.C

【详解】

钙和镁位于同一主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故金属性Ca>Mg,Na、Mg、Al位于同一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故金属性Na>Mg>Al,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氢氧化钠为强碱,氢氧化钙为中强碱,故碱性最强的是氢氧化钠,答案选C。

20.B

【详解】

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3.1~4.4,pH小于3.1显示红色、大于4.4显示黄色、3.1~4.4之间显示橙色。

待测液是NaOH溶液,锥形瓶中盛有的NaOH溶液中滴入甲基橙,溶液的颜色显黄色,随着溶液的pH减小,当滴到溶液的pH小于4.4时,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成橙色,且半分钟不褪色,滴到结束,所以滴定终点时的颜色变化为:

黄色变成橙色,故合理选项是B。

21.D

【解析】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D正确。

22.D

【解析】

能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NH3能溶于水,故选D。

23.C

【解析】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加快,故C正确。

24.B

【详解】

A.明矾用作净水剂,是利用Al3+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的吸附作用,涉及化学变化,不合题意;

B.铝镁合金材料可用于制造飞机外壳,不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常温下,铁槽车运输浓硝酸,是利用铁与浓硝酸反应生成钝化膜的保护作用,不合题意;

D.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是利用铝与氧化铁的置换反应,生成的铁将钢轨焊接,不合题意。

答案为B。

25.D

【详解】

AlCl3溶液中,铝离子部分水解,溶液显酸性,c(H+)>c(OH-),c(Cl-)>c(Al3+),由于水解是很微弱的,故离子浓度最小的是氢氧根离子,答案选D。

26.C

【分析】

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中可以采集以下信息:

①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6,则为硫元素;②它在形成离子时获得2个电子,因而形成阴离子;③它的离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详解】

A.硫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因而是第三周期元素,认为是第Ⅷ族元素,是错将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当成主族序数=离子最外层电子数,错误;

B.第三周期第Ⅵ族中,丢掉了主族符号“A”,错误;

C.硫是第三周期第ⅥA族元素,正确;

D.第三周期第ⅣA族中,错将Ⅵ记成Ⅳ,错误。

答案为C。

27.C

【分析】

向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FeCl2+2NaOH=Fe(OH)2↓+2NaCl、

4Fe(OH)2+O2+2H2O=4Fe(OH)3。

Fe(OH)2为白色,Fe(OH)3为红褐色。

【详解】

A.红褐色、灰绿色、白色是Fe(OH)3→部分还原→Fe(OH)2,这是不能实现的转化,错误;

B.白色、红褐色、黑色是Fe(OH)2→Fe(OH)3→Fe3O4的转化,错误;

C.白色、灰绿色、红褐色是Fe(OH)2→部分氧化→Fe(OH)3,正确;

D.在铁的一系列化合物中,没有呈蓝色的物质,错误。

答案为C。

28.A

【解析】根据系统命名法,碳原子数最多的链为主链:

是2,3-二甲基戊烷,故A正确。

29.C

【详解】

A.Na、Mg、Al位于同一周期,而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则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故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故A正确;

B.Cl、Br、I位于同一主族,而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即I2、Br2、Cl2氧化性依次增强,故B正确;

C.C、N、O位于同一周期,C、N的最高正化合价为+4,+5,O没有最高正价,故C错误;

D.P、S、Cl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5、6、7个,最高正价分别为+5、+6、+7,依次升高,故D正确;

答案选C。

30.B

【详解】

A.CuCl2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为蓝色沉淀,故A错误;

B.AlCl3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AlCl3+3NaOH═Al(OH)3↓+3NaCl,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钠过量时,Al(OH)3溶于NaOH溶液,反应为Al(OH)3+NaOH═NaAlO2+2H2O,白色沉淀又逐渐溶解,故B正确;

C.MgCl2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氢氧化镁不能溶于氢氧化钠溶于,沉淀不溶解,故C错误;

D.BaCl2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无明显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31.B

【详解】

A.ⅥA族元素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发生化学反应时容易得到2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易形成−2价离子,故A正确;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则半径逐渐增大,故B错误;

C.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减小,故C正确;

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故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

根据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可知,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元素周期律。

32.B

【分析】

除杂质,要求除尽杂质而不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

A.加入稀硫酸,铁粉、铝粉都能反应生成盐,二者仍混在一起,蒸发不能达除杂目的;

B.加入NaOH溶液,铁不反应,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进入溶液,过滤后滤渣为铁,从而去除杂质铝,达到除杂目的;

C.加入NaOH溶液,铁不反应,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进入溶液,但不能通过分液进行分离;

D.加入盐酸后,铁、铝都反应生成可溶性盐,不能通过过滤分离。

答案为B。

33.A

【详解】

A.目前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即有7个周期,故A正确;

B.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一个Ⅷ族,共有16个族,故B错误;

C.IA族大多是金属元素,H为非金属元素,故C错误;

D.非金属元素在ⅣA∼ⅦA和0族及IA(H元素),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16个族,是学生的易错点。

34.C

【详解】

A.滴定管未用标准酸液或标准碱液润洗,消耗的V(酸)或V(碱)偏大,对实验有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

B.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后加入待测液,消耗的标准液V偏大,对实验有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

C.锥形瓶洗净后未干燥,对消耗标准溶液体积无影响,故对实验没有影响,故C符合题意;

D.振荡时锥形瓶中液体溅出,消耗的V(酸)或V(碱)偏小,对实验有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35.B

【详解】

烷烃通式一定满足CnH2n+2,某直链烷烃分子中有12个氢原子,则2n+2=12,解得n=5,所以该有机物分子式为:

C5H12,答案选B。

36.A

【详解】

A.Al和Cr2O3组成的混合物中铝活泼性大于铬,可以组成铝热剂,故A正确;

B.Al2O3 和Fe组成的混合物中铁活泼性小于铝,不能组成铝热剂,故B错误;

C.Al和MgO组成的混合物中镁活泼性大于铝,不能发生反应,不能组成铝热剂,故C错误;

D.Al和Hg(NO3)2不能发生铝热反应,不能组成铝热剂,故D错误;

答案选A。

37.B

【详解】

Na、Mg、Al各0.1mol,n(H2SO4)=0.1L×2mol/L=0.2mol,2Na~H2SO4~H2,Mg~H2SO4~H2,2Al~3H2SO4~3H2,和钠反应时硫酸过量,钠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05mol,和镁反应时硫酸过量,镁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1mol,和铝反应时硫酸过量,铝完全反应,产生氢气0.15mol,答案选B。

38.A

【详解】

因铁的化学性质,和氯化铜反应:

CuCl2+Fe=FeCl2+Cu,和氯化亚铁不反应,所以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FeCl2,离子浓度最大的为Fe2+,答案选A。

39.D

【分析】

甲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虽氯气不足时,多步取代反应同时进行,生成四种有机物以及氯化氢。

【详解】

甲烷与氯气以物质的量之比1:

3混合,虽氯气不足,由于氯气和甲烷的反应特点是多步取代同时进行,则四种物质都存在,答案选D。

40.B

【详解】

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0.1摩尔氢氧化钠先和0.1摩尔盐酸反应,没有沉淀,后0.3摩尔氢氧化钠和0.1摩尔氯化铝反应生成沉淀,再有0.1摩尔氢氧化钠溶解沉淀,所以选B。

41.d

Cl弱③

【分析】

表中六种元素都为短周期元素,则a,b,c为第二周期元素,且三元素在周期表中左右相邻;d,e,f为第三周期元素,且三元素在周期表中左右相邻,在进行元素性质分析时,可将元素在周期中进行定位,也可利用金属性和非金属的分界进行判断。

【详解】

(1)六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电子层数多,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半径减小,半径最大的元素位于左下方,即为d;

(2)若a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为氨气,氮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与三个氢原子形成三对共用电子对,剩余一对孤对电子,氨气的电子式:

,当a为N元素时,b为O,c为F,d是P,e是S,f是Cl,这些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C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HClO4;

(3)若f元素的原子L层电子数比M层电子数多1个,则f为Cl,e为S,非金属性则S元素的非金属性比Cl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4)若b为非金属元素,依据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分界线进行判断,c和f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①a位于b的前面,可能是金属元素,也可能是非金属元素,故①错误;

②d位于b的左下方,可能是金属元素,也可能是非金属元素,故②错误;

③若b为非金属元素,f位于它的对角线位置,一定是非金属元素,故③正确。

42.NaOH+HCl=NaCl+H2O酚酞无粉红0.4218mol/L

【分析】

(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2)强碱滴定强酸,反应后呈中性,可用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