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3161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小题。

①连处士,应山人也。

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

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

“为人如连公足矣。

”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

“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

”鸣呼!

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②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返葬应山,遂家焉。

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

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賙①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

“此吾资也。

”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

处士为之愧谢曰:

“烦尔送牛。

”厚遗以遣之。

③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

“当为连公行丧。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字的意思。

(1)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

(2)以牛自归

(3)厚遗以遺之

(4)争负其柩以还

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一布衣终于家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而能使人如此人不知而不愠

C.处士父以疾废于家策之不以其道

D.当为连公行丧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翻译下面句子。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2)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4.文章第②段记述了连处士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

(1)遗憾。

(2)归还。

(3)赠送。

(4)背。

352.B

3.

(1)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2)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4.写了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

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孝以侍亲、乐善好施、宽以待人。

【解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恨”,遗憾;“遗”,赠送。

2.A项的“于”解释为:

在/向;B项的“而”解释为:

表转折关系;C项的“以”解释为:

因为/按照;D项的“为”解释为:

给/被。

故选B。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

“躬”亲身;“言”,说;“卒”,去世;“归”,送回。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分析即可。

结合“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概括得出:

照顾父亲而不仕,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孝以侍亲的人;结合“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概括得出:

资助乡亲度灾年,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结合“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

处士为之愧谢曰:

‘烦尔送牛。

’厚遗以遣之。

”概括得出:

原谅窃牛者。

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宽以待人的人。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

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

说:

“做人像连公那样,就足够了!

”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

“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

”唉!

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

处士的父亲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

“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

”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

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

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

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

“麻烦你送牛了。

”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

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

“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佩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硯冰坚,手指不可届伸,弗之忽。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拨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佘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铨九龄,母授以《札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木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屏息,侠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息,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巳,未尝倦也。

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①先府君:

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致使)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奔走)

C.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规避)

D.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稍微)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A.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

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

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答案】

1.D

2.A

3.C

4.

(1)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为这件事而更加严格。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实词。

A“致”:

得到。

B“走”:

跑。

C“规”:

规劝。

点睛:

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

1、联想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2、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

3、语法推断法。

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4、音形推断法。

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

从形旁可推知字义。

5、邻词推断法。

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试题分析:

A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

都是代词,“弗之怠”为宾语前置句。

B结构助词“的”。

C助词,无实意。

D动词“到、往”。

3.试题分析:

C项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

“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错。

没有这方面的意思。

只是描述父母对“我”的教育的严格。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填”“辞色”“嬉”“由是”“益”等字词的翻译。

“铨故不能荒于嬉”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一)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二)译文: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

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

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

每当我牛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

我的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严肃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

有时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怒气稍微缓解,又反复劝说,直到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牌气急躁,我稍有点懈怠,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都不和我说一-句话;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得自己疲累。

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3.文言文阅读

洗心亭记

(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

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

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

啸侣为工,即山求材。

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

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

鸟思猿情,绕梁历榱

⑤。

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

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

修竹万竿,夏含凉飔。

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

“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

”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

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释)①吉祥尤章章:

吉祥寺尤为著名。

②弭:

消除。

③槃(pan):

回旋,弯曲。

④坌(ben):

并,一起。

⑤榱(cui):

椽子。

⑥墀(chi):

台阶。

⑦虡(ju):

柱子。

⑧然上人:

指义然。

上人,对僧的尊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3.

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

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

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

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

【答案】

1.A

2.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3.示例:

“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

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4.示例:

“忧人”“莺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

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遗憾);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长,高/培养);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记述,写/立志);D.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所以/原来)。

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的意思是:

(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荆州吴地的风光山水,交织在一起如灿烂锦绣。

故正确的句读是: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文本意境的理解。

语句“月来松闲,雕缕轩墀”的意思是:

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

营造出了一种清朗的意境。

并赋予“松”以人的情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月和松,表现了环境的清朗,景致的闲适。

这也正是作者闲适心境的写照。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中写“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目的,是通过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的感受,从侧面突出了山的雄奇与优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是说患得患失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也会消失。

“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

但是从文章内容来看,“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重点在于写四周之景令人变得更加恬淡、纯净,所以用“洗心”更符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

他并没有像吴均等人有隐居的思想。

这也可以从他的《陋室铭》中看出。

所以用“洗心亭”比用“息心亭”更好。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答题思路是:

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

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

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

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

最后,比较互证法。

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参考译文:

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

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

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

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

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接。

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

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

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

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

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

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

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蛟龙像藤一样蟠据在高大的乔木上。

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

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

然而,山上的人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

“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

”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

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

刘禹锡记。

4.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

“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

必杀魏绛,无失也!

”对曰: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

”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

“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

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不能致训,至于用钺。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公跣而出,曰:

“寡人之言,亲爱也。

吾子之讨,军礼也。

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

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

②仆:

指驾车的人。

③羊舌赤:

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

指晋侯。

⑤礼食:

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失:

耽误

B.其将来辞辞:

陈说

C.吾子之讨讨:

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

看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答案】

1.D

2.C

3.B

4.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

语句“子无重寡人之过”中的“重”是“重新,再次”的意思,不是“看重”。

故答案为

D。

2.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的意思是:

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

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作答。

依据“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的意思是:

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

故B项中的“却遭将士伏击”的理解是错误。

据此,答案为B。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贰志(二心)、事(侍奉)、辟(通‘避’,躲避)、刑(刑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晋侯发怒,对羊舌赤说:

“我认为召集诸侯会盟是荣耀的事。

现在扬干被羞辱,我们何时受过这等羞辱?

我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

”羊舌赤回答说:

“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也不逃避惩罚。

他会来陈说情况的,何必劳驾您下命令呢?

”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

士鲂、张老劝阻了他。

晋侯读他的信,信上说:

“我听说军队以服从命令为武,军人做事以宁死不触犯军纪为敬。

您召集诸侯会盟,我怎么敢不恭敬?

君主的军队不服从军令,办事的人不严格执法,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

我害怕自己因不严格执行军法而犯死罪,所以惩治了扬干,这罪过无可逃避。

事先我没能进行教导,以至于要动用大刑。

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

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

”晋侯光着脚跑出来,说道:

“我之前说的话,是因为宠爱自己的兄弟。

你处罚扬干的车夫,是执行军法。

我有弟弟,却没有教导好,这是我的过错。

请你不要让我再次犯错,拜托你了!

晋侯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在太庙宴请魏绛,并让他担任新军副帅。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

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

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

“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

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