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放射生物效应放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3072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4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放射生物效应放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临床放射生物效应放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临床放射生物效应放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临床放射生物效应放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临床放射生物效应放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放射生物效应放疗.docx

《临床放射生物效应放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放射生物效应放疗.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放射生物效应放疗.docx

临床放射生物效应放疗

第二章临床放射生物学概论

放射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而肿瘤临床放射生物学是在放射生物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肿瘤及正常组织在放射治疗中的放射生物学问题的学科,例如有关电离辐射是怎样使一个肿瘤消灭的以及它的过程怎样?

如何提高它的效能?

又如何来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和降低全身反应等问题。

其涉及范围较广,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肿瘤放射治疗产生影响:

①提供了放射治疗的理论基础,如肿瘤及正常组织的增殖和修复、氧效应的影响、辐射分子生物学与肿瘤放疗的关系等;②通过放射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放射治疗中新的治疗方法的建立,如放射增敏剂和放射防护剂的应用、不同分割照射方法的建立、高LET射线的应用等;③协助确定临床放射治疗计划,如不同分割照射中和不同剂量率照射的治疗计划转换、并用化疗或放射增敏剂等。

本章只简要介绍与肿瘤放射治疗关系较为密切的问题。

第一节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

一、辐射生物效应的时间标尺

要理解辐射的生物效应应首先了解辐射生物效应的时间标尺(thetime-scaleofeffectsinradiationbiology),即不同水平生物效应的发生时间、顺序和过程。

首先是物理吸收过程(在10-15秒左右结束),然后是化学过程(时间稍长)。

DNA残基的存在时间为10-5一10-3秒,因此在生物学方面,细胞死亡需数天到数月,辐射致癌作用需数年,而可遗传的损伤需经数代才能观察到。

图2-1说明了这一点。

图2-1生物系统受照射后辐射效应的时间标尺

电离辐射对任何生物体的照射都将启动一系列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时间差异非常大),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三个阶段。

(一)物理阶段

主要指带电粒子和构成组织细胞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高速电子穿过DNA分子大约只需10-18秒,而穿过一个哺乳动物细胞则只用10-14秒左右。

因此它主要与轨道电子相互作用,将原子中的一些电子逐出(电离),并使原子或分子内的其他电子进人更高的能量水平(激发)。

如果能量足够,这些次级电子可以激发或电离与其邻近的其他原子,从而导致级联电离事件。

一个1Oμm体积的细胞,每吸收lGy的照射剂量将发生超过105次的电离。

在放射生物学中,X射线由光子构成的概念十分重要。

如果X射线被生物物质所吸收,则能量就会在组织和细胞中沉积。

这种能量的沉积是以分散、不连续的能量包(“packets”of energy)形式,非均匀性地沉积下来的。

一束X射线中的能量可被量子化为多个大的能量包,每个包的能量大到足以打断化学键而最终引起一系列生物学事件。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主要区别在于单个能量包的大小,而不是射线所含的总能量。

一个简单的计算即可解释这一点。

例如,单次4Gy的X射线的全身照射在许多情况下将是致死的。

这一剂量,对一名体重7Okg的正常人而言,所代表的能量吸收只相当于67卡(caI)。

这一能量的微弱还可用多种方式来说明:

若转化成热量,只代表温度升高0·002℃,几乎没有任何危害。

相同的能量以热的形式被吸收,只相当于喝一口热咖啡。

热能或机械能能量的吸收是均匀的,需很大的能量才能使生物体产生损伤。

而X射线的潜力是它的作用不在于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大小,而在于单个能量包的大小。

在光子的生物效应中,如果光子能量超过124eV(波长小于10-6cm),就会使生物物质发生电离。

(二)化学阶段

指受损伤的原子和分子与其他细胞成分发生快速化学反应的时期。

电离和激发导致化学键的断裂和自由基(freeradicals)的形成(即破损的分子)。

这些自由基是高度活跃的,参与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导致电荷回归平衡。

自由基反应在射线照射后约lms内全部完成。

化学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清除反应(scavengingreactions)之间的竞争,如灭活自由基的琉基化合物,以及导致生物学上重要分子稳定化学变化的固定反应fixationreactions)。

(三)生物阶段

包括所有的继发过程。

开始是与残存化学损伤作用的酶反应,大量的损伤,如DNA损伤都会被成功地修复,极小部分不能修复的损伤最终将会导致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需要一定时间,实际上小剂量照射以后细胞在死亡之前可以进行几次有丝分裂。

正是由于干细胞的杀灭,以及随之而来的干细胞的丢失,使正常组织在受照射后的头几周或头几个月就会出现损伤的表现,如皮肤或黏膜破损、肠黏膜裸露和造血系统损伤。

在正常组织和肿瘤内都存在细胞杀灭的继发效应,即代偿性的细胞增殖;在随后的一些时间,受照射的正常组织会出现晚期反应。

这包括受到照射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各类软组织或脏器的纤维化,中枢神经(脑或脊髓)受照射部位损伤和血管损伤。

更晚的放射损伤表现为出现继发肿瘤(辐射致癌)。

可观察到的电离辐射效应甚至可以延长到受照射后许多年。

二、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主要由对DNA的损伤所致,DNA是关键靶。

任何形式的辐射,都有可能直接与细胞内的结构发生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损伤细胞DNA,导致细胞死亡。

1.直接作用

电离辐射直接将能量传递给生物分子,引起电离和激发,导致分子结构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此时,射线对生物分子的作用是随机的,但生物分子在吸收辐射能量后所形成的损伤往往局限于分子的一定部位或较弱的化学键上。

若以RH代表人体组织的有机分子,射线直接使RH电离。

产生有机自由基R.,造成生物分子损伤,这损伤可因与巯基(-SH)化合物的作用而修复,但若组织内富氧,则R.可与O2作用而产生RO2,使生物分子损伤,这种损伤不易修复。

2.间接作用

射线直接作用于细胞内外的水,引起水分子的活化和自由基的生成,然后通过自由基再作用于生物分子,造成它们的损伤,这样的作用方式称间接作用。

其过程是射线使水分子激发、超激发和电离,产生H2O+、H+、H2O-、OH-、H3O-和自由电子,并产生性质十分活跃的中性自由基OH.、H.、HO2.和具极强氧化能力的H2O2,这些产物可破坏正常分子结构而使生物靶受损伤。

低LET射线(X、γ、电子)在缺氧状态下照射水只产生OH.和H.自由基,而在有氧情况下尚可产生HO2.和H2O2,而高LET射线照射时,不论在有氧或缺氧情况下,都能产生OH.、H.、HO2.和H2O2,从中可见低LET射线对氧的依赖性大。

同时,高LET射线形成的电离轨迹极为密集,通过DNA分子时可产生大量的能量贮存,因而即使在缺氧情况下亦可产生直接效应,高LET射线可产生不可修复的双链断裂。

DNA损伤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机制见图2-2

图2-2DNA损伤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注:

直接作用:

DNA分子和一个吸收一个光子后的运动电子相互作用

间接作用:

吸收一个光子后的运动电子和一个水分子相互作用,产生一个自由基HO•并对DNA产生损伤。

估计沿DNA分子距离轴心2nm的一个圆柱内产生的自由基能攻击DNA。

对低LET辐射,间接作用占优势

第二节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

一、辐射诱导的DNA损伤及修复

有许多研究证据显示,DNA是引起一系列放射生物学效应(包括细胞死亡、突变和致癌作用)的关键靶。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双螺旋结构的大分子,由两条链组成。

细胞受X射线照射后许多单链会发生断裂,然而,在完整的DNA,单链断裂对细胞杀灭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因为它们很容易以对侧的互补链为模板使损伤得到修复,但如果是错误修复则可能产生突变。

如果DNA的两条链都发生断裂,但彼此是分开的(间隔一段距离),也很容易发生修复,因两处断裂的修复是分别进行的。

相反,如果两条链的断裂发生在对侧互补碱基位置上,或仅间隔几个碱基对,这时可能会发生双链断裂。

双链断裂是电离辐射在染色体上所致的最关键损伤,两个双链断裂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细胞的死亡、突变致癌作用。

在DNA的两条链上,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双链断裂和不同种类的末端基团形成。

在受照射细胞中,双链断裂大约是单链断裂的0.04倍,与照射剂量呈线性关系,表明是由电离辐射的单击所致。

双链断裂可以通过两个基本过程被修复,同源重组和非同源重组(homologousrecombinationandnonhomologousrecombination)。

二、细胞死亡的概念

(一)细胞杀灭的随机性

细胞群经照射后,产生部分细胞死亡,但细胞死亡是随机分布的,即假设在100个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中,则经100次可产生致死性损伤的照射并不能杀灭全部100个细胞,而按平均值计算,其中37个细胞未被击中,37个细胞仅被击中一次,18个细胞被击中2次,6个细胞被击中3次,一个细胞可能被击中4或5次。

因此细胞死亡呈随机分布,使细胞成活率和剂量之间呈半对数关系。

辐射造成的细胞死亡常见于那些不断进行分裂的细胞,但也见于那些不进行分裂的细胞。

不进行分裂的细胞放射敏感性很低,或者说具有很强的抗拒性,一般而言,研究中所提及的均是那些不断增殖的细胞。

细胞的死亡是放射线对细胞的遗传物质和DNA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所致。

辐射所致的细胞死亡是细胞被照射后的主要的生物效应,以增殖性细胞死亡和间期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两种形式表达。

1.增殖性细胞死亡(reproductivecelldeath)或有丝分裂死亡(mitoticdeath)指细胞受照射后一段时间内,仍继续保持形态的完整,甚至还保持代谢的功能,直至几个细胞周期以后才死亡。

增殖性细胞死亡是最常见的细胞死亡形式,受照射后损伤何时表达与不同的组织有关,也与组织的更新速度有关。

2.间期性细胞死亡(interphasedeath—apoptosis)间期性细胞死亡与细胞周期无关,它不同于增殖性细胞死亡,其一般发生在照射后几小时内,这造成一种印象,似乎这种死亡形式的细胞放射敏感性较高,在临床上,最典型的间期性死亡的细胞是淋巴细胞。

(二)、细胞死亡的机制

1.DNA是关键靶相对于细胞浆而言,辐射引起细胞死亡的敏感部位是在细胞核。

实验发现:

细胞浆受到大量的α粒子(相当于25OGy)照射,对细胞增殖几乎没有影响,相反只要很少的α粒子(射程1一2μm)进入细胞核就能导致细胞死亡。

有证据显示,核膜也可能是作用部位。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并不互相排斥,因为一部分DNA在细胞周期的某些时相与核膜是紧密相连的。

2.凋亡(apoptosis)“凋亡”一词,首先被Kerrwllie和Curri所使用,作为放射所引起的细胞死亡形式,它是高度细胞类型依赖性的。

淋巴细胞更易于通过凋亡途径发生放射后的快速细胞死亡。

而在大多数肿瘤细胞照射后是否丧失了再繁殖完整性则是最重要的。

三、细胞存活曲线

毫无疑问,放射线照射后可以引起大量细胞的死亡,但放射治疗却对受照射后的“存活细胞”更加关注,因为这对放射可治愈性非常重要。

细胞存活曲线:

描述放射线照射剂量和细胞存活分数(survivingfractionSF)之间的关系,用以研究和评估电离辐射对哺乳动物细胞增殖能力(即再繁殖完整性,reproductiveintegrity)的影响,对放射生物学研究和临床放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细胞存活的定义

肿瘤放射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消灭肿瘤,但临床放射治疗的目的是抑制肿瘤继续生长,使肿瘤细胞失去繁殖传代的能力,最终使肿瘤消退。

所以在临床上,细胞存活的定义是经照射后,细胞仍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即仍具有再繁殖完整性。

而若失去无限增殖能力,即使在照射后细胞的形态仍保持完整、有能力制造蛋白质、有能力合成DNA、甚至还能再经过一次或数次有丝分裂,产生一些子细胞,但最后不能继续传代者均称为已“死亡”的细胞。

在离体培养的细胞中,一个存活的细胞可分裂繁殖成一个细胞群体,称为克隆或集落,具有生成克隆能力的原始存活细胞,称为“克隆源性细胞”。

对于那些不再增殖的已分化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分泌细胞等,若丧失其特殊机能,也被认为是死亡细胞。

(二)细胞存活的临床意义根据细胞存活的定义,放射治疗的效果主要是根据有否残留有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而不是要求瘤体内的细胞达到全部破坏。

因此,在放疗后的病理切片中,发现有形态完整的肿瘤细胞不一定证明是肿瘤残留。

当然,按细胞存活定义规定下的存活细胞,则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消灭这些存活细胞,需要肿瘤放射生物学和放射治疗学家共同关注和加以研究。

(三)细胞存活曲线的绘制

为了解肿瘤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并进行如何提高肿瘤放射敏感性的研究,以便指导临床工作,1956年Puck和Marcus根据细菌培养的方法用HelaS3瘤细胞株建立起单个细胞平皿培养形成集落的方法,计算用不同剂量X线照射后,单个细胞生长成克隆的比例数,得出了肿瘤放射生物学研究历史上的第一条细胞存活曲线,以此定量研究细胞增殖能力的放射效应。

存活曲线的绘制方法主要依靠细胞培养,以制成的单个细胞接种平皿,用不同剂量X线照射,得到的集落形成的比例数与未经照射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得出存活率。

根据不同剂量的不同存活率绘制成的曲线即为细胞存活曲线。

这里指的存活细胞即是经照射后仍有无限增殖能力(可形成集落)的克隆源性细胞,其在特定生长环境里有能力形成含有超过50个细胞的集落(50个细胞表示已繁殖有5-6代)。

以此分裂能力为标准,是为了排除那些受照射后还能分裂几次但已没有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以及那些只具有有限分裂能力而最后进入分化的细胞。

(四)细胞存活曲线的形状

细胞存活曲线的形状随研究对象(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的不同而改变,曲线还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更好地拟合哺乳动物细胞的存活曲线,已有不少生物数学研究者提出了数种数学模型,在此介绍在临床放射生物研究中最常用的数学模型。

1.指数性存活曲线

指数性存活曲线(exponentialsurvivalcurve)是指细胞存活率与照射剂量成指数性反比关系,即在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不变时,剂量越大,细胞死亡越多。

以同一剂量照射放射敏感与放射抗拒的细胞,其存活率也不同。

但根据指数性反比关系,即使照射的剂量达到极大时(临床上一般不可能用这么高的剂量),也会有少数细胞存活。

这种关系用公式表达时为:

N/N0=e—KD。

式中,N0代表平皿接种的细胞总数;N为被照射细胞所形成的克隆数,即存活细胞数,故其存活率为N/N0;D为照射剂量;K是与射线的质及细胞敏感性有关的常数;e为自然对数底。

若将细胞存活率取对数,则上式可改写成:

N

N0

图2-3照射后细胞成活曲线:

指数性存活曲线A和非指数性存活曲线B

将纵坐标存活率改为对数坐标,N,其与剂量D及K值便成直线关系(见图2-3A)。

N0

按照靶学说,指数性存活曲线是单靶单击的结果。

所谓“靶”(target),是指细胞内放射敏感的区域;所谓“击”(hit),是指射线粒子的打击。

单靶单击,是假定细胞内只有一个靶,可理解为放射敏感区域大,或靶面积较大,只要打击一次便可造成细胞死亡。

小剂量便可造成细胞死亡,随之剂量增加,成活率呈指数性下降。

在用密集电离辐射(如中子、α粒子)源时,可有这种放射效应。

2.非指数性存活曲线

实际上,在治疗性照射时,人类肿瘤细胞的存活曲线形式是非指数性的,称为非指数性存活曲线(nonexponentialsurvivalcurve)。

照射后,细胞不是立即出现指数性死亡,而是在存活曲线上先出现一个“肩段”(shoulder),对辐射表现一定的抗拒。

以后随剂量增加,才呈指数性死亡。

在用稀疏电离辐射源时,细胞存活曲线可始终没有指数性死亡的直线部分。

这种现象可用多靶单击说或单靶多击说解释。

前者认为一个细胞内有多个放射敏感区域(多靶),射线打中细胞内一个靶或打中多个靶。

但尚剩一个靶未被打中,均不能使细胞死亡,只有所有靶均被打中时才有效;单靶多击说则认为射线击中靶一次,不能造成细胞死亡,只有多次击中后才见效。

以多靶单击说为例,存活曲线中“肩段”的出现便是群体细胞对照射所表现出的效应。

假定每一个细胞内有n个靶。

只有击中n个靶时才能造成细胞死亡,但即使n—1个靶被击中,也不会造成细胞死亡,剂量加大时,逐渐使n个靶均被击中的细胞跟着增多,使存活曲线肩段下降,当每一个未死亡细胞均被击中n—1个靶时,“肩段”结束,以后,每击中一个靶,便使一个细胞死亡,存活率即与剂量呈指数性关系,存活曲线肩段之后即为直线状下降(图2-2-1B)。

(五)放射损伤的修复

细胞受电离辐射后,不完全像上面所说的不是死亡,就是存活。

实际上,有很多细胞经照射后,受到一定的损伤,但一段时间后或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得到修复,这对受照射区的正常组织有很大的意义,我们应竭力保护这种修复机制,或创造条件使之加快修复。

已知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至少有8种以上的放射损伤修复。

在肿瘤放射治疗中最需注意的是亚致死损伤(sublethaldamage,SLD)修复或称Elkind修复,以及潜在致死损伤(potentiallethaldamage,PLD)修复两种。

1.SLD修复

照射后有的细胞失去无限增殖的能力而死亡,有的能从损伤中逐渐修复,并可保持无限增殖的能力。

1959年,Elkind发现当细胞受照射后产生亚致死损伤而保持修复能力时,细胞能在照射后3小时完成这种修复,故这种修复亦称Elkind修复。

SLD的修复主要反映在细胞存活曲线的肩段上。

SLD对细胞的死亡影响不大,但它的修复能增加存活率。

不同细胞的修复动力学不一样,体内和体外实验也不同。

组织修复动力学研究表明SLD的修复与照射后的时间呈指数性关系,常用半修复时间T1/2(细胞损伤修复50%所需时间)来表示。

不同组织的修复速度不同。

皮肤、肾脏和脊髓的T1/2较长(1至数小时),小肠粘膜较短(约30分钟),肺和结肠介于两者之间。

一般来说,分割剂量增大,修复能力减弱。

2.PLD修复

指在正常状态下,应当在照射后死亡的细胞,若置于适当的条件下,由于损伤的修复,又可存活(保持无限增殖能力)的现象。

实验证明与PLD修复有关的细胞几乎均为乏氧细胞,并主要存在于G0期及相当不活跃的G1期细胞内。

若认为PLD修复是乏氧细胞特有的一种修复,则应重视该修复与肿瘤放疗难治性的关系。

低温(20-29℃)可促进PLD修复,加温疗法可抑制PLD修复。

另外,肿瘤细胞若有较强的PLD修复的能力,丧失了凋亡反应,则肿瘤不易被控制。

(六)细胞存活曲线有关参数的含义

在临床应用中,细胞存活曲线主要是指非指数性存活曲线即有肩段的存活曲线,在这曲线中可反映出几个参数,各个参数表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

非指数性存活曲线(多靶单击型存活曲线)的各参数代号见图2-4。

1.Do(平均致死剂量,meanlethaldoes)

为存活曲线直线部分斜率k的倒数(Do=1/k),表示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即照射后余下37%细胞所需的放射量。

D0值越小,即杀灭63%细胞所需的剂量就越小,曲线下降迅速(斜率大)。

过去曾使用D37表示,现已不用,因D37受其他参数干扰,在单靶单击的指数性存活曲线中D37=Do,而在肩段较宽的非指数性存活曲线中,D37≠Do。

2.N值(外推数,extrapolationnumber)

细胞内所含的放射敏感区域数,即靶数,表示细胞内固有的与放射敏感性相关的参数,是存活曲线直线部分的延长线与纵轴相交处的数值。

靶数(即N值)一般均在2-10的范围内。

3.Dq值(准阈剂量,quasithresholddose)

代表存活曲线的肩段宽度,故也称“浪费的辐射剂量”。

肩宽表示从开始照射到细胞呈指数性死亡所浪费的剂量,在此剂量范围内,细胞表现为亚致死损伤的修复(全部细胞进入n-1状态之前)。

Dq值越大,说明造成细胞指数性死亡的所需剂量越大。

经存活率为100%的点作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再延长存活曲线直线部分与之相交即可得出Dq值。

Dq=Do×lnN(lnN是以自然对数表示的N值)

(七)细胞存活曲线的临床意义

细胞存活曲线主要用于研究以下几方面的放射生物学问题,并指导临床实践。

⑴研究各种细胞与放射剂量的定量关系。

⑵比较各种因素对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⑶观察有氧与乏氧状态下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变化。

⑷比较不同分割照射方案的放射生物学效应,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⑸考查各种放射增敏剂的效果。

⑹比较单纯放疗或放疗加化疗或/和加温疗法的作用。

⑺比较不同LET射线的生物学效应。

⑻研究细胞的各种放射损伤(致死损伤、亚致死损伤、潜在致死损伤)以及损伤修复的放射生物学理论问题。

 

图2-4多靶单击型存活曲线的各参数表示

四、细胞周期时相与放射敏感性(cellphaseinthemitoticcycleandradiosensitivity)

(一)细胞周期的基本概念

多细胞动物细胞繁殖的基本机制是有丝分裂。

哺乳动物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繁殖和传代。

当一个细胞分裂时,会产生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都携带一套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两次有效的有丝分裂之间的时间,称为有丝分裂周期时间(mitotic-cycletime),通常称作细胞周期时间(cell-cycletime)。

细胞分裂是一周期性现象,重复出现在每一代细胞中。

所有增殖的哺乳动物细胞(无论是培养的还是在组织中正常生长的)都有一个有丝分裂期(M),接下来是Gl、S和G2期,然后又发生有丝分裂。

不同环境中各种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有所不同。

(二)细胞周期时相及放射敏感性

1.离体培养分裂细胞的同步化(synchron-ouslydividingcellcultures)所谓同步化是指在一特定时间内,使细胞群体中所有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时相内。

离体培养细胞同步化技术是研究细胞周期不同时相细胞放射敏感性变化的基础。

使分裂细胞同步化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有丝分裂收获技术(themitoticharvesttechnique)。

主要原理是:

细胞即将开始有丝分裂时,变圆,并松松地附着在细胞层表面。

利用这个现象,如果此时轻轻摇动培养瓶,就会使有丝分裂细胞离壁,悬浮于培养基中。

将含有悬浮细胞的培养基取出,移到新的培养皿中,这时再贴壁生长的细胞群几乎全是有丝分裂期细胞。

第二种方法是使用药物,许多化合物都可作为细胞同步化的药物,而使用最广泛的是羟基脲(hydroxyurea)。

把药物加到培养的细胞群体中,便可对细胞群产生两个作用,其一是正在合成DNA的细胞摄取药物后会被杀死,其二是加药时处于G2、M和G1期细胞仍可在细胞周期中行进,最后阻截于Gl期末期。

移出药物后同步化细胞便进入细胞周期。

2.细胞周期中不同时相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细胞分裂的不同阶段,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不同。

图2-5显示早、晚S期及Gl和G2、M期的细胞存活曲线。

细胞周期中不同时相细胞放射敏感性变化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

①有丝分裂期细胞或接近有丝分裂期的细胞是放射最敏感的细胞。

②晚S期细胞通常具有较大的放射抗拒性。

③若Gl期相对较长,Gl早期细胞表现相对辐射抗拒,其后渐渐敏感,Gl末期相对更敏感。

④G2期细胞通常较敏感,其敏感性与M期的细胞相似。

细胞时相效应的机制目前尚未充分了解,已提出了一些看法,主要有:

X射线照射后,分子关卡基因(molecularcheckpointgenes)使细胞阻滞在G2期,以便在有丝分裂前启动或完成修复。

巯基是天然放射保护剂,趋势是S期处于最高水平而在接近有丝分裂时水平最低。

图2-5不同周期时相细胞放射敏感性变化

3.细胞周期时相效应在放射治疗中的含义

对非同步化的细胞群进行单次放射线照射,周期内不同时相的细胞对照射的反应也不相同。

有丝分裂或接近有丝分裂的细胞会被杀死,小部分处于DNA合成期的细胞也会受到损伤或被杀死。

从而,一次照射后的总效应是倾向于细胞群体的同步化,留下来的细胞主要是处于相对放射耐受时相的细胞。

分次照射之间,细胞通过周期进入更敏感时相的再分布,对增加肿瘤周期内细胞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