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3005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

②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③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

④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

样性的间接价值

⑤因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种群,故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恢复力稳

定性增强

A.②④

B.②⑤C.①③⑥D.②③⑤⑥[来源:

Zxxk.Com]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①错误;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CO2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②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③错误;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

样性的间接价值,④正确;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⑤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

定性增强,⑥错误。

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生物多

样性的价值、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2015秋•保山校级期末)下列属于利用信息传递作用对生物进行生物防治的是()

A.喷洒农药

B.利用天敌防治

C.人为驱赶

D.在田间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雄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①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③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

解:

A、农药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应用,A错误;

B、利用天敌防治属于生物防治,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应用,B错误;

C、人为驱赶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应用,C错误;

D、在田间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雄虫属于利用化学信息对害虫进行防治,D正确.

故选:

D.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结构的是()

A.树→虫→鸟

B.在某一群落食物网中,鹰占据两个营养级

C.狼属于消费者

D.金丝桃因能分泌海棠素,使误食的动物变盲或致死,而使多数动物避开这种植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以A、B、C属于生态系统结构,D不属于生态系统结构。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B.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C.细菌和真菌都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一条食物链中,一种生物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成分(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故A正确。

自养生物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提供生态系统有机物来源,故B正确。

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生产者,故C错。

一条食物链中,由于营养关系,一种生物只处于一个营养级,如果在食物网,可能处于多个营养级,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002年12月31日2001年1月2日1月11日2001年10月9日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的知识点导致生态平衡推敲的因素。

沙尘暴的频率出现是生态平衡失调的一种表现,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的因素包括认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快形冷锋过境,可导致大风天气,使沙尘形成的必要条件,属自然因素;人为的高强度的经济活动,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盲目开垦,使土地大面积沙化,是导致沙尘暴的人为因素。

所以本题答案为D。

本题在立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考查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6.某研究者想调查某菜地的一只虫子每天用于生长和发育的能量。

他需测定的内容是(  )

①虫子吃的叶片的干物质量

②每天虫子粪便的干物质量

③每天该虫子的二氧化碳的排出量

④每天该虫子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虫子摄入体内的能量首先分为同化量和通过粪便排出的量,所以需要测定①虫子吃的叶片的干物质量和②每天虫子粪便的干物质量,此时可以得出虫子的同化量。

而同化量又分为以呼吸散失的热能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此时需要测出④每天该虫子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而不需要测每天该虫子的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

被每一营养级摄入能量的去路一定要牢牢掌握。

7.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对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得到保存,另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失败被淘汰

B.两种生物同步消长,都得到保护

C.两种生物有各自相对稳定的种群数量

D.两种生物各自的种群数量相等,并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在不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得到保存,另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失败被淘汰的情况,A错误;在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都得到保存,但处于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不会“和平共处”,B错误;在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种群有各种相对稳定的种群数量,但不会相等,C正确;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其作用,能根据题干选项提供的条件用适当的例子去否定或肯定各个选项,也就是明确生物学中的特例,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

C.完成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D.都是自养厌氧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生产者都能固定二氧化碳,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都位于第一营养级中,都是自养生物,大多数都是需氧型的,故D错。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9.下图是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

B.A、B、C、D之间可以形成一条A到D的食物链

C.A、B、C、D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

D.A、B、C、D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总是逐渐减少的

【答案】B

【解析】食链物中每个营养级是指一个种群,而图中每个层次含有多种生物,所以可能构成多条食物链。

10.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

A.抵抗力稳定性较高,恢复力稳定性也高

B.抵抗力稳定性较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C.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无关

【答案】B

【解析】

11.图示某海湾大陆架的食物网。

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

A.a和b的数量保持J型增长

B.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

C.b的食性和营养级发生改变

D.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浮游植物急增,一开始以之为食物的a和b会大量增长,但是一段时间后,浮游植物数量过多会争夺生存资源如阳光、无机盐等,导致浮游植物数量下降,另一方面浮游植物会消耗水面大量氧气导致水生动物缺氧,并且浮游植物会释放大量毒素导致水质变坏,结果导致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D正确。

a和b的数量先增加后下降,A错。

c与d没有共同的食物,不存在竞争食物关系,B错。

B仍然以浮游植物为食物,为第二营养级,C错。

考点:

本题考查食物链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2.“绿色食品”是指( )

  A.添加了绿色色素的食品

  B.含有叶绿素的食品

  C.原料生产过程中没有污染的食品

  D.原料生产及加工过程中都没有污染的食品

【答案】D。

【解析】绿色食品的开发应包括产地的选择,以及新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运等一系列环节。

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和许可后,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为了突出这类食品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将这类食品叫做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的开发应包括产地的选择,以及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运等一系列环节。

例如,农田的大气、土壤、水质都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包装时不能对食品造成污染,食品要密封等。

绿色分为A级和AA级两类,A级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AA级在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任何有机化学合成物质。

13.维护生物圈自身稳态的基础是()

A.人类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B.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

C.工农业造成污染的及时治理

D.封山育林,禁止采伐和放牧

【答案】B

【解析】维持生物圈自身稳态的基础主要是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人类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污染的治理和封山育林等是人类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而应采取的措施,不是生物圈自身稳态和基础。

14.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冻原生态系统因为物质循环速度太快,所以植被少

B.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

C.冻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一般不会很长,因为生存面积太大,捕食不容易

D.冻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强

【答案】B

【解析】冻原生态系统,温度较低,物质循环速度较慢,A错误;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B正确;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C错误;冻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都比较弱,D错误。

【点睛】本题容易误选D,误认为冻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强,由于冻原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比较特殊,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都比较弱。

15.农业上常用性引诱剂来消灭害虫,因为性引诱剂首先破坏害虫()

A.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C.出生率和死亡率D.年龄组成

【答案】A

【解析】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故选A。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产者细胞内一定含有叶绿体,一定能固定CO2,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是必不可少,而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所以生态系统中可以没有消费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份及作用分别是: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②生产者:

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消费者:

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

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④分解者:

a.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b.作用:

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解:

A、生产者细胞内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蓝藻、硝化细菌等,A错误;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释放出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只能供自身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而绿色植物只能利用光能,B错误;

C、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寄生菌;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C正确;

D、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促进物质循环,作用很大,D错误.

故选:

C.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17.水稻田中的福寿螺不仅会对水稻产生直接的危害,还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对水体环境造成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如图表示某地区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和鱼类出现的频次之间的关系,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稻田中的总能量为全部水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

C.当鱼类出现频次在15-20次时,福寿螺分布最密集

D.适当引入鱼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福寿螺种群的增长

【答案】D

【解析】稻田中的总能量包括土壤有机物和全部生物体内所含有的能量,A项错误;福寿螺活动范围较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B项错误;当鱼类出现频次在15-20次时,福寿螺种群密度最低,说明适当引入鱼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福寿螺种群的增长,C项错误,D项正确。

18.下列关于生物圈硫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化石燃料的燃烧与火山爆发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大气中SO2的主要来源

B.绿色植物能吸收大气中SO2与土壤中的SO

C.在生物群落中硫元素以糖类等有机物形式传递的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所产生的SO2排放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在生物群落中硫元素以含有硫元素的机物形式传递的,一定不是糖类化合物。

19.下列各项大小(或多少)顺序排列不符合X>Y>Z的是()

A.淀粉(X)、麦芽糖(Y)、葡萄糖(Z)分子质量的大小

B.洋葱表皮细胞短时间浸泡在蒸馏水(X)、0.2mol/L蔗糖溶液(Y)、0.4mol/L蔗糖溶液(Z)中的原生质体的体积大小

C.玉米的胚(X)、胚乳(Y)、卵细胞(Z)的染色体数

D.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X)、初级消费者(Y)、次级消费者(Z)所同化的能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玉米的胚(X)含2个染色体组、胚乳(Y)含3个染色体组、卵细胞(Z)含1个染色体组,因此C项不符合X>Y>Z。

考点:

本题综合考查部分糖类的分子结构、质壁分离、染色体组数的确定以及能量传递特点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如下表数据。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营养级

从上个营养级流入的能量数kj▪m2▪y-1

呼吸消耗的能量数kj▪m2▪y-1

501.2

141.0

79.1

15.9

13.2

0.9

0.5

分解者

221.7

192.6

A.该生态系统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28%

B.第I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kJm-2y-l

C.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5.9÷141.0×100%≈11.28%,A正确;根据表中数据无法计算出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正确;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

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1.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

J/cm2·a),那么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A.15.625%B.17.857%

C.46.875%D.53.571%

【答案】D

【解析】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可知,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5.1+0.25+0.05+2.1—5)÷(4+9+0.5—2)×100%=53.571%。

22.在放牧强度较大的草原上采取播撒优质牧草的种子、施肥、灌溉、控制有害动物等措施,其目的不包括()

A.设法提高牛、羊的环境容纳量

B.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C.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

D.实现对能量的分层次多级利用,使废物资源化

【答案】D

【解析】播撒优质牧草的种子、施肥、灌溉、控制有害动物等措施可提高牧草的产量,进而可以提高牛、羊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控制有害动物等措施能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C正确;这些措施不能实现对能量的分层次多级利用,也没有使废物资源化,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3.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在一所丛林中的房子里,将一只没有交配的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尽管当晚风雨交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洒满樟脑丸和汽油,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的兴趣。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实验证明雌蛾能分泌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B.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D.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风雨交加及樟脑丸和汽油也不影响这种信息的传递,说明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故A正确。

该实验是进行的繁衍,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故B正确。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故C正确。

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不是化学防治,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4.如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则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500千克

【答案】D

【解析】生物群落是生活中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综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由图可知,蛇不被其它生物所捕食,为最高级消费者,处于最高营养级,B正确;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有:

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绿色植物→蝉→螳螂→蛇,绿色植物→蝉→黄雀→蛇,共3条,C正确;求最多消耗绿色植物的量要选用最低传递效率10%和最长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则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1÷10%÷10%÷10%÷10%=1×104千克,D错误。

【点睛】

2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

C.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具有全球性;正确。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两者密切相关,又有本质区别,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错误。

C.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如种子萌发需要光;正确。

D.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正确。

考点: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点评:

本题对生态系统的功能考查,相对基础,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过关。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下表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表(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营养级

分解者

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KJ)

141.0

15.9

0.9

221.7

呼吸消耗的能量(KJ)

501.2

79.1

13.2

0.5

192.6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除了甲、乙、丙、丁所示的组成成分外,还包括.表中的I对应图中.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

(2)据表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A生物在捕食过程中可通过叫声召唤同伴,这种叫声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这是由于生态系统.

(4)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答案】

(1)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乙二氧化碳

(2)11.3%

(3)物理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间接

【解析】

试题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除了甲、乙、丙、丁所表示的成分外,还包括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表中的Ⅰ对应的是图中的乙,表示生产者.③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过程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

(2)据图分析,A表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和C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据表分析,A的同化能为141.0,下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为15.9,所以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9÷141.0×100%=11.3%.

(3)A生物在捕食过程中可通过叫声召唤同伴,这种叫声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

(4)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乙二氧化碳

(2)11.3%

(3)物理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间接

27.Ⅰ.下表是一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表中的A、B、C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下图是该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1)据表分析,能量流动是从A、B、C中(填字母)开始的。

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这个生态系统仍处于逐渐发展壮大之中,判断的依据是。

(2)据图分析,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

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Ⅱ.下图甲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值代表能量,单位是J/(cm2·y);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两条典型食物链,请分析作答:

(3)图甲中的C包含了图乙中的哪些生物?

(4)某同学模拟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用玻璃进行如下实验:

先从布袋里的白玻璃球中随意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5个),并换成相应数量的红玻璃球放回布袋,摇匀后再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2个(其中红色球4个),则布袋中原有玻璃球个,其中将白球换成红球相当于。

【答案】

(1)BPg(生产者的)>R(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

(2)水平结构逐渐增大直至稳定

(3)蛇和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