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争创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953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争创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争创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争创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争创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争创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争创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docx

《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争创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争创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争创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docx

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争创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

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争创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

——管理学院2012年文明单位总结材料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之年,是学校推进“十二五”规划的承上启下年,是管理学院全体教师员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发展事业的建设年。

我们同心同德,不断增强创造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建设具有传媒内涵的特色鲜明的管理学院。

 

第一部分常规工作稳中有进

一、党建工作扎实有效

在学校党委、相关党务部门的领导和悉心指导下,我院党建工作稳步开展。

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46名,全日制在校学生1018名。

其中教工党员33名,占教工总数的71.74%;学生党员98名,占全院学生总数的9.63%。

少数民族党员4人。

总支下设8个党支部,其中教工党支部2个,学生党支部6个。

2012年,共有156名团员参加党校学习,53名预备党员参加培训班学习,共确定入党积极分子95名,发展党员54人,有31名预备党员转正。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管理学院党总支根据学校部署,紧密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以多种形式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认真学习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同志在我校的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报告,仔细领会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精神,积极落实文明寝室建设,开展“美丽校园”、“最美寝室”等活动。

加强学生党建,继续坚持推动学生成长成才“示范工程”和“文明修身工程”。

召开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邀请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渊明同志为我院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学生代表进行十八大学习的辅导,深入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积极召开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师生座谈会,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利用网络、海报等形式切实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

(二)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我们立足本职岗位,继续有计划地推进创先争优的各项活动。

通过各项主题活动,激励广大党员爱岗敬业、多做贡献。

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组织开展公开承诺;通过制度建设,提升服务教学的能力和质量,挖掘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闪光言行”,评选“闪光基层党组织”、“闪光之星”、“五星教师”、“十大成才先锋”;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积极了解一线教师对当前工作、生活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存在的问题,有效推进学院各项发展工作。

经过一年的建设,党风、作风、教风、学风建设卓有成效,为学院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三)继续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全院上下继续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党建工作的重大任务。

党总支抓住学校大发展的战略机遇,组织全体师生立足传媒,深入学习,积极建设桐乡校区党员之家,努力把党员之家建设成为学习交流的场所、服务同学的窗口、榜样激励的阵地。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学校和学院做好青年干部的培养和输送工作。

通过构建“全员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学习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形成了全院学习的良好氛围,把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贯穿党建工作始终,打造特色鲜明的管理学院。

二、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稳步推进

2012年,学院以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工作为主线,以会展经济与管理新专业检查工作为重点,组织专业教师共同探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大计,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管理、媒体创意(影视制片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

专业教师奔赴国内外,积极走访各自专业的知名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就学科、专业建设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取得丰硕成果。

(一)学科建设提升层次。

学院在第一批校级重点学科——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基础上,通过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建设,精心打造门类齐全、特色明显、社会影响面广的学科群,为学科层次的提升铺石筑路。

2012年,由我院以媒介管理方向,重点参与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新闻与传播学科成功入选最新一批的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实现了学科建设质的飞跃。

同时,我们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建设以四大“省字号”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平台,即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学术创新团队、浙江省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实现了特色化发展。

(二)全力推进新专业建设。

学院以特色学科为依托,以积极开展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动力,以细化人才培养方向为突破,探索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机制,进一步深入推进文化产业管理重点专业建设。

学院成立专门的新专业建设与评估小组,加强会展经济与管理新专业建设和检查评估工作。

在12月初由学校组织的评估检查中,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获得专家好评。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负责人石宝明教授自前年引进开始就全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带领着一批年轻教师共同成长。

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学校与学院专业结构,学院审时度势,整合和梳理专业师资,积极筹备新专业的申报工作。

(三)搭建教学技能展示平台。

学院定期举行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促进教师间的业务交流,把教师技能竞赛内化为提升教师素质、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展现教师风采的需要。

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一批老师被选送参加全校青年教师技能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今年我院优秀青年教师关萍萍获得一等奖。

截止目前,我院教师连续4年蝉联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桂冠。

(四)教学成果获奖取得重大突破。

由我院完成的《基于“双核流转”模式的文化产业管理细分人才的培养探索与实践》获得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该成果是对我院近年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与梳理,经校内复评,优中选优后获批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院通过扎实建设一批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网络课程,推动创新实验区、新世纪教改、二级教改、实践实训创新等项目的展开。

省教改项目“形成性与总结性并重的高校学生评教改革与实践”和第七批校教改项目顺利结项、第八批教改项目完成中期检查。

截止2012年底,各级教改以及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共达到47项。

关注教改、重视教改、热衷教改的研究氛围正在管理学院已经形成。

(五)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2年我院在成功建设省级影视制片管理实验室和校级国际文化贸易实验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央财政资助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研发中心实验室、媒体创意策划与管理教学实验平台实验室,以及浙江省财政资助的文化产业管理与社会发展实验室和媒介测评与分析实验室的招标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一批年轻教师以实验室工作为重,构筑了管理学院第一批主要的实验室教学和管理队伍。

截止目前,我院已初步形成以文化产业管理和影视管理为两条主线的实验室建设格局,资金规模近700万元,为学科与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加大硬件投入,完善实验设施,依托课程建设,并推进课程建设,实现实验室服务教学的功能。

(六)实训基地进一步拓展。

学院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尼尔森网联媒介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嘉兴理德咨询公司等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战略联盟关系。

通过实践周,把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应用与拓展实习基地建设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注重实践教学,尝试性地融入“群体学习”实践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交互式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我们注重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制定与培训,通过毕业论文题目审查、开题答辩审定论文框架、双方互动修订论文内容等环节,严把毕业论文关。

三、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提升

(一)名师工程建设扎实开展。

2012年,我院有教职工46人,拥有高级职称教师1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2名,硕士生导师4名,高级职称比例为32%。

专任教师中浙江省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1人,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浙江省教坛新秀1人,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1人,浙江省五星教师1人,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支持对象3名,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名,教学十佳4名,师德标兵2名。

我们不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增加高学历、高职称、高能力的教师比重,扎实开展名师工程建设。

2012年,我们引进了3名专任教师,引进外教1名,有3名教师成功晋升副教授职称,1名教师晋升为讲师。

经过不懈努力,学院进一步优化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源结构,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师资梯队,优化了学科结构。

(二)师资培养科学规划。

2012年,我院整体规划,有序引导,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挖掘教师积极性,根据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类型科学安排师资培养计划,整合形成教师全面发展的局面。

到2012年,我院赴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博士学历学位深造的教师达到5人,进行三个月以上学术交流、高访、博士后专业深造的教师为6人;通过学院主动输送和积极与地方政府和媒体单位合作,得到实践一线锻炼的师资达到15人,占到专业师资的46.8%。

这3年来总计引进4位外籍教师,推荐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三)师资团队建设加强。

学院按照“六大特色领域”的专业布局,以学科带头人的研究方向为先导,组织学缘结构互补的优秀教师,科学调整增量,整合形成若干个能够体现学院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在国内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创新团队。

建设团队内部的合理梯队,实现多学科联合攻关,鼓励跨系部、跨单位的交叉渗透,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相得益彰的崭新局面。

(四)专业教师有效发挥思想教育作用。

我们充分挖掘专业教师在学生中的学术魅力、课堂魅力、人格魅力,大力提倡深受学生喜爱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学生竞赛指导教师等,与他们共同研究学生工作思路、破解学生工作难题。

根据我院学生的培养特点,我们在学校评选先进班主任的基础上,设立了学风先导、科研先行、就业先锋等单项奖励,充分展示了专业教师在学生工作中的成绩与重要性。

四、科研工作以创新赢发展

2012年,我院以科学建设为龙头,以科研创新为动力,继续推进“科研兴教、科研助学、科研强院”战略,推进教学、管理、服务的创新,以创新赢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据初步统计,科研量总分将超过23000分,相对分值为7,继续以较大优势位于学校前列,申报成功厅局级以上课题5项,在研厅局级以上课题15项。

发表论文超过60篇,其中一级期刊论文7篇,二级期刊论文35篇,出版了专著3本。

马健获得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何艳被评为科研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学院代表全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在学校召开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会议上发言。

(一)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2012年,学院充分利用学科平台的明显优势,即一个省级创新团队——“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创新团队”、一个省级教学平台——“浙江省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与一个省级研究机构——“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的集成发展,以“科研兴教、科研助学、科研强院”战略为指导,遵循“立足浙江、教研一体、服务社会、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积极参与浙江省社科联“两富理论系列丛书”的撰写工作,主动合作承办浙江省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协同创新机制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

学院充分领会“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精神,有效探讨了我国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创新机制与体制,为我校提升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新观点,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二)科研环境营造成效显著。

学院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把优质资源向有科研潜力的教师倾斜,为其提供充足的科研时间和空间,支持其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

实施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对申报获准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教师实行奖励,2012年,张雷的《我国广电业制播分离的改革逻辑与路径指引》喜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三等奖。

对在一级以上的期刊发表论文,在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标志性学术著作以及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实行物质奖励。

实施无科研成果教师的约束机制。

搭建科研平台,承办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和学科会议,争取在文化与传媒产业领域的高层次学术机构中拥有一席之地。

积极开展与核心学术期刊的良性合作,为教师发表科研成果创造机会。

(三)研究生教育稳健起步。

2012年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开始招生。

我院作为新闻与媒体管理方向的主要培养单位,积极实施“双导师制”,遴选了四位硕士生导师和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海南省电视台等传媒单位担任我院客座教授的媒体专业人士组成导师团,制定与新闻传播业务一线工作相契合、反映自身特色的个性化、实用性强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精心培养,努力形成新闻与媒体管理方向的培养特色。

(四)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进一步培养。

学院通过“飞鹰计划”、电子商务竞赛、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等富有管理学院特色的育人平台建设,通过学生科研项目导师制度、项目制等,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彰显教师的学术魅力和育人魅力,促进学生精英的快速成长。

截止年底,我们成功培养了5届飞鹰学生,邀请学业、业界专家学者举行了富有深度和广度的“飞鹰计划”系列讲座25场;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秉承上一年全国专项竞赛二等奖的强劲势头,今年报送作品数为全校之最。

我院向学校共申报《周播式线上话剧》等作品18项,获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优胜奖5个,充分凸显了我院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参赛实力。

其中《杭州墨融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最终获得省赛一等奖的骄人战绩。

学生作品《CAM艺术创意资源平台项目计划书》等三个作品在浙江省电子商务竞赛中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杭州医患关系》在浙江省第一届“民生民意杯”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中喜获一等奖,《杭州市民器官捐献态度及影响因素》、《民间对日态度调查》双双斩获二等奖。

2012年,我院学生在浙江省2012年“纳德杯”会展策划大赛、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中获得了骄人的成绩。

五、外事和社会服务工作飞速拓展

2012年,我们积极拓展外事和社会服务工作,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至2012年,去国外对口院校学术访问、教学交流、合作攻关和学历深造,使专业教师国(境)外学习、交流的比例达到43.7%,参加社会服务120多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达23人。

(一)借助国际化办学合作力量。

2012年,我院在学校行政的大力支持下,与国(境)内外知名大学多方洽谈,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我们利用学科专长,结合国际合作事务的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开展“3+1”等模式的国际联合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的多层次方案,达成开拓涵盖专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和影视栏目策划、测评等项目在内的国际化办学合作意向,有助于我院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2012年,大力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刘小丹、李阳、刘燕赴国(境)外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选派张雷、王颖、顾颖婕赴国外访学,其中张雷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教育部留学基金。

学院先后引进的4位外籍教师开设了2门双语教学课程,国际化办学水平逐步提升。

(三)积极商谈合作办学项目。

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方针,多方联络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共同商议培养“媒介管理硕士”,制定相应的合作办学规划和申报材料。

管理学院院领导和业务骨干班子多次奔赴外省市进行调查论证,了解该项目的前景和一线需要。

目前我校已经与默多克大学在国际交换生项目上达成一致,并签署了两校学生学分互认协议。

双方的合作培养项目正在申报阶段。

(四)积极探索合作的新途径。

2012年,我院紧紧抓住全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和我省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机遇,多次选派文化产业研究师资专程到国家广电总局培训班、四川广电集团、浙江平阳县广播电视台、江苏、湖北等省及地方政府开展人才智力服务,与桐乡理德咨询服务公司合作,为我院服务地方搭建了一个沟通平台,进一步密切了与兄弟院校、各级广电媒体、印刷媒体、广告公司和政府管理部门多方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合作研究,拓展与地方政府、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新形式,努力寻求学院发展的新增长点。

六、院务公开有效推进

管理学院是学校首批院务工作试点的单位之一,我们根据学校关于做好院务公开工作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积极推进院务公开工作,全方位构建院务公开的网络,促进了学院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一)健全组织机构。

我们成立了院务公开领导小组,建立了由院党政一把手直接领导、分管院长具体负责推进的工作体制。

凡涉及学院改革和学科发展、重要规章制度和教职工切身利益、民主评议干部和领导廉政公开、重大经费运行和使用等分别由党政一把手共同负责,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向全院教职工公开,做事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使院务公开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我院院务公开工作进入良性发展的正常轨道。

(二)完善制度建设工作。

制度建设可以从根本上规范学院的行政管理行为。

尤其是学校升本升硕、异地办学、规模扩张、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二级学院需要不断推进制度建设。

我们通过决策制度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建设,做好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分项细则建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从管制思维转变到服务思维,坚持从人治思维转变到法治思维。

这几年,管理学院在科研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就业工作等方面稳健发展,名列前茅;外事工作、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社会服务进步较快,并显示较强的潜力。

(三)搭建学院信息沟通平台。

结合学院实际,管理学院院务公开基金搭建三大平台:

即信息公开、事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平台。

其中信息公开平台是主要载体,事务公开和财务公开作为两种特殊的、重要的信息公开的平台和形式体现了我们推进院务公开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2012年,学院进一步明确内容,接受监督,全面铺开信息公开,有效行成“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双向沟通渠道,以主人翁的态度开展事务公开,2012年我们充分运用人事服务系统进行日常管理,人事考核、职评、评先、评优、评奖、考核、福利、进修等都通过人事系统、学院内网公示,透明公开,使教职工对学院发展前途、管理的方法、工作的程序进行了全面的、深入了解,学校还选派我院党政领导到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就院务公开和民主建设进行主题发言,全面调动了广大教职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广大教职工参与管理的意识。

七、学生管理工作硕果累累

至2012年,我院就业工作连续6年被评为先进集体,连续3年被评为学生工作先进集体,连续3年被评上迎新始业教育组织创新奖;在2012年度中,我院获得了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军训优秀组织奖、运动会优秀组织奖、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打造品牌活动。

“创智风云·赢在浙传”创意创业大赛历经五年变革,已经成为了管理学院王牌活动之一,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营造了创新创业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创意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和竞赛体系的营造。

2012年的第五届“创智风云·赢在浙传”创意创业大赛在就业指导中心的支持和各兄弟学院的通力合作下,选出7个优秀项目,其中有2个项目进驻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平台。

同时创业大赛继续传承管理学院学生科研优秀传统。

在本届大赛选送的作品中,获得浙江省第一届“民生民意”统计方案策划大赛中省一、三等奖,浙江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团队获得了省一等奖、省二等奖、省三等奖,浙江省第七届电子商务大赛、第二届会展策划大赛中我院多支团队获得了省三等奖。

(二)推广文化传播。

桐乡校区顺利建成,由于跨地区管理,与新生的交流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为丰富新生们的课余生活,学院在桐乡校区为2012级新生组织开展了热情洋溢、精彩纷呈的“今年我十八”迎新晚会、“驭衡天下,辩者为王”辩论赛、“真情邮递员”教师节活动、十佳歌手大赛、友谊篮球赛、趣味运动会等贴近管院广大学生的文体活动,同时,荣获了桐乡校区校运动会总分冠军、校足球赛、男女篮球赛、女子网球大赛、素质拓展大赛的冠军,“锵锵四人行”校辩论赛亚军,校运动会开场舞亚军。

这些精彩纷呈的活动,加快了新生融入管院、融入传媒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为学生了解管院的文化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三)深化志愿者活动。

2012年,我院积极发挥青年志愿积极奉献精神,重质量重实效开展活动,今年在4月和11月开展了两次桐乡儿童福利院送爱心活动,10月和桐乡献血办联合开展“爱在同一片蓝天下”无偿献血活动,受到了中国献血网的报道,并有管院志愿者参与在杭国际动漫节、西博会等大型志愿活动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我院陆骁同学在志愿活中动积极发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功配对并捐赠骨髓成功,在获得浙江传媒学院优秀党员、浙传2010年度榜样青年、2010年度感动下沙十大人物之年,今年又获得浙江省教育系统十大成才先锋等荣誉称号。

广大管院青年在志愿服务工作不怕吃苦,奉献付出,受到相关机构、单位的一致好评,这些活动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舞台,为满腔热情、乐于奉献的大学学子提供了沟通的桥梁。

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管院学生助人为乐、甘愿奉献的精神风貌和时代责任感,弘扬了管理学院优良传统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

(四)挖掘团队合作优势。

管理学院营造“把盏言欢,齐看云卷云舒”的氛围,整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三支学生工作主要队伍,注重和谐氛围的形成,形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张雷、侯亚丁老师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毛良斌、顾颖婕和张鹏老师被评为管理学院“就业先锋”、“学风先导”、“科研先行”。

陈根林老师被评为“优秀辅导员”,赵丛敏、李松老师被评为“社会实践工作先进个人”。

2012年11月,管理学院第二次团、学代会在桐乡校区举行,会议举产生了新一届分团委、学生会委员,进一步整合了学院学工队伍优势,深化了两校区传承与联系,发挥团队优势。

在学院的支持下,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在就业、科研、学风、团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八、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成绩

(一)打造两个校区的内涵建设。

到2012年,桐乡新校区管理学院已经成功运行了两年,平稳地完成了两个校区的融合。

为了更好地完善桐乡校区的各项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学院积极响应学校搬迁工作,第一个顺利完成整体搬迁。

同时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充分依托学校行业办学的优势,结合我校文学、艺术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加强与桐乡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聚全院之力,精心打造下沙桐乡两个校区的内涵建设。

(二)招生工作圆满完成。

我院招生工作在校领导和招生办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统一部署和领导下,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关于高校招生考试的有关政策规定,本着“确保公正、努力公平、尽量公开”的原则秉公办事,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顺利地完成了报名、考试、录取各个环节的工作。

2012年,我院在桐乡校区首次招生喜获成功的基础上,本科招生共录取 330人,其中艺术类招生101人,报到率达98.5%以上,招生数量达到两个校区各学院招生数的前列。

(三)学生就业趋向多元。

按照“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基本原则,通过学生科研计划(飞鹰计划)、阶梯式实训、接轨国际办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逐步形成务实就业、自主创业、出国留学和考研究生竞相迸发的局面。

特别是注重对接社会需求,突出培养“创意策划”与“营销推广”两端的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动手能力提高。

我院在就业工作中实行双组长制,由院长和书记共同负责。

2012年,我院共有毕业生164名,截止8月底,签订就业协议的人数为121人,出国的人数为19人,考研人数为6人,考上公务员的2人,毕业生签约率达89.02%,就业率达100%,就业率位居全校第一,并在基层就业、“三支一服”等支援西部工作走在学校前列,再次以就业综合考核中取得优秀等级。

陈根林被评为校级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辅导员。

(四)节能环保,创建平安校园。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院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12年,我院继续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