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问题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936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8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问题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城市问题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城市问题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城市问题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城市问题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问题研究报告.docx

《城市问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问题研究报告.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问题研究报告.docx

城市问题研究报告

内部资料

 

城市问题研究报告

深圳维时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董国良2010.06.23

 

导言

第一章城市问题的严重性………………………………………………8

第二章城市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12

第三章城市病产生的机理和城市病癌症基因……………………16

第四章城市病消除的机理………………………………………………30

第五章JD模式是城市发展方向…………………………………………42

第六章建设低碳畅通城市的路线图…………………………………48

第七章采用完全性筛选方法寻找城市新模式………………………55

三点结论…………………………………………………………………………64

 

导言

四大灾难正在考验人类文明。

作为民间智库的一员,我们注意到,气候变暖、城市变坏、需求变平、经济变虚,是悬在人类头上的四把刀,都会酿成灾难性后果。

国际社会虽已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但是,如不同样重视消除“城市变坏”等三大灾难,21世纪将是不得安宁的世纪!

本报告呼吁国际社会,应该从防止人类遭遇灾变的高度,综合考虑规避四大灾难的总体思路,像设立“气候变化研究组织”一样,在联合国设立“城市变坏研究组织”、“需求变平研究组织”、“经济变虚研究组织”。

有了这个总体思路,才有利于动员国际社会共同解决全球“城市变坏”的问题。

因此,在这个专门研究城市问题的报告中,同时简要说明“需求变平”和“经济变虚”。

关于“需求变平”

各类高档消费品(例如汽车、手表、家电、手机、电脑等),必然经历消费贵族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历史。

转变的结果是,多数人对这些物品的需求量趋同,导致需求总量大增,我们称之为“需求变平”。

在21世纪,“需求变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土地、粮食、石油、碳排放等一切有限的资源和某些食品等,都会在需求变平之后出现供求危机。

例如粮食,当今美国人均900多公斤,中国人均300多公斤,还有不少国家食不果腹,需求变平以后怎么办?

应对需求变平的正确思路是,创新资源利用模式,以同时实现资源利用率提高和人均资源需要量降低;如果不能通过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实现资源的供需平衡,那么,就需要在市场机制之外创新资源分配制度,以避免在市场经济的制度下出现价格飞涨和贫富阶层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由此而造成社会的长期动荡和不安。

关于“经济变虚”

所谓经济变虚,表现为:

虚拟经济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不当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动荡的根源;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两极分化不断加大的根源。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经济的稳定运行,需要政府参与和市场竞争两条腿走路。

按照弗里得曼的理论,经济的稳定运行,只需要政府规范下的市场自由竞争。

这两种理论都没有预料到,近20年来“经济变虚”所造成的严重局面。

如今,虚拟经济的资产总值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从业人员的收入远远超过实体经济从业人员;大宗商品和金融商品的期货市场,价格疯狂涨落,成了大资本攫取财富的“赌场”;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神话般地制造超级富豪的工厂,贫富两极分化愈演愈烈。

可怕的是:

供需关系的微小波动,或是人为制造的供需关系假象,都会引起价格疯狂涨落(国际上的石油、大豆、铁矿石和中国住房的价格就是如此),而“需求变平”产生的供求矛盾,将成为21世纪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产生“价格疯狂涨落”的恶性机制如不消除,大资本的兴风作浪将搅乱全球经济;几乎任何资本,为追逐利润,首先想到的不是实业,而是如何去炒一把;从学生到社会精英,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因为,收入至少高一倍,而且不乏暴富的先例。

似乎是“玩虚者治人,玩实者治于人”,这样发展下去,经济还能有后劲吗?

社会还能稳定吗?

自由竞争的本质是博弈。

在非合作博弈中,个体的理性导致群体的非理性,这是独立于经济学之外的一个真理。

如果自由竞争的博弈是非合作博弈,其竞争的结果可能是同时损害各方的利益,因而也损害整个社会。

因此,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其在经济运行中的基本职能应规定为,使自由竞争成为合作博弈。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应该是在政府协调下处于合作博弈状态的自由竞争。

按照这个原理,凯恩斯理论与弗里德曼理论就找到了契合点。

实际上,各国经济运行的法规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协议,都是为达成合作博弈,只是没有提高到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的高度而已。

由于没有认识到纠正经济变虚的必要性,有些政府还在执行错误的政策,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施蒂格利茨所批评的“奥巴马政府没有限制银行进行冒险交易,而是去补偿那些剥削弱者、摧毁互助制度并加剧社会动荡的银行家们,那么,还会再次面临新的危机”。

我们不禁想起了孙中山先生提倡的“节制资本”,如果经济学家们能够对资本的运动设定某种限制性的规则(例如,以大资本炒作的各个平台上价格波动周期的统计为依据,规定对每笔买入,须在一定的天数之后才允许卖出),使进行实体经济投资的利润不低于资本炒作所攫取的利润,使实体经济从业人员的工资不低于虚拟经济从业人员,即扭转经济变虚的现象,经济就有救了,社会就要稳定得多了。

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解决经济变虚的问题:

一是,进行虚拟经济制度的创新,以阻绝虚拟经济的不当发展和过度发展,这是监管的基础,没有制度创新,单靠监管不可能解决经济变虚的问题;二是,制定市场竞争中使非合作博弈变为合作博弈的竞争规则,避免恶性竞争。

一个可怕的变化是,“经济变虚”在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

商品经济所形成的价值观是等价交换,即每一个人要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换取报酬。

这是诚实劳动的价值观,是通过自身劳动增加社会财富和推动创新的动力。

然而,在虚拟经济不当发展或过度发展中,最令人羡慕的一群高收入者,往往不是靠增加社会财富和完成创新,而是靠“技巧”、靠赌运、靠诱取实体经济或劳动者创造的货币收入,来实现自身的高收入,这严重动摇了等价交换的价值观。

等价交换的价值观是商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破坏这个价值观所造成的危害之大,是难以想象的!

笔者不具备深入研究“经济变虚”的能力,呼吁经济学家予以关注。

关于“城市变坏”

为揭示城市变坏的灾难性后果,并公告已找到城市变好的办法,特发表本报告。

一个可怕的现实是,身处危境不自知,这个世界似乎没有意识到“正是城市是不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元凶”(引自《紧缩城市》,迈克·詹克斯等著):

目前全球城市交通大约每1分钟死1人、每10秒伤1人;在中国,每天交通事故死者之多相当于掉下1架747、伤者之多可载满1列火车,导致医疗系统的负担更加沉重,交通事故死伤将近一半发生在城市;汽车达饱和拥有率的城市,土地、开敞空间、交通资源、汽车燃油等利用率均不足20%,汽车车均碳排放增加近10倍;市民一辈子都要生活在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的折磨之中。

城市对人类自身造成的残害之重、生存资源损失之大,远远超过世间其它事物!

造成上述局面的根源是,手段与目的在时间上错位——用汽车贵族化时代城市模式解决汽车大众化时代的问题,城市模式不符合时代发展方向。

关于寻找城市新模式

什么城市模式符合发展方向?

本中心提出了节地城市模式(简称JD模式),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首肯,温家宝总理高瞻远瞩地指出“这种模式是城市发展方向”。

所谓城市模式,是指市区三维空间利用方式。

城市经历了两代模式:

第一代是马车时代城市模式,只利用二维空间(地面)解决城市交通;第二代是汽车贵族化时代城市模式,在二维空间中混杂着各种交通方式,在不得已时,局部采取立体结构,它只适应权贵拥有很少量汽车的时代。

现在的城市,其模式是第二代的,而社会已进入汽车大众化时代,很不协调,城市处于失调期,诸多城市病日趋严重。

我们吃惊地发现,人类社会居然错过了发现城市新模式的三次宝贵契机,致使社会大量财富堆积成了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这可能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失误!

这三次契机是:

一、1933年《雅典宪章》提出了“寻找新的街道系统,以适应汽车交通”,实际上是提出了寻找汽车大众化时代城市模式的任务;二、1961年,身处行外的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指出“只有采用有序复杂性的新思维,才能摆脱城市被摧毁的命运”,实际上是主张,要运用系统论改造城市建设理论,才能使城市建设走出误区;三、1972年,雷内·托姆提出突变论,为城市系统必然发生突变提供了理论启示,《大英百科年鉴》称“突变论使得人类有了战胜愚昧无知的珍奇武器,获得一种观察宇宙万物的深奥见解”。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发达国家早就发现他们的城市模式不适应汽车大众化时代,在急于寻找城市新模式。

这表现在,多年来发达国家主流观点先后四次聚焦于城市模式:

第一次聚焦是,在汽车出现后的第48年,西方为解决大城市汽车普及所产生的诸多城市病,在1933年国际建筑大会的《雅典宪章》中提出“要寻找新的街道系统,以适应汽车交通”。

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要寻找汽车大众化时代城市模式。

第二次聚焦是,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总结了按雅典宪章寻找城市新模式的经验,认定“44年的经验证明,雅典宪章所要寻找的理想方法是不存在的”,陷入了不可知论,实际上是否定了汽车大众化时代城市模式的存在、主张继续沿用城市病日趋严重的现行城市模式。

第三次聚焦是,1990年欧共体在《城市绿皮书》中明确了“紧凑型城市才是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观点,但未能创造出紧凑型城市模式;此期间,欧共体一批专家痛切地指出“正是城市是不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元凶”(见《紧缩城市》一书);此后,2000年一百多个国家代表参加的未来城市大会的《柏林宣言》认定“全世界的城市没有一个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对现行城市模式做了根本性的否定、重新发出寻找汽车大众化时代城市模式的号召。

第四次聚焦是,确定上海世博会要推动城市模式创新。

2009年11月,在温家宝总理、王岐山副总理参加的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上,国际展览局主席让·皮埃尔·蓝峰历数了现在城市的各种严重问题后指明“我们现在别无选择,必须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城市模式……,这也是上海世博会的使命之一”。

实际上是说,城市模式问题尚未解决,要利用上海世博会推动城市模式创新。

可见,发达国家极力想摆脱现在城市的困境、寻找城市新模式。

坚持沿用现行城市模式,犹如主动跳入人家极力想爬出的泥坑。

关于第三代城市

依据交通方式,城市划分为三代:

马车时代城市是第一代城市;汽车贵族化时代城市是第二代城市;汽车大众化时代城市是第三代城市。

从系统论和多学科的角度,笔者在第三代城市论(原创理论,已出版《节地城市发展模式》等三本专著)中提出的JD模式,既是第三代城市的最优模式,也是低碳城市的最优模式。

 

现行模式城市

 

JD模式城市

第一章城市问题的严重性

一、现在城市已成为人类痛苦的主要制造者

1、成了人类自残的“杀人机器”

根据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下称《报告》),2008年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27万,受伤人数2000万~5000万,平均每天死亡3500人、受伤5万人以上,其中46%是行人和骑乘者;2008年中国交通事故死亡约9万人、受伤40多万,其中行人和骑乘者占63%。

显然,交通事故死伤人数远远超过战争、超过疫病、超过矿难。

《报告》预计,2030年当年全球交通事故死亡240万人。

交通伤亡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城市,人造的城市成了高效的“杀人机器”。

毁掉多少人和多少个家庭的幸福!

社会对此似乎麻木了,试想一下,如果电视每天播放这方面的悲惨画面,会有什么感觉?

2、城市环境已在严重损害健康

市区尾气与噪音的污染,已经严重到几乎完全不宜居住。

有报道称“噪音使心脏病发病率提高40%,高血压发病率提高14%~50%”、“拥堵使乘车人心脏病发病率提高3倍”、“在尾气中骑自行车对健康很有害”、“中国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每立方米空气中悬浮粒子100微克以上的空气中(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其中交通尾气污染占首位,2004年中国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共造成约36万人死亡、约64万人住院、约2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

3、出行难出行苦永无摆脱之日

北京有媒体称“高峰时段出行是对意志的考验”,公交车过分拥挤,交通拥堵成了挥之不去的噩梦,赶上暴雨、大雪,出行就更加困难。

地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但只要沿用现行城市模式,地铁必然过度拥挤,出行难出行苦依旧存在。

曾被评为公共交通第一的伦敦,市民抱怨要像“罐头中的沙丁鱼”一样去挤地铁。

东京有人称地铁是“通勤地狱”,常需要将乘客像货物一样硬推进去,才能关上门。

二、现在城市中人类生存资源浪费高达80%左右

确定资源浪费数据,应根据汽车达饱和拥有率后城市的稳定状态。

1、交通资源浪费了80%

●地面道路机动车通行能力利用率只有20%:

间断流交通(路口需停顿)使每条机动车车道的通行能力只发挥了30%;由于人车混杂和占道停车,道路红线内的面积中平均只有60%供机动车通行。

综合起来,道路机动车通行能力利用率为30%×60%≈20%,浪费了80%。

●与JD模式对照可知,市区的三维空间中,本来可以设置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停车(静态交通)等五套交通系统。

而现在的城市,只有一套混杂的交通系统,和谐交通的潜力完全浪费掉了。

2、汽车达饱和拥有率后市区土地资源浪费90%

由于交通资源浪费80%,导致单位面积土地上汽车容量很小,汽车多了,市区必蔓延。

例如北京市区,每平方公里汽车保有量接近2000辆时,汽车就跑不动、停不下,开始“摊大饼”。

蔓延要到汽车达饱和拥有水平后才会停止,届时市区人均占地将达300多平方米(根据资料,包括蔓延区在内,市区人均占地在英国25个城市为366平方米、巴黎周边5个城市为500平方米、美国大城市达到1000平方米),与蔓延前市区人均占地可为30平方米相比,相当于浪费了90%。

长此下去,中国将丧失3亿亩耕地、世界将丧失20亿亩耕地。

3、交通时间浪费三分之二

蔓延后的市区,丧失了以人为本的尺度,严重依赖机动车,工薪阶层疲于奔命,每天上下班交通时间从1小时增加到3小时。

就城市而言,效率陡降,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4、车均耗油量与尾气排放均增加约10倍

“拥堵-蔓延-再拥堵-再蔓延”的恶性循环,导致小汽车过度使用,汽车拥有量达饱和水平后,按照小汽车使用频率增加到2倍、出行距离增加到3倍计算,车均耗油量增加到6倍;交叉路口停顿和交通拥堵,导致小汽车低效率使用,使百公里油耗增加约1倍。

两个因素综合,车均耗油量与碳排放均增加约10倍。

5、丧失了宜人的开敞空间

现在城市市区开敞空间,供人活动的安全空间仅占10%左右,而且被汽车交通分割的支离破碎,尾气污染、噪音充斥,开敞空间极不宜人。

6、城市建设投资浪费80%

现行模式城市,交通问题迫使政府在地上地下建设大量交通设施;不可避免的严重蔓延,又使市区面积扩大可能高达9倍。

这两方面因素,导致城市建设投资至少增加4倍,相当于浪费了80%以上。

三、中国沿用发达国家城市模式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1、现行城市模式绝对不适合国情

现行城市模式给发达国家造成的是困难,而给我国造成的则是灾难。

现行模式城市在汽车达到饱和拥有水平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必蔓延至300m2左右。

发达国家现在的城市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运转,是因为这些国家能够提供高达300m2以上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例如美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高达1.5亩,英法等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约为0.6亩);而我国只能提供70m2左右(JD模式城市只需30m2),汽车普及到一定程度后,城市将无法运转。

如坚持沿用发达国家城市模式,在汽车达千人600辆饱和水平后,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和汽车车均油耗及碳排放都是JD模式城市的10倍,我国必将陷入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碳排放危机和城市发展危机,并严重压缩汽车产业的市场空间,国家社会经济生活将遭遇全面困难。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大潮中,每年新增城市人口逾千万,同时,我国总人口还在增加。

城市的和谐发展与耕地保护,两者都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此,必须尽快用JD模式取代现行城市模式。

2、沿用现行城市模式大城市房价虚高无法避免

其原因有二:

一是,市区土地承载能力低,加重了土地资源匮乏的矛盾,造成新建住房总量较少。

供不应求导致房价高企,并为炒家制造机会。

二是,现在大城市的交通“远且堵”,导致城市不同地段的交通成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尊严成本)差别悬殊,造成房价高低悬殊,为炒家制造机会。

3、是“房奴”在背负着沉重的城市建设投资

现在的城市,严重蔓延使人均市区面积和道路面积都增加数倍。

因此而增加数倍的城市建设投资,要通过高地价和高房价取之于民,必然导致城市工薪阶层大多成为“房奴”。

实际上是“房奴”在背负着沉重的城市建设投资。

沿用发达国家的城市模式,是产生“房奴”的根源。

4、国家在政策上必陷入两难

有限的土地,是保农业还是保城市?

是确保能源安全,还是大量进口石油满足汽车需要?

是限制汽车以维持城市环境,还是发展汽车产业保经济运行?

四、沿用现行城市模式将使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话

据联合国有关部门预测:

205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从10亿辆增加至49亿辆、城市人口将从33亿增加至64亿。

21世纪是全球城市化和汽车化的世纪。

有理由认为,沿用现行城市模式,诸多城市问题将比目前严重得多,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章城市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

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从形成的过程来看,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对”。

一、思路不对

诸多城市病的根源,是现行城市模式与汽车文明不相容,而不在于汽车的多少。

固守着汽车贵族化时代形成的城市模式,来解决汽车大众化时代的问题,手段与目的在时间上错位,这个思路不对。

汽车大众化时代城市问题的本质,是汽车“需求变平”后出现的问题。

正确思路是创新市区空间利用方式,实现双向变化,大幅度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大幅度降低汽车车均交通量。

后文将介绍,JD模式的城市实现了双向变化,在汽车达到千人600辆饱和拥有水平时,与现行模式城市相比,道路通行能力提高5倍的同时,汽车车均交通量降低至1/5。

二、程序不对

人们不会想到,世界各国浩瀚的城市建设和治理工程,竟是在两个核心问题未搞清的情况下展开的:

一是,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不清,究竟该分散化发展还是集中化发展,两种观点至今难分仲伯,同济大学称“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分散与集中相互对抗而形成的暂时平衡状态”;二是,现行城市模式好坏不清,并不知道可能有多少种城市模式可供比选。

两个核心问题未搞清,就大规模进行着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犹如病因不清就开刀治疗,是程序不对。

这看似荒唐,但却是无奈的现实。

现行城市模式,不是优选出来的,而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被动形成的,下面的论述表明,对城市发展前景毫无把握:

原北京市交通工程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永燊先生指出“我们对城市交通的属性特征及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还缺乏足够的、准确的认识。

因此,我们解决交通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就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也就是自然的结果了”。

(美国波士顿拆除了200多亿美元建造的高架路,就是一个事例)

法国学者埃里克布里顿在中国著文指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50年来交通状况在持续恶化。

交通拥堵的程度、交通拥堵的时间、道路危险状况(尤其对于儿童、老人和骑自行车的人)都是前所未有的,空气污染程度加重,城市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倘若这些年来城市没有积极地去尝试做任何改进,那么出现上述情况或许还可以理解。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花费了纳税人的大量金钱,但最终却是这样的结局。

许多地方的基本问题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变得更糟,正好切合雅各布斯夫人关于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集体无能的警告。

如果仔细回想一下,一些措施恰恰是在摧毁城市”。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尖刻地指出“当下推行的城市建设理论,就像中世纪大行其道的放血疗法一样,貌似科学,实际上是伪科学,将导致城市被摧毁”。

英国学者迈克·詹克斯等指出“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城市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二的资源,发展中国家城市也这样建下去,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全球生态灾难”。

程序不对的根源,是没有认识到程序不对。

错误地认为当今城市建设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是本来就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根据科学学的研究成果,在基本原理上存在着对立观点的理论,一定是还不够成熟的“前科学”,有待发展为成熟科学。

当今城市建设理论,在基本原理上存在着分散化与集中化两种对立的观点,它与气候学、地震学一样,还处于“前科学”阶段。

因此,常有不可知论或经验论的观点,误导城市建设的进行。

例如:

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交通根本不存在最理想的解决方法,应当随着城市的增长变化做经常的实验”,把城市建设当成了一个试错过程;美国专家斯岱尔曾断言“如果说半个多世纪城市建设经验还有什么启示给我们的话,那就是解决交通拥堵是不可能的”。

显然,只有推动城市建设理论从“前科学”发展为成熟科学,才能发现并纠正城市建设中的程序错误。

三、指导思想不对

多年来,消除交通拥堵成了城市建设的焦点问题,在不知不觉中,“以车为本”成了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不对。

如果以人为本,就不会造成占城市人口大多数的弱势群体的用路权,逐渐被边缘化,小汽车行驶和停放占据了大部分道路和空间;

如果以人为本,一定是把杜绝汽车撞行人或骑车人等弱势用路人的交通事故,当作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道路安全问题早就解决了;

如果以人为本,一定会重视城市交通资源利用率只有20%的问题,积极寻求把80%的潜力挖掘出来的城市新模式,以满足所有市民的交通需要,而不是想方设法限制普通市民对小汽车的购买和使用。

实际上,人车混杂、间断流交通、出行日晒雨淋等,严重违背人(需要安全、快捷和舒适)的本性。

如果以人为本,这早就得到重视了。

四、切入点不对

当前解决城市问题的切入点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就交通论交通”、“就生态论生态”,形成了城市空间局部有序而整体混乱的困局。

正确的切入点是,着眼于城市大系统的优化,促成城市系统向低熵状态突变。

城市系统是耗散结构系统,具有自组织功能。

而“人”是城市系统转变的能动因素,只有缔造城市的“人”主动改变城市系统的构造方式,向城市系统输入负熵流,才能实现城市系统向低熵方向的转变。

从后文可知,JD模式实现了城市空间构造方式的创新,使城市系统的特性与现在的城市系统完全不同,城市系统的变化是革命性的。

从资源利用角度看,现在的城市资源利用极端粗放,JD模式城市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前者交通资源利用率仅为后者的1/5,在汽车达到千人600辆饱和水平时,前者的人均建设用地和汽车车均能耗或尾气排放均是后者的10倍;从城市环境角度看,前者空气污染、噪音充斥、安全性差、户外拥挤,后者的户外空间是100%没有汽车的人性化空间,绿化率高达60%,环境安全宁静宜人;从城市交通角度看,前者交通拥堵、停车困难、步行与自行车交通被边缘化、公交拥挤出行难,后者同时具有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等四套独立的道路系统,出行全过程遮阳蔽雨,实现了交通的全面人性化。

 

第三章城市病产生的机理和城市病癌症基因

现在的城市,空间利用的粗放与违背人性化,已经到了极点,其表现有四:

一是,“铁”与“肉”的运动混杂在一起;二是,在平均每辆汽车占地约500m2的市区中,却安排不出每辆占地仅10m2汽车的适当停车位置,也安排不出人性化的户外活动空间;三是,作为快速交通工具的汽车进入城市后,通勤时间不是缩短了,而是加长了1~3倍;四是,人造的城市,其发展却事与愿违。

现在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是由诸多城市病造成的。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诸多城市病的病理学,发现使诸多城市病成为不治之症的原始根源是,空间结构中存在着“空间错位”的缺陷。

可以说,“空间错位”是“城市病癌症基因”。

只要铲除这个致病基因,就能彻底消除城市病,建设低碳宜居的新一代城市。

一、城市病主要有20种

1.市区蔓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