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邮信息经济学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703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邮信息经济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南邮信息经济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南邮信息经济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南邮信息经济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南邮信息经济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邮信息经济学资料.docx

《南邮信息经济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邮信息经济学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邮信息经济学资料.docx

南邮信息经济学资料

信息经济学含义:

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背景:

既与市场经济规模扩大以至全球化发展后不确定性增加或风险加大而使用信息的作用日益重要有关,又与信息科技革命导致信息产业和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有关。

(一)酝酿阶段(1919年到1959年)

1、从统计决策角度来看,信息经济学的启蒙可以追溯到18世纪贝叶斯时代,贝叶斯定理。

2、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信息经济学启蒙思想最早出自蒙尔斯坦•凡勃伦在《资本的性质》(1919年)中关于知识增长构成财富主要来源的论述。

3、1919---1959年间,奈特、米塞斯和哈耶克从市场信息角度;马尔萨克、阿罗和西蒙从统计决策与管理决策的角度;鲍莫尔从福利经济学角度;里斯曼和皮克勒从信息论角度,分别对信息经济学的思想启蒙做出了贡献。

1944年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创立的预期效用理论,1959年杰拉德﹒德布鲁提出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理论,为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理论。

弗兰克•奈特:

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之一。

在其著作中,就信息经济学角度来看,最重要的作品是:

《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

德里希•哈耶克:

货币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1949年9月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上的《社会中的知识》,确立了其在信息经济学启蒙思想史上的地位。

马夏克:

著作有:

1949年《完备和不完备信息条件下流动性的作用》,1954年《面向组织和信息的一个经济理论》,1955年《团队理论基础》,1959年,《随机决策理论的经验测试》等。

肯尼思•阿罗:

1957年发表的《统计和经济政策》与《决策理论也运筹学》,成为信息经济学经典名篇。

赫伯特•西蒙、科兹莫斯文基:

1954年发表的《组织控制部门中的集权与分权》明确讨论了经济组织中的经济信息问题。

(2)产生与形成阶段(1959年到1970年)

标志:

1959年马夏克(美国)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此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成就:

赫伯特•西蒙(美国)的《管理决策新科学》(1960年),乔治•施蒂格勒(美国)的《信息经济学》(1961年),肯尼思•阿罗(美国)的《希腊计划经济统计表》(1965年)以及希尔的《经济学信息论》(1967年)分别从管理与统计决策、信息搜寻和信息角度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基础。

其中:

马夏克和施蒂格勒成为信息经济学最为重要的两个奠基人。

一)拓展时期(1970年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

标志: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的旧汽车市场分析的“柠檬”理论。

主要成就:

1973年和1974年斯彭斯分别发表了《劳动力市场信号发送》和《市场的信号发送》,提出市场中介通过使用信号可以抵消逆向选择效应的信号发送理论。

1976年斯蒂格利茨等发表了《竞争性保险市场的均衡理论:

论不完备信息经济学》,提出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可通过让信息优势方自我选择的筛选方法来改善自己处境的市场运作理论。

1976年斯蒂格利茨与桑福德﹒格罗斯曼发表了《信息与竞争性价格系统》一文,提出:

市场信息效率与市场效率之间存在悖论的重要性学说。

注意:

信息经济学知识体系在该时期形成,并主要表现在微观信息经济学八大基础理论中的多数理论都在这个时期被提出来,并得到持续系统的讨论。

2)演进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特征:

由基本理论创立转向理论的系统化和逻辑化

代表性著作:

乔治﹒施蒂格勒的《信息经济学》,加兰廷和莱特和著《信息经济学》,麦科尔主编《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等。

新的认识:

1979年,赫什雷弗和赖利首次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两个分支,并认为它们分别讨论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

出现发展史的研究:

澳大利亚国立经济学家兰伯顿分别以《信息经济学的出现》和《组织与信息经济学》为题,系统讨论了微观和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学的论文不断涌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信息经济学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内容逐步进入欧美高等教育的课堂和研究生教材中,这标志着信息经济学正式成为主流经济学知识。

信息经济学的学术进展主要分五大领域:

一)微观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经济学信息产业经济学与信息技术经济学信息组织与信息管理经济学宏观信息经济学

三、信息经济学的细化

(二)网络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经济学

(三)信息产业经济学与信息技术经济学

(四)信息组织与信息管理经济学

第二节信息经济学研究角度与范围

二、信息经济学研究范围

信息经济学研究范围分为8个领域:

第三个领域:

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领域

第六个领域:

信息的产业组织理论

第七个领域:

网络经济学和电子商务经济学

本章内容安排

不确定性基本概念定义:

指经济主体对状态这一不可控制变量的产生与否不具备完全知识。

(与确定性相对应)

墨菲法则告诉我们,如果事情既可以朝好的方向发展,又可以朝坏的方向发展的话,那么,它多半会朝坏的方向发展。

2.2风险的客观度量某一事件风险程度的大小,通常以实际结果与人们对该结果的期望值之间的离差来度量。

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

不确定性是指发生的概率不是100%的;因此,事件A的期望值等于。

2.2风险

风险的客观度量

选择的风险则是指

事件A的风险则可度量为:

2.2风险

当结果和收益是不确定的时候,我们说选择存在着风险。

经济学教科书常常把不确定性直接同风险联系起来。

认为不确定的程度越大,风险越大。

因此,人们也就用方差或标准差来衡量风险的大小。

标准差则是方差的平方根。

2.2.1风险态度与风险

2.2.1风险态度与风险

效用函数的概念:

(补充)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效用函数U(C)是描述不同的人对效益值C的态度的函数。

U(C)的取值范围通常为〔0,1〕或(-∞,+∞)。

U(C)一定是单调增加的!

即:

U(C)的一阶导数>0

U一定,当C1>C2时,有U(C1)>U(C2)成立

但,U不同,对同一个C,U1(C),U2(C)大小不定

边际效用是效用函数的二阶导数。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就是指生产过程中,主要生产资料的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前,所产生的效用是递增的。

或者说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资料,产出的效用也增加一个单位。

但是,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增加,生产出来的效用并非永远呈递增趋势的,尤其是当生产资料增加到某一数量时/开始,生产效用反而开始下降,这就是效用递减现象。

所谓边际效用就是指每增加单位生产资料所能获得的生产效用。

生活中的例子:

一个极度口渴的人喝第一杯水与喝第十杯水的不同感受!

三、风险转移

完全保险:

无论是否发生损失,保险公司都使投保人所获收益等于投保人的期望值。

例、甲有一辆价值1000元的自行车,怕丢,向保险公司投保。

合同为,年交保费100元,一旦丢失,确认后,保险公司赔付甲1000元,又可买一辆同样的车。

这样甲没有太多的动力照看自己的自行车,乱停乱放,而保险公司的风险将增加。

不完全保险:

即投保人在发生损失时从保险公司获得的补偿略小于投保人稍作努力就能不发生损失所获的收益。

(保险公司亲睐)

例、同上,但合同为:

年交保费80元,一旦丢失,确认后,保险公司赔付800元(80%)。

这样甲平时也将会注意车的安全停放。

车不容易丢,甲自己得到好处的同时,保险公司的风险也小。

例如,假定市场参加者初始资产价值为3500美元,且损失1000美元的概率P=0.01,则他所面临的概率分布为:

拥有2500美元资产的概率为0.01,拥有3500美元资产的概率为0.99。

假如保险合同规定每l美元可承保100美元,且该市场参加者决定花100美元购买1000美元的保险。

于是,可能性为1%的损失发生,市场参加者将得到3500美元初始资产-1000美元损失+1000美元保险偿付-100美元保险费=3400美元;如果损失不发生,他也将得到3500美元初始资产-100美元保险费=3400美元。

显然,无论是否发生损失,市场参加者的最后财富都是一样的,也即他为自己的损失投了充分保险。

2)股票

股票也可为经营者转移风险(收益)!

例、甲发现一个投资项目,需投资100万,但他只有自有资金60万元,缺40万元

方案1、找乙借40万元,年利率10%,但以后的盈亏都自己承担!

风险没有转移

方案2、找乙参股40万元(相当于公司发行股票),无利息,但以后的盈亏甲乙二人共同承担!

风险发生转移

一般,当甲预计盈利的可能性大于亏损的可能性时,将选择方案1

当甲预计亏损的可能性大于盈利的可能性(或者甲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厌恶者),将选择方案2

3)期货市场

由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变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生产商品者或需求商品者,都有很大的风险!

期货市场可以转移风险!

期货交易是利用杠杆原理,采用保证金制度,以小搏大,大约5%的资金就可以进行100%的期货交易,风险大,利润也大!

但对于生产商品者或需求商品者,他们并不想在期货市场获利,只想转移风险,称为“套期保值者”,其余的称为“投机者”,他们替“套期保值者”分担了风险,当然他们也可能获得暴利。

保值的前提条件是未来期货市场商品的价格和未来的现货市场商品的价格很接近。

生产商品者:

卖出套期保值

需求商品者:

买入套期保值

1.买入套期保值:

是在期货市场中购入期货,以期货市场的多头来保证现货市场的空头,以规避价格上涨的风险。

例:

油脂厂3月份计划两个月後购进100吨大豆,当时的现货价为每吨0.22万元,5月份期货价为每吨0.23万元。

该厂担心价格上涨,于是买入100吨大豆期货。

到了5月份,现货价果然上涨至每吨0.24万元,而期货价为每吨0.25万元。

该厂于是买入现货,每吨亏损0.02万元;同时卖出期货,每吨盈利0.02万元。

两个市场的盈亏相抵,有效地锁定了成本。

2.卖出套期保值:

是在期货市场出售期货,以期货市场上的空头来保证现货市场的多头,以规避价格下跌的风险。

  例:

5月份供销公司与橡胶轮胎厂签订8月份销售100吨天然橡胶的合同,价格按市价计算。

现货价格每吨1.2万元,8月份期货价为每吨1.25万元。

供销公司担心价格下跌,于是卖出100吨天然橡胶期货。

8月份时,现货价跌至每吨1.1万元。

该公司卖出现货,每吨亏损0.1万元;又按每吨1.15万元价格买进100吨的期货,每吨盈利0.1万元。

两个市场的盈亏相抵,有效防止了天然橡胶价格下跌的风险。

案例:

你愿意购买保险么?

考虑一个当前拥有10万美元财富的个人的情况,这个人明年有25%的可能性丢失价值2万美元的汽车。

同样假设此人的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是对数关系的,即U(W)=ln(W)。

在这种情况下,公平的保险费是5000美元,他愿意购买保险吗?

他愿意支付保险的最高金额是多少?

思考题一:

医生对风险的态度

在美国,医生为免去误诊的索赔风险,每年支付的保险费高达40亿美元,其中只有35%即14亿给受害者,其余的65%是保险公司的费用和赢利

假定一名医生的年收入,扣除各项费用(不包括保险费)后为100000元,还假定任一被打赢的误诊诉讼的赔款也为100000元,其概率为0.10。

因此任一年的期望损失为10000元,假定免去这一风险的保单价格为30000元,医生是否应该购买。

医生的效用函数为U=40I-0.2I2(单位:

千元)思考题一:

分析

医生不购买保险其收入有两种可能

1、100000美元概率为0.9

2、0概率为0.1

这一行业的期望收入:

90000

效用水平分析

事件概率收入效用

无诉讼0.91002000

有诉讼0.100

没有购买保险的情况下,医生的效用水平U=0.9*2000+0.1*0=1800

购买保险,则医生的效用水平,

为U=40*70-702=1820

思考题二:

某人计划花一万元去进行环球旅行。

从这个旅行中他所得到的效用是他实际支付的费用的函数,假设为U(y)=lny

A.如果某人在旅途中会丢失1000元的可能性为25%的话,整个旅行的预期效用为多少?

B.假设某人可以以250元的“实际公平”的保险费率去预防损失。

请说明如果买保险,而不是不买保险而损失1000元的风险时,前者的预期效用要比后者的预期效用更高。

C.某人愿意为其1000元而支付的保险费最大为多少?

思考题二分析

参考答案:

A.EU=0.75ln(10000)+0.25ln(9000)=9.1840

B.EU=ln(9750)=9.1850

C.260ln(10000-x)=9.184

思考题三:

考虑一个效用函数为U(w)=ln(w)的人,他愿意放弃其最初财富(W0)的多大比例(F),去避免一个损失财富的10%的公平赌博。

注:

公平赌博是指损失和获得的概率都为50%

思考题三分析

预期效用函数为:

 0.5ln((1-F)W0)+0.5ln((1-F)W0+0.1W0)≥0.5ln(1.1W0)+0.5ln(0.9W0)

一、信息的定义就信息的具体形式而言,消息、情报、指令、密码、符号、信号、声音、图形等,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存在与表现形式。

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的概念不仅包含数据、文献资料等狭义的信息意义,而且包含有广义的信息涵义,即只要是事件或事物,都包含有信息经济学所理解的信息内涵。

任何事件本身都包含或传递着一定量的信息。

二、信息的分类

(一)连续信息、计算信息与累计信息

连续信息也称信息流,是指经济过程中的每一个时期都存在与下一步决策具有密切联系的信息。

(如企业每年的销售数量都影响到下一年度的营销策略)

即t阶段的信息将影响t+1阶段的行为

在连续时间基础上,在计算时间内完成的序列化或非序列化信息被称为计算信息。

(期初信息,期末信息,基期信息,计算期信息……)

时间上的流逝也就是信息的累积,一般将由至少两个以上的信息叠加而成的信息称为累积信息。

(某企业商品2005年的销售量、2006年的销售量、2007年的销售量……)

(二)公共信息是指经济活动参与者所具备的共同的市场知识。

私人信息是指个别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具有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

(三)同质信息是具有同等性质并将导致同样经济结果的信息。

异质信息是性质上有所差别并将导致不同经济结果的信息。

同质信息和异质信息导致经济主体之间出现信息差别,信息差别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之一

(四)完全信息指市场参与者拥有对于某种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不完全信息指市场参与者不拥有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例、某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商A与开发商B,双方对该地区开发房地产的利润都完全了解(因市场需求有限,一家开发另一家不开发总利润为100,两家同时开发总利润为60,且每家的开发成本为40),此即完全信息。

A

开发不开发

B开发-10,-1060,0

不开发0,600,0

(五)对称信息与不对称信息

根据市场上有关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主体之间是否作对称分布(即对双方公平),可将信息分为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

对称信息:

在特定的经济活动中,双方掌握的知识或信息是一样的。

不对称信息:

在特定的经济活动中,双方掌握的知识或信息不一样。

例、出售旧汽车的人了解该旧汽车的质量,而购买旧汽车的人不太了解该旧汽车的质量,双方关于旧汽车质量方面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也译为市场不灵、市场失败或市场缺陷。

它指市场配置均衡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

通常表现为:

不完全竞争

经济外部性

不完全信息

相关基础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信息……一般均衡理论

存在着这样一套价格系统,它能够使

每个消费者都能在给定价格下提供自己所拥有的投入要素,并在各自的预算约束下购买产品来达到自己的消费效用最大化;

每个企业都会在给定价格下决定其产量和对投入的需求,来达到其利润的最大化;

每个市场都会在这套价格体系下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当经济具备上述这样的条件时,就是一般均衡。

这套价格就是一般均衡价格。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

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既定的经济资源如何被有效率地分配到各种不同的用途上。

在市场经济中,众多的生产者生产着种类繁多的商品,是市场价格引导着资源配置方向,使稀缺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由于市场供求是决定市场价格的基本力量,因此,对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

一、需求(Demand):

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而需要指的是消费者想得到某种商品的愿望。

需求不是自然和主观的愿望,而是有效的需要,它包括2个条件:

消费者有欲望的购买和有能力的购买。

影响需求数量的因素有:

商品的自身价格(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下降,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上升)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需求量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随着收入水平的下降而下降)

相关产品的价格(需求量在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下降)

消费者的偏好(需求量随着偏好的上升而上升,随着偏好的下降而下降)

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需求量随着价格预期的上升而上升,随着价格预期的下降而下降)等。

需求曲线是需求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用数学形式绘制的曲线,总是向右下方倾斜。

这是因为

1、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人每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随着消费总量的增加而减少,而消费者愿意为满足效用而对某种商品付出的货币,即需求价格,是由其所获得的边际效用而定的,因此,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由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种影响的共同作用引起的:

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后,这种商品向对于其他商品变得相对便宜,因此,消费者会用这种变得相对便宜的商品去替代其他商品,这种影响就是“替代效应”。

在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为了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所需花费的支出减少了,消费者会用这些增加了的收入去增加购买这种商品,又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种影响就是“收入效应”。

二、供给(Supply)

供给指的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这种供给是指有效供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生产者有出售的愿望和供应的能力。

影响供给数量的因素有:

商品的自身价格(供给量随着价格上升而上升,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下降)

生产成本(供给量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下降,随着生产成本的下降而上升)

生产的技术水平(供给量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上升而上升,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下降而下降)

相关产品的价格(供给量在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下降)

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供给量随着未来预期的上升而上升,随着未来预期的下降而下降)等。

供给曲线是供给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用数学形式绘制的曲线,总是右上方倾斜。

这是因为:

1.厂商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机的,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应该在既定的价格下能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产品数量。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均衡条件是:

(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产品市场价格,因而厂商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上的每个点对应的价格下都有一个最优均衡产量,这也是生产者愿意并且能提供的产品数量,所以供给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是重合的。

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随着产量扩大,边际成本是先递减后递增的。

当产品价格较高时,厂商有盈利并会扩大产量,直至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时候达到短期均衡,厂商获得最大利润,此时对应的产量是厂商愿意提供的最优产量;当产品价格很低,低到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厂商在边际成本等于价格时,产量是亏损最小的最优产量,此时厂商继续生产仍能弥补可变成本,但是如果再低,则厂商会停止生产,不再愿意供给。

所以,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曲线高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曲线部分,此部分中,边际成本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因此,短期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三、市场均衡

在供给和需求的互相平衡下,市场同样会达到一个均衡(稳定)的状态。

市场的均衡过程就是商品均衡价格的过程,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市场均衡,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如果市场上只有一种或几种商品达到供求平衡,这是局部均衡。

如果所有的商品都达到了供求平衡,这就是一般均衡。

必须强调,一般均衡才是真正的均衡,局部均衡只是暂时的均衡。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一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首先,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商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出现商品过剩,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供给量,这样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到均衡价格水平。

相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出现商品短缺,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价格,另一方面又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的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不完全竞争(Imperfectcompetition)

指某个企业对其价格绝对的或是部分的拍卖权。

当企业对其价格拥有绝对拍卖权时,市场表现为不完全竞争的极端形式——垄断;

当企业对其价格拥有部分拍卖权时,市场表现为寡头或是垄断竞争。

2.经济外部性(Imperfectcompetition)

影响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某一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但这行为没有反映在市场价格中。

灯塔制度的讨论

科斯认为,灯塔制度对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表明,由政府代替私人生产公共产品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私人灯塔的效率是最高的。

通过完善制度,政府监管下的私人经营就可以既解决私人经营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又解决政府经营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的问题。

市场价格如何传递信息?

无论对于市场买主,还是对于市场卖主,市场价格对于他们都包含有一定的信息内容,并且买卖双方可能同时利用同一价格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来调整他们在讨价还价中的策略。

当你作为买主而不了解行情时,最优的策略是让卖主先开价。

相反,当你作为卖主而了解到买主不了解行情时,最优的策略是让买主先开价。

例、市场中的讨价还价现象

设市场商品价格处于正常离散状态,某卖主A销售商品Q的成本为C=100,且预期售价为P=150;并有买主B预期从A处购买商品Q。

显然P-C>0

(1)买主B先开价:

提出价格P’=180,且P’>P,

A无经验地一口答应P’,此时B或勉强买下Q,或不买并以此获得的价格信息走访其他商店以寻求更低的价格。

最终买了B心情不快,不买A将无利可获;

A有经验地假装表示他无法接受P’=180,要200,

再通过双方讨价还价,最后终以P’=180成交,A最终将获利

(P’-P)+(P-C)=80,B也买得高兴

(2)卖主A先开价(常见),

A提出正常价格P=150,B从A的报价P中可以大致了解到Q的成本信息,因必然有C

A获利将小于(P-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