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670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1月21日在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辽宁省代省长陈政高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辽宁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所确定的各项任务。

过去的五年,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07年,我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2亿元,比2002年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2亿元,是2002年的2.7倍。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地方财政收入超千亿,还有2007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首次全面超过东部平均水平,这些都是历史性的跨越,辽宁人民期盼多年的局面终于出现了!

过去的五年,拉开了新的发展格局,开放型经济取得丰硕成果。

我们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加快辽西北地区发展,努力实现沿海与腹地的良性互动,推动全省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五个重点发展区域注册项目437个,投资总额1265亿元,韩国STX和富士康工业园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窑湾保税港区封关运作。

不断扩大开放,使辽宁成为外商竞相涌入、内商纷至沓来的热土。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245亿美元,年均增长38%。

世界500强企业有113户在辽宁落户,总投资25亿美元的英特尔集成电路等项目开工建设。

累计引进内资1800亿元,在辽宁经商的南方客商超过百万。

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59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7倍。

开放的辽宁正在向着沿海经济强省的目标前进!

过去的五年,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

90%的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中小企业改制任务。

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关闭破产基本完成,大多数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国有企业甩掉了包袱、走出了困境、挺起了脊梁,显现出强大的活力。

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45.5%,国有企业成为支撑振兴的骨干力量。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的生力军。

工业整体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

五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00多户。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47亿元,增长21%;实现利润762亿元,增长62%。

新型产业基地框架开始形成。

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沈西工业走廊、大连“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初具规模,沈阳铁西区被国家授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

原材料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延伸,鞍钢西区500万吨精品钢材、辽阳石化80万吨PTA建成投产,抚顺石化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工程、营口五矿中板150万吨宽厚板、朝阳鞍凌钢200万吨精品钢材等项目顺利推进。

阜新、盘锦、抚顺、本溪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取得重要进展。

创新型省份建设进展良好。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累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387项,授权发明专利4781件,研制成功连铸连轧技术及装备、大型船用曲轴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和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7%。

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8个、驰名商标32个。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盛京银行、大连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增上市公司25家,募集资金691亿元。

金融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实施百万农民上网工程、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百万家庭上网工程,全省固定电话达到1729万户,移动电话达到2100万户。

完成国家流通体制改革试点任务。

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30亿元,比2002年增长78%;实现旅游总收入1300亿元,同比增长34%。

沈阳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大连圆满承办世界经济论坛夏季峰会。

过去的五年,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扶持,扩权强县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县域经济呈现强劲发展态势。

2007年,44个县(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8%,增幅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乡财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振兴辽宁的重要支撑。

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跨入了全国农业大省行列。

全部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50多亿元。

粮食生产连续四年获得丰收,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367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畜牧业、渔业、特色农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四个倍增”,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步。

全部免除260万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500多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1900万人。

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惠及16万户家庭。

过去的五年,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着眼于通达关内外、连接沿海与腹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

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丹东至庄河、沈阳至彰武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大连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营口港20万吨级矿石码头等重点工程交付使用,大伙房水库输水一期隧道掘进完成工程量的92%,沈阳地铁一、二号线全面开工建设,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和巴新铁路等工程进展顺利。

五年新增高速公路338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8亿吨、发电装机容量600万千瓦。

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实施大规模的道路改造、城市绿化、大气治理、垃圾和污水处理,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到8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4平方米。

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一大批公用设施投入使用。

城市格局的拓展优化,正在使传统的工业城市向生态城市和环保城市迈进。

沈阳成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森林城市,大连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鞍山成为国家卫生城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新建农村公路黑色路面18290公里。

新增沼气用户14万户。

解决了470多万人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改造农村连锁店1.2万家。

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实现户户用上电,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狠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成效明显。

2007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首次双下降,完成节能减排计划目标。

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五年造林2070万亩、退耕还林1380万亩,人工增雨130亿立方米,耕地保护连续10年实现占补平衡。

老工业基地城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省人民更加满怀信心地创造美好生活,奋发有为地建设幸福家园!

过去的五年,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历时三年,实施棚户区改造一号民生工程,基本完成1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解决了1512万平方米低矮破旧的棚户区,建起了2400万平方米的新楼房,42万户、143万人喜迁新居。

基本完成7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

全面完成国家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任务,基本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运转正常,累计征缴社会保险费1610亿元,覆盖3721万人次。

破解就业历史性难题,促进就业形势出现转折。

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零就业家庭援助长效机制,实现了18万户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有条件地区双就业的目标。

大力推进实名制就业,基本解决了179万并轨职工的再就业遗留问题,累计实现城镇劳动力就业570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6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2年的6.5%降至4.4%,稳定就业率提高到70%。

全面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城镇贫困居民、农村特困群众实现应保尽保;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扶困助学体系使340万贫困学生受益终身;社会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体得到及时救助;扶贫开发使19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普遍增多。

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0元,比2002年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4773元,比2002年增长74%。

过去的五年,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各级各类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5.3%,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列,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

引进国外专家、省外人才30万人次。

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逐步健全,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

抗击非典、防控禽流感取得重大胜利。

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苍原》等优秀剧目连续四年进入全国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成为全国唯一的“四连冠”省份,“一宫三陵”和桓仁五女山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5%。

社会科学、科学普及和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

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我省体育健儿共获得67个世界冠军、104个亚洲冠军。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1.09‰。

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贸促、档案、保密、文物、地方志和文史工作不断加强,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慈善福利和气象、测绘、农垦、人防、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较大成绩。

过去的五年,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巩固和发展了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

省政府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

五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47件,建议、批评和意见2302件,办理政协提案2876件。

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125件,受理行政复议案件833件。

政府机构改革和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行政审批、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审计、监察工作力度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软环境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认真实施《公务员法》,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加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安全感有所增强。

全面完成监狱布局调整,执法环境明显改善。

加强群众来信来访、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实行领导干部包案下访,妥善解决了一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

双拥共建、国防动员、边海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国家安全工作成效显著,驻辽部队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民、警民关系更加密切。

过去的五年,是辽宁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国家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

特别是得益于党中央作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把中央的战略部署变成辽宁振兴的生动实践,把国家的政策支持变成促进发展的具体行动;得益于全省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目标不动摇;得益于不断解放思想,立足辽宁省情,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战略举措;得益于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全省人民的创造活力,形成了万众一心共谋振兴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

辽宁的变化有目共睹,辽宁的发展振奋人心!

在此,我谨代表省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的全省各族人民,向给予我们监督与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辽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关心支持辽宁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突出的是: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依然很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政府自身建设存在薄弱环节,软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

今后五年,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

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发展机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态势,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开创辽宁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目标,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重点抓好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三项任务,为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进入东部发达地区行列,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今后五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6万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超过200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以上。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省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力再上新台阶,开始步入东部发达地区行列。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达到沿海省份平均水平。

企业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总体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取得新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城市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力争控制在4%以内。

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

人民生活水平年年都有新变化,一年更比一年好。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建成国家新型产业基地。

以沈西工业走廊和大连“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为核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5%以上,为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

原材料工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发展,基本建成新型石化工业和精品钢材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

服务业快速发展,占全省经济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形成规模,初步建成沿海经济强省。

基本建成五个重点发展区域,以滨海公路为纽带,依托沿海城镇和各类开发区,打造最具发展潜力的黄金海岸线,形成特色优势明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集群。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初具规模。

对内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迈进,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使辽宁成为跨国公司的集结地、国内外资本转移的目的地。

——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形成携手振兴的新局面。

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构筑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枢纽。

辽西北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比2007年翻一番以上。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有新突破。

财政一般转移支付进一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新突破。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

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150家、各类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达到600家。

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初步建成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

——完成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现代市场体系更加健全,投资创业环境显著改善。

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达到60%。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三产业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达到85%。

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的比重达到42%。

公共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

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粮食产量稳定在340亿斤,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65%。

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测体系更加健全。

全面建成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新跨越。

——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2%。

重点企业全部实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形成规模。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85%以上。

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辽西北地区生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森林覆盖率达到37%。

我们要举全省之力,集中整治辽河流域,三年内实现辽河流域干流全部消灭超五类水体,五年内实现辽河流域干流城市段景观化。

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治理好我们的母亲河。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全面建成哈大客运专线、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和巴新铁路。

滨海公路全线贯通。

新增高速公路2000公里。

港口资源整合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增吞吐能力2亿吨。

新增发电装机容量800万千瓦。

完成大伙房水库输水等重点水利工程。

沈阳地铁一、二号线投入运营,大连地铁等城镇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5%。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辽宁建设取得新成就。

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增加各级各类教育投入,建设教育强省。

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覆盖每个乡镇,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

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国民体质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保持社会稳定,重特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重特大刑事案件破案率不断提高,发案率逐步下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明显增强,努力建成社会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平安辽宁。

各位代表:

我们坚信,在中共辽宁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各族人民五年的团结奋斗、努力拼搏,辽宁一定能够成为体制机制更为完善、经济结构更为优化、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社会更加文明和谐、综合实力更加强大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全面振兴,我们一定能够早日进入东部发达地区行列,我们一定能够为全省人民创造更多的福祉!

三、2008年的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和“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

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完成今后五年奋斗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做到好字优先、好中求快,高标准起步,高起点开局,继续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力争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

在实际工作中,要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水平,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1.全面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促进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发展。

要以项目为重点,推进“五点一线”建设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继续安排3亿元贴息资金,支持五个重点发展区域产业项目建设。

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国内知名企业入驻规划区,加快树立产业形象。

真正把“五点一线”建设成为循环发展的经济带、生态文明的经济带。

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核心,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努力将保税港区政策功能延伸到重点沿海区域和腹地。

支持沿海各类开发区、先导区加快发展。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全省新一轮大开放。

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着力抓好100个重大外资项目,全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达到100亿美元,引进国内资金550亿元。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快出口基地建设,进出口总额达到680亿美元。

加快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步伐。

加强规划编制,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扎实推进沈抚同城化和沈本一体化,加快沈铁工业走廊和沈西出海通道建设,力争使辽宁中部城市群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

加大工作力度,支持辽西北地区加快发展,支持阜新、盘锦、抚顺、本溪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继续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积极推进鞍本钢联合。

支持在辽中直企业改革发展。

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继续放手、放心、放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妥善解决体制障碍和融资瓶颈问题,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

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1000户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

全面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

规范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继续推进财税、金融、价格、教育、科技和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

3.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工业经济结构。

推进技术创新体系试点省建设。

新建省级以上各类技术(研发)中心100家,加快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新增产学研技术联盟100家,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300项,转化重大科技成果400项。

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

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注重培育名牌产品。

集中力量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素质。

着力推进100个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增长15%以上。

重点发展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汽车、船舶、石油和环保装备等产业。

积极推进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重点项目建设。

实施好100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开发50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

4.大力发展服务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出台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我省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城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

着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积极发展商务、信息、科技、环保服务业和创意产业。

加快国家级动漫产业和软件产业基地建设。

实现会展交易额1600亿元。

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

做强10户大型商业企业,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社区工程”。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面达到95%以上。

积极培育服务领域的消费热点。

支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壮大新闻出版、文化博览等产业。

积极培育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