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611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北省襄阳四中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

语文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是叙述者?

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基于这一点,过去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

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

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

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哪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

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

例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

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

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

“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

”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称之为“作者一叙述者”。

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

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它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在于,同一个作者可以写作两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一个隐含作者。

例如菲尔丁便在几部作品中分别创造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的几个隐含作者。

另外,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文本的隐含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最确切的显示隐含作者存在的是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辨识,我们如何来确定文本中的某些叙述是不可靠的呢?

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叙述者的态度就是值得怀疑的。

《红楼梦》三十四回,王夫人在午睡时发现金钏儿与宝玉调笑,于是抽了金钏儿一耳光,同时不顾金钏儿的苦苦哀求,将她逐出大观园,一场风波过后,叙述者评论道:

“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子,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这是平生最恨的,所以气忿不过,打了一下子,骂了几句,虽是金钏儿苦求,也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的母亲白老媳妇儿领出去了。

”这段话读起来几乎是在为王夫人辩解,她的天性是宽厚仁慈的,她打了丫头并将其撵走,是因为金钏儿与她儿子调情,触犯了她“平生最恨之事”,但我们通过叙述分明看到,此事原本是宝玉先带头的,而王夫人当时只是在假寐,她完全听到了金钏儿与宝玉之间的全部对话,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但她仍然不发慈悲,因此尽管叙述者为王夫人辩护,我们依旧感到王夫人是不公正的,叙述者对王夫人的赞誉也是不可靠的,不足信的。

那么是谁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叙述安排,是谁引起我们对叙述者态度的怀疑呢?

这个人就是小说的隐含作者。

(摘编自罗钢《叙事学导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叙述者是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是讲故事的人,它可以以“我”的名义出现,但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作者。

B.《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若干个面目各异的叙述者,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只有乔叟一个,叙述者和作者是不能等同的。

C.《棋王》和《孩子王》虽然都是“我”的叙述,但作品的内在证据显示,这两个“我”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D.即便从文学作品中读出的那个叙述者恰如我们所了解的作者,也不能认为叙述者就是作者,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A.作者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隐含作者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来的“作者”,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作品创造的一个虚拟的形象。

B.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作品的叙述者同隐含作者“闹矛盾”,来暗示出某些叙述的不可靠。

C.叙述者可以通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叙述”行为较为明显地显示自己的存在,而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方式则要隐晦得多。

D.正如在一部叙事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甚至多个叙述者一样,在一部叙事作品中也能存在一个或多个隐含作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可以说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讲了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故事,却不能因此说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叙述者。

B.叙述者不是作者,因此叙述者的立场未必就是作者的立场,而隐含的作者也不是作者,但隐含作者的立场却一般是小说文本的真实意图。

C.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只能由小说文本的内在证据提供,因此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红楼梦》并无意义。

D.从驱逐金钏儿事件可见,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红楼梦》丰富的意义层次,同时也予以这部名著相当的阅读难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像飞一样立夏

“对了,岛上有汽车吗?

”说这话的时候,我和阿龙正坐在一艘晃晃悠悠的小木船上。

去蜈蚣岛的客船每周仅一班,我等不及,让阿龙花钱雇了一条小船。

“哪有!

”阿龙哈哈笑了,“本来就没有,现在更不会有了。

毕业后这些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从学生时代就无比向往的海岛。

公司欲开发大型荒岛求生项目,需要一个岛,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老同学阿龙。

阿龙来自舟山群岛,是我们班唯一来自海边的同学。

在他的描述中,大大小小的岛屿像玉米粒似的随意撒在大海上,而他小时候居住的蜈蚣岛,有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类、固定在礁石上的贝类、沙滩上爬得飞快的螃蟹、滩涂泥洞里探头探脑的跳跳鱼,还有岛上高高低低的石屋,渔船拢洋时码头上遍地白花花的鱼......这些场景从善于讲故事的阿龙口中讲出来,在我的脑中构筑了一个如梦境一般神奇的世界。

阿龙接到我的电话就说:

“你们可以去蜈蚣岛啊。

“拜托,我找的是荒岛,蜈蚣岛人丁兴旺,放百八十个人进去活100年都不成问题,还搞什么求生训练啊。

”我笑着说。

阿龙说:

“唉,如今的蜈蚣岛,就一荒岛,你去了就知道了。

船一靠岸,果然看到一片错落有致的石屋建在山上,却不见人烟。

阿龙说,岛上的人基本上都迁到陆地或者大岛上去了,现在只剩下几个老人不愿离开,还住在老屋里,他们的家人每周用客船送些吃的用的过来。

环岛一周,我欣喜异常,这正是我想要的岛。

可是走得人都快虚脱了。

阿龙说,我带你找个地方喝口茶坐一会儿。

就这样,我见到了阿优婆,老人70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

我夸她屋子里的那些旧家具、院子里的大瓦缸......我确实从内心里喜欢这些老东西,怀旧又精致。

她艮健谈。

一只小黑狗乖巧地伏在她脚边打瞌睡。

阿龙告诉我,阿优婆的儿子在大岛上买了房子,但她死活不肯搬。

阿龙指了指脑袋,说阿婆一辈子没出过岛,有点固执,是个老脑筋。

儿子带来的新玩意儿全被她扔在一边。

媳妇有一次烫了头发来看她,也被她狠狠骂了一顿。

所以现在儿子媳妇也不大愿意来了。

我很惊讶,一辈子没出过岛,是我无法想象。

是的,虽然阿优婆颇为热情,但我感觉得到,她不喜欢我的时装,我的卷发,我的眼影,我的口红。

我也不喜欢她,不喜欢她的封闭,以及言语中对岛外世界的抵触。

紧张的汇报考察之后,老板最后拍了板,我们的荒岛求生营地终于可以规划建设了。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联系好登陆艇运了一辆越野车和一辆卡车到岛上。

我驾驶越野车在海边疾驶,突然发现前面有个蹒跚的背影,是阿优婆。

我下车,让她坐上我的车,想送她回家,然而她并不搭理我,漠然地转头便走。

我开车继续前行,突然有个小黑点从路边冲出来,我一个急刹,吓出了一身冷汗。

是阿优婆的小黑狗,冲着汽车吠叫。

我从梦中惊醒了。

没有海,没有阿优婆,我躺在宾馆的床上,远处传来几声狗叫。

我再也无法入睡,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做那样的梦,但那个蹒跚的背影让我久久难忘。

我想,若我带着一大帮时尚的男男女女,打破这个岛的平静,对于阿优婆这样的老人会意味着什么?

第二天,我和阿龙来到阿优婆家。

把我们在这个岛上想做的事,说给阿优婆听。

我想,即使阿优婆不能理解,让她狠狠地骂我一顿,也能让我的心里好受一些。

然而,阿优婆对我们说的似乎挺有兴趣。

她说,这个活动好啊,海里全是宝,以前最苦的时候,我们岛上也没饿死过人。

海里可以钓鱼,海边可以捡海螺,泥涂里有跳跳鱼、小螃蟹。

人是饿不死的,就怕你们城里人吃不起苦。

我得寸进尺,邀请阿优婆坐车去参观我们的求生基地。

阿龙在一旁摇着头说,阿优婆从来没出过岛,也没见过汽车,她不敢坐的吧。

但是阿优婆竟然同意了。

她走到汽车前,小心地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车身,脸上带着孩童般的好奇。

我驾驶越野车在海边疾驶,放下车窗,打开音乐,海风扑面而来。

副驾驶座坐着阿优婆,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

她说:

“真的很快啊,像飞一样。

(选自《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喜欢现代又时尚的东西,也喜欢阿优婆的那些怀旧又精致的老东西,但“我”却不喜欢她的封闭和对外界的抵触,由此可见,在现代与传统中“我”显得很迷茫。

B.阿龙在小说中不可或缺,起着推动情节的作用。

没有他,“我”找不到蜈蚣岛;没有他,“我”不会想到把荒岛求生的项目建在该岛上;没有他,“我”也见不到阿优婆。

C.“我”梦到自己邀请阿优婆坐车回家,但她漠然地离开了,就连她家的小狗也不友好,冲着“我”的汽车吠叫。

这一梦境主要反映了“我”对开发“荒岛求生营”可能带来对岛上生态坏境的破坏的担忧。

D.文中最后写阿优婆坐上了“我”的车,并开心地说“真的很快啊,像飞一样”,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下变化是趋势,谁都要坦然面对经济开发的浪潮。

5.小说的第四段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6.结合文本,试分析阿优婆认可我们的“荒岛求生营”项目的原因。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里,“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

不过,对很多普通公众来说,这个名字很陌生。

但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早已写进教科书。

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工程的焊接顾问就是他。

当我们乘坐着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已和这位被誉为“高铁功臣”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

潘老先生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

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岁了。

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

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

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

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才据得动的钢板。

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

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

“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

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

他们有的被家属扶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

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

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往下淌。

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

这个西南联大44级校友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前途。

1980年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

“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

”潘际銮说。

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

材料二

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西南联大机械系。

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

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Q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的终身职业。

当时有人笑话我:

“学焊接?

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

”实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

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

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

1955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

6Q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这一任务。

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1987年至1991年,潘际銮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

谈到这些荣誉,他说:

“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

”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的真正幸福。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三则材料都有所涉及,相较而言,第三则材料的阐述更为详尽。

B.材料一从如今清华园里的潘际銮先生写起,在记述潘老先生人生片段的同时,侧重表现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回顾了潘际銮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经历,再现了联大师生治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严谨的教学风格。

D.材料三侧重记述潘际銮先生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历程之艰难,同时还介绍了他在国家建设中承担的重要任务。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潘际銮先生的“年轻”主要指生活不落伍,他虽为耄耋老人,却骑电动自行车穿行校园,还玩微信、QQ等。

B.西南联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对学生要求严格。

潘际銮先生和他的同学在联大求学期间学业大进,几十年后当老人们再次唱起校歌时,仍为当年的同学情谊激动不已。

C.有人对潘际銮先生当年选择焊接专业颇为费解,但他义无反顾地将其作为终身的职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富有远见。

D.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潘际銮先生都谈到自己对荣誉的看法,体现了一位科技工作者的伟大胸襟。

E.潘际銮先生在焊接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源于两个驱动力:

一个是他对焊接科学的兴趣,一个是他在焊接科学领域不断获得的荣誉。

9.材料三的原文标题是“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请用一句话概括其基本含义。

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这句话在潘际銮先生人生中的具体表现。

(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

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

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

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

父景特所钟爱,曰:

“吾百年后,岂无此子乎。

”使左右节哭。

服阕,除太子中舍人。

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

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

庐于墓所,亲友隔绝。

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次年冬至,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

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

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至新淦县岍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

及劢至,纤毫不犯,岁十余至。

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

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

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需,相继不绝。

武帝叹曰:

“朝廷便是更有广州。

”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

未几,文彻降附。

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于高凉郡立州。

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

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

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

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

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B.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C.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D.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洗马,也叫洗马,是太子的侍从官。

李密《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洗马”,和这里的是同一个官职。

B.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按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顺序排列,“冬至”前为“大寒”节气。

C.庐于墓所,是古代的一种丧葬礼制。

父母去世后,儿子在父母墓旁搭棚而居,守丧三年。

这期间,为官者须回家守丧,谢绝一切应酬和娱乐活动等。

D.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河东”“范阳”均为地名,古人在称呼别人时往往会在名字前加上出生地名或供职地名,甚至直接用这些地名来指称人,如韩昌黎(韩愈)、柳柳州(柳宗元)、贾长沙(贾谊)等。

12.下列有关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劢为子至孝,守丧尽礼。

母亲去世后,他很悲伤,一想到母亲,就会徒步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萧景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并与亲友们隔绝。

B.萧劢为政有方,深受爱戴。

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理的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官民皆倾情相送。

C.萧劢为官清廉,不谋私利。

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积弊,使得外国商船频繁到来;他征讨做海盗的俚族人,并把战利品全部向朝廷进奉,以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萧劢为人大度,博闻强识。

随从曾经不慎将羹洒到他身上,他脸无异色,慢声叫人助其更衣;他读书不倦,刘显曾经拿着书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5分)

(2)未几,文彻降附。

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于高凉郡立州。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早发竹下①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

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

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

②吹:

通“饮”。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B.颌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山村图。

C.颈联的“当树直”描写从树顶升起的炊烟的笔直之状,让人深感其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如出一辙。

D.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E.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出了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15.有评论家认为本诗颌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诗人是怎样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2)韩愈在《师说》篇首即对师者的职能作用做出明确界定的一句是。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潼关地势险要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由青岛交响乐团演奏的《英雄》序曲音调抑扬宛转、高亢激昂,听者击节叹赏,一曲终了,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向乐团致敬。

B.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所揭露的官场腐败与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交相辉映,直击社会痛点、敏感点。

C.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D.为什么人言可畏?

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镑,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种流幸铄石的力量。

E.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

正因为有丰富的古典文化积淀,16岁的才女武亦姝才能在中华诗词大赛中过关斩将,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夺冠。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美国财政部近日宣称,11名朝鲜人及两家朝鲜公司因与朝鲜政府的武器计划、商品贸易有联系,美国政府将对这些个人和企业进行制裁。

B.为防止类似袭击事件再度发生,法国还应加大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在建设智慧城市时突出安全因素。

C.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增强青年礼敬传统文化的意识,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