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月清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589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月清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月清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月清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月清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月清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月清考试试题.docx

《高一历史月清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月清考试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月清考试试题.docx

高一历史月清考试试题

河南省灵宝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清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60题,60分)

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2.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3.南宋时代,苏州、杭州、成都等地设置织锦院(官营丝织业机构),各有织机数百架,工匠数千人。

民间私营作坊更多,生产大量精美丝织品,如武康与安吉的绢纱、鹅脂棉,均属上品,嘉善魏塘的宓家所织画绢,远近闻名。

这反映了

A.民间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B.丝织业发展日趋集中

C.政府设置的丝织业机构开始出现D.经济重心的南移

4.观察右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5.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

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

这说明

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B.南方农业地位上升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6.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学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7.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8.《沈氏农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9.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10.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11.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2.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宋朝

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13.《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祊田和许田。

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

这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B.土地公有制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

14.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15.《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

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平民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17.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膨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18.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19.明朝张翰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20.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21.徐光启《农政全

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

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22.《全球通史》引用了英国著名探险家、航海家和制图学家詹姆斯·库克的一段话:

“我们诱使他们精神堕落,我们带给他们物品和疾病,只能搅乱他们和他们的祖先一直以来享受着的幸福安详,此外别无他用。

如果有谁不信这一事实,那么请他告诉我,当欧洲人进行贸易,美洲土著人究竟得到了什么?

”詹姆斯·库克这段话不能说明的是:

A.西欧的殖民扩张给美洲人带去了疾病

B.欧洲人的到来破坏了美洲的土著文化

C.美洲土著人在殖民者到来前过着比较安详的生活

D.库克直接声讨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负面影响

23.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通道的改变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24.2009年10月,中国散货轮“德新海”号在印度洋塞舌尔群岛遭遇索马里海盗袭击,有人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15世纪末也曾出现过一个著名的“海盗”,他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25.一位研究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学家说“地理大发现的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

”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宗教扩张的目标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获得了巨额的财富D.到达了印度和中国

26.马克思认为: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他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因为

A.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殖民地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C.新航路的开辟使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产生

D.殖民扩张活动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27.哥伦布在1503年上书国王和王后的书中说道:

“陛下统治(美洲)此间……人们可在这里

获得黄金”;哥伦布在其遗嘱中写道: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国王)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主宰赐福……我征服该岛(海地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这则材料表明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

A.掠夺工业原料B.进行资本原始积累C.倾销过剩商品D.开展世界性贸易

28.“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

”这句话所描述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B.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的交流 D.新航路的开辟引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29.马克思、恩格斯说: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

”下列选项对上述这段话理解最合理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市场的需求B.市场需求扩大刺激了生产力发展

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D.世界市场促进工场手工业的产生

30.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纷纷建立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面貌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3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曾有如下描述:

“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

”这主要反映了

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B.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

C.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D.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

32.“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资产阶级——由平民出身、从事贸易或其他资本主义冒险事业的人组成的中产阶级的相应发展。

到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政治家在西欧很多国家中担任最高领导职务,同贵族分享权力,因为出身不再能保证贵族对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垄断。

富有的资产阶级花钱买大地产,模仿贵族的习惯和爱好,成了遍及欧洲各地的寻常事。

”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获得了自由、平等B.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房地产业迅速发展D.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改变

33.下图反映的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的比例。

该图说明当时英国

 

A.大力加强资本输出  B.禁止粮食和原料出口

C.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D.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34.19世纪中叶,当英国人在印度修筑铁路时,有人断言:

“(火车)一小时48公里的速度将会对异教徒落后的神灵带来深刻的打击”。

这反映了

A.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文化控制B.工业文明冲击了殖民地思想文化

C.宗教改革推动殖民地的信仰自由D.天主教会在殖民地倡导神本主义

35.19世纪最后30年里,股份公司得到广泛发展,这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

A.垄断资产阶级榨取超额利润的要求B.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C.帝国主义进行扩张的要求D.后起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

36.恩格斯指出:

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

材料中所指的“它”出现在

A.新航路开辟中  B.殖民扩张过程中

C.第一次工业革命中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37.“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其主要依据是蒸汽机的使用

A.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B.使工业集中生产成为可能

C.加快了工业革命的步伐  D.使人口向城市集中

38.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圈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发生

39.《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认为: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

”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圈地运动的开展

C.工厂的出现D.海外市场的扩大

40.一位历史学家说:

当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欧洲大陆造成悲剧时,在英国发生了一个变化,使得围攻巴士底狱和滑铁卢战役变得无足轻重了。

“变化”是指

A.颁布《权利法案》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D.发动鸦片战争

41.“19世纪40年代,□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关税,并与法国等签署了□□关税的双边协议。

”材料中,□的部分应该填上的词是

A.英,降低,减免B.美,提高,商定

C.英,降低,增加D.美,提高,减免

42.某历史著作中包含有“蒸汽机引发的技术革命……‘工场退位,工厂上位’……‘东方诸国的衰落’……‘无产阶级的出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小标题。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B.东方国家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43.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

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

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44.资本主义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19世纪晚期表现为

A.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实现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B.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C.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D.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

45.下表是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从表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英国

原材料

食品

工业制造业

出口贸易

7%

8%

85%

进口贸易

61%

33%

6%

A.殖民体系初步形成B.农轻重比例发展失调

C.进出口贸易逆差严重D.工农业资源严重不足

46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

“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

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47.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

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的武器是

A.坚船利炮  B.洋纱洋布

C.自由平等的观念  D.欧洲风俗习惯

48.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

“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

”这说明李鸿章

A.认为洋务运动会诱导近代工业的兴起B.认为洋务运动没有实行的必要

C.反对向西方学习D.主张政府立法阻止国人创办近代工业

49.“‘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

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

”由材料可知,“公和永”缫丝厂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B.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

C.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D.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50.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

华资企业增长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B.抵制了外资经济的入侵

C.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D.促使近代民主革命转入新阶段

51.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11%,1920~1936年上升至8.02%。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B.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推动

C.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52.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其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安定  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政府政策支持  D.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53.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

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

这些举措

A.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D.考虑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54.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55.史料记载:

(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

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民族工业举步维艰B.孟买棉纱质优价廉

 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56.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

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

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了。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危机加深B.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C.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57.“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养生文化根基,这是国外保健品与我们民族保健品无法抗衡的!

我们所要追求的不仅仅是外来的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更新,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对产品品质的最佳保障、产品功效的最大发挥。

”安庆广润董事长陈勇博士如是说。

早在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一类企业的创办在当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

A.学习西方政治体制,镇压国内农民起义

B.首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C.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D.破除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开实业救国之先河

58.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5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60.“(清末)这个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因此坚持清朝政府的政治垄断……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

”材料所述的这一运动

A.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C.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D.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材料阅读题(40分)

61.阅读下列材料:

(24分)

材料一 在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

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

与此同时,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在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的160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在一千文左右波动。

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是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

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材料四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关税,并与法国等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

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后期世界市场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材料二中中国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

(8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

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8分)

6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一些主要行业中,1912年至1919年资本万元以上的新设厂家及投资数额,分别超过数十年的总和。

厂数

投资额

(万元)

行业

厂数

投资额

(万元)

27

2998.4

面粉

91

1459.1

47

5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