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392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docx

《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docx

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

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

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

一、选择题

1.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下列人物中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

A.李鸿章B.孙中山

C.林则徐D.康有为

2.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

“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

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A.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B.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C.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

3.下表为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层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

户)

表中阶层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新中国的成立

B.《共同纲领》的颁布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的胜利

4.下图是创作于1958年的漫画。

出现漫画所示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

A.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我国生猪养殖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

C.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5.有学者在评述20世纪某时期中国农村制度变革史时说:

“在生产管

理上,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

”该制度变革的核心内容是()

A.建立人民公社B.“包产到户”

C.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D.耕者有其田”

6.民生问题是当前我国“十三五”规划所关注的焦点,也是古今中外各

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

19世纪6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是()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C.大力发展教育D.提倡文明开化”

7.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

“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据此推断,列宁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

B.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提倡种植玉米

8.我国曾推行过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4万亿元投资主要投向“三农”、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这可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增加就业。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程中,美国采取的类似措施是()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调整生产机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9.下面表格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份报告,其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时间(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10

A.苏联农业取得显著成就

B.二战严重破坏了苏联经济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显现

D.经济大危机困扰着苏联

10.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刺激社会消费B.缓和社会矛盾

C.改善劳资关系D.美化政府形象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曾参加过同盟会的无党派人士叶恭绰感慨地说:

“中山先生所主张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都没有办到……今天(1950年6月28日)得毛主席来办到,实在是可以告慰中山先生在天之灵的。

孙先生说的未成功,现在可由毛主席替他成功了。

(1)材料中“今天(1950年6月28日)得毛主席来办到”所具备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主席替他成功”的具体事件及其意义。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材料一“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孙中山

材料二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三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翔实地记录了一些历史片段,反映了农业生产制度的变革。

1953年9月,农民诗人王老九第一次坐上火车来到北京,参加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回乡后他更忙碌了,一直用自己的诗歌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

他自己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958年各地普遍实行了全民供给制,吃饭不要钱的梦想变为现实,托儿所、公共食堂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人们看来,这就是共产主义生活的雏形。

徐水当地的农民说:

“除了一双筷子、一只碗是自己的,其他都归公了。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

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土地龟裂,此时越来越多的安徽农民知道了“万里”这个名字。

“要吃米,找万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句话。

11月,他主持召开省委工作会议,会议通过被简称为《安徽六条》的文件,规定实行定任务、定产量的生产责任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

(2)材料二所述内容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

罗斯福为解决民生问题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反映了新中国农业生产制度发生的三次变革,请选择其中

的一次变革进行评价。

(4)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民生问题,我国建立了哪些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有何认识?

答案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

1.B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故选B。

2.C据材料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指导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阶级性质不同,目标不可能一致,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国有问题,也不能说明孙中山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孙中山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3.C本题通过提供“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层结构变动情况表”考,查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影响。

由表格中的统计数据可知,到1953年时,贫农、雇农大量减少,中农增加,富农、地主消失,可知这是土地改革的结果,故选C。

4.D本题属于漫画材料型选择题。

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漫画创作的时间“1958年”再,结合漫画的寓意作出判断。

“大跃进”运动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犯了“左”倾错误,在生产领域出现“浮夸风”导,致出现漫画所示的历史现象。

5.B据材料中的“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可知,该学者评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核心内容是“包产到户”故,选B项。

6.B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注意题干的要求,即“民生问题”二;是准确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教育、提倡“文明开化”均属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二者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只有农民的土地问题,故选B。

7.B十月革命是1917年,四周年是1921年,根据材料中的“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

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体现为:

“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B项正确。

8.A罗斯福新政中采取兴办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扩大了国内市场,拉动了消费,促进了生产恢复,与材料中“主要投向‘三农'、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信息内容相近。

故选A。

9.C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苏联人民的粮食人均产量和肉类人均产量都在下降,

这说明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这与斯大林体制只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故选C。

10.B社会福利制度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

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其主要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

(1)新中国成立,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2)1950—1953年(或1952年底)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虑解析第

(1)问,需弄清材料中今天(1950年6月28日)得毛主席来办到”指的是什么。

结合材料可知,指的是孙中山先生在民生主义”中要解决的农民土地问题。

这一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来

解决的。

因此,回答出土地改革的前提条件即可。

(2)问,回答出土地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即可。

12.答案

(1)民生主义不符合国情。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兴办大量的公共工程。

(3)示例一: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

示例二:

建立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示例二: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

(4)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认识:

要重视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

(1)问,需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来分析。

(2)问,需判断出

材料二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

回答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为

解决民生问题米取的其他措施即可。

第(3)问,需判断出材料三中的新

中国农业生产制度发生的三次变革是什么。

由材料三可判断第二段反

映的是农业合作化,第三段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第四段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任选其一,答出其影响即可。

第(4)问,需联系教材相关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