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四校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355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州市四校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区域认同、集体认同、身份认同的集合形式。

人们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思考着未来的行动,反复评估自我与他人的性格、情感、反应,并试图理解和说明它们,而作为讨论、反思、证明和考察的结果就是社会认同,简言之,就是对具体问题一致的认识。

例如,人们对正义和宽容,以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有着全球性的令人惊奇的一致性,这就是一种社会认同。

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融,社会认同原有的确定性和基础不断被削弱,社会认同的连续性也不断被瓦解,人们在社会大转型中经历的思想动荡又使社会认同不断淡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生成新的社会认同。

由此可知,社会认同在其内涵上,虽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存在相似之处,但社会认同并非被动地接受一系列固定的或特定的信念和习俗,它一定与当下的社会条件,尤其是政治环境紧密契合。

那么,社会认同是怎样生成的呢?

社会认同的生成必须以个体为基础,以个体的理解和认识为前提。

个体的生活经历会集结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随着生活经验和阅历的丰富,个体之间就某些具体社会问题的认识会形成交集,并经反复实践后强化为集体记忆。

社会认同就是对集体记忆进行反复选择的过程,同时,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又是通过选择后的集体记忆为背景来认识自我和社会。

实质上,社会认同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是对良善生活的价值诉求,作为社会意义系统的制度、体制和道德准则若要被民众认同就必须借助个体的生活条件。

社会认同的背后隐藏着个体的生活经验,只有通过个体的,因而也是“主观的”共鸣,社会秩序才是可以理解的。

个体往往终其一生去践行某种认同,以求缔造动态的,而且是具有统一性的完整的生命过程。

当然,个体认同在上升到社会认同的过程中,既具有一致性的认同倾向,又具有差异性倾向,即某一特定群体中的个体在认知和情感上对自我乃至所属的群体身份不承认,由此产生心理上的疏离感、被剥夺感和自卑感,但是,个体仍应自觉地“矫正”到社会认同中去实现自我。

可见,认同是在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它不是预先给定的,也不可能完全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是受到共同规则的制约和导引。

生成社会认同需要通过时间,通过历史事件来组合一幅社会认同的“肖像”。

社会认同需要拥有更深层的人类共鸣的环境,这只能凭借探讨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探讨作为道德根源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被阐明。

社会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司法权威的弱化倾向、社会冲突的群体化趋势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社会认同度。

鉴于此,我们需要更新引起个体共鸣的语言,需要强化政治主流话语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因此,社会认同在当代也是被塑造的。

(选自许静波《社会认同的生成机制》,有删改)

1.下列对于“社会认同”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社会认同是人们对未来的行动,对自我和他人的性格、情感、反应进行反复讨论、反思、证明、考察所产生的结果。

B.世界文化的交融、社会大转型和时代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会对原有的社会认同产生影响,并促成新的社会认同生成。

C.社会认同是人们对具体问题一致的认识,社会认同的生成离不开个体的生活经验,并以个体的理解和认识为前提。

D.社会认同能指导人们走出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并能阐明作为道德根源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不同国家的人们虽存在文化差异,但也有相同的社会认同倾向,如人们对宽容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B.人们对某些具体社会问题的认识存在相同处,这些相同处经反复实践强化为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就是社会认同。

C.个体认同可以上升为社会认同,为缔造动态的、具有统一性的完整的生命过程,人们可以用一生践行某种社会认同。

D.社会认同的生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个体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受共同规则的制约和导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认同要与当下的社会条件契合,就必定不会接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系列固定的或特定的信念和习俗。

B.一种制度能获得民众认可,与其制定借助了个体的生活条件有关,民众认可的制度能体现民众对良善生活的价值诉求。

C.若某人在认知和情感上对所属的群体的身份不承认,心理上产生疏离感,这时,他应自觉矫正思想,回归社会认同。

D.当社

会认同度降低,我们可以通过更新引起个体共鸣的语言,强化政治主流话语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来重塑社会认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大文言文阅读(19分)

齐桓晋文之事①

齐宣王问曰: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

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曰:

“有复于王者曰: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曰:

“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抑王

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

“否,吾不为是也。

曰: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

“若是其甚与?

曰:

“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

王曰: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

①“齐桓晋文”指“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和晋文公。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王许之乎许:

相信

B.王请度之度:

思量

C.欲辟土地,朝秦、楚辟:

开拓

D.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

敏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成语“千钧一发”中的“千钧”和本文中的“百钧”都是表示力量非常沉重。

B.“诗”,即《诗经》,先秦时就被尊为儒家经典。

先秦诸子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其中的句子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后泛指天下,本文也是此意。

D.“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即京城、国都,后来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的地方则称为“四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宣王急于在战国的纷争中成就一番霸业。

他一见孟子就提出齐桓晋文的话题,表现出他渴望向“春秋五霸”学习如何施仁政而夺天下。

B.齐宣王在向孟子求教时态度谦虚而且真诚。

他开始有问必答,后来“笑而不言”,这其实反映了他欲霸天下而又不那么理直气壮的心态。

C.孟子使用设喻类比的方法成功说服齐宣王。

他用“举百钧”和“察秋毫”的比喻,让齐宣王真正明白了统一天下必须推恩到百姓的道理。

D.孟子说理始终抓住齐宣王欲王天下的心理。

他首先呈现了“莫之能御”的美好结果,然后说明行王道并不难,最后指出霸道带来的危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二)小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曰:

“范氏富,盍已乎?

”曰:

“欲为系援焉。

”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

“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绑于庭之槐,叔向过之,董叔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节选自《国语·晋语》,有改动)

[注]①范氏:

晋国集权者范献子的妹妹,嫁给晋国大夫董叔后,改称董祁。

8.解释文中加点的实词,把解释写在横线上(4分)

 

(1)已:

         

 

(2)援:

         

 (3)执:

         

 (4)过:

         

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董叔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B.董叔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C.董叔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D.董叔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10.与“不吾敬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蚓无爪牙之利

 B.句读之不知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复游于赤壁之下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①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②,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

木棉裘③。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①蒋捷是南宋词人,本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

②灯晕舞:

昏暗的灯光摇晃不定。

③木棉裘:

以木棉为絮的冬衣。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鹭的口,说出了词人孤舟夜泊的境况。

B.“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巧用反问,回答了前句提出的问题,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

C.“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写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愉悦之情。

D.“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

天色昏黄,雪花纷飞,冰冷刺骨。

E.“有梅花,似我愁”一句再次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梅花愁于寒雪,更烘托出词人心境无限凄凉。

12.本词中,词人的“愁”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

请简要分析。

(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跟一般人相比,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他仍然觉得这不是最理想境界的原因是“       ,      ”。

(2)《阿房宫赋》在议论的部分,先是从民心和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接着对秦统治者的残暴掠夺和挥霍无度进行了愤怒的质问:

“       ,      ?

”。

(3)《锦瑟》“        ,       ”两句,用借物起兴的手法,引发了对逝去的青春往事的追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经亨颐:

从教育救国到国民革命

经亨颐青年时代就忧国忧民,胸怀大志。

1894年,痛感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发出了“十八甲午役,感怀固吾圉”的呼声。

1903年初,时年26岁的经亨颐东渡日本留学,专攻教育与数理。

期间,与孙中山、廖仲恺等民主人士相识,加入同盟会,接触进步思想。

1908年回国,参加筹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务长。

一年后,再赴日本复学。

1910年春学成回国,仍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

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选择“教育救国”道路,并坚持教育独立的主张。

1913年,经亨颐被推举为浙江省教育会会长,兼浙江第一师范学堂校长。

创办《教育周刊》,翻译外国进步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探讨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

1917年,他在暑假举办的以国民学校教员为对象的夏期讲演会上,作了题为“最近教育思想”的报告。

1918年寒假期间,他出资一半经费,组织旅日教育视察团。

归国后举办日本讲习会,并亲自担任教师,提倡学习外文,读外文书。

在主持浙江第一师范期间,他指出学校不仅要注意学生的智力训练,也要注意情感陶冶和意志培养,健全的人格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特别重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诸科教学。

同时,把学校教育分为教师本位之训育和学生本位之训育两种,一洗封建教育之陋习,使学习充满民主自由的气氛。

1919年下半年开始,他在浙江第一师范着手进行改革。

把浙江第一师范和附小的国文科教授,一律改用白话,并采用字母注音,为普及白话文扫清道路。

借鉴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经验,设评议会为学校最高议事机构,评议员按比例从教职人员和学生中民主选出,把学校事务分为学校行政和学生自制两部分。

为了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这年秋季,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实行职员专任制度,首批聘请陈望道、刘大白等专任教员16人。

针对忽视学生能力差别的学年制的弊端,他和全体教师一起研究试行学科制的办法,拟将学科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以便学生学完必读科目后选择其他科目学习。

在他的带领下,浙江第一师范的学生在省城各校中显得特别活跃,他们组织全国书报贩卖部,在校内外销行进步书刊。

1920年2月,经亨颐被反动当局撤换,调离浙江第一师范,全校学生义愤填膺,立即罢课。

学潮过后,经亨颐到了上虞,在民营资本家陈春澜的资助下,创办了春晖中学。

在他的身边很快聚集了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等一批著名的富有学养的文人雅士,他们群策群力,继续营造理想中的家国。

很快,春晖便和南开中学一样,成为当时中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1923年8月,经亨顾在主持春晖中学期间,又出任位于宁波的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长,奔走于两校之间。

四中从创校以来,校长多由本地人担任,而教职员也多清一色聘用宁波人。

经亨颐一到省立四中,便将原来的三三制改为二四制,即初中两年,公共高中两年,分科高中两年;初中所设学科均为必修课,公共高中主要是必修课,酌设选修课,分科高中主要是选修课。

为了提高质量,扩展学生视野,便安排夏丏尊、朱自清等来四中兼课任教,并邀请胡汉民等社会名人到校演讲。

他还允许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学校公开活动。

在他的领导下,四中充溢着革命气氛。

于是,继杭州“一师风潮”之后,宁波又掀起了一场“驱经”和“拥经”的斗争。

但缙绅勾结宁波防守司令下毒手,竟将四中解散。

于是,他抛弃了“教育救国”的改良思想,投身于国民革命。

经亨颐在五四运动期间是浙江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以后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民革命之中,成为反独裁、争民主的一名斗士。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共政变,经亨颐对此坚决表示反对。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经亨颐虽曾当选为国民政府委员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但因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只空悬名义,无所事事”。

1928年冬,

与何香凝、柳亚子、张大千等在上海组织“寒之友社”,以金石书画自遣,以诗言志,以画喻节,拒绝与浊流合污。

他追随时代进步的潮流,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抗日战争中,经亨颐与宋庆龄、何香凝人等率先响应中共的《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八一三”事变后,经亨颐忧愤交加,于1938年9月15日逝世,享年62岁。

经亨颐一生爱好诗、书、画、金石,时人誉为“四绝”。

著有《经颐渊金石诗书画全集》等。

(摘编自《经亨颐集》,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经亨颐两次东渡日本求学。

在日本,经亨颐不仅学习到了教育、数理知识,还结识了一些民主革命人士,可谓受益匪浅。

B.经亨颐深知学年制的弊端,他想在浙江第一师范学堂试行学科制,但此举遭到反动当局反对,他也因这件事被调离学校。

C.上虞的春晖中学是经亨颐在他人的大力资助下创办的,这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让他的教育理想、教育追求变成了现实。

D.经亨颐担任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长时,对该校多聘用本地人做教职员的传统做法很不满,于是安排朱自清等人来校任教。

E.文章的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交代了文章的行文思路;结尾段补充传主的雅趣,使读者对其有更全面的了解。

15.作为一位国民革命者,经亨颐表现出怎样的人格魅力?

请简要概括。

(4分)

16.经亨颐的“教育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17.促使经亨颐从教育救国走向国民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第II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张明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走到哪儿都喜欢带着相机,那是因为他要及时拍下那些白驹过隙的瞬间。

②本次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整治渣土车违法行为的攻坚战,目标任务明确,成绩可圈可点,群众满意度较高。

③在义工联盟中,他不仅是发起人、带头者,更是义工精神的实践者、坚守者,时时处处都处心积虑,亲力亲为。

④龙川岛像一张舒展着的荷叶漂浮在浩如烟海的千岛湖上,岛上又有30多个小湖,湖水明净,映着日光,犹如闪烁在荷叶上的水珠一样。

⑤家具市场产品鱼目混珠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网购平台上售卖仿冒名品家具的卖家也越来越多,有关部门有必要展开一轮彻查严打的行动了。

⑥现在患多动症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父母觉得这是“过度诊断”,医生只是在危言耸听,也许孩子只是太好动,让他们多运动就好了,菲尔普斯就是个例子。

A.①②④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十三五”树立了创新、协调、绿色等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低迷所提出的治本之策。

B.各地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让人们看到,这类事件发生时对事件的及时妥善处理以及事件发生后对相关责任人的惩戒都十分缺乏。

C.午睡姿势不当会导致手麻痹、面瘫等多种疾病,特别是趴着睡觉会导致眼压过高,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严重的还会影响视力。

D.“双十一”期间,诈骗分子抓住消费者在抢购时放松警惕的心态,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实施诈骗。

2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爱因斯坦的左脑特别发达,①他总是使用左脑。

他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和形成观念的能力非常卓越。

②有趣的是,他③用语言④用非语言(比如图形)进行思考的,⑤是以一种跳跃的方式。

完成之后,再将它转换成语言,⑥从左脑转到右脑。

这就是“思维错位症”。

A

因为

不是

而是

而且

B

并且

不仅

而且

也即

C

所以

并且

不是

却是

并且

然后

D

因为

并且

并非

而是

并且

然后

21.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要求:

语言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

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

①,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

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②,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

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

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疾进,还是迷茫虚渺,③,这与写作时的心态又有何异?

答:

①②③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6年初,真实讲述了故宫稀世文物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生活故事的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经过某网站的推动,火爆一时,人们开始关注这群在神秘宫墙里,按古老的节奏、精细严谨地开展工作的工匠。

2016年底,该片同名大电影在全国上映,

但是排片少、档期短,观众反应也不热烈,在院线市场里显得十分清冷。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答案

1.【概念理解】(3分)

D(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原文指出,社会认同需要拥有更深层的人类共鸣的环境,而要阐明这一问题,需要

探讨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和作为道德根源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选项说“社会认同能指导人们走出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是无中生有,说社会认同“能阐明作为道德根源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曲解文意)

2.【内容理解】(3分)

B(“这种集体记忆就是社会认同”理解错误

从原文“社会认同就是对集体记忆进行反复选择的过程”可知,经过了选择的集体记忆才能上升为社会认同)

3.【内容理解】(3分)

A(“必定不会接受”与原文信息不符。

原文为“并非被动地接受”,意思是会接受,但不是被动地接受)

4.【文言实词】(3分)

D(聪慧)

5.【文化常识】(3分)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西汉汉武帝时才被尊为儒家经典。

6.【文言文意理解】(3分)

 D(A项,“春秋五霸”并非是“施仁政而夺天下”的,齐宣王想问的其实是“霸道”。

  B项,齐宣王求教时的态度并不真诚,选项对“笑而不言”的分析正说明了他是躲躲闪闪的。

C项,“举百钧”和“察秋毫”的比喻是只是用来说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的。

7.【文言翻译】(10分)

(1)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您不肯施行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统一天下,是不肯去做,而不是没有能力去做。

[5分。

大意3分:

“保”“用”“王”各1分;“见”1分;末句判断句式1分。

]

 

(2)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呢?

[5分。

大意3分:

“兴”“危”“构怨”各1分;“抑”1分;末句倒装句式1分。

]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

“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

“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

“爱护百姓而称王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

(孟子)说:

“(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

“不相信。

(孟子说: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

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