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区建筑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299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住宅区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住宅区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住宅区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住宅区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住宅区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住宅区建筑设计说明.docx

《住宅区建筑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宅区建筑设计说明.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住宅区建筑设计说明.docx

住宅区建筑设计说明

盛晟.阳光城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说明

一、规划设计概况

1.1区位条件:

本项目建设用地位于人民路477厂老厂区及周边地块,位于安庆市新旧城区结合地带,交通地理位置优越。

用地向南可观看秀美的长江江景,向西可观迎江寺振风塔,向东眺望雄伟的安庆长江大桥,北临安庆最繁华商业街—人民路。

基地具有不可复制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总用地面积为105632.93㎡,用地被人民路分隔分为南北两块用地,(北地块面积为43331.81㎡;南地块面积为62301.12㎡)。

北地块用地面积为43338㎡,基地四界东至长江大桥西侧规划道路,北至华中东路,南至人民路,西至规划道路。

南地块用地面积为62316.6㎡,基地四界东至桥头公园,南至沿江东路,西至渡江路,北至人民路。

1.2基地现状及周边城市要素条件

1.2.1.南地块用地现状

⑴基地位于长江北岸,用地方正,基地南侧与大桥景观公园仅一堤之隔,江景视野辽阔。

⑵基地距离东侧长江大桥120米,大桥高速交通噪音及大桥高耸体量会对地块产生一定影响。

⑶基地东侧毗邻桥头公园,桥头公园定位于景观优美的市民休闲绿地公园,为周边居住社区提供一个休息,娱乐的活动场地。

⑷人民路北侧现状多层住宅贴临道路建设,建筑较为老旧,住宅前后排距较近,其日照条件较为严苛,对南地块西北角的开发利用产生了较大程度制约。

⑸沿江东路高程高出场地高程约6米,对低层楼层观赏江景产生了视觉遮挡。

1.2.2.北地块用地现状

⑴基地距离东侧长江大桥50米左右,大桥高速交通噪音及大桥高耸体量会对地块产生一定影响。

⑵地块西北侧夹角地块为已报批通过的云珠.海棠湾住宅区,南侧建筑退界为15米,在没其它建筑物遮挡的情况下本身的日照也仅满足规范要求,严苛的日照计算条件对北地块规划排布带来一定制约因素。

⑶地块形状不规则,北面长条地段利用有局限。

⑷基地西南侧为城市公共绿地,基地东南侧与桥头公园隔人民路相对。

二、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4.《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5.《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6.《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7.《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87)

8.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其他相关的技术资料

9.相关的现状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技术规范

三.规划目标、原则、理念

3.1规划目标

1、设计集中体现“生态、智慧、宜居”的规划指导思想,妥善规划建筑布局,合理配置相关建筑功能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

2、以相关规划条件为依据,结合本区域的环境条件,根据本项目的开发要求,协调住区内外部关系,确定小区功能布局、交通流线及环境设计。

3、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居住理念,顺应新世纪不断发展的居住要求,力争创造一个具有宜人环境、丰富文化内涵、鲜明个性的新时代和谐居住社区。

4.以前瞻和创新的设计理念处理建筑环境和建筑形象,符合现代居住理念和居住生活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要求。

3.2规划原则

3.2.1整体性原则

用地位于长江大桥进入安庆市的门户区域,也是新老城区交接区域。

本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上位规划思想,其功能设置需要为周边提供相应的居住,商业购物,教育,市民活动场地等配套服务,为社区和整个城市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建筑功能由配套商业功能和居住功能两大部分组成,居住用房由商品房住宅和关系到社会民生的廉租房,公租房,安置房和还建房组成。

规划设计必须采取整体规划统一设计,使配套设施和各个类型的居住建筑形成有机和谐的整体,相得益彰。

同时与周边社区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局面,共建和谐社区。

体现规划设计的协调性、共生性。

3.2.2.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原则

商业区,居住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为住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不仅要考虑目前发展的需要,同时兼顾远期规划的可持续,提倡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以突出规划的预见性、先导性。

3.3.3.生态性原则

小区规划要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营造绿色生活环境,符合当今社会生态、绿色、低碳的主流价值观念。

 

3.3规划设计理念

人本---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兼顾城市特有的生活特点,强调住区的宜居性,和配套设施的便捷性。

将“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渗透至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

自然---从营造高效、生态的自然景观环境出发,尊重自然,合理改造、利用自然,通过空间的有效分隔与组合,塑造宜人的景观及小气候环境,力求创造出一个具有优雅环境、丰富文化内涵、社会效益显著和个性鲜明的花园式经典高尚居住空间。

文化---体现当地特有的文化底蕴,使之与现代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既体现当地文化的传承,又有现代开放的人文气息。

融合---讲求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整体规划布局的融合、居住与商业、游憩行为的融合,建筑与绿化、城市空间环境的融合。

科技---强调高科技在建设、管理和生活中的运用,以科技为向导,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注重物业管理。

实际---适应土地开发与建设实际,面向住宅消费市场,有利于起步与分期开发。

正确把握超前性与操作性之间的关系。

安全---适度的人车分流,合理规划机动车停放场地,既消除人车混行的不安全因素,又避免由此造成的时段性消极空间,确保车行与步行系统的利用率。

针对不同出行设置道路及出入口,避免交叉干扰。

加强物业管理,确保居住的安全性。

四、规划功能结构布局

4.1规划功能构成

用地由南北两个地块构成,北地块为廉租房,公租房,安置房建设区域和集中商业用地构成;南地块为商品房和还建房建设区域。

4.1.1.北地块建筑功能分布:

北地块根据规划要求,结合日照条件等限制因素,规划8幢21层~28层大高层住宅楼(9#楼因为日照条件限制,为9F单元和22F单元组合相拼),其功能为廉租房,公租房,安置房。

在用地东南角布置四层综合商业中心,其中地下一层为7000平方米的生活超市。

沿人民路布置3层沿街商业店铺,三层局部为养老服务站。

地块北侧沿华中东路和东西两侧的规划路布置2层沿街商铺。

用西北角布置6层2000平方米代建的管理活动用房。

局部住宅建筑设置地下非机动车库。

用地东侧规划382辆的备用公共绿地停车场地(停车辆不计入总体指标),为住宅区提供停车场地。

4.1.2.南地块建筑功能分布

南地块用地方正,景观条件较好,其中规划10幢高层住宅楼。

地块北侧沿人民路布置5个单元的还建住宅。

受限于人民路北侧现状住宅日照条件制约,住宅建筑层数为10层至15层。

规划一座9班幼儿园位于用地西南角,日照条件充足,且较为安静。

考虑到人民路是安庆重要的商业街,商业氛围浓厚,沿人民路和渡江路道路交叉口规划一幢10F的商业公寓式写字楼。

底层至4层为独立商业,5层至10层为公寓式写字楼。

场地高程设计中采取了满铺架空车库的方式,抬高了场地标高,场地高程和沿江东路高程一致,避免高耸江堤对住宅区底层的视线遮蔽问题,同时避免了大面积的土方开挖。

地块北侧,东侧,西侧沿街架空层规划一层商业店铺。

将地形和建筑巧妙相结合,增加了建筑屋面绿化面积。

4.1.3.桥头公园

桥头公园将被建设成供市民游憩的生态绿景公园,其中规划二层地下机动车库,地下二层为人防设施。

为周边社区提供较为便利的停车服务设施。

同时作为安庆城市门户的重要开放空间,展示出安庆的优美城市空间。

4.2规划结构布局理念

建筑空间系统化、功能组织整体化是整个住区布局的中心思想。

针对住区地块的现状条件,规划设计从整个基地环境入手,将公建,住宅,绿地与周边积极城市要素进行合理整合,既使整个小区建筑功能布局合理、中心环境突出、交通线路流畅,同时又能为周边社区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4.2.1南地块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采取“一心,两轴,多组团”的规划结构形式。

纵向主轴:

规划地块地形方正,根据空间逻辑形成南北向的规划结构主轴,占据整个地块空间主导地位。

主轴上布置前区入口广场,人行入口大堂,露天游泳池,小区核心绿化区,在规划主轴上形成层层递进的空间关系。

横向主轴:

垂直于结构主轴,具有明确的空间指向性,将主轴两侧的组团空间联系起来。

一核心:

纵横轴相交处形成规划结构核心,为小区提供公共活动场地和集中绿化。

多组团:

小区内部根据高层住宅空间关系划分为若干个组团。

形成尺度宜人的邻里组团结构。

4.2.2.北地块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采取一核心,两轴,多组团的规划结构形式。

一核心:

地块南侧由若干幢住宅围合布置形成小区的绿化景观核心。

为小区提供公共活动场地和集中绿化。

两轴:

根据用地内在空间逻辑,规划纵横两条轴线,组织建筑空间布局。

多组团:

小区北侧狭长地块根据高层住宅空间关系划分为若干个组团。

形成尺度宜人的邻里组团结构。

4.3规划要点:

1.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何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是此次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在商业地块规划时,恰当规划商业功能分区,合理流线设计,新颖别致的建筑造型是商业建筑设计成功的三个有力支点。

而在住宅区设计中,合理设计优化户型,让尽可能多的住宅具有良好的景观和朝向,是本次规划中的基本理念之一。

2.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在设计中结合每幢住宅楼的绿化景观环境合理分配布置房型,采取“差异化”设计,每幢楼每种户型都独具特色,这样既满足住户的多样需求,又可以挖掘出该项目的最大潜力,体现出本地块的最大价值。

3.尊重城市景观—考虑到未来城市风貌要求,结合周边城市风景要素如长江江景,长江大桥,江边绿地公园等,丰富城市肌理和天际线。

五、交通组织设计

5.1出入口布置

南侧地块由于场地高程被抬高与沿江东路高程一致,沿江东路设置两个机动车出入口。

沿人民路设置步行入口大堂,作为小区的步行出入口。

南地块共设置3个地下车库出入口,渡江路设两个机动车库出入口,西侧道路设一个机动车库出入口,机动车出入口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减少机动车对住宅区内部环境的干扰。

场地内部道路网采用车行主干道沿外环布置形式,减少车行道对组团环境的干扰。

幼儿园机动车出入口设置在沿江东路。

辅助后勤出入口设置在渡江路。

北侧地块沿东西城市次干道各设置一个机动车出入口,减少对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干扰。

5.2道路布置

5.2.1.居住小区在交通组织上采用车行主干道沿小区周边环通布置,内部步行通道结合绿化景观采取放射式布局,形成相对的人车分流。

局部道路采用园艺化处理,减少小区硬地面积,尽量形成规模较大的集中绿化区,提高小区绿化环境质量。

主要机动车道路路宽6m,内部环通。

组团内部宅间道路宽4m,转弯半径9~12m,尽端宅间道设有消防车回车场地。

结合道路设置消防登高场地。

地块内部主要步行流线在小区核心景观区进行分流,景观步行带发散至小区各个组团,减少与机动车道的交叉次数。

绿化带内设1~2m宽人行景观步道,与各组团相连。

5.3停车布置

5.3.1.停车要求

(1)机动车:

商品房住宅≥0.8车位/户,拆迁安置房≥0.6车位/户,保障性住房≥0.12车位/户;商业建筑≥1.0车位/100㎡建筑面积。

(2)非机动车:

居住建筑≥2.5车位/户,商业用地≥7.5车位/100㎡建筑面积。

5.3.2南地块采用满铺式架空机动车库设计。

南地块地下车库出入口直接通向城市道路,减少出入车库车辆对小区内部环境的干扰。

在地下组织可环通的交通网络,部分地下车库和住宅楼梯间联通,方便居民由地下车库直接入户。

在各组团入口及辅道一边设适量地上停车位提供访客停车,基本实现车行人行互不干扰。

结合地面景观设置下沉庭院,形成“阳光车库”,解决了地下车库的采光与通风问题,同时有效解决了大型地下车库的安全性问题。

非机动车车库结合部分住宅地下室设置,满足使用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地面环境影响。

5.3.3北地块局部住宅建筑设置地下非机动车库。

用地东侧规划382辆的备用公共绿地停车场地,为住宅区提供停车场地。

5.3.4桥头公园设置地下二层人防停车库,停放740辆机动车。

沿人民路设置2个机动车出入口。

桥头公园西侧设一个机动车出入口。

六、景观环境设计

6.1商业区景观环境设计

商业景观设计规划以集中商业入口主广场为核心,以沿街商业店铺为视觉通廊,将商业区各个商业广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景观系统。

中心商业入口广场结合小品街具广告招贴设计,向城市展现出热烈的商业气氛。

6.2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居住区景观系统以长江江景为主导,以中心集中绿化为核心,以通透的空间视觉通廊为骨架,以各个组团围合的绿化空间为重点区域展开景观设计。

小区主入口、次入口景观组织上采用了轴线、对景、借景等多种手法。

在绿化环境的考虑上,则是从多样性、生态性和层次性方面出发。

在小区中心绿地和组团绿地内,结合居民的生活休闲活动,布置下沉式活动广场,在其中布置林荫步道、几何形草地、绵延曲折坡地、竖向柱陈等多样性的生态环境,辅以优美、别致的石砌步道、小品、雕塑等,同时还在庭园内布置一些相对围合的绿化空间。

而在中央大片绿化中,则以自然化的野趣为主,成片的林带、幽静的小径,真正做到“房在绿中,人在景中”,为整个社区提供安逸、舒适的户外空间,同时也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环境。

位于中央景观中的部分高层住宅底层采用架空处理,延伸了绿地的通透感。

景观规划设计中考虑了多层次的景观因素,基本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江景要素,长江江景是本项目最有价值景观要素。

在有限的地块内加长地块内部住宅建筑的沿江观景面,让尽可能多的住宅观赏到江景,是本次规划中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规划设计中,采用“错排布置”的排布方式,保证小区整体布局合理,协调的前提下,争取使住区内部住宅楼也能获得最佳的江景观赏角度。

第二层次—以中央绿化景观为核心,结合步行系统及小区下沉景观节点设置,供全社区的居民游憩、生活;

第三层次—住宅组团内的庭院及组团绿化广场系统,为住户提供交流和休息的室外空间,且兼具私密特征。

第四层次—内部楼栋底层采用架空形式,扩大了小区的景观场地,延伸了小区景观视线通廊。

化解了局促的场地所产生的压迫感。

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休憩场地。

七、竖向设计

建设用地地形比较平整,北地块场地标高定为13.40m至13.65m之间。

场地标高与周边场地标高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确保场地排水顺畅,住宅区道路坡度合理。

南地块场地高程设计中采取了满铺架空车库的方式,抬高了场地标高,场地标高定为19.1m~19.25m,比东,北,西侧城市道路标高抬高5.5m左右,场地高程和沿江东路高程一致,解决了高耸江堤对住宅区底层的视线遮蔽问题,同时避免了大面积的土方开挖,保护长江大堤的安全性。

地块北侧,东侧,西侧沿街架空层规划一层商业店铺。

将地形和建筑巧妙相结合,同时增加了建筑屋面绿化面积。

八、配套公建建筑设计

8.1北地块A区集中商业:

集中商业为地上四层综合性百货商业,一至三层为精品男女服饰,精品餐饮,男女生活会馆等商业业态,四层设婚宴广场和餐饮包间。

层面积为5150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20600平方米。

集中商业和沿人民路3层商业店铺在二,三层平面联通,集中商业和沿街店铺实现了商业动线互通。

地下一层设7000平方米的生活超市,超市通过人民路地下过街隧道和桥头公园地下停车场相联系。

超市进货区布置在北地块西南角,尽量减少送货车辆对商店建筑的影响。

超市层高5.4m,集中商业一层层高5.4m,2至4层层高4.8m。

商业建筑在形体设计上,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进行三维设计,强调建筑形体组合关系。

建筑色彩明快。

建筑形体利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体量的对比,使整个建筑形体均衡稳重;梭形的体型与矩形体型相对比,使建筑形体变化丰富。

设计中重点考虑了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面,屋面绿化与轻快的飘板相互穿插、叠加,使屋面起伏跌宕。

建筑表皮肌理采用彩色条纹作为表皮肌理母体,保证整个商业区建筑造型的完整性和标志性特色,建筑材料以真石漆喷涂为主,辅以玻璃和金属面板,以体现现代商业建筑多元化和体验式购物特点。

建筑临街面作了重点处理,满足城市景观的要求。

墙面预留大块面的广告位以适应商业的使用需求,烘托商业气氛。

8.2南地块12#商业公寓式写字楼:

商业公寓综合楼共10层,1至4层为商业用房,总建筑面积共10400平方米。

层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4层为公寓配套用房,5至10层为公寓用房。

共144间公寓套间。

公寓套型为一室户型和一室一厅户型。

公寓层平面设置通高内天井,解决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和采光问题。

商业功能区和公寓区域均设独立门厅和独立电梯厅,确保商业人流和公寓住宿人流互不交叉。

建筑造型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造型大气提炼,建筑细部丰富耐看,建筑色彩沉稳,建筑整体风格庄重大方。

建筑立面强调竖向线条的划分,立面横三段与纵三段按照完美比例分割,充满韵律感,沿人民路转角部分3层以上采用玻璃体量凸显出建筑虚实对比关系。

一层层高4.5m,二层至四层层高4.2m,五层至十层层高3.5m。

8.3北地块6#楼:

6#楼为6层板式内廊式办公楼,总建筑面积为3229平方米,其中1层含商业面积150平方米,社区文化活动用房410平方米,社区用房550平方米,代建2119平方米的迎江区政府管理活动用房。

建筑造型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与小区整体建筑风格协调一致。

8.4小区9班幼儿园

9班幼儿园位于南侧地块西南角。

幼儿园用地充足,室外活动空间充足,每个班均设有独立的户外活动场地(位于活动室南侧),功能设计紧凑,各部分联系紧密、便利而又互不交叉。

从幼儿心理特点考虑,着重室内外空间环境营造,将室外活动场地、门厅和内庭院三者有机的穿插起来,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同时又实现了人流的引导和分散。

每个班的活动室均朝南,阳光充足,通风良好。

幼儿园层高3.6m,局部层高4.2m。

建筑造型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局部采用造型尖塔,体现出幼儿园活泼的建筑性格。

建筑风格与小区整体建筑风格协调一致。

九、住宅建筑设计

本项目住宅类型包含商品住宅和廉租房,公租房,安置房,和还建房住宅类型。

各种房型套数面积标准:

廉租房200套(面积≤50㎡)、公租房200套(≤60㎡)。

无偿代建2000㎡的管理活动用房,无偿代建安置房总建筑面积≥8万㎡安置房(实建80554平方米),户型面积有60㎡、80㎡、100㎡、120㎡四种。

(其中以80㎡及以下户型建筑面积为主,比例不得低于拆迁安置房规划建筑面积的50%。

)b、人民路以南建还建房22592㎡居住套数为229套,其中建筑面积60㎡有17套、80㎡有58套、90㎡有17套、100㎡有58套、105㎡有8套、120㎡有48套、130㎡有23套。

9.1廉租房,公租房,安置房,和还建房住宅设计要点

房型设计理念:

房型经济紧凑,各个使用功能舒适合理。

•房型设计根据各个住宅类型面积标准,结合当地生活需求,对住宅房型进行设计。

•采用“四明”设计:

每户均保证明厨、明卫、明卧、明厅的四明格局。

•全部房型做到南北通风,保证所有户内房间实现自然采光通风并有效组织穿堂风的设计。

•层高为2.8m。

9.2商品住宅设计要点

房型设计理念:

住宅户型设计中,根据当地生活习惯,合理设计优化户型,具体根据住宅场地位置不同而每幢建筑均采用差异化设计,房型内部增加特色空间,让尽可能多的住宅具有良好的景观和朝向。

•南地块商品住宅设置家用中央空调设备平台和分体机外机机位,为业主提供空调设备的多样选择性。

•所有商品房住宅顶层设置跃层房型,客厅层高采用4.2m的层高设计,跃层上层布置活动室和带进入式更衣间的豪华大主卧。

同时顶层设置观景露台。

•部分房型设置独立式玄关,独立餐厅。

•卫生间采用干湿分离式布置方式。

•住宅电梯采用担架电梯,宽大电梯轿厢利于紧急情况救援与疏散。

•主卧设进入式更衣间。

•边套卧室采用八角形观景飘窗,造型典雅大气。

在保证节能的前提下,加大开窗面积,所有房间保证足够的窗地比。

•结合立面造型,预留空调外机位置。

全部雨水管,空调冷凝管采用暗装设置。

•层高为2.9m。

•住宅配备有24小时安保管理、值班室、信报柜、配电间等。

住宅底层都设有残疾人坡道。

邻近中央生态绿地的高层住宅底层架空,加强了中央生态绿地向组团的绿化渗透和可达性,以便组团内住户利用和享受公共休憩空间。

•充分考虑住宅的信息化、智能化,每户预留internet接口,并设置电脑控制的自动监控系统,从住宅单元门起,直至室内火灾、煤气报警系统,这些组成一个网络由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三表出户计费系统通过户内表具上的传感器将信息传送至物业管理部门,代替机械的三表出户,亦可使用小区内的一卡通,实现多种功能。

9.3住宅立面设计:

本项目住宅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造型大气提炼,建筑细部丰富耐看,建筑色彩沉稳,建筑整体风格庄重大方。

建筑立面强调竖向线条的划分,立面横三段与纵三段按照完美比例分割,充满韵律感,建筑造型典雅大方,通过对建筑细部细致入微的雕塑和材质的对比及颜色的恰当控制和运用,营造出优雅统一又温馨浪漫的社区氛围。

注重阳台和飘窗形式的处理,边套卧室采用八角形飘窗,极力创造典雅、怡人的居住形象,形成严谨、大方的氛围。

通过简洁、沉稳的色彩和不同材料的运用,达到清新、稳健的视觉形象。

材料搭配上,主体以大块面真石漆喷涂为主,通过局部石材加以点缀修饰,使形象更加高贵挺拔。

为保证整个住宅小区建筑立面统一整齐,廉租房,公租房,安置房,还建房和商品住宅全部采用相同的建筑造型风格和外墙面材料。

9.4住宅区服务配套公建设计

小区人民路主要步行入口采用“五星级会所大堂”入口。

入口会所建筑造型华丽大气,其中设置小区接待服务,安保等功能。

在小区入口两侧设有商业建筑。

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并丰富入口景观,为城市贡献多彩的夜景。

9.5生态住宅的设计技术

建筑绿色化,生态化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

——屋面太阳能集热板的设置与建筑设计一体化,收集到的能源主要用于集中热水供应,春夏季可以基本满足各户需求。

——墙体的外保温体系做法为在防水层与砌块之间采用矿棉保温板。

通过保温板、隔热玻璃的采用加强外墙保温,适应冬寒夏热的特点。

——降低建筑体型系数,减少住宅平面的凹凸,减少南向以外的凸窗、转角窗和大面积开窗,满足冬季保温要求,减少热损失,节约能源。

——住宅底层局部架空,可增加地面活动面积与绿化面积,减弱对风流的阻挡,利于形成群体环境的自然通风。

十、结构设计说明

10.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安庆市,由多栋多层商业、多栋高层住宅、三层幼儿园、一层地下车库等建筑组成。

10.2、设计依据:

1、遵循的设计规范和规定:

(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2)《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8)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9)《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2、自然条件:

基本风压:

多层及高度小于60m的高层建筑:

0.40KN/m2

高度大于等于60m的高层建筑:

0.45KN/m22

基本雪压:

0.35KN/m2

地震作用: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3、主要楼(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