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学院关于修订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937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金融学院关于修订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金融学院关于修订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金融学院关于修订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金融学院关于修订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金融学院关于修订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金融学院关于修订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docx

《广东金融学院关于修订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金融学院关于修订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金融学院关于修订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docx

广东金融学院关于修订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广东金融学院关于修订2008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迎接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机遇和挑战,落实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构建新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文件精神,考虑到07级本科人才方案已全面修订,并根据我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与实施管理办法》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的规定,学校经研究决定08级人才培养方案以2007级相应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基本沿用07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要求和框架结构,并对07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审校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完成08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教务处据此制定《广东金融学院关于修订08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结合当前的形势与我校的办学特点,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

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应主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大的学习主动权、选择权。

注重实施差别化、多样化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统一。

课程设置既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深度,课程的结构、目标、模块适应一部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又要注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课程类型、课程方向和课程群。

3、坚持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整体优化。

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基础和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综合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等要有合适的比例;课程内容不能交叉、重复。

4、坚持课程体系的前瞻性和终身教育理念。

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毕业三五年后的适用性,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1、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各学科专业的特点进一步调整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

2、结合学年学分制的实施特点和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尽量做到课程小型化、层次化,多开课、开小课,以利于学生选择。

可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要设置多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各专业要综合考虑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方案中需清楚注明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使实践教学环节有明显体现。

文科类课程要有社会实践内容,理工科类课程要注重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文科专业也要创造条件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实验教学应单独设置课程。

4、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对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学科社团、专业竞赛、学术研究、报告讲座等可设置一定数量的学分。

5、要利用交叉学科、新办专业创建的机会,进行学科专业课程的重组与构造,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多设置综合课程、新课程、新方向。

加强专业特色的研究和提炼,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努力打造特色专业。

经济学、英语、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等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有较大突破。

6、实验班应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综合人才的要求、趋势和特点,由托管系重新制定培养方案,摒除“拼盘式”的课程,以强化基础,全面发展,提高国际理解与国际交流能力为基准,并以统整的观点设置具有综合学科性质的跨领域课程,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7、严格课程管理,强化课程准入制度。

各专业的课程与全校性公共课程需分别经系教学工作指导小组与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认定审批后,方能进入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一经确定,课程不得随意调整。

8、使用新的课程编码规则。

08级本科专业设置的课程,使用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编码;课程编码规则和要求由教务处统一制定后公布;具体的课程编码事项可由各系教务干事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协助查询。

二、培养目标、规格、制度和模式

(一)培养目标

我校人才培养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总体趋势和基本要求,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对人才品格、素质和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满足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地方经济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又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成为“优品格、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或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了解学科与专业发展的趋势,具有宽厚的文化修养、优良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

(3)具备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4)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符合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并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制度

1、实行学年学分制。

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增加课程总量,理顺课程结构,增大课程的可组合性,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自由度;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课、选教师;实现学分制管理网络化,利用先进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08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为我校推行全面的学分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行导师制。

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就实行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包括学生选课、考研、科研、转专业等;建立“学习指导中心”,加强学生间的学习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感。

导师制办法另订。

3、为加强对课程修读的管理,拟依据办学成本,对学生选读的超过培养方案规定的选修课程的学分实行按学分收费的办法进行管理。

按学分收费的办法另订。

4、学制。

建议学制4年,学生可在4~6年完成学业。

5、学分。

文科课程总学分130~140,理工科课程总学分135~145,理论课程1学分为18学时;实践课程总学分为30学分,实践课程折半计算,其中含课外与创新学分为6学分。

合计学分为:

文科160~170,理科165~175。

(四)培养模式

1、跨学科、跨专业与分段培养模式。

前三学期按大类培养,修读综合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后五学期进行专业(方向)课程教育,学生可有一定比例的专业选择机会,并进入专业培养阶段。

具体模式由各系根据实际情况拟定。

2、辅修专业制。

学生除修读本专业外,可根据自身情况修读辅修专业。

各系应设置辅修专业教育课程,相应制定辅(副)修专业教学计划。

辅修专业制度应为我校实行第二专业或双学位制度打下良好基础。

3、联合、交换培养模式。

可采用与其它院校、系、专业进行联合培养的模式,整合课程,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实行开放办学与国际合作办学,与国内外高校实行联合、交换培养。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分类

课程按其教学内容分为综合教育课程(简称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教育课程(简称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程(简称专业课)、实验实践教育课程四大类,学分比例大致为3.4:

2.2:

4:

0.4;按其修读性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学分比例大致为6.5:

3.5。

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

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学分与周学时的对应计算必须科学、规范。

(二)课程结构内容

A、综合教育课程

它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公共必修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语文”、“军事”等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程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综合实践四类。

1、公共必修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精神,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程,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廉洁修身”等课程。

深化改革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实践教学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组织实施。

(2)大学计算机

从2007级开始,大学计算机课程真正实行个性化教学,全校范围内实行通过性考试,学生通过考试后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并直接进入下一阶段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直至修满规定的计算机课程学分为止。

具体方案实施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负责。

(3)大学英语

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行集体面授、学生网络学习、小组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行新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方案。

具体方案实施由外语系负责。

(4)大学体育

大学体育课程实行选项制,不再统一教学时间,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学分要求不变。

具体操作方案由体育教学部负责。

(5)军事

军事训练2周,军事理论课实行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组织通过性考试。

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大学生健康教育课采取集中安排、分散实施的办法,学生集中修读的这类课程学分计入必修课学分。

具体方案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学生工作处、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卫生所联合制定与实施。

2、公共选修课程:

公共选修课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教育四大类,学生应修读10学分公共选修课程,且原则上应在每一类中至少选修2个学分。

(1)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学分可计入公选课范围,修读文科类各系课程作人文社会类选修课处理;修读理工类各系课程作自然科学类选修课处理。

(2)艺术类选修课程应按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设置艺术类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

其中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程(简称美育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8门;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

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

学生至少应在艺术类限选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

(3)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在专家讲座(含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坛、时势与政策讲座)、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竞赛等各类活动中自主选择参与,获得学分归入综合实践类公选课。

综合实践类公选课学分认定方案由各系和有关单位制定。

B、学科基础教育课程

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原则上指按一级学科设置的平台课程,为本学科各专业必须修读的共同基础课,为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我校现有学科专业的特点,学科基础课分为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外国文学、工学、法学和理学(可分数学、应用心理学两类设置)等七大学科基础课程。

每大类课程由相关系部商定,并报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核确定。

C、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课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由各系承担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建设责任,一般从第四学期开始设置。

专业课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程按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以规范严谨、精炼优质为建设目标。

专业必修课程的比例大致为课程总学分的20%。

各专业修订培养方案时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内容特点,考虑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双语课程的建设力度,引进和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改革双语教学模式,鼓励集体面授、小组协作学习和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不仅要提高双语课程的比例,同时要提高教学质量。

金融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法律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约6门课程),其他专业应适当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各专业确定5门左右的核心课程,学校和系在师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和课程建设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

专业选修课程按专业方向课程或专业提高课程设置模块,应侧重知识的交叉跨度、强调专业前沿信息和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使学生形成不同的专业特长和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专业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不低于20%。

D、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既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还包括军训、创业活动、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

各系应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

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

1、综合实验课程

综合实验课程是指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而单独设置的课程。

其中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波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的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应占实验课程总数的80%以上。

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可单独设置实验实践教育课程,也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予以安排。

各专业一般一年应设置一门以上的综合实验课程。

2、实习与实训

各系应制定实习与实训方案,保证实习与实训时间,一般要求各专业应安排认知实习3周、专业实习3周、毕业实习8周时间。

3、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毕业环节的一次重要作业,是对学生一次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各系应安排8周时间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各系可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一个学期。

4、其他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军训(含军事理论课)、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

E、辅修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各专业同时修订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辅修专业所在系负责制定。

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应当包括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最低学分应当控制在30学分左右。

辅修专业课程方案附在各专业教学计划表后。

(三)课程学分与学期设置

⒈课堂教学

学分计算:

按标准学期(18周),每周上课1学时计1学分。

学分计算的最小单位为1。

课堂教学总学分(学时):

文科类专业为2448~2520学时,约合136~140学分;理工科为2538~2610学时,约合141~145学分。

其中:

必修课、选修课的比例为6.5∶3.5。

(1)必修课学时与学分为1746-1908学时,约合97~106学分。

其中:

公共课684学时约合38学分;

学科基础课504~576学时约合28~32学分;

专业课450~540学时约合25~30学分;

实验实践课108学时约6学分。

(2)选修课学时与学分为720学时,约合40学分。

其中:

专业选修课为540学时约合30学分;

公共选修课为180学时约合10学分。

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最小学分:

30分

(1)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按周计算学分,每周计0.5学分。

各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不少于24周,即应取得12学分(含军事理论课学分)。

其中:

军训2周,认知实习3周,专业实习3周,毕业实习8周,毕业论文(设计)8周。

(2)实验实践教育课程学分应不少于6学分。

(3)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学分不少于6学分。

(4)课外学分(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

6分。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将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具体操作办法另行安排。

根据以上安排,学生毕业总学分为:

文科160~170,理科165~175。

学期设置:

一学年为52周,其中放假12周,教学40周。

学校实行两学期制,上、下学期各为20周。

每学期安排的课堂教学总学分一般应控制在23~26学分,每名学生一学期原则上最多安排4门选修课程。

(四)课程规范

⒈各专业教学计划所列的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都要规范名称,明确归属,统一编码。

名称规范:

按教育部规定或社会约定俗成规范课程名称,内容相同的课程名称必须统一。

明确归属:

一门课程只能归属于一个教学单位,现行由两系(部)以上的教学单位开设的同一门课程,通过协商或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归属。

统一编码:

学校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均应编写课程代码,为保证课程代码的唯一性,适应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对于分学期开设的同一门课程,应设置不同的代码。

课程编码规则由学校制定,各系应严格按编码规则的要求,对本单位所属课程进行编码。

编码规则另订。

⒉课程所在教学部门负责该课程建设之全责。

包括选定或组织编写教学大纲、教材,建立题库,评阅试卷,确定教师(含兼职教师)任职资格,落实教学任务,规范教学要求,组织教研活动,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监控教学质量,组织教学评价等。

⒊建立课程介绍制度。

为了给学生选课提供规范、客观、公正的信息,要建立校、院(系)、部、任课教师三级课程介绍制度。

(1)由学校提供的资料有:

新生入学时应发放给学生的广东金融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本科学生课程修读办法、本科学生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本科学生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办法,公共选修课学分收费管理办法,广东金融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等。

新生应人手一册。

(2)由系、部提供的资料有:

全面介绍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各专业的选课流程图,流程图包括开课时间,先行后续,课程学分,课程关系等;系、部所开课程内容简介和教师简介等。

(3)任课教师每学期开课第一周内,向听课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进度,成绩考核办法,学分学时等。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

(1)培养目标;

(2)培养规格;

(3)学制(最低学分要求)与学位授予(授予学位要求);

(4)专业主干课程;

(5)学分要求与分布表;

(6)课程教学学分与学时分配表;

(7)实践教学环节一览表;

(8)指导性教学计划表;

(9)课程简介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另行编制)

(10)广东金融学院本科专业一览表;

(11)广东金融学院本科课程一览表。

各系应参照“关于修订08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对以上内容进行全面规范。

(二)人才培养方案体例(另行编制)

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程序要求和时间安排

(一)制定程序

各系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统一认识、调查研究、分块制定、综合平衡、专家论证、领导审批”的程序进行。

1、各系(部)应按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培养目标与规格、以及课程设置的具体规定,以系教学工作指导小组为依托,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和教师意见、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各类课程安排的初步意见。

2、综合教育课程由教务处在听取各系、部意见基础上统一确定;学科基础课程由教务处组织有关系协商确定;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安排由各系研究确定。

3、各系综合上述各类课程的安排,编制出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初稿,经教务处初审和综合平衡后,提交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主管院长审定,最后由院务会议讨论批准。

4、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不得随意变动。

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有关审批程序执行。

(二)时间安排

为做好08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特对本次修订工作的具体时间作如下安排:

1、教务处制定、下达《广东金融学院关于修订08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该项工作在08年3月初结束。

2、各系(部)应按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培养目标与规格、以及课程设置的具体规定,以系教学指导工作小组为依托,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和教师意见、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2008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题论证”,提出各类课程安排的初步意见。

其中综合教育课程由教务处在听取各系、部意见基础上统一确定;学科基础课程由教务处组织有关系协商确定;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安排由各系研究确定。

该项工作在08年5月底结束。

3、结合课程体系建设,规范08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课程名称与课程归属,并进行课程编号,录入广东金融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完善广东金融学院课程库。

该项工作在08年7月中旬结束。

4、编写08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的课程介绍。

课程简介包括:

课程代码、课程中英文名称、学分、总学时(注明实验学时)、课程类别、课程归属、课程简介、先修课程、课程教学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该项工作在8月底结束,并提交给教务处电子版。

5、教务处汇总各系提交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初审和综合平衡后,提交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主管院长审定。

该项工作在08年9月上旬结束。

6、编印成册。

该项工作在9月中旬结束。

7、9月下旬新生入校时,发放给08级学生。

广东金融学院教务处

二00八年一月五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