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总复习全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932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总复习全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一总复习全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一总复习全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一总复习全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一总复习全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总复习全科.docx

《高一总复习全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总复习全科.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总复习全科.docx

高一总复习全科

高一历史

重点: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

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

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

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

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

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

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

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

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

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分封制的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

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4、西周的宗法制

内容:

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

秦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

皇帝制度(表现)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能)

地方:

郡县制

郡县制实施的意义: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

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汉武帝时,重用尚书令、侍中等,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

②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③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分化事权):

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利,后又枢密使分割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三司掌管财政削弱相权;

④元朝:

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代:

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

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

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③宋代:

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

财政上,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④元代:

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意义:

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迹。

②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③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内阁制

目的:

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设立:

明成祖

影响: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加强了专制统治。

2、军机处设置时间:

雍正年间

作用:

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II.【要点归纳透析】

一、如何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作用:

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

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

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④两大矛盾:

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

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在中央集权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强化

⑤发展趋势:

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三:

①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②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

①秦形成确立:

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这成为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汉巩固:

西汉政治的重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隋唐完善: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④宋朝加强:

中央集中行政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于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发展:

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是实行行省制度,另外对边疆地区也加强了管辖。

⑥明清强化: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需要强权加以维持。

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归六部,集皇权、相权于一身。

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

生物必修一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R肽键:

—NH—CO—

NH2—C—COOH

H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

5、核酸种类DNA:

和RNA;基本组成元素:

C、H、O、N、P

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

核糖核苷酸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

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8、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

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

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

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

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

C、H、O、N(4种)

最基本元素:

C(1种)

主要元素:

C、H、O、N、P、S(6种)

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

自由水、结合水。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

水。

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

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

Mg2+

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17、细胞膜的成分:

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

具有选择透过性。

1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

核糖体、中心体;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叶绿体;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核糖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溶酶体;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2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

核膜、染色质和核仁。

细胞核的功能:

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2、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

主动运输

23、酶的化学本质:

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4、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25、ATP的名称是三磷酸腺苷,结构式是:

A—P~P~P。

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被称为能量“通货”。

26、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

ATP酶ADP+Pi+能量

27、动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作用呼吸;

植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8、叶片中的色素包括两类: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前者又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

,后者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以上四种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29、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因此蓝紫光和红光的光合效率较高。

30、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见必修一P103

31、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其氧原子来自于水。

32、在绿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作用是溶解色素,二氧化硅作用是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作用是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33、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是为了防止滤液细线上的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导致实验失败。

34、色素分离后的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上到下的顺序是: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35、光合作用包括两个阶段:

光反应和暗反应。

前者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后者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36、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37、有氧呼吸反应式:

见必修一P93

38、无氧呼吸的两个反应式:

见必修一P95,

39、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

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40、细胞分化的原因: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1、检测还原糖用斐林试剂,其由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组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使用时注意现配现用。

42、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和苏丹Ⅳ染液。

前者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后者染成红色。

43、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

使用时先加NaOH溶液,后加2~3滴CuSO4溶液。

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44、给染色体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

4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染色,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

46、原生质层包括:

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7、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48、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中,有关的细胞器包括: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49、氨基酸形成肽链,要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

50、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

5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膜。

52、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包括: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53、有氧呼吸中,葡萄糖是第一阶段参与反应的,水是第二阶段参与反应的,氧气是第三阶段参与反应的。

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

54、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55、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56、有丝分裂间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的合成。

56、有丝分裂分裂期各阶段特点:

前期的主要特点是:

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中期的主要特点是:

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末期的主要特点是:

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

57、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

兼性厌氧型

58、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可用澄清石灰水,也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CO2可使后者由蓝色变绿色再变黄色。

59、检测酒精的产生可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

在酸性条件下,该溶液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60、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61、植物细胞不同于动物细胞的结构,主要在于其有:

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62、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63、植物组织培养利用的原理是:

细胞全能性。

64、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

65、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

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

高一生物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

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

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

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

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

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

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

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

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

C、H、O、N、P、S

④基本元素:

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

(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

RNA

全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分布: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

染色剂:

甲基绿

吡罗红

链数:

双链

单链

碱基:

ATCG

AUCG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组成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

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

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

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

ATP

21、糖类:

①单糖:

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

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

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

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

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

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

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

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

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24、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

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

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

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

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

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