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89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docx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docx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一、前言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指为使患者快速康复,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亡风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ERAS理念在全球的应用已逐步拓展至骨科、心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等领域,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目前ERAS理念在国内尚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ERAS路径。

在此背景下,普通外科、麻醉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的专家结合文献及ERAS在国内开展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此共识,以进一步规范并促进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下ERAS理念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二、术前准备

 完善的术前准备可使患者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生理条件,包括术前宣教、营养筛查、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抗血栓治疗、个体化的血压和血糖控制及相应的管理方案等。

一)术前宣教

多数患者在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与焦虑情绪,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安全,害怕术中术后的疼痛及并发症,个别患者还会产生严重的紧张、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均会造成不良的应激反应,妨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的康复。

个体化的宣教是ERAS成功与否的独立预后因素[1],医护人员应在术前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围手术期治疗的相关知识及促进康复的各种建议,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以使患者理解与配合,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二)营养不良的筛查和治疗

营养不良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后因素[2],筛查与治疗营养不良是术前评估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快速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欧洲营养与代谢协会建议采用以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重度营养风险:

(1)6个月内体重下降10%~15%或更高;

(2)患者进食量低于推荐摄入量的60%,持续>10d;(3)体重指数<18.5kg/m2;(4)清蛋白<30g/L(无肝肾功能不全)。

术前营养支持的方式优先选择经口营养或肠内营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设定每日营养目标[3]。

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对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评分≥5分)进行术前营养支持,可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0%;对于此类患者推荐术前7~10d行肠内营养治疗;若仍无法满足基本营养需求(<推荐摄入量的60%),推荐术前7~10d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而在评分3~4分的患者中,术前营养支持并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或缩短住院时间[4]。

(三)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

长时间禁食使患者处于代谢的应激状态,可致胰岛素抵抗,不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建议无胃肠道动力障碍患者术前6h禁食固体饮食,术前2h禁食清流质。

若患者无糖尿病史,推荐手术2h前饮用400ml含12.5%碳水化合物的饮料,可减缓饥饿、口渴、焦虑情绪,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的发生率。

(四)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切口性质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通常不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多等;

(2)手术涉及重要器官,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等;(3)异物植入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留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存在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和污染手术(Ⅲ类切口)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已存在感染(Ⅳ类切口),术前即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结直肠手术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明显减少术后伤口感染的风险[5],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亦可使胸心外科、血管外科、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等患者获益[6]。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同时针对厌氧菌和需氧菌,并根据药物半衰期和手术时间及时补充。

若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时,术中应及时补充单次剂量抗菌药物。

(五)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恶性肿瘤、复杂性手术、化疗和长时间卧床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若无预防性抗血栓治疗,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可达30%,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近1%。

推荐中、高危患者(Caprini评分≥3分)手术前2~12h开始预防性抗血栓治疗,并持续用药至出院或术后14d。

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必要时应联合机械措施,如间歇性充气压缩泵或弹力袜等。

 三、呼吸系统管理及并发症防治

呼吸系统管理是ERAS的重要环节且贯穿围手术期全程。

有研究结果显示,37.8%的外科手术患者合并肺部并发症[7],对于高危患者积极进行干预有助于提高肺功能及对手术的耐受性,明显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一)术前肺功能评估

评估方法包括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气道炎症、吸烟指数、肺功能检查等。

术前肺功能评估可预测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有助于选择手术类型和手术范围。

必要时可行心肺运动试验,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同时可作为制定患者运动负荷量的依据。

(二)肺康复锻炼

术前在指导下戒烟(至少2周);戒烟4周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制定呼吸锻炼计划,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体位引流、胸背部拍击等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术后应鼓励并协助患者尽早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药物治疗

临床常用气道管理药物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和黏液溶解剂等,给药方式包括静脉、口服和雾化吸入等。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减轻气道炎症反应,对于围手术期气道应激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和肺功能下降的高危患者,如年龄>65岁、肥胖、有吸烟史、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推荐术前1周至术后3个月行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

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可有效降低迷走神经张力,缓解反应性高张高阻状态,预防支气管痉挛及其他围手术期气道并发症。

合并基础肺部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推荐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维持吸入至手术当日。

 四、麻醉管理的优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管理理念的更新,麻醉已不局限于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与保障患者术中的安全,其贯穿于术前准备、术中处理及术后康复等整个围手术期的诸多环节,在ERAS的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麻醉前评估和处理

麻醉的术前评估和处理主要包括5个方面。

1.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评估。

2.外科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预后因素:

年龄>56岁,男性,急诊手术,胸腔和腹腔内手术,需要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腹水,高血压,术前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等。

3.贫血:

贫血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需进行良好的术前评估与处理。

4.治疗的优化:

患者戒烟、戒酒,积极治疗合并症,力争达到最佳状态。

5.麻醉前用药:

术前加强与患者交流,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可使用短效抗焦虑与镇痛药物,老年患者应替换苯二氮类药物。

二)麻醉选择

1.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区域阻滞及两者的联合使用等均为ERAS理念下可选的麻醉方式,既能满足镇静、镇痛、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等基本要求,亦能有效减少手术应激,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2.麻醉药物:

尽可能使用短效药物。

常用药物如下:

(1)吸入全身麻醉药物:

七氟醚、地氟醚;

(2)静脉全身麻醉药物:

丙泊酚、依托咪酯。

老年患者尽可能避免使用咪达唑仑;(3)肌松药:

首选中效肌松药,如罗库溴铵、维库溴铵及顺阿曲库铵等,避免使用长效肌松药;(4)阿片类药物:

芬太尼、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等。

全身麻醉诱导可以应用短效药物,如丙泊酚、瑞芬太尼等。

为了使患者快速苏醒及恢复,麻醉维持阶段可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或辅以短效吸入麻醉剂。

近期研究结果表明,瑞芬太尼可降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脑缺血性损伤风险及心肌损伤风险[8-9]。

(三)麻醉管理

1.麻醉深度管理:

无论采用何种全身麻醉方法,均需达到适合的麻醉深度。

既要避免术中知晓,也要避免麻醉过深;既有利于快速苏醒,也有利于减少麻醉不良反应。

建议行麻醉深度监测。

(1)吸入麻醉:

维持吸入麻醉剂呼气末浓度0.7~1.3个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或脑电双频指数40~60;

(2)静脉麻醉:

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60;(3)老年患者避免长时间脑电双频指数<45。

2.呼吸管理:

控制吸入氧浓度至动脉氧分压与氧饱和度正常即可,尽可能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FiO2>80%)吸入;采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

3.肌松监测和术后残余肌松作用的预防:

(1)术中使用足量肌松药以确保外科术野的暴露,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

(2)腹腔镜手术建议采用深度肌松,以改善显露、降低人工气腹压力、减少并发症;(3)术中评估神经肌肉阻滞程度,推荐进行肌松监测,避免肌松药过量,并有助于指导气管拔管;(4)术毕可在机械通气的保护下等待肌松药作用的自然消失,也可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逆转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

无论采用何种策略,均需确认患者咽喉部保护性反射已经恢复且4个成串刺激比值>0.9时方可拔除气管导管。

4.术中保温:

术中监测体温,可采用预加温、提高手术室室温、使用液体加温装置、加温毯、暖风机等措施维持患者术中中心体温>36℃。

5.液体治疗:

液体治疗的目的是通过优化循环容量以改善组织灌注,应使患者的血容量和心血管功能相匹配,避免容量不足及容量过负荷。

(1)中小手术可遵循“标准方案”(生理需要量+术前液体丧失量+液体再分布量+麻醉后血管扩张)补充平衡晶体液,基础量为1~2ml•kg-1•h-1,按需给予1~2L的补充剂量;术中失血量可按1∶1补充晶体液、胶体液和(或)血制品;监测呼吸频率、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据此评估患者的容量状况及麻醉深度,评估容量和心血管功能的匹配程度。

(2)复杂性手术需要精准的补液方案,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策略,完善监测,避免血管外容量过负荷及组织水肿。

(3)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建立血流动力学监测(每搏输出量、心排血量、收缩压变异率、脉压变异率及每搏输出量变异率等)后,以1~2ml•kg-1•h-1平衡盐晶体液为基础,根据监测指标进行补液试验。

以每搏输出量为例,当每搏输出量下降时,给予200~250ml胶体液或平衡盐晶体液;若每搏输出量增加10%~15%或更高,继续补充200ml液体;如每搏输出量增加少于10%,停止补液试验,继续给予基础补液。

(4)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区域阻滞后血管扩张导致的低血压。

(5)现有证据表明,术中首选补充平衡盐晶体溶液。

6.血糖控制:

术中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接近正常(<10mmol/L),并注意避免低血糖。

7.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建议术中使用下肢加压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8.预防术后恶心呕吐:

患者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预后因素包括[10-11]:

女性、不吸烟、术后恶心呕吐或晕动症病史、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低、高度紧张焦虑、偏头痛;使用吸入麻醉药、使用氧化亚氮、使用阿片类药物、手术时间长、腹腔镜手术方式等。

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基础风险的推荐措施有:

应用局部麻醉,避免全身麻醉;避免使用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首选丙泊酚;适当水化;尽量限制使用阿片类药物等。

 五、疼痛治疗

 疼痛是患者术后主要的应激因素之一,可导致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或出院时间延迟,阻碍外科患者术后康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因此,疼痛治疗是ERAS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目标包括:

良好的镇痛效果;较小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维护良好的器官功能;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较高的性价比。

提倡建立由麻醉医师、外科医师、护理与药剂人员组成的术后急性疼痛管理团队,以提高术后疼痛治疗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一)原则及方法

1.预防性镇痛和多模式镇痛[12]:

预防性镇痛是通过对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全程的疼痛管理,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