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1757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docx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docx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

论述题

1试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答: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教育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因素分析表明,这一变革有其历史必然性。

首先,就官学衰败而言,其具体表现就是“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职掌文化教育的“官师”或投奔诸侯,或流落民间;官府之中的“书”、“器”随之也散落于诸侯和民问;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厌学、弃学。

这些表明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其衰落是必然的。

其次,就私学的兴起而言,其原因和条件是多方面的:

(1)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使“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的“官师”流落民间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士阶层,招收弟子,授徒讲学,成为私学的教师,同时官府的“书”、“器”也流散到民间,为私学的教学提供了所需的教材和教具。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是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社会变革使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争相养士用士,或委以重任,或给以优厚的待遇让其充当智囊,士人受到举世青睐。

于是社会上人人争相从学,使私学有了广泛的生源,极大地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人们逐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都按照自己的理想,积极创办学校,授徒讲学,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官学衰败、私学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总结借鉴的经验教训?

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的封建专制帝国。

为了巩固统一,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

其中文教政策主要有:

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代文教方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的三大建议,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为确保儒术“独尊”,采取了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视学制度等具体措施。

对上述秦代和汉代的文教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

但采取的手段和措施不同。

秦始皇实行的是极端残暴的高压政策。

汉武帝则是以疏导,劝诱为主。

结果秦始皇以法代教的政策搞以失败,汉武帝却取得了成功。

这表明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及时对文教政策进行了调整,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取得了成功。

3、阐述汉代太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答:

太学是汉代最主要的官学,其组织管理方面有许多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现具体阐述如下:

1.办学目标。

为朝廷培养各级官吏,并对教育起示范和导向作用。

2.教师的管理。

汉代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经教授。

此外,汉代太学博士还提供咨询,参与议政,或派遣巡访地方,这是旧时博士官制的延续。

博士的首席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首席博士由太常推举博士中德高望重者担任。

汉代对太学博士要求很高,选拔也很严格,如汉成帝时要求博士要“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所以,当时的博士均为精通儒经的权威学派的名儒。

并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

3.学生的管理。

太学生的来源,一是由太常直接选送,只要年满18岁,相貌举止端正,其余就由太常决定了。

二是由地方当局选送,则有学习态度、品德表现等具体标准的要求。

三是西汉末年以后,朝廷多次令官僚贵族子弟入太学读书,但他们因有依仗父辈作官的前程,故入学积极性普遍不高。

四是允许参加明经科考试落第者补为太学学生,这一作法为后代所效法。

4.教学管理。

汉代太学没有修业年限的规定,教学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和相互论辩。

博士有时也在大讲堂授课,称“大都授”。

太学注重考试,初是一年一考,通过者委以官职,此谓“学选”。

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

考试的办法谓之策试,类似今天的抽签考试。

策试由主试官根据经义拟出若干试题,量其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备选择。

凡由主试者选择题目令考生回答的称为对策;由考生抽取题目然后回答的称为射策。

策试合格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

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下次再考。

这种考试方法具有选拔贤才和督促学生学习的双重作用。

上述具体管理措施可以看出,汉代太学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对教师的选任和条件都有严格的要求,对学生的入学和入学后的待遇分别对待,才取了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了汉代太学教育的有效发展。

4试评述“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的影响。

答: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对教育管理有重要作用。

现在阐述如下:

1.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学校教育更加门庭冷落。

“九品中正制”后来演变为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挫伤,而门阀子弟则不屑于学习,这使得处于萧条状态的学校教育更加门庭冷落。

2.促进了选仕制度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本来是要按才能品选人物,在设立之初,除了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外,也的确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选举人才时品状并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的作用。

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对私学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很直接的、很明显的。

九品中正制在客观上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的兴盛。

所以说,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仕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探索过程。

九品中正制的发展必然给教育管理带来重大影响,使教育的宏观管理手段更具控制力。

5、隋唐官学是怎样进行管理的?

答:

隋代统治时间虽短暂,学校制度却颇有建树。

其管理已日臻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专门的学校管理机构和人员。

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为五学,属国子监管辖。

此外还设有律学,属大理寺管辖。

地方也设有州县学。

国子监内,下设几个部门有国子祭酒、国子司业等。

国子监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对培养统治人才的重视,学校管理走向专门化,以适应教育事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

2.严格规定各类官学的入学资格。

唐代的中央官学国子监下辖七学,这七学分别是: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和广文馆。

国子学和太学向来只接受高级官吏的子孙入学,而四门学在广文馆产生之前是除书、算、律三馆之外惟一允许庶人子入学的学校,等级特征没有国子学和太学那么强烈。

书学、算学和律学是属于专科性质的学校,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专科学校。

广文馆在国子监所辖七学当中是最为特殊的。

3.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

①教学计划。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是儒学经典。

律学是唐律,书学学字书,算学学算经。

广文馆就学进士科三场考试的帖经、杂文、时务策。

②考试制度。

有,旬试,月试,季试,岁试,通两经以上的名经或进士而想要出仕为官的学生就可以申请参见毕业试。

毕业考试合格者,名册由祭酒审阅后报送礼部,参加科举。

③统一教材。

各官学都以经名家编选,审定的书籍作为统一教材。

4.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唐代官学教师管理建立起选拔、任用、定品、给禄、考核、奖惩等相当完备的制度,使官学的管理日趋制度化、科学化。

5.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①将“束脩之礼”礼仪活动以明文形式规定下来,是学生受到崇儒尊师、登科从政的教育,从思想上受到一定的熏陶。

②给学生适当安排了假期,以保证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旬假,田假(农忙15天),授衣假(天寒了有15天准备冬衣的假期)。

③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公费待遇,并规定奖惩制度。

④中央官学建立了初步的学生守则以规范,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综上,唐代的管学发展管理已相当完善,促进了当时各级各类管学的充分发展。

6、试论述科举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答:

科举制是选士制度发展到高级程度的表现,它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主观随意性大、易营私舞弊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

科举面向全体士人公开招考,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

科举通过严格的考试,以统一的标准选拔人才。

尽管考试的内容、方法等也有一些弊端,但是它毕竟有力地保证了选拔的质量。

科举制的实行,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具体表现如下:

1,科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

学术文化的地位大大提高,因为它意味着锦绣前程。

所以连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也养成“敬惜字纸”的社会风尚。

科举制向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士人开放了入仕的门径,有效地笼络了广大知识分子,加强了统治基础;极大的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2,又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教学的直接目标就是为了通过科举。

科举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校就教什么。

科举怎样考,学生就怎样学,学校就怎样教,完全成为科举的应试教育。

造成学生学习的动机狭隘,知识和能力片面,思想僵化,不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

所以科举从一开始,就不断遭到批评,但科举毕竟从根本上适应封建时代的社会政治的需要,所以一直延续下来。

7、论述王安石主要的教育改革思想。

答:

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体现在他关于人才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一种系统论述上名主要有:

1.教之之道:

普遍设立学校,严选学官,对于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他提出了改革学校教育内容的“实用”原则: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今士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而凡是于国家政治没有实际用处的都一律要从学校教育内容中删除。

2.养之之道:

“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总的看来,王安石的“养之之道”,是一条以管理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措施,其基本思路就是从“制禄养廉”出发,在增加俸禄,保障生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防止放荡、侈糜的发生,在教育和制度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就要用刑罚制裁,以保证官吏在国家政治需要的轨道上正常的发展。

3.取之之道:

①把学校教育纳入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学校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

人才必须从学校教育中选拔,“先王之取人也,……必于庠序”。

进而建立严密的人才选拔制度和体系。

②基层推荐上级考察。

自上而下的推荐,回复先王的取士之道。

4.任之之道:

任官以才德为主,而不以出身资格任用。

即对工作没有绩效、不合格的人,即便没有犯错误,也要撤下来,而对有工作成绩,工作尽责尽职的人,要给予奖励和提拔,即使有错误也不要紧,不要求全责备。

总之,王安石从变法的政治需要出发,论述了人才陶冶对于政治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针对当时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等一系列问题上压抑、浪费、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才思想,提出了教、养、取、任的一系列具体原则和措施,既解决了人才的有效培养问题,又涉及到了人才的管理、选拔、使用的问题,成为他后来执政时进行教育和科举改革的基本蓝图和方案。

促进了宋代教育及其管理的发展。

8、试分析论述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共同之处和对教育管理发展的意义。

答: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③改革大学。

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

主要内容是:

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三次兴学有共同之处:

首先,三次兴学都是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其次,三次兴学都是重视人才的价值,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录用,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可以说,教育立国是北宋三次兴学的共同指导思想。

第三,三次兴学都旨在改变学校依附科举的弊病,强化学校的职能和地位。

第四,在改革科举方面,强调使科举制度能使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脱颖而出。

这三次改革运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确实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对后世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9、试论述元代书院官学化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答:

元代统治者一方面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人按民族(也是按接受统治的先后)分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给予不同的社会待遇。

另一方面,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特别是士大夫阶层,也要采取怀柔政策予以笼络。

到后来,面对先进的中原文化,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必然也会逐步被同化。

同时,元朝统治者发挥国家政权的优势和力量加强对书院的控制和管理,逐渐使书院官学化,这就是元朝书院官学化的原因。

元朝书院官学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和地方政府兴办书院,其实质就是官学。

2.掌握书院的领导权。

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

3.加强对书院经费的管理。

元代书院设郡守以控制书院的经费使用权。

4.加强对书院的招生,考试,学生出路的管理。

10试评述明清是如何对教师、学生和教学进行管理的。

答:

一,对教师的管理。

1.对教师的要求与监督。

要求教师做到言传身教,作学生的表率。

对教师进行严格的监督,对失职的进行惩处。

2.对教师的考核。

通过“学官考课法”和平时考核等进行考核。

3.教师薪俸。

有一定的薪俸以保障其生活。

二.学生的管理。

1.来源。

基本取消入学等级限制,大大扩展了学生的来源。

2.待遇和处路。

一是送朝廷考察授官;二是参加科举考试。

3.学规。

严厉的学规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三.教学管理。

1.课程管理。

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

此外,还有习字、习射等。

2.教学与考核制度。

创立监生历事之制。

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

实行“考课”制度。

11、晚清文教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对当时教育有何影响?

答:

晚清文教政策的内容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位根本,在此基础上学习西学中可以补中国之缺的,使其为我所用。

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

这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国情的主要体现,是绝对不能放弃和削弱的。

由此可见,张之洞强调中学为体,目的就是要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框架。

是不利于教育的革新和发展的。

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之用,决不能触犯中学为体。

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就是在坚持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某些社会管理制度措施,以为我所用。

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12、试论述洋务派和维新派为近代学制的建立作出的贡献。

答:

1.洋务派和维新派创建的各类新式学堂在实践上为近代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洋务派创建的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维新派创设的万木草堂,湖南事务堂等。

洋务派办的这些新式学堂打破了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出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

如严复、鲁迅、张伯苓等近代史上的巨匠,都是出自于这类学堂。

2.创办新式工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是不可缺少的,于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学校也是不可缺少的。

而与洋人打交道的基本前提是掌握外语,这样就迫切需要大批外事翻译人才。

于是,提倡留学教育,并拟定了新的教育体系,为清末建立近代学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13试论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及其影响。

答:

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后,于1912年2月发表了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他在批判封建主义教育宗旨的基础上,根据资产阶级的要求,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认为,实施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可以富国强兵,但也会造成“强欺弱,智欺愚”,“贫富悬绝”,甚至还会酿成“资本家与劳动家血战之惨剧”。

所以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军国民教育及实力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蔡元培所提倡的道德教育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这在当时,对于冲破封建传统道德的束缚,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但需要指出的是,蔡元培在提倡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博爱的新道德的同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道德,而是主张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主张人们对东西方优秀道德教育思想、理念的兼收并蓄。

正是基于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他适应了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旧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成为民国初年制定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指导方针,对于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4、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教育行政体制的日趋完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教育行政体制的日趋完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省教育厅的建立。

直到1917年9月,颁布《教育厅暂时条例》,各省始建独立的教育厅。

下设三科:

第一科主管会计、庶务、文牍、统计等事务,第二科主管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第三科主管专门教育和留学教育。

也可以只设两科,第三科的职能放在第二科。

规定各省设教育厅,设厅长1人,由大总统简任;厅下设3科,各置科长1人,省视学4-6人,科员3人。

2.县教育局的建立。

1923年颁布《县教育局规程》,正式实行县教育局建制,市乡由教育局酌划学区,每学区设教育委员1人,受局长指挥,办理本学区教育事务。

并规定县教育局设董事会,为教育立法机关。

董事会设董事5名,除县视学1人外,其余依据条件选举产生。

县教育局长督促指导属于该县的教育事宜,董事会为教育局的参议机构,其职能在于参议和筹集教育经费。

15、北洋政府时期,中小学是怎样管理的?

答:

1.课程结构变化。

小学取消修身课,增加公民、卫生课,将手工改为公用艺术,图画改为形象艺术;后又将初小的卫生、历史、公民、地理合为社会科,增加自然园艺科;将国文改为国语,体操改为体育。

许多中学还实行选科制和分学制的教学管理制度。

普通中学出现了综合性高中。

2.中学教育目标的调整及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得改革。

这样就在各个层次上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之需。

主要是中学教育目标的调整,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新学制颁布后,普通高中出现了综合性高中,教学管理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

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管理上,也从管制约束转入积极指导,将监学改为训育主任等。

1917年教育部采纳全国教育联合会的建议,规定中学得设第二部;新学制颁布后为兼顾升学和就业,发展学生的个性,许多学校还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这样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新学制颁布后,普通中学出现了综合高中,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在同一所学校内设置施教。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新学制颁布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一时成为热潮。

美国的教育和心理测量方法以及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20年代曾在许多学校实行过。

4.学生管理注重训导和推行学生自制。

在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潮下这一直是近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五四”以前,主要借鉴赫尔巴特教学方法,以后则主要引进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法。

学校推行学生自治,许多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会。

16、蔡元培是如何对北大进行改革的,这次改革对于就能带高等学校管理规范化有何作用?

答: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当时北大虽为全国最高学府,但问题很多。

蔡元培就任后,逐步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措施有:

(一)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他提出以“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办学方针。

为此,他一方面重视图书馆建设,广泛收集各学派文献资料,使北大图书馆藏书之丰在全国高校首屈一指。

另一方面就是网罗各方面人才来北大执教。

聘用教员的惟一标准就是学术造诣,其他如思想倾向、学术派别、年龄资历、个性特征等等都是次要的,甚至可以根本不顾。

反之,对于学术水平不够的,不论名望有多高,背景有多大,一律裁减。

经过蔡元培的努力,北大教师队伍焕然一新。

教师中,既有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也有实用主义者胡适,既有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的钱玄同、刘半农、鲁迅,也有反对革新的复古主义者黄侃、刘师培、辜鸿铭。

此外还有章士钊、李四光等各学科名流。

(二)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

蔡元培认为,学与术是相互关联而又有所区别的,学为理,术为用。

学与术的关系,从次序来看,术是第一性的,在应用中才能产生理论;从重要性看,则学更重要,理论高度不够,应用技术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

所以“学为基本,术为支干”。

按学科划分,文、理科是学,法、商、医、工、农皆属于术,教学的目的和方式各有不同。

一所高校既搞理论又搞应用是难以搞好的,他主张仿效德、法等国的制度。

为此,蔡元培进行了学科调整,将北大原有的文、理、法、商、工等多科,改为文、理、法三科。

、、1919年,又取消三科界限,在全校设立11个系,要求文理兼习,均实行选科制。

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类,课程量按单位计算,也就是学分。

考试制度也有变化,即只有学科的课程考试,而没有传统的班级课程考试。

学生可能提前毕业,也可以滞后毕业,大大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

另外,蔡元培还建立了旁听制度,课堂向社会开放。

规定必须用本国语言讲课,积极应用白话文教材。

将体育定为正式课程,每周3小时。

同时大力提倡美育,设美学课和美育室,蔡元培亲自讲课。

蔡元培的改革使北大的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成为许多高校改革的榜样,其许多改革的思想和措施被吸收到《国立大学条例》等新丁的法规当中,促进了高等学校管理的规范化。

17、试述大学院制的内容及其失败的原因。

答:

大学院制的内容:

1927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蔡元培等的建议,实行大学院制,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

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行政机构,受命于国民政府。

设置院长1人,负责全院事务,兼任国民政府委员。

设大学委员会为最高评议机关。

实行大学院制,要求划分大学区。

每一个大学区内设国立大学一所,设校长1人综理大学区的一切学术与教育行政事务。

设立研究院为学术研究机关,并担任“设计”事务,其办事机构有高教处,普教处,扩充教育处等。

大学院制失败的原因:

蔡元培创立大学院制度,目地是要变“教育官僚化”为“教育学术化”,但由于教育行政独立是不合实际的幻想,加上大学院要推行的是独立性的教育行政体制,与中国几千年实行的中央集权制相悖,与当时的政体不符,在实行中,学术化未见成效,而官僚化却难以铲除。

因此,这一制度受到人们的责难和非议,遇到强大的社会阻力,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实行一年多就被取消了,以失败而告终。

18、试论述国民政府对新学制进行修订的主要内容。

答:

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度1922年颁行的“六三三”学制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1928年5月,通过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

师范教育废止了6年制师范学校,取消师范专修科及讲习科的名目,添设了乡村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有3种:

高中师范科、师范学校、乡村师范学校。

职业教育从普通中学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分为初级职业学校和高级职业学校。

高等学校实行单科多院制,总之,这个学制系统和新学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某些方面作了变通。

2.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大学课程》,1931年公布《专科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法规,进一步规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