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氧气分子与原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55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二章氧气分子与原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一二章氧气分子与原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一二章氧气分子与原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一二章氧气分子与原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一二章氧气分子与原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二章氧气分子与原子.docx

《第一二章氧气分子与原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二章氧气分子与原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二章氧气分子与原子.docx

第一二章氧气分子与原子

绪言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重、难点

1.重点:

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转变是物理转变仍是化学转变。

3.疑点:

物理的转变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

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整体感知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对“什么是化学”,“为何要学化学”,“怎么学习化学”等问题作出了贴切的回答,借以引发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具有良好动机的学习开端。

(三)教学进程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腕,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

化学史、元素的发觉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教师设疑]: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讲解]:

以空气、水为例说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转变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转变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讲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实验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需学会观察实验的方式。

[教师活动]: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转变的实验,主要观察转变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1]:

水的沸腾、[实验2]:

胆矾的研碎、[实验3]:

镁带的燃烧、[实验4]:

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进程中边实验边讲解仪器的名称)

[学生活动]:

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板书]:

2.观察实验的方式:

转变前的颜色、气味、状态,转变时发生的主要现象(如发光、发烧等),转变后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

[提问]:

实验一、2有什么一路特征?

实验3、4有什么一路特征?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转变与化学转变的概念。

[板书]:

二.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

1.物理转变: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转变。

2.化学转变:

转变时生成其它物质的转变。

[讨论]:

这两种转变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板书]:

(1)特征:

转变是生成其他物质。

(2)现象:

发烧、发光、变色、发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3)与物理转变的联系。

(4)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转变:

a.镁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

镁和氧气———→氧化镁

b.加热碱式碳酸铜:

点燃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讲解]:

在化学转变进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这些现象常常能够帮忙咱们判断有无化学转变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转变是不是化学转变的按照。

[讨论]:

判断一个转变是化学转变仍是物理转变应依据什么?

[练习]:

口答讲义第5页习题一、2。

[讲解]:

通过四个实验.咱们明白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板书]:

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转变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转变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热稳固性、氧化性等。

[讨论]:

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转变?

哪些是化学转变?

哪些是物理性质?

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板书]:

四.为何要学习化学?

[学生活动]:

阅读讲义第3、4页内容,讨论:

为何要学习化学?

阅读讲义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

[板书]: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式(抓好预习、听讲、温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1.预习指导:

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

2.听讲:

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3.温习:

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扩展

区别一种转变是物理转变仍是化学转变,关键(依据)是看在转变中是不是生成了其他物质。

物理转变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而发生化学转变的特征是在转变中生成了其他物质。

四.布置作业

温习讲义1—4页,划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空气的成份(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空气的组成,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

2.难点:

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

3.疑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

4.解决办法:

(1)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空气成份的发觉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学生对空气及其成份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踊跃性。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试探、分析而得出结论。

(3)以投影或录象的形式讲述空气污染的严峻危害,介绍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或由学生搜集、讲述一些大气污染事件的报导,或组织学生对本地有关的企业所造成环境污染做一调查了解,以培育学生成立环境保护的常识。

(4)至于实验中为何以红磷做燃料,而不用碳、铁、硫等,待学习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会解决。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这一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章节,又是初中化学中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

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紧密、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熟悉规律,又能自但是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能够说本节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

为了分散重点,本节就可以够介绍几种元素的符号,如O(氧)、N(氮)等。

(三)教学进程

[温习提问]:

1.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转变的根本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B.有燃烧现象

C.放出大量的热D.生成白色的氧化镁粉末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

3.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小结]:

观察、描述燃烧现象的方式:

(1)光、焰、色;

(2)放出热量;

(3)生成物的色、味、态。

[提问引入]:

空气就在咱们周围,不过同窗们对它了解多少呢?

(提示:

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它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

[小结]: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提问这是空气的性质),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一路组成的。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

[讲解]:

在学习空气的组成之前咱们先来明确一个概念。

[板书]:

1.体积分数:

空气中各气体成份的体积占空气整体积的百分数。

[举例]:

以1L空气中含氧气算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讲解]:

下面继续看空气的组成。

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尽力咱们已经测定出空气的成份及其体积分数。

[教师活动]:

利用挂图介绍空气的发觉史,介绍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为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利用图片或录像来讲述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及杂质

%

78%

21%

%

%

%

[板书]:

 

[学生活动]:

打开讲义P7阅读[实验1-1]。

[板书]: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师活动]:

介绍实验装置及原理,演示[实验1—1],按以下三步演示:

1.实验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罩内,观察到木条燃烧的敞亮程度与在罩外空气中一样。

证明罩内气体为空气——空气的查验方式。

以水面为基准,将钟罩水面以上容积分为5等份。

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红磷燃烧现象的方式观察、描述燃烧现象,并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形,引导学生分析水面上升的原因,上升的水的体积约占罩内体积1/5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实验结束后,迅速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罩内,观察到木条熄灭——氮气的查验方式。

从而得出结论: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板书]: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1)发出白光;

(2)发出热量;

(3)生成大量的白烟。

点燃

2.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

三.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教师活动]:

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

利用投影或图片介绍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环保知识。

[学生活动]:

讲述有关大气污染的事件,讨论发生在身旁的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式。

阅读讲义第9页内容,划出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及来源。

[板书]:

1.空气的污染主要分为:

(1)粉尘:

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类矿尘、沙尘等。

(2)有害气体: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办法:

(四)总结、扩展

本节的重点是空气的成份,但应注意是依照体积分数计算,若是按质量分数计算,氧气、氮气各占空气的百分之多少呢?

(已知标准状况下,氧气、氮气、空气的密度依次是L、L、L)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燃料之所以选择红磷是因为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固体,而无气体生成,能使钟罩内压强减小。

四.布置作业

1.温习本节内容,划出记忆要点,预习第二节内容。

2.记住氧、氮的元素符号。

第二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课时)

一.教学知识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映与化合反映。

二.重、难、疑点

1.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映,氧化反映概念的成立。

2.难点:

化合反映与氧化反映的区别。

3.疑点:

氧化反映的概念中为何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何不提猛烈反映的“猛烈”两字。

4.解决办法

(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式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转变引导学生按如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归纳典型的氧化反映,并解释氧化反映概念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冲破难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了解氧气的用途。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氧化反映的概念,理解化合反映的概念的含义,会分辨并准确地域分它们。

(二)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是学生熟悉具体物质及其转变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动身,运用实验方式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熟悉规律。

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搜集预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蓄了感性材料。

为分解难点,本节能够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O2(氧气)、C(碳)、P(磷)、S(硫)、Fe(铁)、CO2(二氧化碳)、H2O(水)等。

(三)教学进程

[温习提问]:

1.空气含有哪些组分?

各占多少?

2.第一节习题第3题。

3.描述燃烧现象的程序。

[讲解]:

说明研究物质的方式:

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