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连墙施工方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449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2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连墙施工方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地连墙施工方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地连墙施工方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地连墙施工方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地连墙施工方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连墙施工方案doc.docx

《地连墙施工方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连墙施工方案doc.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连墙施工方案doc.docx

地连墙施工方案doc

1编制依据

(1)《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哈尔滨东站站车站结构第三册三号出入口结构施工图》;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6)《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

(7)《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46-2005);

(8)《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

(9)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部技术标准\法规文件等;

(10)现场勘察所掌握的情况和资料及我单位现有的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机械设备装备能力及我单位多年从事铁路、地铁、市政等工程所积累的施工经验。

2工程概况

2.1地理位置

哈尔滨东站站三号出入口位于哈尔滨广场下,主体结构北侧,三棵树客运站南侧,呈南北向,基坑保护等级为二级。

2.2三号出入口规模与支护形式

哈尔滨东站站附属结构出入口均为地下一层结构、开完深度为9~11米。

三号出入口为长条形通道,结构长度为34.04m,宽度为7m、9.9m,为现浇钢筋砼箱型结构。

结构高4.8m,底板埋置深度约为现地面以下10.10m。

三号出入口围护结构采用600mm厚地下连续墙(两侧)+两排φ800@550的咬合旋喷桩帷幕止水(端头)+钢管内支撑的支护体系,地连墙深度为23m,φ800深度23m采用三道钢支撑,地连墙采用C30砼,抗渗等级S8,钢支撑为φ609钢管撑,t=16mm。

2.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简况

2.3.1工程地质条件

哈东站站场地范围内主要为第四纪全新统堆积层,地处河谷漫滩及波状冲击平原,地层岩性为粉质粘土、砂类土,地面高程变化不大。

地貌单元属松花江漫滩。

区域地质构造较稳定。

所穿过的土层及土层特性详见2.1土层特性表

表2-1土层特性表

地层名称

成因类型

层号

地层成分

层底埋深(m)

层厚(m)

土层描述

人工填土层(Q4ml)

1

杂填土

0.7~3.0

1.8

含灰渣、砖头、碎石、粘性土等,部分地段含路面

全新统低-高漫滩冲积成因土层(Q42al)

河谷侵蚀

1

粉质粘土

3.0~10.1

1.1~3.07

黄褐-黑褐-灰褐色,可-流塑,中-高压缩性,含淤泥质土、云母、铁质结核,底部部分孔含砂夹层、粉土及淤泥质土。

2

粉细砂

11.0~14.5

3.07

灰-灰绿色,稍密,饱和,含粉土及粘性土夹层。

3

中粗砂

21.2~22.5

9.6~11.4

灰色,中密-密实,饱和,局部含砾、卵石、圆砾及粘性土夹层,部分地段有泥砂互层。

下更新统东深井组冰水堆积层(Q12dfgl)

侵蚀堆积

粉质粘土

22.0~22.4

9.3~11.5

褐色-灰绿色,软-硬塑,中-高压缩性,含砂夹层,个别钻孔含腐殖质及淤泥,呈灰褐色。

下更新统猞猁冰水堆积层(Q11shal)

1

中粗砂

23.4~29.3

3.3~5.1

黄灰,灰色-灰绿色,个别钻孔呈褐灰色、黄色,中密-密实,饱和,含粘性土夹层,个别钻孔含砾砂夹层。

2

粉质粘土夹中粗砂

30.0~30.4

1.2~3.4

灰绿色-灰色,个别孔呈灰褐色,流塑-硬塑,中-高压缩性,含细砂及中粗砂层和云母。

3

中粗砂

37.6~39.2

7.5~9.6

灰色-灰绿色,密实,饱和,局部含砾石、卵石、角砾及粘性土夹层。

2.3.2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的类型

车站地下水主要为潜水和承压水,承压水又分为第一层孔隙微承压水和第二层承压水。

潜水含水层主要有

1杂填土层,A1层粉质粘土层,A1T2淤泥质粉质粘土层构成,稳定水位埋深在地面下3.00m~3.60m,水位起伏基本和地形起伏基本一致,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下管线渗漏补给,亦和松花江、马家沟河水呈互补关系,以蒸发和侧向径流排泄为主,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在1.00m~2.00m左右。

孔隙微承压水含水层由A2层粉砂、A3层中砂、A3T2粉砂构成,相对隔水底板为

层粉质粘土,微承压含水层水头埋深在地面下4.0m~4.8m。

承压水含水层由

1层中砂、

2层粉质粘土、

3层中砂构成,相对隔水顶板为

层粉质粘土,相对隔水底板为11层强风化粉砂质泥岩,承压含水层水头埋深在地面下4.93m~5.95m,承压水头高度为16.6m—18.0m。

(2)环境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地下潜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在长期浸水作用下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深部承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在长期浸水作用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3工程材料

1、地下连续墙: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水下C30,抗渗等级为S6;

2、顶圈梁、压顶梁: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3、焊条:

Q235b钢、HPB235级钢筋采用E43XX型焊条,HRB335级钢筋采用E50XX型焊条;

4、钢筋:

φ-HPB235,Φ-HRB335;

5、型钢、钢板:

Q235B钢;

6、钢筋接驳器Φ25,技术标准见《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

主要材料见表3-1。

表3-1主要材料用量表

序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单位

1

混凝土

C30,S8

16440

m3

2

热轧钢管

φ32,t=3.25mm

4000

m

3

钢板

Q235钢,t=20mm

150

t

4

钢筋接驳器

Φ25,标准型

8104

5

钢筋

HPB235级,φ10

43

t

6

钢筋

HRB335级,Φ12

10

t

7

钢筋

HPB235级,φ14

12

t

8

钢筋

HRB335级,Φ16

870

t

9

钢筋

HRB335级,Φ20

59

t

10

钢筋

HRB335级,Φ25

1276

t

11

钢筋

HRB335级,Φ28

2300

t

12

测斜管

Φ70

760

m

13

钢筋计

Φ28

28

14

钢筋计

Φ25

28

4施工总体部署

4.1施工人员组织

 

图4-1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图

针对地下连续墙施工特点,项目经理部以项目经理为中心,工区内配备工区经理及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安全员等足够的技术力量,同时项目部内各部室、试验室、测量队进行配合,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进行全面管理,地下连续墙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具体见图4-1。

人员分工:

项目经理部负责就地连墙施工与业主、质检、设计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

工区经理:

对地下连续墙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全面负责。

质检员:

对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负责,负责日常施工报检、质检资料的填写等工作。

技术员:

负责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技术指导及技术交底等各种技术文件的下发。

施工员:

负责地下连续墙施工的正常进行,负责机械的调配,各工序间协调组织。

安全员:

负责日常的安全检查,及安全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材料员:

负责各种材料、小型材料的供给、保障等工作。

测量员:

负责地下连续墙分幅放线、标高测定及测量资料的整理等工作。

试验员:

负责材料送检,试块的制作,养护及试验材料的填写、收集等工作。

4.2施工组织安排

地下连续墙厚600mm,围护长度50.3m,C30S6水下砼总方量约为652m3,连续墙分段长度及幅数见表4-1“连续墙数量表”。

4-1地连墙数量统计表

参数

代号

幅宽

单重t

幅数

F3WE-1

6

21.8

1

F3WE-2

6

21.8

1

F3WE-3

6

23.7

1

F3WE-4

5

14.72

1

F3WE-5

5

14.72

1

F3WW-1

5

18.69

1

F3WW-2

5.9

16.89

1

F3WW-3

5.5

15.93

1

F3WW-4

5.5

15.93

1

F3WW-5

4.8

14.24

1

幅数合计

10

4.2.1施工场地安排

根据施工现场的条件、实际工程量、施工的难度以及业主的施工工期要求,在影响施工的各类管线改移施工及建筑物拆除完毕、具备连续作业的情况下,

地下墙工程拟投入1台成槽机、分2两个作业场区施工,结合交通导改安排如下:

成槽机首先施工北棵街以东哈东站站广场场地内包括临时封堵墙在内的30轴—42轴40幅地下连续墙。

施工完广场内的地连墙后,由西向东施工1轴—22轴内的70幅地连墙,待北棵街以东场地内的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并恢复路面交通后,封闭北棵街与桦树街十字交叉口处的施工场地,施工22轴—30轴间22幅地连墙。

施工用电由业主引至施工现场,配备两台315KVA变压器。

现场临时用电必须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46-2005)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布设,必须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一机、一箱、一闸、一漏的供电原则,主电缆采用120mm2五芯电缆详见《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线路布置详见附图施工场地平面布置图。

4.2.2计划工期安排

根据施工经验,按照一台成槽机平均每天完成1幅,每月完成30幅的计划安排地连墙施工,具体施工工期安排详见附表施工进度表。

4.3主要设备选型配置

表4-1主要设备配置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1

成槽机

BH12(意大利土力公司)

1

2

履带式吊车

QYU120

1

3

履带式吊车

QYU50

1

4

汽车吊

QY25-A

1

5

挖掘机

1

6

混凝土导管

φ250×33m

66

7

接头管

φ800

60

8

接头管起拔器

2

9

超声波测壁仪

DM-686-Ⅲ型

1

10

泥浆测试箱

KE-200

1

11

泥浆泵

3PN

4

12

电焊机

BX-300

10

13

钢筋弯曲机

GW50

1

14

钢筋切断机

GQ50

1

15

钢筋对焊机

UN-100

1

16

钢筋剥肋直螺纹滚丝机

GHB—40B

1

4.4劳动力配置

由于地下连续墙施工工期短,机械设备转移快等特殊性,因此地下连续墙需使用大量的劳动力。

在劳动力配置和管理方面,依据施工设备和施工流程进行定岗定员,配置熟练工人,人员配置情况如表4-2。

表4-2劳动力配置表

序号

类别

人数

工作内容

1

泥浆工

24

泥浆配制操作

2

吊车司机

8

机械操作

3

成槽机司机

2

机械操作

4

起重指挥

2

机械指挥

5

自卸翻斗车司机

4

机械操作

6

挖掘机司机

2

机械操作

7

电焊工

15

钢筋电焊操作

8

钢筋工

30

钢筋加工

9

修理、电工

2

机械维修、用电操作

10

保洁工

6

场地保洁、文明施工

11

其他辅工

21

其它配合工作

共计

116

5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案

5.1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案概述

连续墙开挖前先做导墙,导墙混凝土达到强度后进行成槽作业。

考虑到地连墙成墙垂直度及墙体变形的影响,为防止地连墙侵限,在导墙施工放线时,将导墙整体外移10cm,并将内外导墙的净距比地下连续墙厚度每侧加大3cm。

地下连续墙采用DH12设备成槽,按序号1、3、5,2、4、6顺序跳槽施工。

地下连续墙成槽时采用优质膨润土拌制泥浆护壁,泥浆拌制后储放24小时以上方可使用。

钢筋笼整体吊放,入槽后至混凝土浇筑时总停置时间不超过4小时。

钢筋笼纵向钢筋接长时采用对焊连接。

地下连续墙采用跳槽法施工,相邻槽段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以上方可进行开挖。

成槽后混凝土必须在24小时内浇筑完毕,避免槽壁暴露时间过长。

混凝土从底到顶一次浇筑完成,水下灌注混凝土强度提高一个等级。

连续墙接头采用接头管,在钢筋笼之前吊放。

接头管后空隙进行回填,防止浇筑混凝土时移位。

5.2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

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

测量放线→导墙施工→地下墙成槽→清基→钢筋笼吊放→浇注水下砼,施工流程示意见图5-1。

图5-1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流程图

5.3导墙施工

(1)导墙的作用

导墙起着锁口、成槽导向、储存泥浆稳定液、维护上部土体稳定、槽段分幅定位和承担临时施工荷载等作用,直接关系着连续墙顺利成槽和成槽的精度。

车站主体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导墙采用倒“L”形导墙,具体导墙型式见下图5-2。

导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2)施工工艺流程

平整场地—测量定位—挖槽—垫层混凝土—绑扎钢筋—立模板—混凝土浇注—养护—拆模加方木横支撑

(3)施工组织

本工程导墙分为33段,采取流水施工,每段导墙从开挖到混凝土浇注完成大约需要2天,全部导墙完成安排38个工日。

表5-1导墙主要施工机械配置表

序号

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1

挖掘机

0.4m3

1

2

液压镐

1

3

插入式振捣器

φ50

4

4

水泵

3

5

电焊机

BX-300

4

6

钢筋切断机

1

表5-2导墙施工劳动力配置表

工种

钢筋工

电焊工

机修工

电工

挖掘机司机

普工

测工

人数

10

6

1

1

2

20

4

(4)地基处理

为确保连续墙正常施工,导墙施工前必须对位于导墙或穿越导墙的可能有的障碍物及地下管线采用人工探槽处理,一旦发现存在对施工有影响的管线,上报至有关部门或进行改移或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对范围小深度浅的障碍物采用深导墙施工,对范围大深度深的障碍物采用三合土回填,然后再做深导墙。

三合土的配合比为水泥(P.O.42.5R):

粉煤灰:

黄砂=80kg:

230kg:

1600kg,水泥、粉煤灰及黄砂须拌和均匀,并按30cm分层洒水回填夯实,洒水控制在三合土湿润为宜。

(5)导墙施工

导墙沟采用0.4m3挖掘机开挖,人工修坡成型,严禁超挖,潜水泵抽排坑内积水后立模灌注砼成型,导墙基底设10cm厚C15砼垫层,导墙墙底必须落在垫层混凝土上。

灌注导墙混凝土必须对称浇注,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方可拆模。

拆模后在导墙顶铺设安全网片,保证施工安全。

拆模后及时加设两道10cm×10cm方木对口撑,支撑间距约2m,上下两道。

对口撑在槽段开挖时才拆除,确保导墙垂直精度。

导墙未达到设计强度前禁止重型设备接近,不准在导墙上进行钢筋笼的制作和吊放。

(6)导墙施工布置措施

a、导墙必须座于原状土上。

整个导墙分为多段施工,每段长度20m。

为防止施工机械荷载大造成导墙移位,导墙接缝采用错缝搭接,由预留的水平钢筋连接起来,使导墙成为一个整体,必要时设置临时支撑,挖槽前拆除。

b、考虑到连续墙成墙垂直度及墙体变形影响,内外导墙的净距比地下连续墙厚度加大6cm。

导墙内侧墙面应保持竖直,导墙轴线误差±10mm,内墙面垂直度控制在1/300H内,平整度在3mm内,顶面平整度5mm。

c、为确保结构净宽,连续墙轴线外移10cm。

导墙施工完成后,将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分幅号和标高标识在导墙上。

(7)如遇基础等障碍物导墙施工可按以下处理:

a、对障碍物处理深度小于2.0m,导墙可制成倒“L”形深导墙。

深导墙施工方法:

挖出障碍物的杂填物至基底或完全破除导墙范围内的基础砼块,将导墙的中心线引至槽底,在导墙背后用粘土分层回填密实,导墙采用拼装模板施工,并加密支撑设置,防止模板变形、位移。

b、对障碍物处理深度大于2.0m,可采取换土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再施工常规导墙。

地基加固视障碍物处理情况确定。

c、转角处导墙处理:

地下连续墙有转角型槽段,而成槽机抓斗宽度为2.8m,为解决槽段尺寸与抓斗宽度矛盾,考虑转角处导墙沿轴线方向外放尺寸(一般为20~30cm),并对转角型槽段尺寸作局部调整。

5.4泥浆工程

(1)泥浆配合比

根据本工程特点及地质条件,地连墙主要穿越杂填土层、粉砂层及中砂层和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地连墙在粉砂层中成槽难度较大,故护壁泥浆配比及制备主要针对砂性地层。

地连墙成槽施工采用优质泥浆护壁,泥浆采用膨润土,加入CMC增粘剂(羧甲基纳纤维素)、纯碱、镁铬木质磺酸钙等辅助材料组成,泥浆经验配比,泥浆性能指标见表5-3、表5-4。

表5-3泥浆经验配比

材料名称

膨润土(商品陶土)

外加剂(CMC)

纯碱(Na2CO3)

配合比

1000kg

80kg

0.3~0.5kg

3~5kg

表5-4泥浆性能指标

检测容器

监测指标

检测方法

漏斗黏度(S)

25~30

500cc/700cc漏斗黏度计

相对密度

1.06~1.08

泥浆比重秤

PH值

8~9

石蕊PH试纸

胶体率(%)

>99

1000cc量筒

失水量(cc/30min)

<10

泥浆滤过装置

泥皮厚(mm)

<1.5

泥浆滤过装置

泥浆配合比在施工中应根据材料的性能,土质情况实际予以调整。

(2)泥浆搅拌系统及拌制方法

泥浆采用卧式叶片搅拌机生产,叶片转速为300r/min,一次制浆约1m3,拌制时间为8min,每班生产能力为60m3,泥浆制作时应确保水压和水量。

泥浆搅拌作业棚的搭建要求与水泥库相同,严禁膨润土受潮,地面需填高,泥浆搅拌机作业区的净空需保证5m以上。

 泥浆搅拌直接影响泥浆的质量,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搅拌,即先配制1.5%CMC均匀溶液,静止5h,按配合比在1000L的搅拌桶内加入水、纯碱、膨润土,搅拌3min以后方能加入CMC溶液,继续搅拌数分钟,存放24h后方可使用。

(3)泥浆循环及处理系统

泥浆循环方式:

挖槽时采用正循环,清槽时采用反循环,见图5-3所示。

泥浆采用机械分离和自然重力沉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

换出来的泥浆在处理槽段内采用一台SZ2型震动筛处理,筛子分为两段,上段10目下段20目。

此外还有一台旋流器及排碴槽,一台回流泵,一台吸力泵等。

(4)泥浆管理

泥浆在成槽施工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污染而降低质量,为确保护壁效应及地连墙施工质量,应对每批新制作的泥浆及槽段内被置换后的泥浆进行测试,指标控制如下:

比重:

1.06~1.08;粘度:

25~30;失水量:

<10cc/min;

泥皮厚度:

<1.5;  PH值8~9。

(5)废浆处理

一般将严重水泥浸污及大比重泥浆即作废浆处理。

废浆处理方法:

采用全封闭式的车辆将废浆外运到指定地点,保证城市环境的清洁。

 

5.5连续墙成槽施工

(1)成槽施工过程控制

a、成槽时按槽段划分,采用分幅跳槽法进行施工,标准槽段(6.0m)采用“三抓法”开挖成槽,即每幅连续墙施工时,先抓两侧土体,后抓中间土体,如此反复开挖直至设计槽底标高为止。

转角处槽段按先短边后长边的原则开挖成型。

b、成槽时,泥浆应随着出土量的多少而补入,以保证泥浆液面在规定的高度,在抓斗掘进时,不宜补入泥浆,泥浆液面应高于地下水位0.5~2.0m,设备在工作前必须操平对中,准确无误。

c、成槽机掘进速度应控制在15m/h左右,成槽时不宜过快,以防槽壁失稳。

当挖至距槽底2~3m时,应用测绳测槽深,以防止超挖和欠挖。

对闭合幅段及连接幅段应进行接头处理,用刷壁器进行刷壁,刷壁往复次数应不少于10次。

d、成槽至设计底标高后,应先进行铲壁后扫孔,扫孔时抓斗每前后两次移开50cm左右,确保槽底沉碴厚度不大于10cm,误差控制在规范要求范围内。

扫孔结束后,用泵吸反循环法进行二次清孔。

e、清槽结束后,对孔底泥浆及槽深进行检测,如果测试指标及槽深达不到要求,必须再次进行清底置换,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如发现泥浆突然变稀、翻泡、大量流失或地面有下陷现象时,不准盲目掘进,待研究后再进行施工。

(2)成槽注意事项

a、开挖之前,成槽机下需垫20mm厚钢板,成槽机应以最大工作半径停机,严禁“一停三抓”,以减少开挖时导墙内外侧压力。

成槽机起重臂倾斜度控制在65°~75°之间,挖槽过程中起重臂只作回转动作不做俯仰动作。

技术人员要准确在导墙上标出开挖槽段尺寸,从而使钢筋笼和接头桩按设计位置准确沉放。

成槽机的主钢丝绳必须与槽段的中心重合。

b、成槽机必须轻提慢放,严格控制成槽速度。

开始开挖6-7m速度要缓慢,确保成槽垂直度,防止出现沿内或外侧开挖使连续墙偏移中心线。

开挖过程中,技术人员要随时观察斗臂所在的平面是否与槽段所在的平面垂直,定时观测斗臂左右偏移情况,时刻注意下沉过程中的速度是否均匀。

c、转角及接头处异型槽段,应严格按规定型式开挖。

不足两抓宽度的槽段,则采用交替互相搭接工艺直挖成槽施工。

挖槽施工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后,再继续施工。

d、成槽机筑坝位置应放宽,以减少泥浆面落差。

e、成槽过程中,大型机械设备不得在槽段边缘走动,以确保槽壁稳定。

f、挖槽时,不断向槽内注入新鲜泥浆,保持泥浆面始终高于地下水位0.5m以上。

随时检查泥浆质量,及时调整泥浆符合上述指标并满足特殊地层的要求。

g、雨天地下水位上升时,及时加大泥浆比重和粘度,雨量较大时暂停挖槽并封盖槽口。

h、施工中必须做好成槽记录,对地层土层分层进行详细记录。

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及时检查槽位、槽深、槽宽和垂直度,合格后方可进行清底

5.6清槽换浆

槽段开挖至设计标高并经检查合格后,即可进行清槽换浆工作。

(1)清槽

采用沉淀法清槽,在抓斗直接挖除槽底沉渣之后进行,以进一步清除抓斗未能挖除的细小土渣。

清槽采用Dg100空气升液器,由起重机悬吊入槽,空气压缩机输送压缩空气,以吸浆反循环法吸除沉积在槽底廓的土碴淤泥。

清槽开始时,起重机悬吊空气升液器入槽,首先悬吊空气升液器使其吸管距离槽底1~2m处进行试吸,以防止吸泥管的吸入口陷进土渣里堵塞吸泥管。

清底时,吸泥管要由浅入深,使空气升液器的喇叭口在槽段全长范围内离槽底0.5m处左右上下移动,吸除槽底部土渣淤泥。

(2)换浆

换浆是沉淀法清槽作业的延续,当空气升液器在槽底部往复移动不再吸出土渣,实测槽底沉碴厚度小于10cm时,即可停止移动空气升液器,开始置换槽底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泥浆。

清槽换浆是否合格,以取样试验为准,当槽内每递增5m深度所取泥浆及槽底处样点的泥浆采样数据都符合规定指标后,清底换浆才算合格。

此外还应保证清底换浆1小时后,槽底500mm高度内泥浆比重不大于1.15,槽底沉渣不超过100mm。

在清槽换浆全过程中,控制好吸浆量和补浆量的平衡,不能让泥浆溢出槽外或让浆面低于导墙顶面以下30cm。

5.7钢筋笼施工

(1)钢筋笼加工

钢筋笼采用现场制作加工,平台上整体施焊的施工方法。

并根据实测导墙标高来确定钢筋笼吊筋的长度,以保证结构和施工所需要的预埋件、插筋、保护铁块等位置。

表5-5钢筋制作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方法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