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说明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1423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地质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煤矿地质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煤矿地质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煤矿地质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煤矿地质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地质说明书.docx

《煤矿地质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地质说明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地质说明书.docx

煤矿地质说明书

XXX煤矿

 

地质说明书

 

编制人;杨正明

编制日期;2013年1月2日

一,概况

XXX县XXX煤业有限责任公司XXX煤矿位于川南古叙煤田XXX井田北中部,距XXX县城北东方向约60余公里,行政区划隶属XXX县太平镇所辖。

本区交通以公路为主,次为水路。

从XXX县城沿古(蔺)叙(永)公路(309省道)西行41公里至震东接大(方)纳(溪)公路(321国道),55公里至叙永,169公里至泸州接长江航运和隆(昌)泸(州)铁路;以XXX县城为中心,有公路通往各乡镇。

交通较为方便。

XXX煤矿原为小窑开采,原小窑主运输大巷布置在茅口灰岩中,主井口标高为359.366米,巷道方位175度左右,矿井开采范围走向长为2700米。

原小窑已做茅口运输大巷1500米左右,矿井开采范围走向长为2700米。

剩余工程量为1200米左右。

二、岩煤层特征

矿井主运输大巷布置在茅口灰岩中,矿井开采煤层为Y1Y2Y3Y4Y5Y6Y7Y8煤层,采区巷道顺煤层布置。

主运大巷与采区巷道用采区石门联通,需穿过煤层。

1、Y8煤层位于煤系底部,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

其下距茅口组灰岩0.40~8.80m,平均4.05m,一般3~5m。

煤厚0.21~2.09m,平均0.93m。

煤层结构简单,个别点含夹矸1层,夹矸厚0.02m,岩性为深灰色泥岩。

该煤层基本全区可采,煤厚有一定变化,属较稳定~稳定煤层。

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底板主要为高岭石粘土岩,富含黄铁矿。

煤层瓦斯低,不具有突出危险。

2、Y7煤层位于Y8煤层之上1.40~14.50m,平均5.63m,煤厚0.12~4.31m,平均1.94m,井田内大部可采,可采区内煤厚0.60~4.31m,平均1.96m。

煤层结构简单~复杂,一般含矸1~2层,单层矸石厚0.03~2.69m,一般<1m。

岩性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炭质泥岩,偶有粉砂岩。

煤层顶、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泥岩。

煤层瓦斯较高,具有突出危险。

3、Y6煤层位于Y7煤层之上1.80~9.70m,平均4.69m,一般3~5米,煤厚0.08~1.48m,平均0.67m。

井田内煤层局部可采,可采区煤厚0.60~1.64m,平均0.80m。

煤层结构简单,偶含夹矸1层,厚0.04~0.28m,为深灰色泥岩。

煤层厚度变化大,属极不稳定煤层,可采区内属不稳定煤层。

煤层瓦斯低不具突出危险。

4、Y5煤层位于Y4煤层之下1.80~6.30m,平均2.89m,煤厚0.35~1.59m,平均0.84m。

在井田内大部分可采,可采区内煤厚0.60~1.59m,平均0.90m。

煤层结构简单,偶含夹矸1~2层,夹矸单层厚0.04~0.30m,岩性为深灰色泥岩。

该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顶底板主要为砂质泥岩、泥岩。

该煤层瓦斯低,不具有突出危险。

5、Y4煤层位于煤系中部,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

其下距Y8煤层10.10~49.10m,平均22.58m。

煤厚1.3~2.0m,平均1.65m,全区可采。

由于受古河流冲刷,局部煤厚变薄。

该煤层厚度变化小,结构较简单,属较稳定~稳定煤层。

煤层顶板主要为细砂岩和粉砂岩,底板主要为砂质泥岩、泥岩。

该煤层为我矿主采煤层瓦斯高有突出性,吨煤瓦斯涌出量在20m3左右。

6、Y3煤层位于Y2煤层之下2.32~16.15m,平均9.235m,煤厚0.08~1.87m,平均0.92m。

在井田内大部分可采,可采区内煤厚平均0.90m。

煤层结构简单,偶含夹矸1~2层,夹矸单层厚0.06~0.40m,岩性为深灰色泥岩。

该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顶底板主要为砂质泥岩、灰色泥岩。

其中底板夹薄煤层1-3层,下部砂岩分布较广,有地段与Y5、C32煤层直接接触,含植物和少量动物化石。

该煤层瓦斯高有突出性。

7、Y5煤层位于Y3煤层之下9.69~17.01m,平均13.24m,煤厚0.21~0.72m,平均0.38m。

在井田内大部分不可采。

煤层结构多数简单,含少数夹矸1层,岩性为深灰色泥岩。

该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顶底板主要为砂质泥岩、灰色泥岩,含少量动植物化石。

该煤层不具有突出危险。

7、Y5煤层位于Y5煤层之下4.69~14.84m,平均10.06m,煤厚0~0.81m,平均0.51m。

在井田内大部分不可采。

煤层结构多数简单,含少数夹矸1-2层,岩性为深灰色泥岩。

该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顶底板主要为砂质泥岩、泥岩、泥质砂岩。

该煤层不具有突出危险。

三、地质构造

XXX煤矿位于的XXX井田,属XXX复式背斜北翼东段,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在井田北段,岩层总的走向为近S-N,倾向W。

岩层倾角10°~25°,井田南段岩层走向转为N15°E~N20°E,倾向NW,岩层倾角逐渐增至42°左右。

井田内未发现次级褶曲,但发现有断层30余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F20、F28、F7断层,现分述如下:

F20断层:

走向逆断层,东起向阳村P1m顶部浅灰色岩中,往西经陈家寨、铁索桥、抄手岩、高田坝、于金堂沟T1f2-1地层中消失,走向长9200多米,断层走向N52°~60°E,倾向北西,倾角50°~60°,断距40~180米,切割P1l-T1f2-1地层见破碎带宽数米~20米,断层面呈舒缓波状,挤压强烈,构造透镜体,片理发育。

该断层在本井田内出现于P1m灰岩地层中,对煤层无影响。

F28走向正断层,南起堰沟坎,经清静坪,消失于田坎头,全长1600米,走向N14~22°E,倾向NW,倾角62°~84°,断距20~33米,切割P2l、P2c、T1f1-1地层,有2个钻孔见该断层,破碎带7~8米,带中见棱角状及次棱角状角砾,铁质胶结,断面上见少许近水平擦痕,断层切割煤层,断缺Y3号煤层。

F7逆断层,出露在11~39钻孔附近,在地面走向不长,但隐伏较长,在11~39和2502孔得到控制,重复煤组地层约20米,走向N40E,倾向NW,倾角40°E,断距20米。

以上断层均处在煤系地层上部,对煤层开采影响均不大,开采时会遇一些小的断层,断距一般均不超过1.6米。

对生产影响不大。

四、水文地质

一)、概况

本井田位于XXX复式背斜北翼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东段。

地形南高北低。

最高为古儿石山,标高1122.5m;最低为赤水河XXX,标高310m。

由于含、隔水层相间产出,沟谷纵横切割,侵蚀、剥蚀、溶蚀作用并存,地形起伏较大,属构造侵蚀、剥蚀作用为主的中低山陡、斜坡地形,溶蚀地貌呈现出奇特的岩溶景观。

构成茅口、栖霞石灰岩溶蚀强烈的重要因素,是志留系地层的沟谷水,由南向北汇入栖霞灰岩底部,在水力冲刷、溶蚀作用下,加剧岩溶管道的发育,岩溶地下水集中泄出,成为河流的源头。

三叠系飞仙关组地层,受侵蚀、剥蚀成串珠状长梁山脊在次级水文地质单元中重要的地表水分水岭,又是沟谷的发源地。

(一)河流

区内河流属山溪小河。

河水主要受降水补给,动态变化较大,汛期暴雨后,河水猛涨数十倍、枯水期则涓涓细流。

河流流经石灰岩含水层时,泉水和岩溶管道流亦是补给水源之一。

现将井田内河流叙述如下:

1、赤水河:

发源于云南镇雄县,流经井田北东边缘,流距2500m,标高310~319m。

据1988年长期观测资料,较小流量为29.83m3/s,较大流量为349.57m3/s,平均流量139.10m3/s,动态变化系数为1.12。

水质类型HCO3~Ca.Mg,矿化度0.23g/L,于大铁槽附近流出井田。

2、天堂河:

发源于马跃水背斜(次级褶曲)。

流距2000m,标高380~470m。

据1985年长期观测资料,较小流量为0.97m3/s,较大流量为319.06m3/s(1985年6月28日),平均流量15.05m3/s,动态变化系数为1.329。

水质类型HCO3.SO4~Ca.Mg型水,矿化度0.22g/L,水温24℃,于九溪口汇入赤水河。

(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

区内地下水与地表水是互为补给,互促发育的关系。

即地表沟谷水补给地下水,使岩溶发育加剧,地下水排出后又补给地表迳流,促进河流的发育。

志留系地层沟谷水补给茅口、栖霞含水层,加剧岩溶和岩溶管道的发育。

岩溶地下水向河流排泄,为河水的补给水源,有的成为河流之源头。

二)、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

据本次勘查和以往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南西起于箭竹坪南北向分水岭,北东至赤水河最低侵蚀基准面,为背斜北翼东段的统一水文地质单元。

井田由北向南发育的赤水河、天堂河、将含、隔水层切割成河间地块。

河间地块中有相对独立的地表分水岭,含水层在水岭两侧分别有补给、迳流、排泄关系。

茅口、栖霞石灰岩接受降水和志留系地层沟谷水渗入溶斗、落水洞或形成暗河管道流河,向河谷迳流、排泄。

长兴灰岩补给条件较差,嘉陵江灰岩补给、排泄关系相似茅口、栖霞灰岩,皆以地表水迳流为主,地下水迳流次之。

浅部地下水受当地河谷侵蚀面影响,深部地下水受赤水河侵蚀面控制。

因此,井田内可划分1个半次级水文地质单元,其中赤水河排泄基面为半个次级水文地质单元。

次级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如下:

(一)赤水河单元,井田内为半个次级单元,流域面积约18km2,南西以水红坪、凤凰山(标高1225~1131.9m)一线的分水岭为界。

(二)天堂河次级单元,流域面积约5km2,北东边界水红坪、凤凰山分水岭,南西大猫猫洞、转龙台山(标高1200~1084.2m)一线分水岭为界。

上述水文地质次级单元的河流切割纵深,地表水迳流畅通,地下水以补给为主,地下水迳流距离短,水力坡度较大。

天堂河次级单元为完整水文单元,其南部补给栖霞灰岩的沟谷水量充足,地下水迳流量大,加剧了茅口、栖霞灰岩的岩溶和暗河管道流的发育,暗河进出口关系明显。

三)、含、隔水层特征

井田内出露最老地层为志留系韩家店组,其上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含隔水层相间产出,含、隔水层特征分述如下:

(一)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裂隙弱含水层

出露地层形成长梁山脊或平缓、斜坡地形。

据井田内地下水露头调查,流量不大,但较稳定。

最小流量为0.02L/s,最大流量为2.23L/s,一般流量0.10~1.50L/s。

裂隙发育,但规模较小,属裂隙下降泉水。

(二)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岩溶裂隙中等含水层

据水文地质测绘表明泉水动态受季节变化大,降雨季节流量较大,枯水季节流量变小,甚至干涸。

上部石灰岩泉井一般流量0.10~2.9L/s,最大流量为34.79L/s,多数为下降泉,局部有上升泉存在。

浅部岩溶裂隙发育,深部不发育。

该含水层含水性中等,属岩溶裂隙中等含水层。

(三)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岩溶强含水层

该含水层在井田内出露较广,以侵蚀为主的丘丛溶蚀地貌显著,并发育规模不大的溶槽、溶蚀洼地,被河流、溪沟切割常形成深涧峡谷。

据水文地质调绘,一般流量0.10~20.91L/s,泉水动态随季节性变化,如44号泉,据1984年7月至1985年9月长期观测,最小流量0.70L/s,最大流量为32.42L/s,平均流量4.67L/s,动态变化系数1.46。

钻孔揭露到溶蚀孔洞及裂隙时,冲洗液消耗量和水位变化大,但钻孔分布位置不同,其含水性也有差异。

如6-5号孔在井深33.65~127.00m,溶孔及裂隙发育,水位随钻深而变深,冲洗液全漏失;井深127.08~133.92m,水位已大于100m,观测消耗量由1.7m3/h增至3.92m3/h,因此,该孔井深127m以上导水性强。

该含水层属岩溶裂隙强含水层,但远离含煤岩系,下伏飞仙关组二段至四段为隔水层,对矿井无充水影响。

(四)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二至四段(T1f2~T1f4)隔水层,该隔水层在地貌多为浑圆状山丘,沿地层走向排列(俗称“二道梁”),裸露面积大,地表沟谷发育,排泄条件好。

浅部风化裂隙发育,发育深度60~100m。

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下水随季节性变化。

出露泉水一般流量0.08~0.25L/s。

由于粉砂岩及节理裂隙对地下水具一定储集性,在储集条件较好的地段,有发生涌水或承压水头高于孔口的现象,冲洗液消耗量和回次水位变化不大。

钻孔浅部裂隙发育,冲洗液消耗量较大,回次水位呈下降趋势。

5-5号孔在井深35.24~163.19m,遇3处裂隙,水位由23.00m降至34.51m;在井深183.02~200.99m涌水,水位升至28.94m。

对T1f4层位进行简易注水试验,单位流量为0.033L/s.m。

1-3号孔在井深129.18m进行简易注水试验,单位流量为0.469L/s.m。

17~40号孔在飞仙关组二段下亚段层位中井深382.62m遇斜交裂隙发生涌水,水位由12.65m升至孔口以上+8.81m,进行简易放水试验,单位流量为0.01882L/s.m。

综上所述,飞仙关组二段至四段地层浅部风化裂隙发育,地下水以泉或散流形式在沟谷泄出。

据钻孔涌水段放、注水试验,单位流量0.0188~0.033L/s.m,含水性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五)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一段(T1f1)

在区内呈串珠状长梁山脊,由南东向北西向展布,构成地表分水岭,按岩性及含水特征分为两个亚段:

1、上亚段(T1f1-2)岩溶裂隙含水层

出露地层多形成分水岭和陡坡地形,受降雨补给条件较差,由于上覆飞仙关组二段风化裂隙水渗入的补给,对石灰岩溶蚀的发育创造了条件。

据水文地质调绘泉水一般流量0.10~1.50L/s,由于含水层含水性的差异,泉水流量从上部到下部趋小。

中、上部为石灰岩、泥灰岩,浅部岩溶裂隙发育,含水性较强,动态变化较大;下部为钙质泥岩、泥灰岩,裂隙不发育,含水性较弱,泉流量一般0.10~0.20L/s,动态变化较稳定。

钻孔揭露浅部含水层溶蚀裂隙、裂隙发育,冲洗液消耗量大,甚至发生全漏失,回次水位突然下降,简易注水,单位流量达3.68L/s.m。

13-13号孔井深191.34~258.51m具涌水现象,地下水位67.58m(标高766.47m),经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09016L/s.m。

在补给、迳流带,地下水位分布标高717.85~873.61m,注水试验,单位流量0.019~0.0618L/s.m。

在河谷地带,地下水位在河床面上下,标高311.68~494.82m,注水试验,单位流量0.878~0.973L/s.m。

局部地段地下水的补给、储集条件较好,钻孔揭穿本层段,显不同程度的涌水。

综上所述,飞仙关组一段上亚段含水层的含水性与埋深关系密切,岩溶裂隙及裂隙发育程度虽随埋深减弱,其含水性也由浅至深减弱,为岩溶裂隙弱~中等含水层。

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水,矿化度0.47g/L,水温17℃。

2、下亚段(T1f1-1)相对隔水层

该层由西向东厚度有增大的趋势出露在反向坡上,补给条件差,浅部风化裂隙含水。

据水文地质调绘泉水一般流量0.10~0.45L/s,动态变化较大,干旱季节多数泉水流量变小甚至干涸。

该层上部40m左右泥灰岩,粉晶灰岩,厚度薄,层间裂隙相对发育,为地下水渗透创造了条件。

下部10m左右的钙质泥岩、粘土岩裂隙不发育,透水性也弱。

风化裂隙水渗入灰岩含水层,也产生溶蚀裂隙和局部地下水储集。

如7-32号孔在井深272.10m遇裂隙,消耗量全漏失,水位由31.81m降至100m以下。

赤水河次级单元地下水位标高683.28~1096.12m,据13-13号孔抽水试验,单位流量1.733×10-4L/s.m。

个别钻孔裂隙发育,单位流量达0.411L/s.m,含水层埋藏标高在650m以下的地下水储集带出现承压地下水,钻孔揭露此层,一般水位上升10~20。

综上所述,该含水层浅部裂隙发育,含水性弱,补给条件差,深部地下水虽有储集,导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

(六)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岩溶裂隙含水层

该层多呈条带状出露,常见悬崖峭壁。

补给条件差,灰岩抗风化力强,但在河流、沟谷切割及地形低洼地带,地表水较集中的汇入此层。

加剧对灰岩的溶蚀。

地表发育了溶洞,落水洞较发育。

该层另一种补给水源是上覆地层飞仙关组一段风化裂隙地下水的渗入补给。

据水文地质调绘,泉水一般流量为0.1107~14.615L/s。

该层浅部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受次级水文地质单元的控制。

在次级水文地质单元中地下水分别向分水岭两侧的河谷排泄。

钻孔揭露此带风化裂隙、溶蚀裂隙较发育,多漏失。

钻孔见裂隙率60~76%,注水试验,单位流量0.0108~1.421L/s.m,此带含水层吸水性较强。

在标高250m以上至次级水文地质单元河谷切割地带,属中深部地下水循环带,循环较缓,溶蚀裂隙发育减弱。

钻孔见裂隙率44%左右。

抽水单位流量0.000114~0.0004865L/s.m,含水性较弱。

水质类型为HCO3.SO4~Ca.K.Na型水,矿化度0.44~0.67g/L,水温一般17~19℃。

位于含水层相对标高247~509m以下为深部地下水储积带,含水层溶蚀裂隙、构造裂隙及钻孔见裂隙率<21%,地下水循环缓慢,储积局限。

钻孔揭露具涌水,水头高出孔口3.64~79.0m,水压面标高504.67~807.67m,单位涌水量0.074~0.3649L/s.m。

此类地下水是局部地下水富集,静储量卸压出现涌水现象,并非深部含水性强的反映。

综上所述,长兴组含水层属岩溶裂隙弱~中等含水层。

(七)二叠系龙潭组(P2l)隔水层

该层出露在缓坡,平台或倾斜槽谷地带,汇水条件较差。

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次为小煤窑采空塌陷带积蓄地下水。

据水文地质调查及动态观测,流量介于0.016~0.503L/s,最大流量1.885L/s,动态变化系数1:

22。

据生产井(老窑)调查,这些小煤窑(矿井)的矿坑水源通过巷道顶板砂岩和泥岩的裂缝以滴水或淋水的形式渗入巷道,或上部采空积水向下部渗流所致。

矿井以平硐开拓,采取自然排水,下山平巷道则用水泵排水。

各矿井的涌水量受降雨的影响,一般丰水期流量较枯水期流量大。

区内开采较深的煤矿是赤水河边的渡口煤厂(1302),标高331.61m,1987年长期观测流量0.1207~3.5079L/s,动态变化系数1:

3~1:

17。

细砂岩和粉砂岩在浅部风化裂缝发育较深,发育深度取决于河谷切割地形深度和侵蚀坡面的陡缓,陡坡地形一般风化裂缝发育深度为30~50m,缓坡及褶曲发育的地形,裂缝发育深50~80m。

如1-30号孔在井深64.16m细砂岩中裂缝冲洗液全漏失,回次水位由9.92m降至30.90m.煤系地层大多属塑性岩石,地下水经浅部风化裂隙缓慢渗透,通过褶曲和构造裂缝及破碎带可在深部构造裂缝中储集地下水。

或因裂缝不含水,在钻进时反吸冲洗液导致冲洗液全漏失,出现回次水位突降的现象。

如5-5号孔在井深609.86m粉砂岩中遇裂缝,回次水位由24.10m降至81.29m;据1-30、13-11号孔作简易注水试验,单位流量0.0941~0.9308L/s。

综上所述,龙潭煤组浅部风化裂缝发育,其补给条件有限,地下水渗透缓慢,深部虽有裂缝发育,但一般为弱含水或不含水,故本层应属弱含水~相对隔水层。

水质类型属SO4·HCO3~Ca·K+Na·Mg型水,矿化度0.56~1.42g/L。

(八)二叠系茅口、栖霞(P1m+q)岩溶强含水层

该层出露最低为赤水河XXX,标高315m,地貌以溶蚀、侵蚀为主,形成起伏不大的由西向东倾斜的峰丛岩溶地貌,峰间蝶形洼地中溶斗、落水洞等形态的岩溶发育,溶沟、溶槽、石芽等岩溶景观屡见不鲜。

与志留系地层接触处往往形成较大型的溶谷、溶崖,是地下暗河入口的发源地。

地下水主要是接受降水补给,溶斗、落水洞等岩溶,接受降水以垂直渗入补给地下水,并实现其延伸发育,暗河接受的补给水源是多方位的,其主要水源是暗河入口接受志留系地层的沟谷水补给,加剧灰岩的溶蚀和管道流岩溶的发育,岩溶地下水以岩溶泉和暗河出口形式排泄。

该层河间地块以上为暗河管道流强含水带,中深部含水中等,深部储积地下水含水较弱。

本含水层属岩溶裂隙强含水层。

(九)二叠系梁山组(P1l)与志留系韩家店组(S2h)相对隔水层

在井田东南部出露较广,地形坡度平缓,沟谷发育,据水文地质调查,泉水流量不大,一般流量0.05~0.37L/s,这些泉通过裂隙,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降雨季节的流量较干旱季节流量大,属浅部季节性风化裂隙水。

两组地层含水性弱,是茅口、栖霞组强含水层的托水层。

四)、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地下水动力特征

井田内石灰岩厚度大,出露广泛,是主要的含水层,其中对矿床充水有影响的长兴组、茅口、栖霞组石灰岩。

其岩溶溶蚀裂隙发育,含水丰富,赋水特征复杂,地下水补、迳、排关系复杂。

将茅口、栖霞灰岩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地下水动力特征叙述如下:

(一)岩性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可溶石灰岩中方解石含量比例大,白云石成分极少,甚至不含白云石。

据有关资料,灰岩的溶解度1~1.2g/L。

岩石中方解石成分越高溶解度则高,白云石及泥质含量高则溶解度低。

井田石灰岩中方解石含量一般超过70%,可溶性强。

裸露于地表的石灰岩,在以溶蚀为主的营力作用下,首先发育溶沟、溶槽、溶水洞等初型岩溶,接受降水补给。

地下水交替作用强,水中侵蚀性二氧化碳则加剧对石灰岩溶蚀,地下水垂直、水平循环运动具有大的冲刷,形成管道流。

茅口、栖霞灰岩之间虽有一层可溶性差的含泥灰岩,在地下水强力溶蚀、冲刷等作用下,暗河可从栖霞灰岩底部进口,穿越整个含水层从茅口顶部泄出。

(二)岩性组合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区内石灰岩含水层与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相间产出,这种岩性组合,在地形地貌上隔水层为含水层提供了地表水的补给条件,大量地表水由隔水层的坡、岭汇水至石灰岩地层,加剧了石灰岩的溶蚀和岩溶管道流的发育。

(三)石灰岩富水性及其分布的均匀性

1、富水性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变化

岩溶管道流为畅流型岩溶地下水,富水性具有补、排、渗三维概念。

管道流获得大量地表沟谷水和降水补给,地下水在不同形态、规模的岩溶管道中快速迳流,分别在水文地质单元侵蚀基面,以暗河出口、岩溶泉形式泄出。

补给面积和水量大,排泄水量亦大,如石亮河次级单元,穆家洞——黑洞暗河系统,补给水量467.347~3236.192L/s,排泄水量216.57~1344.44L/s。

各单元侵蚀基面以上大部分地下水已经排泄,另一部分地下水则缓慢垂直渗流,溶蚀扩大循环迳流。

受区域侵蚀基面的控制,地下水深循环时其富水性随含水层埋深而减弱。

据钻探资料,标高500m以上,地下水处于垂直渗流状态,抽水试验单位流量9.11×10-7~0.08358L/s.m,含水性相对较弱;标高350~500m,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1.4×10-5~0.649L/s.m,含水性增强;标高350m以下,地下水迳流更缓,虽呈储集承压水,但富水性弱,抽(扬)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2.375×10-4~0.08202L/s.m。

2、地下水力联系的差异

井田内暗河管道流沿层面迳流,与上层地下水联系小,切层发育的管道,凡流向此管道流的任何岩溶地下水,都要与其发生水力联系。

钻孔揭露的溶隙地下水,则视其溶隙发育程度和地下水渗流条件,溶隙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或联系差。

五)、断层含水性及其导水性

井田内切断茅口或煤系地层的断层,主要有F20、F28、F7。

据调查一般正断层含水较强,逆断层含水弱,对矿床充水有影响的断层及导水性叙述如下:

(一)地表断层

1、F28正断层

该断层带出露泉水流量2.63~3.60L/s。

11-36号孔在井深90.70~101.77m揭露此断层,断距35m,水位由93.62m升至86.70m,简易注水试验单位流量为1.42L/s.m。

该断层浅部含水性和导水性中等。

2、F20走向逆断层

该断层纵贯天堂河次级单元,北东起于石灰沟(标高1060m)茅口组地层中,往南西经陈家寨铁索桥(标高406m)抄手岩,在桐梓湾(标高725m)茅口灰岩始覆煤系底部,再向南西经高田坝切割煤系地层,于金塘沟飞仙关组二段下亚段地层中消失。

该断层由于断距大、延伸长,切割了长兴灰岩含水层和地表溪沟,浅部可能产生导水,含水性强,在深部含水性较弱。

五、对施工影响

施工中无遇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