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414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

《高中历史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

高中历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高二历史教案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

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

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学习方法点拨】

1.本课对德意志的宗教改革作了全面的叙述。

在学习时,首先要理解德意志首先发生宗教改革的原因。

2.对马丁·路德的宗教观点,要理解它与天主教的说教有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深化认识宗教改革的目的和实质。

3.对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影响,不仅要明确它对德意志的影响,还要理解它在整个宗教改革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

⑴根本原因:

①的局面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主要原因:

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神权统治和②。

⑶主观原因:

③立志宗教改革。

⑷直接原因:

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④。

2.发表: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⑤”。

3.影响:

揭开了欧洲⑥的序幕。

【拓展点拨】16世纪的德意志,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但是政治分裂和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及其经济掠夺,阻碍了德意志社会的发展。

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建立本民族的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尤其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经济,希望建立适应自身要求的教会。

为适应时代需要,马丁·路德以非凡勇气发表宗教改革宣言书“九十五条论纲”,揭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自我校对】①四分五裂;②经济掠夺;③马丁·路德;④赎罪券;⑤九十五条论纲;⑥宗教改革;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义

⑴理论基础:

“①”。

⑵坚持《②》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③的。

2.宗教仪式

⑴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④。

⑵⑤也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

⑴⑥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⑦并支配⑧。

⑵建立⑨的教会。

【拓展点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要从教义和教会组织两方面去认识,注意与天主教学说的比较,从而认识其本质所在。

同时注意体会路德的宗教思想充分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

【自我校对】①因信称义;②圣经;③平等;④宗教仪式;⑤神职人员;⑥国家权力;⑦教权;⑧教权;⑨本民族;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对德国

⑴引发了①领导的农民起义;掀起了反对②的风潮。

⑵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③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④的发展。

⑶1555年,确立“⑤”的原则,取得合法地位。

2.对欧洲:

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⑥开辟了道路。

3.实质:

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

【拓展点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一是宗教改革掀起了反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出现了1524-1526年由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二是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三是引发了新、旧教诸侯之间的多次战争,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了合法地位;四是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完全不同的基督教派----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

【自我校对】①闵采尔;②罗马教廷;③宗教改革;④民族语言;⑤教随国定;⑥宗教改革;

【合作探究重点难点】

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⑴天主教会不仅控制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大肆在德意志搜刮掠夺财富,这使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尖锐,引起各阶层的不满。

⑵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便于天主教会对德国的政治控制,使得天主教会在德国有很大的影响力。

2.可能性

⑴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特别是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自由发展工商业。

⑵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影响,立志进行宗教改革。

二、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1.否定了受罗马教廷控制的德意志地区天主教会存在的必要性。

2.否认了教皇的神权地位。

3.促进了本民族教会的建立。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给德国带来了哪些社会影响?

l.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引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3.引发了新、旧教诸侯之间的多次战争,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了合法地位。

4.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同的基督教派——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

四、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差异

(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不承认没有《圣经》根据的天主教传统教义——玛利亚、炼狱说,而天主教则主张玛利亚为天主教之母和炼狱之说;新教主张“因信称义”,信徒靠信仰与上帝直接交通,无须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张要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永无谬误,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保持原有的旧东西。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

①举行仪式时,新教教士在衣着装扮上不强调一律,比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带,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装(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装)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则要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②祈祷时,新教使用地方语言,而天主教则在长期内只能使用拉丁语言,现在偶尔也使用地方语言;③新教主张简化繁缛的宗教礼仪——7件圣事。

洗礼时,新教采用点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则采用注水式;④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5)在节日方面,新教只过圣诞节和复活节;而天主教则要过4大瞻礼——耶稣圣诞瞻礼、耶稣复活瞻礼、圣神降临瞻礼、圣母升天瞻礼。

(6)在教阶制方面,新教一般无教阶制,但少数派别如圣公会等保留有某些简化的教阶制;而天主教则有教阶,主要分三个等级:

教皇、主教和神父。

(7)在组织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教会中心,教会组织是分散的,各自为教;而天主教则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的领导。

(8)在教堂式样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样很一般化,内部装饰极为简单,台上只挂一个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罗马式或哥特式),内部布置得格外华丽和庄严,台上悬挂有圣母像,墙的两侧挂有耶稣受难像。

五、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1)经济因素:

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2)政治因素:

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现实因素:

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因素:

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

“赎罪券”的兜售

【课堂达标与检测】

1.右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

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 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意志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3.2019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5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4.下列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内容的是()

①只有内心虔诚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上帝拯救 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教权 ④简化基督教宗教仪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5.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

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

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

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材料二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

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材料一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材料二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

【课后作业】

1.马丁·路德说: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2.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

“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3.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主张()

A.对上帝的信仰才能使人得救

B.在教会的指导下阅读《圣经》

C.依靠个人的善行来赎罪

D.世俗政权服从天主教会

4.1555年,德意志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说明()

A.新教与旧教矛盾消除

B.路德教派获得了合法地位

C.路德教派取代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基督教在德意志的地位下降

5.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文章中,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特别受到诸侯的欣赏()

A.《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B.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C.减少教堂和修道院

D.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6.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免罪券

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

C.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财富

D.马丁路德收人文主义的影响

7.下列有关对“因信称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核心内容是“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B.主张通过阅读《圣经》,虔诚地信仰,直接与上帝沟通,获得拯救

C.《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D.主张通过教堂、宗教仪式由教士引导信仰上帝,从而获救

8.1525年7月,路德与一位曾经当过修女的姑娘喜结良缘。

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引起轩然大波。

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

路德的一位朋友也担心这一举动可能损害他的威信。

但是,路德就这样跨出了转向市民生活的第一步,不少宗教界人士随之纷纷仿效。

这不能说明()

A.路德主张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B.路德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识

C.宗教改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宗教改革后,宗教不复存在

9.读图回答

图一教皇出行图图二路德焚毁教皇令图三烧死“异端”

请回答:

()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图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有何影响?

 

(3)你如何看待图三的措施?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钱投入钱柜丁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

“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

‘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喊“罗马教廷该死!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达标与检测】

1.解析:

兜售赎罪券,引起了众多的反对,成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马丁·路德公开抨击,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答案:

D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便于罗马天主教皇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

答案:

C

3.解析: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依然显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物均以神为绝对权威。

“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说明马丁·路德仍从神学角度论证问题。

“人人都可以”体现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选C。

答案:

C

4.解析: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

结合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分析。

①是“因信称义”的基本含义,②③④都符合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答案:

C

5.解析:

本题考查路德改革的核心主张,“因信称义”的思想,使原来救赎中不可缺少的天主教会、教主、神甫都成了多余的东西。

根据题干要求,注意“实质意义”,只有A符合要求。

答案:

A

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1)问从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方面作答。

(2)、(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

(1)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

(2)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获得上帝的赦免。

天主教则主张靠教皇和圣礼等繁琐的宗教仪式才能升入天堂,即“因行称义”。

(3)德意志新、旧教诸侯发生多次战争后,于1555年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

【课后作业】答案

1.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中“无论什么人……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进行分析,可见路德是在否定教皇的地位,主张世俗的权力应当高于皇权。

2.答案A解析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材料所述体现了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的原则,这是马丁·路德的主张。

3.答案A解析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A是宗教改革家的主张,B、C、D均属于天主教的主张。

4.答案B解析“教随国定”的原则确立标志着路德派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

B项不仅是受到欣赏,而且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A、C、D三项是针对宗教内部的改革,对世俗封建主、诸侯影响不大,不会太多地引起他们的关注。

6.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关键词“直接原因”。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是在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愤怒的条件下发表的。

7.答案D解析宗教改革后,宗教的影响力下降,但并不是不存在。

8.答案D解析“因信称义”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直接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不需要借助教士,只要信仰虔诚,都可以获救。

9.答案:

⑴图一反映的是天主教的特殊地位和腐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天主教会采取应对措施,如烧死“异端”。

⑵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使人们认识到信仰问题不能靠武力解决。

⑶迫害“异端”的行为恢复了天主教会的部分势力;但信仰问题是不能靠武力解决的。

只有实行宗教宽容,才是解决宗教纷争的有效途径。

10.答案:

⑴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⑵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与掠夺,建立适应其发展需要的新教会。

⑶德国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锐,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各阶层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