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284 分析概括b.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0950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284 分析概括b.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284 分析概括b.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284 分析概括b.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284 分析概括b.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284 分析概括b.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284 分析概括b.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284 分析概括b.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284 分析概括b.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284 分析概括b.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284分析概括b

题组一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贾生传

侯方域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

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

师故儒者,喜绳墨。

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

师以弗类己,诮之。

贾生固谓:

“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

间读书为文词,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

“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

”却不就。

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

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

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

司氏者,睢阳巨族也。

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

群少皆醉卧,窘甚。

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

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

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轨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

已,买舟金陵,泛吴越。

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

“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①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

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②者欤?

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

呜乎!

彼终身守一,众矣。

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有删改)

[注] ①羊质:

典出扬雄《扬子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

②大人先生:

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以弗类己,诮之     诮:

担忧

B.陈腾凤来校士校:

考评

C.尽焚其素所读书素:

平时

D.卒轨于正轨:

遵循,依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诮”应解释为“责备”。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贾生“不羁”的一组是(  )

①学击剑鼓琴,嗜远游 ②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 ③更去与里中少年伍 ④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 ⑤贾生浩歌不辍 ⑥闭户揣摩十余年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⑥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可以使用排除法。

②句写贾生求取功名,⑥句写贾生在家潜心钻研学问,均不能表现贾生“不羁”。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才”是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漏”是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

这是我国最早的计时器。

C.“短褐”是唐装里的一种,原指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后来由此引申为地位卑下的人。

D.“居士”指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通过对服饰文化的了解,C项中的“短褐”不是唐装里的一种,而是汉服里的一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乡里的年轻人为伍。

B.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

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C.贾生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于是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的教导,潜心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D.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遵循当初老师的教导”错。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

(2)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

(3)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开宗,是河南商丘人。

贾生年轻时,行为豪放,不受拘束,十四岁跟从老师学习。

老师原本是个儒生,做事喜欢循规蹈矩。

贾生仰慕司马相如的为人,学习击剑弹琴,喜欢远游。

老师认为贾生不像自己,就责备他。

贾生就说:

“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

”当天就除去弟子籍,离开后与乡里的年轻人为伍。

闲暇时读书写文章,贾生请见当权之人,考秀才得了第一名;这时贾生才二十多岁,越发仗恃才学。

陈腾凤来考评儒士,关照郡县的太守,要让贾生供职县官。

贾生说:

“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

”推辞不去。

贾生和同郡的张渭等人仿效阮籍豪饮六十天,白天射箭,半夜击鼓。

根据宋代的风俗,元宵节要挂上灯笼纵情喝酒。

贾生带领他的一群人,急速行进一百多里,半夜三更到达睢阳。

有个姓司的人,是睢阳的大族。

他准备了一个银瓢,里面可盛几斗酒,约定能将银瓢里的酒喝完的人可以将银瓢拿走。

许多年轻人都喝醉了躺在地上,窘态百出。

贾生忽然大喝着踏上台阶,拿起银瓢将酒喝干净,就将银瓢扔给仆人拿了就走,连自己的姓名也没有留下,在座的宾客惊讶地散去了。

过了很久,贾生越发贫困,盛夏之时,穿的粗布短衣都不完整,路过集市,儿童跟在后面嘲笑他,贾生却不停地放声歌唱。

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

孙传庭为贾生筹措钱财,帮他恢复了农田屋舍。

贾生总共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考中,于是大彻大悟,把平时所读的书都烧掉,闭门思索了十余年,研习有德行学问的前辈老师的学问十多年,最后闭目而坐深入思考,又与侯方域、徐作肃来回辩论几十年,最终遵循正道,天下之人称赞他是纯粹的儒者。

贾生年老之后,越发追忆年轻时游历京洛的过程,汇集所见所闻,创作了《帝都》《君德》《相术》三篇文章。

随后,雇船到金陵,游于吴越一带。

贾生与侯方镇、侯方域结为不拘形迹的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说:

“从我的角度来观察贾生,是所说的‘羊质善变’,但每次变化必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呢?

还是与社会若即若离,轻蔑世事,是人们所称的‘大人先生’呢?

贾生年轻时像邯郸的侠客,后来却成为学识渊博超群出众的人才。

唉!

世上那些终身拘于一隅、不知变通的人是很多的。

假如不是那些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又怎么能了解贾生呢?

二、[2015·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虞集,字伯生。

父汲,娶杨氏。

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

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

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

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

“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

”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

“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

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

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

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

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

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

“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

”祖常犹未以为然。

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6.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答案 C

解析 正确标点:

“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另,A、B句正确标点:

“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2个。

文中的“乙亥”是指“乙亥月”,也就是农历的十二月。

B.文中的“博士”在中国古代指精通某一门学问或传授经学的官名。

C.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与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D.“学者”有多种含义,可以指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究并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文中就是这个意思。

答案 D

解析 文中的意思是指“求学的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祸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弘才博识,深受重用。

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

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答案 A

解析 从原文看,虞集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诸生等候虞集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2)当时世家子孙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很多[或“当时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世家子孙很多”],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

参考译文

虞集,字伯生。

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

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

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

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

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

“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

”最终开除了刘生。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

“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

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

”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

不久赵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

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

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

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

没有奏效后,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

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

光人龚伯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

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

“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

”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

马祖常邀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题组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也是水湄

张晓风(台湾)

(1)那条长几就摆在廊上。

(2)廊在卧室之外,负责数点着有一阵没一阵的晚风。

(3)那是四月初次燥热起来的一个晚上,我不安地坐在廊上,十分不甘心那热,仿佛想生气,只觉得越来越不负责,就那么风风雨雨闹了一阵,东渲西染地抹了几许颜色,就打算草草了事收场了。

(4)这种闷气,我不知道找谁去发作。

(5)丈夫和孩子都睡了,碗筷睡了,家具睡了,满墙的书睡了,好像大家都认了命,只有我醒着,我不认,我还是不同意。

春天不该收场的。

可是我又为我的既不能同意又不能不同意而懊丧。

(6)我坐在深褐色的条几上,几在廊上,廊在公寓的顶楼,楼在新生南路的巷子里。

似乎每件事都被什么阴谋规规矩矩地安排好了,可是我清楚知道,我并不在那条几上,正如我规规矩矩背好的身份证上长达十几个字的统一编号,背自己的邻里地址和电话,在从小到大的无数表格上填自己的身高、体重、履历、年龄、籍贯和家庭。

(7)可是,我一直知道,我不在那里头,我是寄身在浪头中的一片空白,在一瞬眼中消失,但我不是那浪,我是那白,我是纵身浪中而不属于浪的白。

(8)也许所有的女人全是这样的,像故事里的七仙女或者田螺精,守住一个男人,生儿育女,执一柄扫把日复一日地扫那四十二坪地(算来一年竟可以扫五里地),像吴刚或薛西佛那样擦抹永远擦不完的灰尘,煮那像“宗教”也像“道统”不得绝祠的三餐。

可是,所有的女人仍然有一件羽衣,锁在箱底。

她并不要羽化而去,相信自己曾是有羽的,那就够了。

(9)如此,那夜,我就坐在几上而又不在几上,兀自怔怔地发呆。

(10)报纸和茶绕着我的膝成半圆形,那报纸因为刚分了类,看来竟像一垛垛的砌砖,我恍惚成了俯身城墙凭高而望的人,柬埔寨在下,越南在下,孟加拉在下,乌干达在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土在下……

(11)夜忽然凉了,我起身去寻找披肩把自己裹住。

(12)一钵青藤在廊角执意地绿着,我大部分的时间都不肯好好看它,我一直搞不清楚,它到底是委屈的还是悲壮的。

(13)我决定还要坐下去。

(14)是为了跟夜僵持?

跟风僵持?

抑是跟不明不白就要消失了的暮春僵持?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不要去睡,而且,既不举杯,也不邀月,不跟山对弈,不跟水把臂,只想那样半认真半不认真地坐着,只想感觉到山在,水在,鸟在,林在,就好了,只想让冥漠大化万里江山知道有个我在就好了。

(15)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

而四层高的公寓下是连云公园,园中有你纠我缠的榕树,榕树正在涨潮,我被举在绿色的柔波上,听绿波绿涛拍舷的声音。

(16)于是,渐渐地,我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的潺缓的声音,真的,你不必告诉我那是巷子外面新生南路上的隆隆车声,车子何尝不可以“车如流水”呢?

一切的音乐岂不是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吗?

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难道是不可能的吗?

(17)何况,新生南路的前身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柳枝曾在这里垂烟,杜鹃花曾把它开成一条“丝路”,五彩的丝,而我们房子的地基便掘在当年的稻香里。

(18)我固执地相信,那古老的水声仍在,而我,是泊船水湄的舟子。

(19)新生南路,车或南,车或北,轮辙不管是回家,或是出发,深夜行车不论是为名是为利,那也算得是一种足音了。

其中某个车子里的某一把青蔬,明天会在某家的餐桌上出现,某个车子里的鸡蛋又会在某个孩子的便当里躺着,某个车中的夜归人明天会写一首诗,让我们流泪,人间的扯牵是如此庸俗而又如此深情,我要好好地听听这种水声。

(20)如果照古文学学者的意思,“湄”字就是“水草交”的意思,是水跟岸之间的亦水亦岸亦草的地方,是那一注横如眼波的水上浅浅青青温温柔柔如一带眉毛的地方。

这个字太秀丽,我有时简直不敢轻易出口。

(21)今夜,新生南路仍是圳水,今夜,我是泊舟水湄的舟子。

(22)忽然,我安下心平下气来,春仍在,虽然已是阴历三月的最后一夜了。

正如题诗在壁,壁坏诗消,但其实诗仍在,壁仍在,因为泥仍在,曾经存在过的便不会消失。

春天不曾匿迹,它只是更强烈地投身入夏,原来夏竟是更朴实更浑茂的春。

正如雨是更细心更舍己的液态的云。

(23)今夜,系舟水湄,我发现,只要有一点情意,我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声,把公寓爱成山色的。

(24)就如此,今夜,我将系舟在也是水湄的地方。

10.联系上下文,理解第(5)段中作者感到“懊丧”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懊丧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伤春早逝,一方面是因女人无休止的家务琐事而烦恼,急切寻求解脱而不得。

11.理解第(8)段中“可是,所有的女人仍然有一件羽衣,锁在箱底。

她并不要羽化而去,相信自己曾是有羽的,那就够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希望和梦想比作“羽衣”,将琐碎的日常生活比作“箱子”,这羽衣象征了女人对美好生活的幻想。

繁琐劳累的生活让女人们往往忘记了曾经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向往。

对女人们来说其实她不想抛弃现在的生活,只要偶尔打开心扉还能拥有这个幻想就已经足够了,表明一个人只要希望和梦想还在,生活就会有诗意。

12.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22)段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上,作者悟到春不曾匿迹,夏是春的延续。

任何东西只要存在过就不会真正消失,会以其他形式继续,因此不必为了失去而懊丧。

结构上,这一段与前文伤春早逝的内容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3.题目“也是水湄”富含深意,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也是水湄”的含义是“也在水边”。

因为“新生南路的前身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因而她想象自己也在水边。

作者借此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只要心中抱有对美好的向往与热爱,平庸的生活也可以充满诗情画意。

题目有一种诗意之美,与作者所要表达的“诗意地生活”这一主旨一致。

题组三 语言文字运用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②元末农民起义以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了许多与发展生产________的政策。

③现在人们衣食住行处处离不开网络,互联网跟我们的生活真是________啊!

A.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休戚与共

B.休戚与共 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C.休戚与共 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

D.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 休戚与共

答案 C

解析 休戚与共: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休戚相关:

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息息相关:

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休戚相关”重在忧喜祸福的相互关联;“休戚与共”重在忧喜祸福共同承受;“息息相关”侧重个体和整体的关系。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截至2014年底,云南省已经建成42万个“爱心水窖”,解决和改善了82.8万山区半山区农村人口的用水困难和63.6万亩耕地补充灌溉问题。

B.恢复国庆节长假的受益面几乎是中国全社会,它能给民众带来一份“惊喜”,而这样的“惊喜”对中国今日恰逢其时。

C.据了解,本届国际音乐节将以展现瓦格纳、威尔第等五位不同时期作曲大师的艺术成就当作主题,给广大音乐爱好者奉上一场精彩的演出。

D.此前镇往往只能改为“街道”,但“街道”只是一个派出机构,很多经济强镇有几百平方公里,人口也非常多,“街道”显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