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孝篇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8093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孝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语》孝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语》孝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论语》孝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论语》孝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孝篇教案.docx

《《论语》孝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孝篇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孝篇教案.docx

《论语》孝篇教案

《论语》——“孝”篇

【本篇引语】在《论语》中共收录了“孝”字19次,而这19个孝字又可以分为两种思想:

一是无违,无违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和无选择的顺从,而是指不违背礼节、有主见的服从。

二是孝养。

孝养并不是单纯的物质上的养,更包括在精神上的和情感上的慰籍。

对于本篇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孔子的孝道在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也不能把道德弃于一旁。

发扬并改良孔子的孝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篇总课时】13课时

 

课题

课时

时间

《论语》——学而2

1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能力目标:

能够流利的朗读,

能够就本则的“孝”说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虽然在当时孝悌的根本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但对于孝的合理运用,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与判断,做为一种传统美德保存下去。

教学重难点

“孝”与治国安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提问:

1、你认为怎们做才是“孝”?

2、那么对于治理国家,孝又有怎样的体现呢?

学生各抒己见

预设1、不惹父母生气就是孝

2、帮助父母做家务就是孝

 

让学生能够对孝有一个基本认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这一概念。

交流感知

翻译句子:

有子

(1)曰:

“其为人也孝弟

(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独立翻译,之后小组合作交流,准备展示。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首先自己对本则有所了解,在结合注释后,翻译不通的地方,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解决。

同时,对于学生的文言积累与运用也有很大帮助。

 

研读共品

你是怎样理解本则的?

教师强调: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独立思考后准备展示

让学生能够对于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有所了解,同时,这种教育思想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拓展提高

曾子说:

“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有五条原则:

尊重有德的人,尊重地位尊贵的人,尊重老年人,尊敬年长的人,慈爱年幼的人。

”对此你怎样理解。

学生思考后准备展示

预设这五条,是先王用来安定天下的原则。

为什么尊重有德的人?

因为他们接近于圣贤之道的要求;尊重地位高贵的人,因为他们接近国君;尊重老年人,因为他们近似自己的双亲;尊敬年长的人,因为他们近似自己的兄长;慈爱年幼的人,因为他们近似自己的儿女。

因此,达到孝的最高标准就接近于天子了,达到悌的最高标准就接近于霸者了。

此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以孝治天下”这一观点的理解,若能说出无论天子还是黎民百姓,能做到孝就对社会安定起到一定作用即可。

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本则,自主查找《论语》前四章中有关孝的内容。

课题

课时

时间

《论语》——学而6

1课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能力目标:

能够流利的朗读,

能够就本则的“孝”说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无论做任何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前提。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测

请你背诵上一则内容

 

学生背诵

 

基础巩固

交流感知

翻译句子:

子曰:

“弟子

(1)入

(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独立翻译,之后小组合作交流,准备展示。

预设孔子说: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首先自己对本则有所了解,在结合注释后,翻译不通的地方,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解决。

同时,对于学生的文言积累与运用也有很大帮助。

研读共品

你是怎样理解本则的?

(教师适当引导点播: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独立思考后准备展示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次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本则的理解程度。

若能说出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即在翻译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一点观点即可。

拓展提高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孝”的故事?

2、此则与上一则的学习有何区别?

学生思考后准备展示

树立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本则,预习《学而》篇中的7、9、11则。

课题

课时

时间

《论语》——学而7、9、11

1课时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能力目标:

能够流利的朗读,

能够就本则的“孝”说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对于“孝”我们不仅限于父母的观点一味的全部接受,保留正确,有所发扬与创新。

教学重难点

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的有学问的?

孔子是怎样思考的呢?

各抒己见

 

让学生能够对孝有一个基本认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这一概念。

交流感知

翻译句子:

 

1、子夏

(1)曰:

“贤贤

(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曾子曰:

“慎终

(1)追远

(2),民德归厚矣。

3、子曰:

“父在,观其

(1)志;父没,观其行

(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独立翻译,之后小组合作交流,准备展示。

1、子夏说:

“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2、曾子说: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3、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首先自己对本则有所了解,在结合注释后,翻译不通的地方,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解决。

同时,对于学生的文言积累与运用也有很大帮助。

研读共品

请你说出这三则各自强调的观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孝”、“忠”、“信”

2、孝是忠的基础。

3、尊重父亲的合理部分。

学生学会概括,区分。

对比性学习的优势不仅于此,更为中考学习中文言文的对比阅读有所积累。

拓展提高

你赞同以上孔子关于孝的观点吗?

说说理由。

(言之有理即可)

学生就以上三则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思考回答。

侧重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正确认识。

让学生明白,对任何经典的学习并不是一味教条的生掰硬套,要有自己的观点。

布置作业

背诵这三则。

课题

课时

时间

《论语》——为政5

1课时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能力目标:

能够流利的朗读,

能够就本则的“孝”说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孝敬父母应按礼节办事。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本则的“孝”说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你们认识孟懿子吗?

孔子对于他关于孝的问题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认真聆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了解到,孔子对于不同人的提出的相同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

交流感知

翻译句子:

孟懿子

(1)问孝,子曰:

“无违。

(2)”樊迟(3)御(4),子告之曰:

“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独立翻译,之后小组合作交流,准备展示。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

“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

“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首先自己对本则有所了解,在结合注释后,翻译不通的地方,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解决。

同时,对于学生的文言积累与运用也有很大帮助。

1、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研读共品

请说出这则中,孔子关于孝的解释。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拓展提高

你赞同以上孔子关于孝的观点吗?

说说理由。

(言之有理即可)

学生就以上内容结合自己的思考回答。

侧重于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的理解。

在交流中有所收获。

布置作业

背诵这则

课题

课时

时间

《论语》——为政6

1课时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能力目标:

能够流利的朗读,

能够就本则的“孝”说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孝敬父母应按礼节办事。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本则的“孝”说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测

背诵并翻译上一则

 

展示

 

巩固基础

交流感知

翻译句子:

 

孟武伯

(1)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2)。

 

独立翻译,之后小组合作交流,准备展示。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

“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

首先自己对本则有所了解,在结合注释后,翻译不通的地方,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解决。

同时,对于学生的文言积累与运用也有很大帮助。

三种解释:

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