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访课件jsp.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0790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新闻采访课件jsp.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电视新闻采访课件jsp.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电视新闻采访课件jsp.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电视新闻采访课件jsp.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电视新闻采访课件jsp.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视新闻采访课件jsp.docx

《电视新闻采访课件jsp.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新闻采访课件jsp.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视新闻采访课件jsp.docx

电视新闻采访课件jsp

电视新闻采访大纲

第一章电视采访

第一节简介

一、什么是电视采访?

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电视技术中一切可以兼容的手段,为实现新闻的大众传播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拍摄◆记者出镜◆画外采访

电视采访的共性与个性:

电视采访既有新闻采访活动共同具有的共性规律,也有电视采访自身固有的特殊个性。

共性--电视采访同文字采访一样遵循采访活动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基本的方法,只是最后对事实材料处理的手段不同。

个性--电视采访通过录音和镜前进行,直接展现现场的声音和画面。

二、电视采访的特点

1、记录生活的真实原貌——最大限度的记录生活原始形态的信息,并将它加以还原

2、时间同步性——现场直播实现TNT―NNN(TodayNewsToday―NowNewsNow)

3、空间现实性——在电视采访中,现场是最核心的问题

4、人本化的采访方式——采访交流实质上是人际传播

5、综合了各种采访手段——多种信息载体的运用,使得电视信息能够以立体、全方位的传播

三、电视采访的技术手段

1、电子新闻采集方式――ENG(electronicnewsgathering)

主要的采访设备为小型的摄录一体的摄像机,以纯电子方式拍摄新闻。

新闻的制作方式为前期拍摄,后期编辑采集来的素材。

主要用于模拟技术时代,它对于前期拍摄的素材进行编辑时使用的是线性编辑。

主要构成包括:

摄像机,话筒,灯具,脚架,通讯联络系统。

2、数字化新闻采集方式――DNG(digitalnewsgathering)

与ENG的相同点:

制作方式、主要构成

不同点:

技术基础不同:

DNG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前期的拍摄中以数字技术录制声音和图像,在后期的素材编辑中采用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的方式进行。

现场制作——又叫做“电子现场制作”EFP(electronicfieldproduction),是指在拍摄的同时进行编辑,使前期拍摄与编辑制作一次完成,如果同时与播出系统相连,就可以实现现场采集,现场编辑,现场直播。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事件拍摄编辑播出

3、卫星新闻采集方式――SNG(satellitenewsgathering)

以ENG、DNG和EFP为基础,把它们与卫星相连,实现电视拍摄、编辑与播出三者同步合一的工作方式。

主要构成:

(1)卫星转播车

(2)地球同步卫星频道的租用和地面接收系统。

第二节电视记者

一、工作分工

1、现场编辑2、出镜记者(现场主持人)3、摄像师4、录音师5、灯光师

二、素质和修养

(一)职业道德

1、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尊重事实、坚持真理。

2、记者要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兼顾公共利益与道德。

(二)心理素质

首先,要站在与被采访者平等的心理地位。

其次,电视记者还要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业务素质

1、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及时发现新闻线索以及对人物、事件等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含量进行迅速判断的感知能力。

电视记者必须具有形象敏感,或者叫屏幕意识。

形象敏感,是指电视记者认识和评价形象的价值、寓意,并运用形象概括现场的能力。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体现于记者对形象素材所含新闻价值的选择和判断中。

2、专业知识——所谓行家里手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专业有个透彻的了解。

具备来说,对电视记者的专业要求包括:

首先,与人沟通的能力。

其次,对电视记者来说,对自己的专业有透彻的了解,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技术素养。

第二章电视采访策划

新闻策划

策划,指记者对自己的采访行为进行优化和选择,保证以最佳方式取得第一手材料的事前准备活动。

新闻策划有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之分。

宏观策划:

媒体在某一时期对自己整个新闻报道工作作出总体规划,制定出总的报道思路。

中观策划:

媒体在一个相对不大长时期,对某一报道内容进行总体的策划。

这一策划手法,在专题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重大典型报道中,运用最多。

微观策划:

围绕谋篇作品的采、写、辩、传灯环节的具体行为进行的具体谋划。

第一节前期准备

一、选择题材(题材策划)

题材即是采访报道的题目或对象。

选择题材(题材策划)是指新闻报道中选择那些人、事、物(包括什么问题)作为新闻报道的材料对象。

通俗一点讲,就是确定选题。

(一)明确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是编辑部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为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目的而指定的新闻报道的设想、意图。

报道思想一般包含一个时期的总体设想和具体的报道提示。

(二)掌握原则

首先,在把握大局上下工夫。

其次,还要从实际工作和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挖掘。

二、集合信息

(一)获取采访线索

采访线索,又叫新闻线索,指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对记者的报道具有提示性帮助的信号、讯息和征兆等。

采访线索有的是事件的始发阶段,有的是隐藏新闻价值的由头。

采访线索的来源:

1、国家和政府的文件、决议、指示和领导人的讲话。

2、各种会议、简报、情况反映。

3、从报纸、通讯社、广播、杂志等其他媒体中寻找线索。

4、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

5、记者的日常观察。

6、记者的信息网络。

(二)追踪社会信息

记者追踪社会信息,有助于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对现实社会的形象模式。

记者策划一次采访,确定某个选题,必须有意识地将要传达的内容同周围的社会信息海洋的变化联系起来,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三、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一)关于新闻价值

传统标准:

兴趣、影响、接近、及时、显要、异常、冲突

现代标准要素:

影响、趣味、信息、可视性

信息+影响&信息+趣味

(二)对题材与线索的判断与选择

新闻判断力:

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

对新闻判断力的培养:

1、对当前国家、社会的形势、情况以及专项报道领域知识的积累和研究。

2、学习比较成功的采访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3、对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的思考和预见。

记者对事件进行新闻判断的参照点:

第一,判断某个事物能否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

第二,判断同一事件的各种事实构成中哪个重要,哪个次之。

第三,判断某些看起来不太显著的社会信息和新闻线索能否引发出重要新闻。

第四,判断某个已经报道的新闻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深层的内容。

第五,在地方新闻中或其他消息中发现适合全国性报道的内容。

第六,在全国性新闻中发现适合地方第一步扩展报道的内容。

第七,在一般性新闻中迅速发现特写、专题报道的角度。

第八,察觉、预见到一些将会构成重大新闻的迹象。

四、确认选题

确认选题就是确定新闻报道的主题,也就是确定新闻作品所要表达的总的观点、思想。

(一)主题

1、概念:

主题是记者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通过具体报道的内容所表达的中心观点、中心思想。

主题不同于问题。

问题是记者在报道中提出的质疑,要解决的事物,而主题是记者对问题持有的观点和评价。

2、主题形成的基本过程:

采访前期对主题雏型的考虑采访过程中对主题雏型的验证采访后期对主题的深化

3、主题的提炼与表现

提炼主题要从全部事实材料出发;把握事物个性,挖掘事物本质,抓住事物特殊点。

表现主题切忌贪大求全,应该以小见大、鲜明、集中。

(二)角度

在采访报道中特指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角度,是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如何选择角度?

首先,取决于客观事实本身具有的特点。

其次,它与报道形式密切相关。

再次,它与电视报道的特点有关。

(三)形式

形式是指事物的状态、结构等。

新闻报道形式即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报道方式。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一般都有大体固定的报道形式。

在确定节目的报道形式后,要根据新闻选题考虑具体的采访方式。

采访在报道中结构全篇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

1、展现全部采访过程;2、插入采访片段。

例:

美国诺普公司对三大电视网《晚间新闻》中的采访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采访以片段插入形式结构全篇的报道。

诺普公司对三大电视网三个星期周一至周四的《晚间新闻》播出的612条新闻进行了统计,其中191条新闻中至少有一次采访,191条新闻中含有的总采访次数为514次,分为657个片段插入报道之中。

第二、报道中的大多数采访插入只有一个片段。

ABC的117次采访,86%只有一个片断;CBS的214次采访,72%只有一个片断;NBC的183次采访,79%只有一个片断。

第三,采访的形式以快速、简短为主,采访时间从几秒钟到1分30秒左右不等。

其中21%在5秒钟以下,有的采访只有一句话。

采访的时间总长度平均占节目总时间的15%左右。

第四、访人的角色主要由主持人和记者担当。

主持人的采访时间持续相应长一些,并且出图像和声音。

记者的采访有5%以上经过剪辑处理,只将采访对象推向屏幕,记者不出图像和声音。

这是因为动态新闻的长度有限,剪辑后的采访片段往往突出主要信息。

第五、采访的地点大多是在演播室以外,ABC占97%;CBS占96%;NBC占94%。

剩下的23次采访,12次采用以下三种形式的一种:

在演播室内;从演播室连接到户外;从演播室连接到另一个演播室。

此外还有11次采访由于插入极短的片段无法确定地点。

第六、采访的背景环境大多是街上、海滩、体育活动场馆等公共场所、办公室、家庭、户外自然环境等。

10%左右的采访是在一般工作场所进行(如工厂、公司、医院等,不包括办公室),30%左右的采访是在整洁安静的办公室内进行;15%左右的采访是在户外自然环境中进行;6%的采访是在政府大厦走廊、门口、会议室外面进行;7%的采访是在家庭中进行;24%的采访是在公共场所进行;9%的采访在街上、海滩、体育活动场所等;2%左右的采访是在演播室内进行;另有10%左右的采访无法确定环境。

第二节采访准备

一、全面准备

首先,要进行知识、理论准备。

其次,要进行政策准备

再次,要进行情况准备

还应该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事务准备。

二、确定重点——

确定重点就是寻找采访的主攻点。

具体来说,就是确定采访的重点范围、重点对象和主要画面。

1、确定重点范围——根据采访的目的确定我们的“主攻方向”。

2、确定重点对象——电视采访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有三种方式:

一定向选择;二阶段选择;三随机选择。

3、确定主要画面

三、研究背景

目的:

开掘报道的深度

作用:

提高认识,增强洞察力,发现线索,吸收使用。

具体环节:

1、广泛浏览2、分门别类3、综合分析

4、消化吸收(消化吸收背景资料要注意同主题的关系,在吸收资料时,最好首先认清报道事物的本质特征,然后分析背景资料的特定意义,最好选择能够说明、衬托、深化主题的特定背景资料对号入座。

5、存储积累

四、设计问题

1、设计问题的通用原则:

其一、记者头脑中必须清楚,应该从访问对象口中得到哪些要点,用一阐明所报道的题目。

其二、记者必须有把握使提出的问题含义清晰的传达给被采访者,避免对方因对问题本身迷惑不解而阻碍采访。

其三、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使电视机前的观众一听就懂。

例:

北京奥运会央视记者冬日娜两度访问采访史冬鹏

2、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

“GOSS”公式可以提醒记者设计下列一些具体问题:

目标――“你们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贵组织的目的是什么?

”……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

”“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

”“你们有解决矛盾的计划吗?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根据谁的意见?

3、总体设计问题

1屏幕后问题设计

设计屏幕后提出的问题应尽量将记者头脑中的疑问都提出来,列出来,然后按照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的重要程度等标准将问题分类,这样正式采访中就能做到有条不紊。

2屏幕前问题设计

v准确具体。

v简洁口语。

五、拟定方案

1、先期采访方案

包括预约采访对象、时间、地点、所取有关资料、筹划商议正式采拍。

2、具体采制方案

包括确定采访报道的表现形式,选择拍摄现场规定表现的实际内容,必要时还将进行预演。

拟定的采制计划应包括:

第一,确定采访对象,广泛收集采访对象的信息。

第二,从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采访方式。

第三,根据确定的采访方式,制定详细的采访方案、预案。

第四,根据采访方式,拟出初步提问的提纲和所需挖掘材料的范围。

第五,写出采访策划方案,展开采访活动。

第六,采访过程中,及时分析采访情况和动态,验证和校正策划方案,

及时修正或调整,使采访活动得以深入下去。

第三章现场采访

电视采访中现场的特性:

(1)稍纵即逝,不可逆转。

(2)不断变化,随时发展。

(3)现场信息的全方位性和记录现场的选择性

在电视采访现场,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全方位同时出现在镜头前,较准确的描述是:

信息呈“场”态。

信息呈“场”,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的全部信息元素,诸如环境氛围、人物表情等的、文字的、声音的等多种符号同时作用于观众。

在采访中,记者要尽量向观众全面地展示“信息场”。

例:

1975年CBS的记者布鲁斯·邓宁对最后一批撤离越南的越南难民做的现场报道:

电视采访是以现场为核心的纪实,一则电视报道的主体素材应该在现场完成,并以现场的图像信息为主。

带机采访是电视采访的重要特征,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以摄像机为核心展开。

从方法论上来说,以摄像机为中心的电视现场取材方式,其基本要点是向未知取材、随机结构和记录过程。

以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记录真实生活

第一节向未知取材

现场——稍纵即逝,不可逆转

电视记者必须随时开机,以动态的画面记录镜头前正在发生的事件,向未知取材。

准确把握开机时机要注意:

(1)要耐心等待时机。

(2)在突发事件中,要开机进入现场。

(3)遇到重大或突发情况要下意识的不关机。

(4)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把握事件发展脉络,等待高潮的出现。

第二节随机取材

随机结构是指在电视采访过程中,记者要以生活和事件自身的发展逻辑来结构素材、发展情节、调整主题。

电视采访要向现场取材,绝不能先入为主,不能对正在发生的真正的生活内容视而不见,而只按自己头脑中的框框采访,拍摄素材。

例:

奥运会上记者对体操运动员马艳红的采访

记者:

“小马,对于高低杠的失利,是否给你带来一些思想负担?

马:

“没有呗。

记者:

“你其他项目都和大家差不多,有信心再夺冠居吗?

马:

“有呗。

记者:

“你难道就没有什么思想顾虑?

或者压力、波动?

马:

“唉呀,中间才间隔20分钟,哪有那么多想法,前一个失败了争取下一个好呗。

记者:

“你一上场,观众席上连台湾省来的华侨都喊‘马艳红,加油!

加油!

’人不多,声挺响,你听见了没有?

马:

“我一点也没听见。

电视采访中,经常会以镜头前的偶遇为契机,抓住矛盾,故事化、情节化的结构全片的拍摄方式。

随机结构的核心是:

按照生活自身的逻辑结构情节,调整报道主题,记者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以自己的想象代替生活的真实。

第三节记录过程

一、过程与关键环节

过程是指事情发生、发展的真实的生活流程,它是电视报道中情节和故事的载体。

电视采访中最重要的过程就是被拍摄的人和事物在镜头前真实时空中的发展历程。

采访中,电视记者现场采访的过程是电视所独有的。

过程是流动的,而过程的发展总有“点”式的要素,它们是事件发展的关键环节。

关键环节是包含在过程中的,它是过程的价值所在。

对于电视采访来说,关键环节具有重要信息的负载力、内涵意义的表现力和内心情感的表现力,是电视记者记录的要点。

二、过程的意义

电视采访中,相对完整的过程具有以下功能:

(1)过程承载故事和情节。

(2)过程使采访内容富含人文信息。

完整的过程展示使电视采访具有更多的人物特性和事件承载能力,这也是电视采访人文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过程的记录

记录过程要求电视记者在接受采访任务时就开始结构素材,动态的接近事件的中心和高潮点,事件发展中要坚守岗位,不能随意离开现场和失去对事件中心人物的关注。

全程跟踪式拍摄,是指不仅记者时刻紧跟被摄主体,摄像机镜头也要时刻对准其人其物,随时记录眼前发生的一切。

全程跟踪拍摄是故事情节完整性的保证,也是记录事件发展过程中各个细节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逆时性采访

在实际工作中,电视记者一般依靠对于往事的回忆来填补动态画面上的空白。

这种通过电视手段记录和表现过去时空的采访类型叫逆时性采访。

已经发生的事情,必然缺少现场,能给记者一些采访资料的只有:

(1)经历过现场的人物;

(2)事件发生的环境和地点;(3)历史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影像的。

在逆时性采访中常用手法有:

1、让历史见证人去回述往事。

2、利用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环境进行情境式追忆。

3、变过去时为现在进行时,利用追寻史实的过程述说过去的事。

4、利用资料画面。

第五节画外采访

记者在镜头外收集资料、调查思考的采访活动可称为画外采访。

画外采访的工作主要有:

1、为理清思路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2、了解人物的身份、背景、经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中的因果关系。

3、搜集一切因时态造成的摄像机不可能拍到的信息。

4、核对事实。

第四章特殊采访方式

第一节隐性采访

一、采访有公开采访和隐性采访的区别。

公开采访是指记者到被采访单位或找采访对象时,出示记者证,公开自己的身份,说明来意,使对方知晓记者采访的目的和意图。

公开采访又称显性采访,也叫亮相采访。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采访时,不公开自己的身份,隐性埋名,使对方不知道你是记者,也不知道你的工作意图。

这就是说,记者以普通人的身份去观察、了解事物,从而得公开采访不容易的得到的新闻材料。

隐性采访又叫暗访。

电视隐性采访

特点:

隐藏摄像机及其辅助摄录设备。

拍摄手法:

一般采用偷拍等方式,以避免被采访对象察觉。

技术装备:

微型摄像机、无线话筒、超长焦镜头、记者的乔装工具等等。

核心:

不让采访者知道采访的进行,以消除采访现场因为记者和摄像机的存在而出现的与事物本来面目不符的现象。

正因为这一点,使得电视隐性采访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二、适用范围

采访必须有严格的限制:

1、对社会不良行为或不道德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2、为保证采集到的形象素材生动真实,避免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紧张和不自然,记者可选择隐性采访。

3、隐性采访也适合正面宣传。

在非揭露性采访中,隐性采访在采访之后,一定要告诉采访者所进行的采访,在征的采访者同意的情况下,采访内容才能得以公开。

当然,对于公共场合的隐性采访、拍摄例外。

三、注意事项

1、既然是隐性采访,记者就不能摆架子。

记者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作风,对采访中取得的材料要实事求是,敢于负责。

2、要具备法制意识。

其一,在采访中,记者不能为了获得新闻材料而不顾立场原则,纵容违法犯罪行为,坐视不理。

其二,不能滥用隐性采访,在被采访者本身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情况下,不能为了完成报道任务,忽视被采访者为保护自身利益而拒绝接受采访的要求。

3、要具备人文关怀的精神,尽可能考虑到被采访者的利益。

对于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要有意识的加以保护。

4、为了使隐性采访取得最佳效果,在对一些坏人坏事的采访中,记者最好取得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帮助和配合。

这样报道的坏事既可引起社会上的注意,也能得到及时解决和处理。

当然,隐性采访也有不足的地方。

在隐性采访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批评性报道,对方往往不让人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如果记者采访时多问、多看,就会使人产生怀疑。

这就可能对一些事实采访的不那么全面。

这除了要求记者努力从多方面采访弄清事实的来龙去脉和真相外,稿件写完后最好送交有关部门审阅,或给当事人过目,以便作必要的核实和补充。

如果对方提出异议,合理的当然要求要实事求是的听取,修正材料。

如果不合理的,报社有权作出判断和处理。

第二节电视电话采访

电视电话采访,是指记者通过电话,对异地的当事人、见证人或现场记者进行声音访谈式的信息搜集方式。

在电视采访中,记者对于电话的使用与其他媒介有所不同:

1、记者在电话前的访谈构成了采访的现场,是摄像机拍摄的直接对象。

2、电话中被采访者的声音是采访的主要信息来源,构成节目内容。

一、适用范围

1、重大事件,搜集反应。

2、突发事件,快速报道。

3、由于人财物等方面的局限,对远离采访机构的新闻事件,进行采访调查和咨询。

4、用作隐性采访。

二、常用形式

1、演播室电话采访

具体做法为:

主持人在演播室中,对远在异国的驻地记者或当事人进行访谈,被采访者的照片缩小放在屏幕的一角。

部分情况下,被采访者的照片还会被叠加在地图上,照片所在位置为被采访者所在的位置。

这种采访效果比单纯依靠国外电视机构的图像资料加解说要真实可信,因为它是由中国记者自己作出的现场报道。

2、电话隐性采访

  在批评性或曝光性报道中,有时为了获取真实情况,记者为隐藏身份或摄像意图,通过电话与被采访者对话,同时用摄像机将电话中双方交谈的内容记录下来,作为节目编辑的素材。

三、具体方法步骤

通话之前:

首先,要精心选择人物。

——择最接近事件发生现场,最有发言权的人物进行采访。

其次,要有一套查电话号码的本领。

再次,做好电话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A.拟出要提的问题,问题要简明扼要,以便对方理解,易于答复。

B.除了隐性采访以外,采访前要尽量与被采访对象取得联系,征得对方同意,并预约好通话时间。

通话之中:

1、交代身份,讲明意图

2、准确记录、核实要点

3、提问简洁,语气平和

4、以了解电话那端的现场情况为核心

尽量针对现场进行提问

5、录音要征得对方同意

6、致谢与回音

四、不足之处

1、容易造成听觉上的误差(如致癌-治癌)

2、获得材料有限

3、缺少形象画面

第三节组织拍摄

组织拍摄是电视采访中争议最多的一种拍摄方式,它是指电视记者在采访中对现场直接进行人为干预,以非生活原生态的形式记录显示的方法。

具体包括三种方式:

补拍、摆拍和真实再现。

补拍是指新闻事件发生不久,记者对一些没能及时抓拍到的关键环节,采取重复一遍的拍摄方法。

补拍通常运用新闻事件中真实的人和场景进行重复。

对于新闻节目来说,补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有时还会使观众产生误解,在新闻节目中不应使用补拍。

摆拍是指电视采访中,记者直接指挥被采访者,在镜头前按照记者的以图进行现场表演式的谈话或性为的拍摄手法。

在纪实类电视节目的采访和拍摄中,摆拍是一种违背新闻规律和纪实原则的错误的工作方式。

真实再现是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据,通过复制尽可能逼真的历史人物、细节、环境、场景等来再现历史事件面貌的导演式拍摄手法。

在本质上,真实再现与虚构的故事片没有什么区别,属于同类。

因此,在新闻采访和电视记录片的拍摄中,这种手法是不能轻易使用的。

在新闻采访中,新闻的本质属性要求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所以,组织拍摄中的补拍、摆拍、真实再现都违背了纪实性原则,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在具体的采访中,不应该被用到。

第五章出镜采访

出镜采访指电视记者以收集素材、播报评述新闻事实为目的,在采访现场的镜头中出现自我形象的工作方式。

记者出镜的电视报道通过电视镜头,把媒介组织对大众进行的大众传播转化为了出镜记者与电视受众之间进行的人际传播。

同时,电视报道在一定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