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验光视频中文翻译 1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0678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很好的验光视频中文翻译 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很好的验光视频中文翻译 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很好的验光视频中文翻译 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很好的验光视频中文翻译 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很好的验光视频中文翻译 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很好的验光视频中文翻译 10.docx

《很好的验光视频中文翻译 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很好的验光视频中文翻译 10.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很好的验光视频中文翻译 10.docx

很好的验光视频中文翻译10

视网膜检影法(上)

 

一、视网膜检影法(Retinoscopy)的工作原理

视网膜检影法是用检影镜将一束光线投射到被检者眼屈光系统直达视网膜,光线到达视网膜后,视网膜犹如平面反射镜将这一束光射回来,路经眼睛内的玻璃体、晶状体、房水、角膜后抵达检影镜,穿过检影孔被验光师观察到。

由于每个个体的屈光状态存在差异,从眼底视网膜反射出来的光线可能平行、分散或会聚,因此移动检影镜会发现光影的顺动(WITHMotion)、逆动(AGAINSTMotion)或不动。

验光师为了使影像不动,需要不断在被检者的眼前加不同的眼镜片来中和眼球的屈光不正,直到观察到的影像静止为止,说明已经找到了中和点,此时也就完成了检影工作。

具体情形如下:

1、若被检者的屈光状态处于正常状态,那么用检影镜将光束投射到被检者的眼睛时,光线的聚焦点会恰好落在视网膜上,在此种情形下,如果验光师上下移动检影镜,因着光线的聚焦点始终落在视网膜上,所以从视网膜反射回来的光线抵达检影镜后,验光师从检影镜孔观察到的影像是不动的。

2、若被检者的视力处于远视状态,那么将检影镜中的光束投射被检者的眼睛时,光线的聚焦点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此种情形下,如果验光师上下检影镜,那么验光师从检影孔内观察到的影像将与检影镜的移动方向一致,此种情形称之为“顺动”。

3、在“顺动”的情形下,为了使观察到的影响不动,我们需要在被检者的眼前放置镜片来中和眼球的屈光不正。

当我们尝试放置第一枚镜片时,发现射入眼球的光线聚焦点开始慢慢向视网膜靠近,但因为镜片屈光度不够,光线的落点仍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将镜片的屈光度增大。

当放置一枚屈光度更大的镜片时,我们发现光线的聚焦点又进一步向视网膜靠近,如果放置的镜片屈光也将会变成静止。

另外,如果我们放置一枚屈光度过大的镜片,会发现光线的聚焦点已经移向并落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此时眼球的中间形成了锯齿形光线,在这种情形下,如果验光师上下移动检影镜,那么从检影孔观测到的影动将与检影镜的移动方向相反,此种情形称之为“逆动”。

举例说明(用卡通人物的头像举例一):

(1)将检影镜的光线投射到大屏幕上的卡通人物的眼睛后,如果上下或左右移动光束,可以看到卡通人物眼球里的光线的也随之而进行同方向运动,这说明出现了此前提到的“顺动”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在眼前放置一定屈光度的镜片以中和屈光不正的现象,从而使观察到的影像处于不动状态;

(2)我们先尝试放置一枚屈光度为+1.00D的镜片在眼球前方,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变宽了,但当光束上下或者左右移动时,眼球内的光线仍随之进行同向运动,这说镜片屈光度尚不足以中和屈光不正现象,需要进一步增加镜片的屈光度;

(3)当增加屈光度为+2.00D时,眼球内光线的宽度进一步加宽,但光线仍处于顺动状态,镜片的屈光度仍不足;

(4)当增加镜片的屈光度为+3.00D时,将光线射入眼球后,我们发现卡通人物眼球内的光线已经不移动了,这说明此时光线的聚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因此屈光度+3.00D的镜片正是在本例中能够完全中和屈光不正现象的镜片;

(5)我们再尝试下将镜片的屈光度增加到+4.00D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我们看到,当光束移动的时候,眼球内的光线与光束的运动方向相反,说明此时出现了“逆动”现象,因此屈光度过强了。

二、验光“三步法”(3StepstoRetinoscopy)

第一步:

必须从“顺动”开始操作(即StartwithWITHmotion);

第二步:

不断增加镜片屈光度因中和屈光不正,找到中和点(即ADDpowertoneutralizreflex);

第三步:

最后减去工作距离(-1.50D)(即Substractworkingdistanceatend)。

举例说明(用卡通人物的头像举例二):

(1)按照此前所说的“三步法”,我们先从“顺动”开始操作。

先在卡通头像的眼前放置一枚屈光度为+1.00D的镜片,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也仍随着光束的运动而同向运动,说明已经出现了“顺动”现象,满足了我们三步法中的第一步,因此可以继续往下操作;

(2)当增加镜片的屈光度为+2.00D时,眼球内光线的宽度有所加宽,但光线仍处于顺动状态,镜片屈光度仍然不够;

(3)当增加镜片的屈光度为+3.00D时,眼球内光线的宽度进一步加宽,但光线仍处于顺动状态,镜片屈光度仍然不够;

(4)当增加镜片的屈光度为+4.00D时,眼球内光线的宽度基本能够覆盖整个眼球,这说明镜片的屈光度已经基本能够中和本例中的屈光不正状况;

(5)我们再试试将镜片屈光度增加为+5.00D会发生什么情况。

我们看到眼球内的光线已经开始做相反的运动了,这说明出现了“逆动”现象,屈光度过强;

(6)通过以上的尝试可以发现,屈光度为+4.00D的镜片是能够中和本例中屈光不正现象的最适合度数。

但要提醒的是,这并不是最终的结果。

按照之前所说的“三步法”,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结束后,还要减去工作距离(即-1.50D)。

因此本例的最终结果应是+4.00D减去1.50D等于+2.50D。

三、什么是工作距离(WorkingDistance)

很多人都认为从检影镜投射到眼睛的光线都绝对笔直的,但事实上,由于被检者所坐的位置不可能离检影镜太远,因此从检影镜射出来的光线到达被检者的眼球时通常是呈分散状的,这里就出现了所谓的“工作距离”(通常是指检影镜的表面到被检者眼睛的距离)。

通过理论研究,因为工作距离的存在,我们还需将前两步所得到的计算结果减去+1.50D,最终得出的结果才是最适合被检者的镜片度数。

举例说明(用卡通人物的头像举例三):

(1)第一步,我们还是要求从“顺动”开始。

把光束射入卡通人物的眼球内并上下左右移动,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也在做相同的运动,因此能确定此时的情形就是“顺动”;

(2)在眼球前放置一枚屈光度为+1.00D的镜片,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加宽了,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光线仍随着光束的运动而同向运动,这说明屈光度不够,影像处于顺动现象;

(3)将镜片的屈光度增加为+2.00D,我们看到眼球内光线进一步加宽,但光线仍处于顺动状态,镜片的屈光度仍然不够;

(4)将镜片的屈光度增加至+3.00D,我们看到眼球内开始出现“逆动”现象了,这说明屈光度过强,因此根据刚才的测试我们判断+2.00D是能够中和屈光不正的适合度数;

(5)最后,按照之前阐述的“三步法”,我们最后还要减去工作距离(即-1.50D)。

因此本例的最终结果应是+2.00D减去1.50D等于+0.50D。

举例说明(用卡通人物的头像举例四):

(1)第一步,还是从“顺动”开始。

把光束射入卡通人物的眼球内并上下左右移动,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也在做相同的运动,因此能确定出现了“顺动”现象;

(2)在卡通头像的眼球前放置一枚屈光度为+1.00D的镜片,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加宽了,而且基本与视网膜的宽度贴合,尽管光线仍略微随着光束运动;

(3)我们暂时把+1.00D的镜片放在一边,尝试将镜片的屈光度增加到+1.50D,我们看到眼球内的影像出现了“逆动”现象,这说明屈光度过强,因此我们判定+1.00D是本案中合适的镜片度数;

(4)最后务必记住,就是要用以上的结果减去工作距离。

因此本例的最终结果是+1.00D减去1.50D等于-0.50D。

举例说明(用卡通人物的头像举例五):

(1)把光束射入卡通人物的眼球内并上下左右移动,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在做反方向运动,因此我们判断出现了“逆动”现象;

(2)根据之前阐述的“三步法”,验光操作必须从“顺动”开始,如果从“逆动”开始的话,那么之后的操作你将会遇到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将“逆动”现象转为“顺动”现象;

(3)我们先放置一枚屈光度为-2.00D的镜片,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运动方向已经由反方向运动变为正向运动了,说明已经从“逆动”现象转为了“顺动”现象。

如果你发现放置-2.00D的镜片后出现的仍然是“逆动”现象,那么还要继续尝试屈光度为-4.00D,-6.00D甚至-10.00D的镜片,直到“顺动”现象出现;

(4)接下来我们尝试放置-1.00D的镜片,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已经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因此该度数就是中和屈光不正的适合度数;

(5)最后我们用上面的结果减去工作距离得出最终的结果,即用-1.00D减去1.50D等于-2.50D。

举例说明(用卡通人物的头像举例六):

(1)把光束头射入卡通人物的眼球后,我们上下左右移动光束,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在做反方向运动,因此判断出现了“逆动”现象;

(2)根据之前阐述的“三步法”,验光操作必须从“顺动”开始,如果你从“逆动”开始,那么之后的操作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将“逆动”现象转为“顺动”现象;

(3)我们先放置一枚屈光度为-2.00D的镜片,发现眼球内的光线仍在做反方向运动,即逆动现象并未改变;

(4)继续尝试放置一枚屈光度为-4.00D的镜片,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的运动方向已经由反向运动转变为正向运动了,说明已经从“逆动”转为了“顺动”;

(5)只有在“顺动”出现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根据之前提到的“三步法”来操作。

我们要增加屈光度来中和屈光不正现象,先尝试放置一枚-3.00D的镜片,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已经不跟随检影镜而运动了,而是处于静止状态,因此该镜片的度数已经中和了屈光不正的现象;

(6)最后我们用上面的结果减去工作距离,得出最终的结果:

即-3.00D减去1.50D等于-4.50D。

 

视网膜检影法(下)

四、什么是散光(Astigmatism)?

散光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我们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进行阐述。

举例说明(用卡通人物的头像举例七):

(1)首先还是要从“顺动”开始。

将检影镜中的光束投射到卡通人物的眼球内并上下左右移动,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在做相同方向的运动,符合“顺动”的表现;

(2)放置一枚屈光度为+1.00D的镜片在眼睛前,我们发现当水平方向移动检影镜光束时,眼球内的光线也随之在上下左右运动,因此仍处于顺动状态,镜片的度数不够;

(3)增加镜片屈光度至+2.00D,我们发现当光束上下移动的时候,眼球内的光线已经处于静止状态,这说明水平方向的屈光度为+2.00D。

但当我们将光束在垂直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时候,发现眼球内的光线也在进行同方向移动,因此说明垂直方向仍处于顺动状态,镜片的屈光度不够;

(4)我们暂时把+2.00D的镜片放置一旁,继续增加强度至+3.00D并将光束在垂直方向进行移动,我们发现此时眼球内的光线已经处于静止状态了,说明+3.00D是适合垂直方向的能够中和屈光不正现象的屈光度;

(5)既然在水平方向和在垂直方向得到的屈光度不同,因此我们需要经过计算把两者结合起来得出最后的屈光度。

计算方法如下:

先算出上述两个数字的差,即用+3.00D减去+2.00D得到+1.00D,然后将较大屈光度多处的角度结合进上述结果。

在本例中,较大的屈光度是+3.00D,而且因为它是垂直方向的屈光度,因此我们应该在上述结果中表明90度,即得出的结果应该是+2.00D+1.00D(90°角);

(6)最后不要忘记减去工作距离,因此最终的结果是用+2.00D+1.00D(90°角)减去1.50D等于+0.50D+1.00D(90°)。

举例说明(用卡通人物的头像举例八):

(1)首先从“顺动”开始。

将检影镜中的光束投射到卡通人物的眼球内并上下左右移动,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在做相同方向的运动,符合“顺动”的表现;

(2)放置一枚屈光度为+1.00D的镜片,我们发现当我们上下左右移动光束的时候,眼球内的光线仍在上下左右运动,因此仍处于顺动状态,说明镜片强度还不够;

(3)增加强度至+2.00D时,我们发现光束移动的时候顺动现象并没有改变;

(4)我们将屈光度增加至+3.00D,我们方水平方向移动光束的时候,光线在做相同方向运动,但当我们将光束垂直方向进行移动的时候,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已经处于静止状态了,说明垂直方向的屈光不正现象已经被完全中和,接下来还需要继续中和水平方向的屈光不正;

(5)我们暂时把+3.00D的镜片放置一旁,继续增加强度至+4.00D并将光束进行水平方向移动,我们观察到眼球内的光线仍在做同向运动;

(6)继续增加强度至+5.00D并将光束进行上下移动,我们发现此时眼球内的影像已经处于静止状态,说明该度数是恰好能中和水平方向屈光不正现象的屈光度;

(7)因为我们在水平方向和在垂直方向上得到的屈光度不同,因此我们需要经过计算得出最后的屈光度。

根据之前所讲述的计算方法,我们先算出两个数字的差,即用+5.00D减去+3.00D得到+2.00D,然后将较大度数的镜片的角度结合进上述结果中,在本例中+5.00D是相对较大的度数,而且其是水平方向的屈光度,因此我们最后得出的结果应该是+1.50D+2.00D(180°);

(8)最后不要忘记减去工作距离,所以最终的结果应该是+3.00D+2.00D(180°)减去1.50D等于+1.50D+2.00D(180°)。

举例说明(用卡通人物的头像举例九):

(1)将检影镜中的光束投射卡通人物的眼球内并上下左右移动,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在做反方向运动,符合逆动现象的表现,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将逆动现象转为顺动现象;

(2)首先尝试放置一枚屈光度为-2.00D的镜片,我们发现当垂直方向移动光束的时候,眼球内的光线变成同向运动了,但水平方向移动光束时,眼球内的光线仍在做反方向运动,因此水平方向仍旧处于逆动状态,必须继续尝试将其转变为顺动状态;

(3)我们选取-4.00D的镜片进行再次尝试。

我们发现当光束上下左右移动的时候,眼球内的光线都已变为同向运动,说明已经成功从逆动转变为顺动;

(4)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三步法”中的第二步来进行操作。

我们先试着在眼球前放置一枚屈光度为-3.00D的镜片,我们发现当光线水平方向移动的时候,光线已经处于静止状态,因此-3.00D为水平方向上适合的屈光度;但当垂直方向移动光束的时候,光线仍在做同向运动,因此垂直方向的屈光度仍然不够;

(5)我们把-3.00D的镜片暂时放在一旁,继续增加屈光度至-2.00D并将光束进行垂直方向移动,看到光线仍在做同向运动,说明仍处于顺动状态;

(6)继续增加屈光度度至-1.00D并将光束再次进行垂直方向移动,我们看到光线已经基本不动了,但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我们继续增强屈光度至+0.00D,即在不使用任何镜片的情形下观察眼球内光线的运动轨迹,我们观察到此时光线已开始做相反方向运动,即出现了逆动现象,屈光度太高,因此能够判定垂直方向的屈光度为-1.00D;

(7)因为在水平方向和在垂直方向的屈光度不同,我们需把这两个度数结合起来计算得出最后的屈光度。

根据之前的方法,我们先计算出两个数字的差,即用-1.00D减去-3.00D得到+2.00D,因为-1.00D是垂直方向的屈光度,因此在之前的结果上写入角度90°,得出的结果是-3.00D+2.00D(90°);

(8)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在上面的结果上减去工作距离,因此最终的结果是-3.00D+2.00D(90°)减去1.50D等于-4.50D+2.00D(90°)。

举例说明(用卡通人物的头像举例十):

(1)将检影镜中的光束投射到卡通人物的眼球内并上下左右移动,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在做反方向运动,出现了逆动现象,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将逆动转为顺动;

(2)首先尝试放置一枚屈光度为-2.00D的镜片,我们发现当垂直方向移动光束的时候,眼球内的光线仍然是反向运动了,即垂直方向仍旧处于逆动状态。

但当水平方向移动光束的时候,光线已经变成同向运动了,即转变成了顺动状态;

(3)我们调整成-4.00D的镜片进行再次尝试。

我们发现此时不光是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移动光束的时候,眼球内的光线都已变为相同方向的运动,说明已经成功从逆动转变为顺动;

(4)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根据“三步法”中的第二步来进行操作。

我们先试着在眼球前放置一枚屈光度为-3.00D的镜片,我们发现当光线垂直方向进行移动的时候,光线已经处于静止状态了,因此-3.00D为垂直方向上适合的屈光度;但当水平方向移动光束的时候,光线仍在做同向运动,因此水平方向的屈光度仍然不够;

(5)我们把-3.00D暂时放在一旁,继续增加屈光度至-2.00D并将光束进行水平移动,看到光线仍在做同向运动,说明顺动现象没有化解;

(6)继续增加屈光度度至-1.00D并将光束再次进行水平方向移动,我们看到光线已经处于静止状态了,因此水平方向适合的屈光度应为-1.00D;

(7)因为在水平方向和在垂直方向的屈光度不同,因此需把两个度数结合起来计算得出最后的屈光度。

还是根据之前的方法,我们先计算出两个数字的差,即用-1.00D减去-3.00D得到+2.00D,因为-1.00D是水平方向的屈光度,因此加上角度180°后得出的结果是-3.00D+2.00D(180°);

(8)最后一步,在上面的结果上减去工作距离,因此最终的结果是-3.00D+2.00D(180°)减去1.50D等于-4.50D+2.00D(180°)。

举例说明(用卡通人物的头像举例十一):

(1)将检影镜中的光束投射到卡通人物的眼球内并上下左右移动时,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在做反方向运动,出现了逆动现象,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将逆动转为顺动;

(2)首先尝试放置一枚屈光度为-2.00D的镜片,我们发现移动光束的时候,眼球内的光线仍然是反向运动了;

(3)我们调整成-4.00D的镜片进行再次尝试。

我们发现当光束上下或者左右移动的时候,眼球内的光线都已变为同向运动,说明已经成功从逆动转变为顺动;

(4)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根据“三步法”中的第二步来进行操作。

我们先试着在眼球前放置一枚屈光度为-3.00D的镜片,我们发现当光线垂直方向移动的时候,光线已经处于静止状态,因此-3.00D为垂直方向上适合的屈光度;但当水平方向移动光束的时候,光线仍在做同向运动,因此水平方向的屈光度仍然不够;

(5)我们把-3.00D暂时放在一旁,继续增加屈光度至-2.00D并将光束进行水平方向移动,看到光线仍在做同向运动;

(6)继续增加屈光度度至-1.00D并将光束再次进行水平方向移动,看到光线仍在做同向运动,因此强度仍然不够;

(7)继续增加至0.00D,即在什么镜片都不放的基础上来观察光束的移动现象,我们看到光线仍处于顺动状态;

(8)继续增加至+1.00D,我们发现尽管度数已经很接近,当还能看出眼球内的光束在随着光束的移动做同向运动;

(9)继续增加镜片度数至+2.00D,我们看到眼球内的光线已经处于静止状态了,我们再尝试下+3.00D,发现光线已经开始做反向运动了,因此说明水平方向适合的屈光度为+2.00D;

(10)因为在水平方向和在垂直方向的屈光度不同,因此我们先计算出两个数字的差,即用+2.00D减去-3.00D得到+2.00D,因为较大的度数+2.00D是水平方向的屈光度,因此必须加上角度180°,得出的结果是-3.00D+5.00D(180°);

(11)最后在上面的结果上减去工作距离,得到的结果是:

-3.00D+5.00D(180°)减去1.50D等于-4.50D+5.00D(180°)。

五、什么是不规则散光角度(Un-ruleAstigmatism)

通常我们都是用规则的散光来进行理论讲解,但现实生活中还会出现不规则散光。

我们还是通过具体的实例来阐述。

举例说明(用卡通人物的头像举例十二):

(1)将检影镜中的光束投射到卡通人物的眼球内并上下移动的时候,我们发现卡通头像眼球内的光线不再跟光束平行,而是产生了角度,与光束形成了一定的夹角。

因此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调整检影镜射出来的光束方向,使其与眼球内的光线平行;

(2)接下来尝试放置一枚屈光度为-2.00D的镜片在眼球前,我们发现移动光束的时候,眼球内的光线在进行相同方向的运动,说明处于顺动状态。

但是当我们将检影镜的光束旋转90度后再次进行移动时,眼球内的光线则进行相反方向的运动,说明在这个角度上仍处于逆动状态;

(3)因为根据我们之前所说的“三步法”,我们必须保证任何一个方向的移动都是顺动,因此我们要继续减低屈光度,将逆动状态转为顺动状态,所以我们尝试用-4.00D的镜片进行再次尝试。

此时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都已变为同向运动,说明已经成功从逆动转变为顺动;

(4)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根据“三步法”的第二步来进行操作。

我们先试着在眼球前放置一枚屈光度为-3.00D的镜片,我们发现当光束按照与眼球内光线平行的角度进行移动时,眼球内的光线在做相同方向的运动;但当光束转成90度角后进行移动时,光线已经静止不动了。

因此-3.00D为与眼球内光线呈90度角方向的合适的屈光度;

(5)我们把-3.00D暂时放在一旁,继续增加屈光度至-2.00D并将光束与眼球内光线平行的角度进行移动,看到光线仍在做同向运动;

(6)继续增加至-2.00D并将光束与眼球内光线平行的角度进行移动,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仍在跟着光束的移动而做同向运动;

(7)继续增加至-1.00D并将光束与眼球内光线平行的角度进行移动,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已经静止不动,因此说明与眼球内光线平行的角度期适合的屈光度为-1.00D;

(8)因为我们得到的两个屈光度不同,因此需把两个度数结合起来计算得出最后的屈光度。

我们先计算出两个数字的差,即用-1.00D减去-3.00D得到+2.00D,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检影镜检测出较大的度数(即-1.00D)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并将该夹角写入结果中。

这里我们目测大概是在120度左右,因此这里得出的结果是-3.00D+2.00D(120°);

(9)最后一步,就是在上面的结果上减去工作距离,因此最终的结果是-3.00D+2.00D(120°)减去1.50D等于-4.50D+2.00D(120°)。

六、自我测试

大家一起来检测以下实例(用卡通人物的头像举例十三):

(1)首先从“顺动”开始。

我们将光束射入卡通人物的眼球内并进行上下移动的时候,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与光束同方向运动,说明此时已经处于顺动状态;

(2)我们放置一枚屈光度为+1.00D的镜片在眼球前方,我们发现移动光束的时候,眼球内的光线仍然在进行同方向运动,因此屈光度不够;

(3)接下来放置一枚屈光度+1.50D的镜片,我们发现,当水平方向移动光束的时候,眼球内的光线也在进行相同方向移动,说明镜片的屈光度数尚不够,但当将光束进行垂直方向的移动时,光线已经处于静止状态了,说明在垂直方向上的适合屈光度为+1.50D;

(4)我们把+1.50D的镜片暂时放在一旁,继续用屈光度为+2.00D的镜片进行检测。

我们水平方向移动光线的时候,发现眼球内的光线也在同方向移动,因此仍处于顺动现象;

(5)继续增加屈光度至+3.00D,发现光线已经处于静止状态了。

但是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再用屈光度+4.00D的镜片进行测试,我们发现眼球内的光线已经开始进行反方向运动,说明该屈光度太强,因此水平方向的屈光度为+3.00D;

(6)因为在水平方向和在垂直方向的屈光度不同,因此需把两个度数结合起来计算得出最后的屈光度。

我们先计算出两个数字的差,即用+3.00D减去+1.50D得到+1.50D,因为+3.00D为水平方向的屈光度,因此加上角度后得出的结果是+1.50D+1.50D(180°);

(7)最后一步,就是在上面的结果上减去工作距离,因此最终的结果是+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