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0641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学.docx

《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学.docx

第五章南宋前期文学

第五章南宋前期文学

南宋前期词主要基调是抒忧国爱国之情。

南宋政府偏安一隅,诸多文人士大夫有感于天下兴亡,主张北上统一中原。

表现在其词中,就是慷慨的爱国豪情,就连巾帼也不让须眉,此期著名女词人的词作,也在用词叙说国破家亡的悲哀;而辛弃疾词,更是呼喊出了南宋爱国潮流的最强音。

在李清照与辛弃疾之间,还有张元干,张孝祥等爱国词人;而在辛弃疾同时和之后,则产生了辛派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我们首先来看看北南宋之交的词人——李清照。

第一节李清照

两宋之交活跃于文坛上的作家中,出现了专门致力于写词的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她以女性作家独到的视角和特有的深婉细腻,把婉约词的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也是诗、词、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

我们还是先来提示一下李清照的生平。

一、生平(1084-1155?

李清照的生平,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安闲优裕的。

她出身于一个书香门弟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曾得到苏轼的赏识。

母亲王氏也是出身名门,知书识礼,能写文章。

因此,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得到了极好的教育,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夫妻俩情投意合,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

2.后期。

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攻破汴京,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妻的幸福生活倾刻间成了水中月、镜中花,赵明诚携妻南奔,在不断辗转流亡的途中,赵明诚染疟疾去世,正值壮年的李清照在国破之外,又承受起了家亡的悲哀,其晚年辗转流寓于江南一带,最后定居杭州,一直伴随着她的是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

二、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曾写过一篇论词的文章,后人题之为《李易安词论》,简称《词论》。

这是宋人最早的一篇论词的专门文章,影响很大。

在《词论》中,他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词论,我们前面讲到苏东坡时,也提到过他的词论是——“词自是一家”。

自是一家、别是一家虽然只有一个字不同,而它们的内涵却是大相径庭的。

总体上来说,自是一家、别是一家都是在肯定词体作为一种文体的独立性,都是在提高词的地位。

但是,苏轼的自是一家,是指词应该与诗文具有同等的文学地位,因为词也能够具备“言志”的功能。

故而苏轼常常以诗为词。

这是针对柳永词的浅俗词风而言的。

而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则重在说明诗和词之间的界限。

李清照认为,词不能混同于诗,它别是一家,这是针对苏轼的以诗为词而言的。

因此,词别是一家的含义应该是词作为一种独立的以抒情为主的音乐歌词和样式,应当有其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特色,应该与诗严格地划分出界限。

故而,李清照是不满苏轼词风的,甚至她还将北宋的一流词家都批判了一通。

她唯一认可的词人,就是周邦彦,受周邦彦的影响,她也主张词应该典雅浑成,格律精工。

由此,我们简单地总结一下李易安词论的一些重点:

(1)词别是一家;

(2)语言典雅浑成;(3)格律精工。

三、李清照词的内容(作品选p51)

和李清照生平相对应,李清照词的创作也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

李清照前期生活安闲。

少女时代的她是无忧无虑。

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合,夫妻生活幸福美满。

故而其前期词的主要题材内容集中于两个方面:

①抒写少女闲感。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②表达相思之苦。

李清照结婚后,其夫赵明诚曾外出做官,闲居于家的李清照以词代简,作了许多怀念丈夫之词。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后期

后期的李清照遭受了国破夫死家亡的三重痛苦,词风也为之一变,题材内容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后期词,多抒写自己寡居生活的孤苦和对国事的忧虑。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就是将身世之悲和国家危难交织在一起。

极具感染力。

而《武陵春》(风住)也是这类题材的词。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四、易安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最杰出的词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她的词向来被视为“婉约正宗”,在后世被推崇为当行本色的典范。

其词作能自出机杼而不依傍古人,时人称之为“易安体”。

易安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女性的身份塑造抒情主人公多愁善感、缠绵凄惋的自我形象,真实地展现了词人的情感历程和内心世界,打破了以往“男子作闺音”的传统格局,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女性自觉意识。

她的词不管是写少女的天真活泼,还是闺中的相思之愁,以及亡夫后寡居的凄苦之情,都写得独具特色,和男性的代言词有着很大的不同。

2、善以白描之法写含蓄之情。

李清照的词,极少用典,常以极平常极生活化的明白晓畅的语言,锻造出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出富于发展变化的抽象的自我情感。

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又如: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人比黄花瘦”(《声声慢》)等,同样是写愁,却有如此多细腻曲折的表达方法,多侧面地描画出了微妙的情感流程。

3、语言独具个性,极善于从日常生活口语中精心提炼出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以俗为雅,化腐朽为神奇;也善于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因而其语言既清新淡雅,又通俗浅易,既有典雅的文人趣味,又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如《声声慢》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

她以女性身份登上文坛,释放属于女性自己的情感,比代言体的“男子作闺音”真切的自然得多,文学史上也从此有女性的声音。

客观地说,李清照是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格局,因此,她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品讲读]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1.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通过抒写作者在深秋黄昏的真切感受,倾诉了她国破家亡、夫死寡居的无限愁苦,抒发了她百无聊赖、无所寄托的浓重悲哀,也曲折地反映出忧时伤乱的爱国情绪,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2.此词的艺术特点:

(1)此词突破了一般词作上片主景、下片主情的常见模式,以情开篇,以情结响,中间以大量笔墨描绘深秋景象,这些景物又都染上了词人孤寂悲愁的主观情绪。

在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中,给读者展示了一个被“愁”笼罩溶涵的艺术世界和词人复杂隐秘的情感流程。

(2)此词巧妙地运用铺叙手法,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集中起来进行高度艺术概括,层次清晰地传达出作者的内心活动。

在情节的进展中,感情也随着具体形象的描绘而逐次深化,最终形成感情的总暴发,结构井然有序,线索鲜明突出。

(3)此词大量运用双声叠韵和舌齿两声的词字,使外在的声情口吻和内在的情感律动浑然统一。

尤其是起笔十四叠字,声情并茂,创意出奇,既细致地描绘出感情活动发展的层次,又起到了笼罩全篇,贯彻始终的作用,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结尾之前,又使用了“点点滴滴”四个叠字,照应开篇,交互辉映。

《永遇乐·落日熔金》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生活和心境的写照,也是她后期词的代表作。

全词通过描写元宵佳节时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委婉含蓄地抒写了自己晚年所郁积于胸的深沉的家国之思以及凄怆、孤寂的心情。

上阙通过描绘眼下元宵佳节黄昏时的所见、所闻,抒发其难以排遣的家国之思。

上阙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即前面三层都是先写景,后抒情,连续用三个问句,表达了作者深沉凝重的家国之思。

1—3句是第一层:

前两句写了元宵佳节黄昏天空中夕阳、云霞所构成的一幅灿烂、美好的图画。

然而,第三句却在意思上逆转,写作者并无心欣赏这幅美图,而心中思念的是“人在何处?

”作者无心赏美景——一心思亲人,这表明她对自己逝去的亲人深沉的思念。

这里运用的是借丽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4—6句是第二层:

前两句点明春天已经来临了,自然界已经满眼春色,而第三句写作者的内心中却感到“春意知几许”,即作者却并没感到春色的降临,言外之意,她的心已完全被家国之思所占领,可见家国之思的沉重。

7—9句是第三层:

前两句也是写景——元宵风和日暖的好气候,而第三句也是逆转,作者却想到风和日丽后的风雨寒潮。

当然,这里的“风雨”是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社会的“风雨”,南宋统治者面对金兵的入侵采取妥协投降政策,社会将会继续发生大动乱,自己会继续遭受战乱的折磨。

前三层都是先写景,后抒情,而抒情时,作者又非直抒胸臆,而是以问句的形式使情与景在意义上形成逆转,委婉的表露出那种郁结的深沉的家国之思。

正是基于这种深重的家国之思,所以上阙第四层,则以作者的具体行动进一步加以说明。

因为心里的家国之思太沉重,所以无心闹元宵,只好婉言谢绝邀她共赏元宵佳节的诗朋酒友,这是以行动写心理。

下阙以今昔元宵盛衰之景的对比描写,表现作者深沉的家国之思以及凄怆,孤寂的心情。

下阙分两层:

第一层(1—5句)写“中州盛日”的元宵佳节。

作者突出写了自己在昔日元宵时,与京城中的闺秀们“簇带争济楚”共赏元宵的热闹盛况。

作者对昔日的盛景是极为留恋的,即对故国的怀念,希望能再现这种盛况。

然而因朝廷上下的腐败无能,却使这种盛况消失,再难出现了,所以下面就又转入现实。

第二层(6—10句)写眼下的元宵佳节。

作者突出眼下元宵自己“风鬟霜鬓”,而“怕见夜间出去”的凄怆之状。

此情此景与昔日形成鲜明对照,昔日是“簇带争济楚”闹元宵,今日却是“风鬟霜鬓”避元宵,今昔对比,作者那种凝重的物是人非的家国之思则不言而喻。

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心完全被这种家国之思所占有,所以无心去赏元宵,只好独自“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下阙结尾也是以行动写心理。

而下阙结尾所写与上阙结尾所写的行动恰好形成前呼后应——前面写她谢绝朋友赏元宵之邀,后面接着交待谢绝相邀之后的结果——独守帘下,听窗外人赏元宵的笑语喧哗,由此可见词人此时是何等的凄怆和孤寂。

无怪刘辰翁读此词不禁感慨:

“诵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此词在艺术上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二是委婉含蓄地抒情方式:

上阙以三问抒情,下阙以对比抒情。

五、李清照的诗文创作

李清照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他最擅长的是词,但其诗文成就也是很高的。

李清照的诗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她后期所作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诗中她赞美了宁可死去也不愿屈辱活着的项羽,讽刺了南宋集团偏安一隅,不肯北上抗敌的妥协行径,写得是笔力雄健、慷慨沉雄,巾帼不让须眉。

另外,其散文成就也颇高,他为丈夫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写的后序《金录后序》,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家国兴亡结合起来叙述,展示了南渡前后兵荒马乱时代风貌,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沉痛苦,是其散文的代表作。

第二节张孝祥及其他爱国词人

宋室南渡,一批词人身经丧乱之苦,出于对国事的关心,他们书写重大的题材,词风慷慨激昂,成为上继苏轼下启辛弃疾的重要作家。

这里,首先用词作为武器直接参加当时抗战派的政治斗争的是张元干。

一、张元干(1091——1175?

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长乐人,因支持抗战派李纲、胡铨的主张而以词相寄,触怒朝臣秦桧,最终被削官除名。

其卒年不可考。

著有词集《芦川词》,存词180多首。

张元干诗文兼作,词的成就较高。

身处北宋之时,仍未摆脱“词为艳科”的藩篱。

靖康之难,他曾投身于抗金战争,在以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更亲身感受到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屈辱,也更加痛恨投降派的妥协误国。

因此,他改变了早年的那种绮罗香泽的传统词风,而以豪放的格调、跌宕腾挪的笔势来抒发他慷慨报国的壮志和对权奸误国的愤慨心情。

代表作《贺新郎》(见课本88页)

二、张孝祥(1132?

——1169?

南渡初期词人。

张孝祥是继张元干之后在词的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一位,他们的词可称为南宋初期的“双璧”。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安徽和县)人。

高宗时举进士第一,曾因事忤秦桧,下狱。

历任中书舍人、建康留守等职。

因力主张浚北伐被免职。

词集《于湖词》,存220余首。

于湖词以表现爱国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成就最突出,代表作是作于建康留守席上的《六州歌头》(课本89页)。

此词以“忠愤气填膺”著称,为词中之眼,读之有英雄呜咽之声。

上篇写景,描绘女真族统治者在北方领土上的骄纵横行,对宋朝旧境的沦陷和华夏传统文化被破坏表示深沉的愤慨。

下片抒情,抒发爱国志士请缨无路的愤懑,揭露投降派卑躬求和的丑恶面目,表达词人对中原父老的思念和同情。

张孝祥词中较多因事感怀、即景寓情之作,其中得苏轼之风的作品[念奴娇]《过洞庭》借空洞浩渺的自然景色表达其“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的高洁品格与坦荡胸怀。

(课本90页)

三、朱敦儒(1081——1159)

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人。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抒情自我化的词风,具有鲜明的自传性的特点。

词集有《樵歌》。

朱敦儒的词风随着人生历程的变化而变化。

早年以婉丽明快为主,中年以悲壮慷慨为特色,晚年以清疏晓畅见长,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朱敦儒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西京洛阳畸形繁华的环境中度过,行为疏狂放浪、寻欢作乐的心理中,也包含着蔑视功名权贵、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精神。

故当朝廷征召他进京为官时,他毅然拒绝,显现其狂放不羁的性格。

靖康之难后,洛阳被金兵占领,朱敦儒仓皇逃往东南避难,辗转至岭南一带。

其词清晰记录了他南奔的行程和感受,词风由飘逸潇洒变得凄苦忧愤。

词人闲旷自适的人生态度在民族受到压迫蹂躏时已开始转变,并激发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终于走上从政的道路,而其词境遂大,多忧国伤世之作。

经过仕途沉浮后,他晚年又消极退隐,重新回归到早年的潇洒出尘之路,词作主要写隐逸生活的情趣、词风清旷闲淡。

四、岳飞(1103——1141)

字鹏举,河南安阳人。

和张元干同时的主战中,有一些士大夫和将领也有名作传世,如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乃是用生命和热血谱写出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

(课本89)

第三节陈与义与南渡初期诗人

南宋前期诗坛概况:

南宋前期诗坛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此期诗人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很深,并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主要有南渡诗人陈与义、吕本中、曾几等。

他们一方面在早期都接受了江西诗派的浸染,墨守黄、陈规范,讲究法度、技巧,另一方面他们此后又都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深重苦难,从而激发起他们满腔的爱国热情,开始从内敛自省的书斋生活中走了出来,正视惨痛的现实,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忧患意识都有所强化。

时代的巨变带来了江西诗派题材内容的变化,文学自身的发展也促使这些作家对江西诗派艺术形式上的某些流弊进行改造、变异,给这一诗派注入了新的活力,江西诗派的诗风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

此期是江西诗派的自觉修正期,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这些变革者也成为由黄庭坚、陈师道向南宋中兴诗人的重要过渡。

 

一、陈与义

陈与义诗北宋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为江西派三宗之一。

陈与义的诗歌创作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以黄、陈(师道)为宗主,讲究句法烹炼,注重神理气韵,内容以写景咏物为主,多是抒写个人生活情趣,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较少。

在经历了靖康之变,切身感受了国亡家破的沧桑巨变,南逃之后,对于杜诗的精神实质也有了深入的体会,所以他说:

“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避虏入南山》)因此,后期特别推重杜甫,继承了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感慨国事、反映时局、描述个人在国难中的经历及辛酸的作品成为创作的主题,诗风也趋向慷慨悲凉、沉郁雄浑。

代表作品有《伤春》、《渡江》。

有《简斋集》传世。

作品选P170页讲解《伤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像这些诗歌,苍凉悲壮,从思想风格到句法声调,都很象杜甫的《诸将》,杨万里说他“诗风已上少陵坛”(《跋陈简斋奏章》),是不错的。

但由于诗人并没有完全改变对社会现实的消极态度,同时也没有象杜甫那样深入广泛地接近人民,因而他的爱国诗篇为数并不多,也不及杜甫的深刻、沉挚,并且缺乏积极奋发和为国牺牲的精神。

但在当时已是难能可贵的了。

 二、吕本中和曾几

1.吕本中和曾几都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性人物,也是在南北宋诗风嬗变过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诗人。

吕本中的贡献主要集中在理论上,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

首先,他正式提出江西诗派这一概念(在《江西诗社宗派图》中第一次提到);其次,提出了矫正江西诗派弊病的“活法”说,即在一定的规矩法度内自行变化,自有所得,并以流转圆美为创作准则。

他的创作实践即是这一文学主张的具体体现,诗风轻松自然,平易圆活,呈现出与黄、陈和而不同的新风格。

值得指出的是,他南渡后也写了一些伤时感乱、主张抗战的爱国诗篇。

有《东莱先生诗集》。

2.曾几也是立足江西诗派基本风范而又自觉趋变的诗人。

其诗作既有感怀时事的爱国诗,也有关心民瘼的政治诗,更多的还是流连光景的闲适诗。

在艺术上,他讲句法,但不流于生硬;好用典,但力避冷僻,文字明快,风韵流美,诗风清新活泼,读来毫不费力,细味却有情致。

他的一些近体诗已开诚斋体的先声,其爱国精神则直接影响了陆游。

代表作品有《三衢道中》、《寓居吴兴》。

有《茶山集》。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南宋中期诗坛概况:

南宋中期诗坛再度出现繁荣的局面,被称为宋诗的中兴期,涌现出“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形成了宋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这些作家几乎都从学江西诗法入手,但最终又都能从根本上摆脱江西诗派的束缚,各具独创精神,均能自成体格,打开了宋诗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诗歌的题材空前广阔,尤其是爱国思想得到充分体现,爱国诗作达到了顶峰。

陆游是此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代表了南宋诗坛的最高成就,杨万里、范成大在诗歌题材和创作手法上也都有所开拓,皆在宋代诗史上独树一帜,为宋诗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创立“诚斋体”的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吉水人。

27岁中进士,从此步入宦途。

后来,得遇抗战派名将张浚。

张以“正心诚意”勉之为学,杨万里则以之为师,且自号“诚斋”。

晚年曾官至宝谟阁学士,因秉性耿直,多次上疏指斥朝廷,触犯了权相韩侘胄,故被罢官回乡,家居十五年忧愤而卒。

杨万里作诗走的是一条从师法古人到师法自然的道路。

对此,他曾在《荆溪集自序》中谈及自己的学诗过程时说:

“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陈师道)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戊戌作诗,忽若有悟,於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

”(课本p97)这里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创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年是模仿江西诗派的第一阶段;后来转而通过学习晚唐诗人的绝句和王安石的半山体来变革江西诗风,进入创作的第二阶段;最终跳出前人窠臼而师法自然,进入创作的第三阶段,形成了独具面目的诚斋体。

有《诚斋集》。

他将这种新的认识所产生的新的创作理论付诸创作实践,所以,现存留下来的自《江湖集》、《荆溪集》以下的九个集子中的四千余首诗,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的风格,即“诚斋体”。

(见作品选作者简介)“诚斋体”诗歌的出现,给当时还残存着江西诗派遗风的南宋诗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杨万里所创立的“诚斋体”的诗歌风格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

即有的诗歌通过写景或咏物,将自己的某种感愤寄寓在诙谐、幽默的讽刺嘲笑之中。

如《观蚁》一诗:

“偶尔相逢细间途,不知何事数迁居。

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

”诗中借蚂蚁搬家时体微载重的特点,暗讽贪官们调迁时携带大批不义之财。

有的诗歌是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描摹自然景物,颇含意趣。

如《戏笔》: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

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见课本p98)作者描摹菊花和苔藓,巧妙地将它们喻为金钱和铜钱,而穷诗客则以此喻意消愁。

再看另外一首:

《下横山滩望金华山》。

第二,想象丰富奇妙,构思新巧别致。

杨万里在诗中极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然后,通过丰富的新颖的想象,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加以表现,使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形象鲜明生动而饶有趣味。

如他用“一峰忽被云偷去”来写流云遮山;在“两堤杨柳当防夫”中用边陲的将士比拟杨柳。

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月喧”将溪水之所以发出声音解释为山的有意阻拦。

又如他在月下饮酒时产生的奇思妙想:

“老夫渴极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犹在天。

老夫大笑问客道:

月是一团还两团?

”(《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其构思、想象皆为新颖别致。

第三,语言自然、活泼、清新。

杨万里的诗歌语言继承了乐府诗的语言风格传统,又借鉴于当代民歌的语言,力求平易浅近,同时又吸收大量俚语谣谚入诗,形成一种通俗、自然、雅俗共赏的风格。

这在一部分农村题材的诗歌和写景状物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他的《插秧歌》几乎全是通过日常口语的整合描写出一家大小忙插种的全过程,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情趣交杂充溢其间。

(见作品选p183)《闲居初夏午睡起》则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写出农村环境的闲适,闲居生活的闲中之趣——“闲看儿童捉柳花”。

(作品选p182)写景状物的《小池》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鲜明地体现着杨万里“诚斋体”的风格特点。

如《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一眼泉水无声流淌着涓涓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树阴照水似乎怜爱它晴日的温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新荷长出的尖尖叶子刚刚露出水面,

早有蜻蜓立上头。

   早已有蜻蜓立在上头。

 

又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毕竟西湖在六月时,

风光不与四时同。

   风光与其他季节大不相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远接蓝天的无边莲叶分外碧绿,

映日荷花别样红。

   辉映阳光的朵朵荷花更加艳红。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杨万里在杭州为秘书少监时,在夏日的一天早晨,步出净慈寺,送好友林子方,路过西湖时,为满湖的莲荷所吸引,即兴吟唱了两首歌咏西湖夏日绮丽风光的七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其二。

全诗以“毕竟”二字领挈,不同凡响,新意别出。

一般诗词皆为先写景,后抒情,而此诗则赞美之情脱口而出——“风光不与四时同”。

诗人将“毕竟”提至篇首,一是为了协调平仄,而主要则是为强调在特定地方(西湖)与特写时间(六月)的独具特色的风光。

“六月”本属夏季,怎能说“不与四时同”呢?

这里的四时是泛指夏天以外的其它季节,即西湖六月中的风光胜过其它季节中的风光。

西湖六月的风光究竟美在哪里呢?

头二句只是概括地陈述,是虚写。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将西湖夏日风光之美具体化,是实写。

满湖的莲叶、荷花,无边无垠,红绿相间,一直铺展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朝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耀眼夺目。

诗人写西湖盛夏景色,与苏轼所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模山范水的写法不同,一意只写莲荷,似乎西湖上只有被这盖地的莲叶和艳红的荷花才最能代表其夏日的美景,因此不禁浓笔重抹,碧荷满纸,红蕖生辉。

诗人写莲叶荷花,不落入阴柔美的俗套,而写出了阳刚之美——境界阔大,极目无穷,“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