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0634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性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地方性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地方性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地方性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地方性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方性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docx

《地方性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性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方性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docx

地方性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

第五章地方性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2年到2006年,全国涉及到合并、升格的学校达到了800多校次,其中新建了一大批由高等专科学校或成人教育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

与历史积累厚重、办学资源丰富的名校老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角色分工?

应该采取怎样的竞争发展战略以求得可持续发展?

这是摆在新建本科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湖南商学院是1994年由原湖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与湖南省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

建院十多年来,我院在校本科生规模达到了1.1万人,本科专业发展到27个,专任教师由265人增加到600人,其中正高职称由4人增加到70人,从没有博士到100多位博士(含在读),校舍建筑总面积由8.6万平方米增加到41.658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210万元增加到5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由37万册增加到97.5万册。

各类电子图书231160册(件)。

具有功能较完备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在教学、科研、管理与后勤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0年,学院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01年,学院被授予湖南省“文明高校”称号。

2006年,我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确立为优秀。

回顾我院建设发展、成长壮大的过程,我们的体会是:

办学基础较弱的地方商科院校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战略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既符合社会需求,又切合学院实际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学校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地方性商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地方性商科院校必须要加强对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认识,确保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要坚持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

要始终坚持把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工作理念、制度建设、精力投入、政策倾斜等方面要进一步倾斜以保障教学质量。

在全院真正形成党委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教师倾心教学、学生回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关注教学的浓厚氛围,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是地方性商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历史必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26年保持了年均9.4%的高速、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的总量指标在全球的地位迅速攀升。

以湖南省为例:

加快工业化进程战略、一点一线战略、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带动了产业结构和产权结构的调整,湖南经济总量迅速实现了“翻两番”。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一个庞大的专门人才市场正在形成。

另一方面,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地区差异、行业差异、企业规模差异也不断加大,在差异化的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的活力主要源于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第二、第三产业。

这种经济结构特点又使得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对应用型管理、技术人才的强劲需求。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院校,由于较长办学历史的沉淀,其培养理论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师资结构、校园文化等很难调整或转变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变革对生产一线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同时,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名校老校虽然也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调整办学定位,但仍然需要承担为国家培养大量理论型人才后备力量的任务。

这样,为新增的、巨大的人才市场提供大批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新建本科院校的肩上,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分工”的客观必然。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都明确为“为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是,计划经济和传统办学理念的巨大惯性,以及政府部门对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考核标准的不完善,也诱导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校发展目标上贪大求全,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层次上一味攀高,这或者导致了办学资源配置中的巨大浪费,或者导致了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调。

湖南商学院建院之初,办学定位明确为“立足湖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但是,“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概念,具体到一所高校,仅仅明确这样一个定位方向并不能解决在办学过程中究竟怎样设计培养模式、怎样配置资源、怎样建设师资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为了具体落实学院办学定位,我们以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为核心,组织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和市场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在本科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而相当多的毕业生又未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的情况下,一方面是国家公务员等传统观念中比较稳定、体面的职业岗位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却是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省会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特别缺乏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运作方式的高素质中层管理人才。

第二,虽然各类高校都设置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且基本培养规格差不多,但因各校学科专业基础和学校隶属关系的不同,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业去向和长远发展方向上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差别。

第三,从我院师资结构看,理论功底厚实、能从事高水平基础理论研究的师资力量偏弱,但绝大多数教师对商业运作的理论和实践非常熟悉,这使得他们很容易接受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运作方式。

对以上问题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后,在制定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时贯彻了以下指导原则:

第一,树立“大商科”理念。

我们根据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国际高等商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特点,要求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都要摆脱主要为狭隘的“商业”领域培养管理人才的束缚,要着眼于“大流通”、“大管理”,通过创新和融汇商科类学科知识,为市场经济中迅速发展壮大的“各类”企业培养经管类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适当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使毕业生具有更广泛的适应能力。

第二,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教育。

我们瞄准企业急需的一线中层管理人员这一特定目标,在保证基本规格、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为了适应企业用人特点,这里又有两个不同层面的要求,一是毕业生在刚进入工作岗位时,从观念到能力都要能够承担一般职员岗位的工作;二是经过短期磨练,毕业生能够很快成长为一线中层管理人员。

第二层面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教育是设计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重点。

第三,允许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差异性。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定位指导下,我们允许并提倡各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具体培养目标和规格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提炼,努力使差异性转化为办学特色和优势。

如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对基础理论的要求更高;旅游、艺术设计等专业对动手能力要求更多;法学、计算机等非经管类专业要借助我院主体学科优势,渗透经管类知识,强化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

第四,大力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必须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1995年,我院刚刚成立就成为湖南省第一批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的试点高校,在全省、甚至全国提前一步对学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转变就业观念的教育。

在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自主择业、面向生产管理一线、认同档案人事关系市场化等观念已成为我院学生就业的思想优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科学的提出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院定位

学院在本科办学历史进程中,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同时期都提出了明确的教育主张和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学院实际的办学目标。

1994年根据原湖南省政府党组对学院提出的“把湖南商学院学院办成一所合格的的本科院校”的指示,学院确立了“实现由成人高等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由一般专科教育向普通本科教育两个转变”的办学目标。

1999年底学院迎来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这一办学定位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认可。

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开始呈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学院也迎来了高校扩招的新机遇。

学院及时抓住这一机遇,迅速扩大办学规模,提前一年实现了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万人大学的发展目标,各方面的建设呈良好势头,学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面对变化的形势,与新的发展机遇,学院上下认真分析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分析学院的办学基础及在省属高校中所处的地位,在充分考虑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学院肩负的适应并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充分考虑学院自身办学条件与实力的基础上,制订了“建设高水平教学型商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学院新世纪初叶的发展战略目标。

在2000年12月学院一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的《湖南商学院2001至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学院新世纪初叶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规划。

2004年,学院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新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把湖南商学院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的商科院校的奋斗目标。

全院上下就此展开了层层深入的讨论,并形成广泛共识,从而确立了学院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立足湖南,面向市场,服务企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把我院建成高水平的教学型商科院校。

近2年来,全校师生员工更新观念,群策群力,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全方位推进学院各方面工作,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

纵观我院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定位准确、目标明确

⑴目标定位:

把我院建成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学型商科院校。

学院成立之初,确定了办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的目标。

1999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学院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把我院建成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较高水平教学型商科院校。

⑵类型定位:

地方性、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

学院是一所省属地方性本科院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省级重点专业,11个院级重点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

新办专业11个。

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重点课程,32个院级重点课程,10个院级精品建设课程。

⑶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国际合作办学与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教育相结合的办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9741人,其中本科生8810人,其他全日制学生931人。

⑷学科定位:

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理、工、法多学科相互支撑渗透、协调发展。

作为商科院校,学院始终坚持商科特色,突出经济学、管理学优势,学院现有企业管理1个省级重点学科(预备),6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

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工学和法学等6大学科门类。

⑸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湖南,面向市场,服务企业,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学院是湖南省唯一一所以商科类学科为主的本科院校,承担着为湖南省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经济类人才的重任。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院现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毕业生也遍布全国各地。

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院不断完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素质拓展工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2.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有效实施

学院制订了“十五”发展规划和2003~2010年发展规划,相继制订了学科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子规划。

这些规划总结分析了现状,提出了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符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的“十五”计划总体发展目标为:

以本科教育为主,启动研究生教育,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规模达8810人;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本科专业由16个增加到24个左右,开办1~2个硕士点,力争建设1个省级重点学科(预备),3个省、院级重点专业;积极为国家、特别是为湖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力争承担国家、省部级以上课题30个,横向课题、委托课题30个。

“十五”计划总体发展目标基本得以实现。

2005~2010年发展规划的要点是:

(1)办学规模。

到2010年,在校本科生达到11000人,专科生1400人(含合作办学学生450人)、硕士研究生达到200人,成人高等教育在籍生4500人(其中全日制学生200人)。

争取招收留学生。

(2)学科专业。

到2010年,启动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的建设,加大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政治经济学3个经济学科的建设,新建区域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会计学、旅游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英语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学8个院级重点学科。

把现代流通研究基地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并新增1~2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建成7个以上省级重点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院级重点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占专业总数的50%以上。

每年新增1个专业,专业总数达到30个。

开办2000门课程。

建成院级精品课程50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

建设好院级重点实验室3~5个、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3~4个,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1~2个。

每年新建20个左右的实习基地,使各专业实习基地总数达到150个以上,其中省级优秀实习基地10个以上。

公开出版院级重点教材12~15本、省级优秀教材3~5本,3~5门重点建设专业或重点建设课程的教材力争列入省级或国家级21世纪规划教材。

(3)师资队伍。

到2010年,专任教师总编制750个,流动编制占总编制的20%左右,高级职称教师占45%以上(其中正高占30%左右),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70%左右(其中博士占15%左右)。

师生比为1:

16。

实现芙蓉学者特聘岗位2个。

每年引进教师50名左右。

每年选送20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30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力争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80%左右拥有硕士学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5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

培养25~30名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0名年龄在40岁以下的、在省内有一定影响且有发展前途的教学、科研骨干。

(4)教育教学。

建立健全符合本校特点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广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授课率达到50%以上,双语教学课程达到10%以上,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5)科研工作。

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档次。

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承担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10~15项、重大横向科研课题及委托课题15~20项。

与企业、政府流通部门合作建设8个左右开放型的研究所(中心),建设好10个左右的校外产学研基地。

(6)对外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外高校增加至5个国家、5个专业。

每年聘请外籍教师8~10人,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及教学案例4~5本,引进并吸收前瞻性专业培养方案2~3个。

每年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2~3名,学院公派出国访问学者6~8人。

(7)基本建设。

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到2010年,学院面积达到万M2,总建筑面积超过万M2,更好地解决师生的教学、办公及生活用房,使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体育运动场所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加强教学科研设施建设,有计划地更新教学科研设备,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持续保持在5000元以上,生均图书资料和电子读物在150册以上;全面建成数字化校园,完善网上教学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成一批人文景点,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力争成为全国安全文明校园。

学院的“十五”发展规划,经过了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得到了有效实施(表1-1),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学生规模逐步扩大。

至2007年8月,学院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学生9741人,与1999年合格评估时的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人数3337人相比,增长了191%。

学生规模的扩大和办学结构的调整,体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

——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

通过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数量不断充实,生师比达到16:

1;并且,职称、学位、学缘、年龄等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明显。

“十五”期间,学院在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建设的同时,新增了一批社会急需、办学基础较好的本科专业,本科专业由11个增加到26个,涵盖了6大学科门类,体现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发展目标;为建成高水平教学型商科院校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经过努力,新增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启动了院级重点学科建设,增加了6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的科研条件明显改善,承担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显著增强。

近五年,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地方政府项目等纵向课题项。

获得科技成果奖励9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696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9部。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完成了综合实验楼、综合培训楼、学生公寓、行政办公楼、综合教学楼以及风雨操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了实验室、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明显地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二)办学思路

1.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办学思路清晰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理清办学思路、保证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学院组织教职工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结合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形势发展变化情况和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逐步树立了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理清了办学思路,增强了质量意识。

(1)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

多年来,学院坚持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把德育放在首位,实现教学——科研——德育三位一体、教师教书育人的德育实施机制,实施全面——全程——全员和方法多样性的德育模式,努力形成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人才素质特色,德育工作卓有成效。

——树立抓住契机,持续发展的机遇关。

一是正确把握高校扩招的机遇,迅速扩大了办学规模。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学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2000年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建设万人大学的目标,并提前一年得到了实现,本科教育办学规模迅速从2000年的4000余人扩大到2006年的10016人,所办专业从16个增加到27个。

二是正确把握质量立校的机遇,及时调整了办学思路。

为顺应高等教育“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发展趋势,学院一方面稳定本科办学规模,压缩了成教招生,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层次,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实现内涵与外延的协调发展上来。

三是正确把握了创新办学模式的机遇,积极拓展了发展空间。

学院按照全新的办学机制和模式顺利举办了独立学院——北津学院以及与国外合作办学的国际教育学院,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

我院在全省最早申报二级学院并获得省政府批准。

2003年,北津学院重新申报独立学院办学资格并顺利获得教育部确认。

2004年,国际教育教育学院首次与荷兰萨克逊大学以及爱尔兰格雷菲斯都柏林学院两校联合招生。

目前,这两个学院的办学均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树立质量第一、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首先,根据时代发展对商科类人才的需求特点,要求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着眼于“大流通”、“大管理”,创新和融合商科类学科知识,适当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使学生具有更广泛的适应能力。

其次,允许并提倡学院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培养目标和规格,使经济学、旅游、法学等不同类型专业在基础理论、动手能力、或是强调复合型能力结构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

再次,着眼社会实际需求,在保证基本规格、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使之从观念到能力能够胜任一般职员岗位的工作。

同时在经过短期磨练后,能够很快成长为一线中层管理人员。

学院历来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努力加强基础教学,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培养相交融。

按照“全面、系统、可行”的原则,构建了以信息反馈为基础、以教学检查与评估为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九五”期间,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重点,稳步发展招生规模,第一志愿录取率稳步上升。

“十五”期间,学院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探索和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对教学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估系统逐步完善。

——强化科学的人才观,扎实推进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转变以学科知识传承为中心、以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传统观念,树立了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现代教育观。

一是在课程体系上,积极寻求理论性知识与操作性知识的合理匹配,先后组织了三次全院性的教学计划修订工作,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课程框架设计理念,调整理论性知识与操作性知识的课时比重,以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在教学内容上,有重点地支持教师编写特色教材。

设立多项教研课题,专门研究“应用型层次人才”与“区域性经济人才”的知识特征,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区域内省份,考察工商企业,调查省情区情,搜集第一手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三是在教学方法上,着力倡导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可以提供信息量较大的背景知识,创设多种企业与社会情景的优势;编写案例集,帮助学生实现由实践到理论、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置身于一个非虚拟的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完成知识接受过程。

四是在素质成才上,以读书做人成才为主线,紧密结合德育、心育、美育等各项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三下乡”实践活动、“五个一百”工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科技文化艺术节”、创业素质大赛等,力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树立并强化了“三育人”的观念,教书、管理、服务三条战线共同努力,培育高素质人才。

(2)历史沉淀,形成清晰的办学思路

在不断继承、学习、借鉴和创新的基础上,学院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办学思路是:

以社会需求与办学定位为导向,不断夯实本科教学管理的基础工作,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建立结构优化、素质良好的教学与管理队伍;

以凸现教学中心地位为目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引导教师敬业乐教,建立灵活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

以应用经济学科与工商管理学科为主线,带动其它学科逐步协调渗透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努力向社会输送“基础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