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指导第2部分 专项2 题型2 2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解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318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题指导第2部分 专项2 题型2 2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解题指导第2部分 专项2 题型2 2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解题指导第2部分 专项2 题型2 2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解题指导第2部分 专项2 题型2 2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解题指导第2部分 专项2 题型2 2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题指导第2部分 专项2 题型2 2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解读.docx

《解题指导第2部分 专项2 题型2 2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题指导第2部分 专项2 题型2 2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解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题指导第2部分 专项2 题型2 2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解读.docx

解题指导第2部分专项2题型22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解读

二、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解读

模板一 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

——观点、论证、论从史出

(1)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常常从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等方面入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要求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往往提供观点,要求论证,必须论从史出。

试题渗透开放探究理念,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论证历史问题。

(1)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2)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请做出判断并加以论证。

(3)就材料中的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理由。

表述成文时要紧紧抓住以下三要素:

(1)揭示真相。

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

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2)精选史实。

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练。

(3)认识升华。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

上升到理论层次。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

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命题立意] 本题是评论性的开放性试题。

材料包括多种观点,如“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等。

可任选一种观点进行分析,但不得重复材料观点,也可综合材料信息提炼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主要是要读懂材料中的观点。

根据材料“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

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

具体的史实论证可以结合比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

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答案] 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评析: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异常艰难的时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面对日军的凶残屠杀和侵略,一些知识分子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散布历史虚无主义、亡国论和外来文化至上思想,否定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钱穆先生以一个爱国学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编写了《国史大纲》,呼吁知识分子理性看待历史、尊重国史、担当起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任,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有力地抨击了各种错误思潮,对于增强史学界、知识界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必胜的信心,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总之,不论是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应尊重国史,爱我中华。

1.(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

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2分)

[解析] 本题提供观点“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根据材料中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历经曲折,之后汉阳铁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等信息,可得出筹办钢铁企业要先解决技术和资源问题、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化充满艰难曲折、新中国对民族工业的改造等启示,然后根据所提取的启示,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说明。

[答案] 示例:

从张之洞经营汉阳铁厂初期遇到的问题和挫折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经济决策要遵循客观规律。

论证举例1:

张之洞开始创办汉阳铁厂时忽视了先要确定煤铁的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的一般规律,先购置机炉,结果却因没有合适的煤或者煤矿生产的煤与机炉不适用而导致了生产的延误和损失。

论证举例2:

近现代中国政府在领导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等原因,忽视或违背了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反之则往往能促进经济建设的良性甚至加速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

例如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全民大炼钢铁,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钢产量比去年翻一倍的高指标,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大量自然和社会资源等严重后果。

后来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遵循客观规律,“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论证举例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总结以往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强调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2017·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

[解析] 本题选取古代到21世纪初钟表的演变,涉及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生活史的内容,主要考查人类科技进步与钟表演变的关系。

试题给出的观点是“钟表的演变”,要求从“钟表的演变”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如“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与钟表的演变”等,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阐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分析全面。

开放探究型试题最大的特点在于答案具有多样性,应注意围绕“钟表的演变”审题、论题、阐述。

第一,审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二,论题:

通过时空演变,定位科技演变,把握钟表的演变。

论题为“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

第三,阐述:

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

[答案] 示例一

(1)论题:

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

(2)阐述

①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

②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

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

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③科技的进步推动钟表精度不断提高,钟表精度提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示例二

(1)论题:

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

(2)阐述

①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但不精确。

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

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飞速进步,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

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③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模板二 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

——立论、评论、史论结合

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考生提炼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观点的合理性。

这类试题考查考生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事物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强调的是一种探究能力,同时又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阅读材料,你侧重于哪一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3)“评析或论证材料中的某种观点”等,即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证。

解答提炼观点型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观点明确。

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明确。

第二,多角度逻辑论证。

可以按先对内后对外、先主要后次要、先材料后教材等顺序进行,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出思维的过程。

第三,史论结合。

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材料与具体知识而乱发挥是不可取的。

第四,语言通顺准确、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

(2018·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供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2分)

[命题立意]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

首先要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一个情节,然后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注意时间限制是近代早期),最后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

答题时要注意联系世界近代史的知识进行回答,要求对历史现象的概括要从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描述,史实正确,言之有理。

[高考阅卷评分细则]

本题答案分为提取情节并对应历史现象、概述、评价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按三个层次赋分。

第一部分:

从材料中提取出一个情节并指出其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4分)。

要求:

所提取的情节与历史现象对应正确,得4分;只提取情节或只答出历史现象,正确者得2分;没有提取情节,历史现象也总结错误,得0分。

第二部分:

概述该历史现象(4分)。

要求:

历史现象概述完整准确,包括历史现象的基本要素如历史时段、历史空间、历史活动主体、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发展趋势,得4分;历史现象概述基本准确完整,得2分;历史现象概述错误,得0分。

第三部分:

评价该历史现象(4分)。

要求:

评价客观全面,能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历史现象,得4分;评价不够准确客观,仅从一个方面进行评价,得2分;不能进行正确评价,得0分。

[答案示例]

情节与对应的历史现象:

鲁滨逊渴望航海冒险,在航海途中漂流到荒岛上,反映了近代早期欧洲人进行大航海的历史。

(4分)

概述:

1500年前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开始了海外探险,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开辟了从欧洲到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此后,英国、荷兰等国也纷纷加入了海外探险的行列;世界迎来了大航海时代。

(4分)

评价:

大航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2分);同时大航海也带来了残酷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亚非拉地区长期的贫穷和落后。

(2分)

3.(2019·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

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

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

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话剧《黑奴吁天录》(中国留日学生改编,1907年)

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

话剧《黑奴恨》(1961年上演)

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2分)

[解析] 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及相关内容的描述可提炼出论点是时代背景对文学的影响,阐释需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反抗清政府的革命斗争及20世纪60年代的阶级斗争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根据材料中《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基本内容以及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可从美国南北战争入手,也可从三个年份《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入手,提取一个论题,如:

从美国角度,可从人权、种族问题提取论题;从中国角度,可从维护主权独立、爱国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等方面提取论题。

然后围绕论题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论述要有史实依据,逻辑严谨。

4.(2018·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解答本题时,考生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围绕材料主旨——东汉史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拟订论题,可以从东汉史学受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或东汉史学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等角度拟订论题;说明要围绕论题,以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为依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

看法:

东汉史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说明:

史学家把历史人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体现了儒家“礼”的思想,维护等级秩序;等级划分的依据体现了儒家“仁”、仁政的思想;尧、舜、周文王等都是被儒家称颂的统治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等级最高;而秦始皇、夏桀、商纣王等是人们眼中的暴君,等级都排在后面。

西汉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其影响深入社会各个方面,材料中的现象正是对此的反映。

第一步:

定论点——精析材料,发现问题,寻找合适的论证角度

发现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没有问题的发现,就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发现问题是突破开放性试题的前提。

1.读懂、读透材料,明白问题主旨是发现问题的前提

无论题目是文字材料,或是图片材料,或是表格材料,或是历史地图,或是文字、图表等混合材料,都要一字不漏地读完,包括材料的出处、时间、注释,做到基本理解。

根据材料出处、作者、关键字词等确定题目涉及问题的时间、空间、范围。

概括材料内容,区分材料中客观事实与主观见解,明白问题主旨,审出材料的核心内容或问题主旨,指出其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及某些偏见,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2.获取有效信息是发现问题的关键

(1)有效信息及“有效”的体现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含在材料中的、对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

“有效”体现在对回答具体问题、联系所学基础知识、准确理解、把握问题主旨以及说明、论证上有效。

(2)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从所提供的文字、图表等材料中获取。

第二步:

选论据——回归教材,联系所学,依据观点选取所需论据

知识是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尤其是历史学科,任何知识和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的,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若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考,则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效。

新课改以来,历史开放型试题由传统的“紧扣教材”转变为“若即若离”,即仅以教材为依托。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试题的命制不拘泥于教材,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因此在答题时必须准确调动、合理利用所学知识,将题目的情境信息(发现的问题)嵌入到所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中,并与教材内容相对照、反思、调试,进而根据需要选择出合适的内容去解决具体问题。

第三步:

规范答——亮明观点,组织论据,采用“三段式”作答

审清题目时间、空间、角度等限定,针对不同的方法提示语,采用三段式规范进行论证。

论证,就是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任何一个论证都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即三段式论证。

第一段

提出正确、鲜明的观点或论点

第二段

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用简要、通顺的文字从多角度进行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论证,尽量用学科术语回答

第三段

进行小结,升华认知

(2019·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

(注:

“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

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2分)

[技巧运用] 

第一步:

定论点

材料反映了美国一学者对19-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知,该学者分别从“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两个不同角度,对世界历史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要求考生提出对该学者认识的见解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即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注意题目要求“见解明确”,也就是提出明确的观点,赞成或反对或修正。

阐述理由时,考生要注意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二步:

选论据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主要是从人与自然,文明与文明碰撞接触这两个方向去认识的。

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比较容易的观点进行解读。

比如19世纪40—60年代鸦片战争这个点,可以赞同这一观点。

鸦片战争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一次交锋,最终以中国的战败告终。

这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接触与碰撞之一。

论述时可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等方面去理解中英之间的文明碰撞。

第三步:

规范答

第一段

明确题目中“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的含义

第二段

结合题目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从两者中选取一个或者两者兼顾,进行论述。

在论述时要结合材料提供的重要史实,说明自然进程中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注意要全面;如果叙述人文进程,可结合材料提供的重大史实,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第三段

归纳总结,升华认知:

说明人类社会在两个进程发展中不断进步。

[答案] 本题解题要领:

先表态,得态度明确分;释论点,得提取论点分;找史实,得史实分;巧论证,得规范逻辑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精语言,得学科用语分。

5.(2017·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

[解析] 材料主要围绕西方国家的侵略和中国的应对这一论题阐述。

分析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从列强的侵略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这个角度回答。

第一,审题:

围绕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第二,论题:

根据材料,抓住西方侵略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提炼中心主题。

第三,阐述:

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必须结合中国近代史实。

(1)近代列强的侵华具有双重影响。

(2)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 示例

论题:

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阐述:

①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

②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文化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化,出现简约文明婚姻等。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

③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6.(20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