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技术交底DOC.docx
《雨污技术交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污技术交底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雨污技术交底DOC
技术交底书
工程名称
站南路-管网工程
编制时间
2016.7.31
编制单位
工程部
接收单位
交底内容
交底内容
一、工程概述
本次交底范围为ZNK1+120~260范围内排水管网,污水井号编号为W1-W7,雨水管网井号编号为Y1-Y8,其中在W2和Y4处有站场W2-1和Y4-1内排水接入。
排水方向为由小编号向大编号方向顺坡进行,坡度为2‰,埋深为2.5~7.23米。
具体深度见交底后附图。
污水管道采用玻璃钢夹砂管,非承压管压力等级采用0.2Mpa。
人行道上埋深小于4.0m,环刚度SN=5000N/m2,人行道上埋深在4.0~6.0m之间或设置于车行道下环刚度SN=7500N/m2,管道埋深大于6.0米时采用SN≥15000N/m2。
雨水管道采用玻璃钢夹砂排水管,非承压管压力等级采用0.2Mpa。
人行道上埋深小于4.0m环刚度SN=5000N/m2,人行道上埋深在4.0~6.0m之间或设置于车行道下环刚度SN=7500N/m2,管道埋深大于6.0米时采用SN≥15000N/m2。
玻璃钢夹砂管采用砂垫层基础;埋深<0.7m或>6m的排水管采用满包混凝土加固。
2、施工方法及标准
2.1施工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沟槽开挖→管道基础→管道安装→检查井施工→污水闭水试验→管道回填
2.1.1、测量放线
检查井坐标点为主线管道轴线投影与检查井横轴线交点。
沟槽开挖前根据设计图纸进行中线定位,测放管线中线桩时。
管道中线桩每10m一点,桩顶钉中心钉,在沟槽外适当位置设置护桩;根据中线控制桩及开挖深度测放沟槽上口开挖位置线,现场撒白灰线标注,然后在上口线外侧对称钉设一对高程桩。
每对高程桩上钉一对等高的高程钉。
高程桩的纵向间距为10m。
开挖过程中,必须对中线、高程、坡度、沟槽下口线、槽底工作面宽度等进行检测,并在人工清理前测放高程控制桩。
沟槽人工清底后,放出管线中线控制桩,采用水准测量将测量队给定高程点高程引测至沟槽底。
2.1.2沟槽开挖
开挖前,用白灰撒出沟槽上口线、中线、下口线,并随时保证灰线清晰。
从管道上游(小编号检查井)采用挖掘机分段开挖,随挖随运,同时修整边坡。
沟槽开挖具体布置图如图1所示,沟槽边坡坡度按照1:
0.5执行,每边预留50cm作业面,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土质情况灵活调整确保边坡稳定。
图1
开挖出的不适宜回填土由自卸汽车统一外运至指定的弃土场;用于回填的土方在现场临时堆放,多余的土方外弃至土场。
设计槽底高程以上留约200mm不挖,采用人工清槽见底。
开挖后,邀请业主、勘察设计及监理人员共同验槽,确保地基承载力,必要时采用适当的措施进行换填处理。
2.1.3管道基础
沟槽检验合格后,用中粗砂铺筑垫层。
采用人工溜槽将回填用砂送入槽底,人工摊砂垫层,并采用平板振动夯进行夯实。
雨、污水管均采用120°砂石基础。
砂垫层具体尺寸见表1。
表1
2.1.4管道安装
挖接头工作坑
在管道安装前。
在接口处挖设工作坑,承口前≥600mm,承口后超过斜面长,两侧大于管径,深度≥200mm,如图2所示。
图2
管材检查
下管前进行外观检查,管材上须有合格印章,边脚整齐无破损,发现裂纹、管口有残缺者不得使用。
下管
吊装前应找出管体重心,作出标志以满足管体吊装要求。
根据检查井之间距离对管道进行切割,承口、插口清理干净后,用两根吊带作为吊具,吊车下管,保证管道缓慢、平稳下落。
下管时使管道承口逆水流方向,插口顺水流方向,由下游向上游依次安装。
第一节管下管为基础管节,为了保证管道安装时基础管节不位移,在管节下游方采取防止位移措施。
上胶圈
将橡胶圈按照正确方向套入第二节管子插口上的凹槽内,用凡士林均匀涂刷在承口内侧和橡胶圈上,套好的胶圈均匀、平直、无扭曲,就位正确。
撞口
管道撞口时,用两道龙门架悬吊第二节管。
插口与承口对正位置,并与第一节管保持中心水平位置,悬停。
在第二节管的承口部位用方木做后背,套好钢丝绳,用倒链将第二节管缓慢匀速拉入第一节管内,并有专人检查胶圈滑动情况,发现胶圈滑动不均匀时,用扁凿将胶圈位置调整均匀后再继续施工。
插口达到安装位置后,放松钢丝绳。
测量管道平面位置和管内底高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后用垫块固定。
检查管道内外接缝和胶圈,缝隙满足要求,胶圈位置在同一深度、环向位置正确后,进行下节管材安装。
倒链拉入法安管如图3所示。
图3
锁管
铺管后为防止前几节管子的管口移动,可用钢丝绳和倒链锁在后面的管子上,如图4所示。
图4
2.1.5检查井砌筑、浇筑
检查井全部为矩形检查井,本段检查井分现浇和砌筑两种:
埋深小于6m为C30预制砼砌块,砌块断面300*300mm,大于6m为井室为现浇钢筋砼,具体大样见附图。
砌筑前仔细阅读交底内的附图及相关要求,对各井室高度数据、踏步安装尺寸等数据进行仔细核对。
检查井砌筑前,整平检查井基础后浇筑1层30cm厚的C20混凝土,现浇检查井浇筑1层10cmC20混凝土。
管线施工完毕后。
砌筑前清理砌筑部位,洒水润湿,先铺一层M10砂浆,再砌筑砼块,做到满铺满挤。
灰缝砂浆饱满度不低于90%,砌筑时上下错缝,相互搭接,水平和垂直缝宽控制在8~12mm。
支管:
检查井接入支管,管顶砌圈加固,拱圈高125mm。
支管随砌随安,管口外缘与井室内壁平齐,用M10砂浆封口抹平。
流槽采用C30混凝土浇筑。
井室内的踏步,安装前一天刷防锈漆,在砌筑时用砂浆埋固,随砌随安,不得事后凿洞补装,并及时检查踏步的上下、左右间距及外露尺寸,保证位置准确无误。
盖板安装用M10水泥砂浆座底,吊车吊装就位,安装位置准确,底部平稳,盖板安装完成后继续砌筑井室,距离地面30cm时安装模板、绑扎钢筋现浇井口混凝土。
抹面勾缝:
抹面前应先用水润湿表面,然后用三遍法抹面;砌块勾缝砂浆塞入灰缝中,压实拉平,深浅一致,横竖缝交接处应平整。
凹缝比墙面凹入3~4mm,勾完一段应及时将墙面清扫干净。
大于6m检查井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
检查井与管道连接见图5。
图5
2.1.6闭水试验
一般规定:
管道闭水试验必须在沟槽回填前进行。
井室砌筑、现浇完成后,进行闭水试验的管段两头采用砖砌管堵,在养护3~4天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进行闭水试验。
闭水试验的水位,应为试验阶段上游管内顶以上2m。
闭水过程中同时检查管堵、管道、井身,无漏水和渗水,在浸泡1~2天后进行闭水试验。
2.1.7沟槽回填
闭水试验合格,雨污水管道安装并经验收合格后进行管道回填。
回填土料的要求:
回填土料宜优先利用基槽内挖出的土,但不得采用淤泥或淤泥质土作为回填料。
具体回填见图6。
图6
工作坑回填:
管道安装就位后,应及时对管体两侧同时进行回填,以稳定管身,防止接口回弹,宜用最佳含水率的过筛细土填塞。
管道承口部位下的工作坑,应填入砂砾,用人工方式夯打密实。
管道与基础之间三角区填实。
回填土按基底排水方向由高至低管腔两侧同时分层进行,填土不得直接扔在管道上。
沟槽底至管顶以上500mm的范围均采用人工还土超过管顶以上500mm以上可采用机械还土,还土时分层铺设夯实。
回填土虚铺厚度参照表2执行。
压实机具
虚铺厚度(mm)
铁夯
≦200
冲击夯
200~250
夯实:
回填土的夯实采用人工夯实和机械夯实两种方法。
夯实时,管道两侧同时进行,不得使管道位移或损伤。
回填压实应分层进行,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500mm范围内采用薄铺轻夯夯实,管道两侧夯实面的高度差不大于300mm,管顶500mm以上回填应分层整平和夯实。
采用木夯、冲击夯压实工具时,应夯夯相连。
采用压路机时,碾压的重叠宽度不得小于200mm。
3、技术要求:
3.1砌筑的检查井和抹面必须砂浆饱满,与管道外皮接触处、安装踏步位置、脚窝处砂浆饱满。
3.2管道两侧及管顶50cm内回填土不能有碎石、砖块、垃圾等,填土分层进行,每一层虚铺厚度符合交底要求,在回填过程中保护管道本身的安全,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采用冲击夯夯实,回填时两侧对称回填,高差不超过30cm。
主控项目
管道的走向、标高及坐标等应满足设计要求。
一般项目
橡胶密封圈正确就位,不扭曲、不脱落
管道安装前挖的工作坑尺寸满足管道安装要求,且使玻璃钢夹砂管与砂垫层基础均匀接触。
成品保护
管道的运输、安装要谨慎操作,避免刮碰损伤。
安装完毕要及时对外表进行保护,防止交叉作业污染管道。
在管道安装过程中,管道未堵口前应对接口处做临时封堵,以免污物进入管道。
四、安全注意事项
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等防护用品。
2、沟槽开挖自上而下,分层开挖,禁止掏挖,按交底要求放坡。
3、沟槽开挖过程中发现的未明管线,及时联系设备管理单位对既有管道、电缆或其他构筑物防护,并在有防护员在场的情况下方可机械施工。
4、开挖过程中必须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措施,必要时派专人看守。
5、机械开挖和回填时施工人员严禁接近挖掘机回旋半径以防机械伤人,在基槽内施工作业时要时刻注意基槽上方土方,防止土方坍塌,吊装下管时,必须有专人进行指挥,禁止任何人在已吊起的构件下停留或穿行,已经吊起的管道不准长时间停留在空中。
6、施工过程中,所有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佩戴好防护用品,遵守劳动纪律。
五、文明施工
1、施工场地保持干净整洁,各种施工材料及施工机具按指定地点堆放整齐,并分别作出标识,不得随意摆放。
2、施工完毕后,按要求对场地进行清理,并将生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以便统一处理,严禁乱弃、乱倒。
3、保证施工机械正常工作,尽量使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再进行填筑施工。
4、施工便道注意经常洒水保养,防止尘土飞扬、污染环境。
参加人员
技术负责人
交底人
接收人
交底日期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