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基础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0002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基础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基础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基础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基础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基础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基础卷.docx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基础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基础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基础卷.docx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基础卷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基础卷)

一、选择题

1.(2018年甘肃天水阶段考试)某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

“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度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度D.宗法制度

2.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一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

“‘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

”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上文“右在”后面的”----------“应是()

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控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4.古今往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世界近现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朝的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5.有人认为秦始皇是“一代暴君”,但明代李贽称他为“千古一帝”。

这个史上功过参半的君王,以下属于他统治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创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  ②在“西南夷”修筑“五尺道” ③开凿灵渠以便抗击匈奴 ④在全国实施郡县制

A.①②B.③④ C.①④  D.②④

6.秦代凡是地方军队调动,五十人以上就必须以虎符为信。

下图铜制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虎颈至胯间写有:

“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秦之郡名)”。

阳陵虎符所隐含的秦朝历史信息包括()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②书法篆刻艺术 ③民族关系 ④冶金铸造水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

8.“相”是中国古代帝王的重要政治助手。

下列与“相”的权位最相符的是()

A.唐朝的兵部尚书B.宋朝的同平章事

C.明朝的进士D.清朝的军机大臣

9.《管子·国蓄》记载:

“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

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

”在此,管仲强调()

A.要实行仁政,以德治民

B.严刑峻法是造成社会不安、政权不稳的根源

C.富民是礼乐教化的基础

D.贫富差距调节对于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性

10.观察以下图片,请问以下哪条信息不能从图片中得出()

A.皇帝至高无上B.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C.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D.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11.某地称自己籍贯为“越人”,逐渐让位为“会稽郡人”,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12.下列官职或机构,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秦朝的御使大夫 ②西汉的刺史③元朝的御使台④明朝的按察院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中国封建社会若有民告官,在秦朝、汉朝、两宋应分别由谁先来授理()

A.太尉、刺史、转运使B.御史大夫、刺史、通判

C.丞相、三司使、军机处D.御史大夫、州牧、节度使

14.《秦始皇本纪》记载: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赢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15.2005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年度“全国百强县”。

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

……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材料二: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

……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

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

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4)通过对材料“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17.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新唐书》记载: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薛金星《教材全解》

材料二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

及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明太祖集》

材料三

材料四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五英人于世界民族中,诚不愧为先觉,彼既认明王权不当绝对,即创为根本大法,使国中贤智,得所准据,以发抒其意气。

——章士钊《政本》

材料六“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

《联邦党人文集》

(1)根据材料说明,宰相的职责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自秦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后,在中央存在着什么问题?

(2分)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个问题?

(3)图一是我国什么时期的政治制度?

图一和图二体现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

(4)依据材料,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5)材料中的“根本大法”是指哪部法律?

以此为依据英国逐渐确立了什么政体?

(6)材料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或作用。

 

18.请阅读下列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哀帝说:

“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

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

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试归纳之。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所实行的行政制度。

(3)秦朝、唐朝、明朝的丞相权力各是怎样的?

(4)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这一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C

【解析】略

2.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皇权。

秦始皇统治时期,皇帝总览政治、军事、经济大权,虽然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但没有调兵权,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所以右在皇帝,A项正确;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负责监察百官;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3.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依据题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文字和材料中文字“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可以判断是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本题选择A。

B时间符合,但意思不符合。

C不在秦朝确立。

D时间不符合。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D

【解析】

试题分析:

①秦朝的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②“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平民的利益;③英国《权利法案》限制了君主的权力,确立议会的中心地位;④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制,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因此①④符合题意。

考点:

中外政治制度和文献

点评:

组合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1、肯定法。

对于题目考查的内容掌握较牢、记忆清晰、可快速作出正确选择的,应采用肯定法,果敢作答,从选项中迅速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排除法。

一是排除含错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错误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含有这个错误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

二是排除漏正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正确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不含有这个正确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

三是留同存异,若经过前面两次排除后,还有两个题肢需要继续排查,两个题肢中相同的选项保留下来,不同的选项进行辨析,从而判断出正确的、排除错误的备选项。

3、选基法。

此方法与排除法有点类似。

根据自己掌握的熟悉知识先确定一个或两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题肢作为基点,然后以此对各选项比较辨析,顺藤摸瓜,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5.D

【解析】

试题分析:

①项错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在夏朝时期就开始了;②项正确,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联系修筑了五尺道;③项灵渠是在中国的岭南地区,不是在北方抗击匈奴的屏障;④项正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因此②④正确,故选D。

考点: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点评:

秦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巩固,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心郡县制,在南方设立南海、桂林、象郡,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这些措施都需要学生掌握。

6.C

【解析】

试题分析:

联系秦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材料中反映出当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秦代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铜制虎符上的文字,应联系秦的“书同文”政策;虎符为铜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秦代的治金铸造技术水平;阳陵为秦之郡名,今陕西高陵县,并不能反映秦当时的民族关系。

故排除③,选C。

考点: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权至高无上,设立三公九卿的中央机构,地方上推广郡县制,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宰相具有位极人臣的特殊地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7.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的意思是秦秦朝统一了全国后,剖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这反映了秦朝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

故选B。

行省制是元朝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丞相的理解。

A项是错误的;唐朝的兵部尚书不是丞相。

C项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

D项清朝废除了丞相。

通过排除法,所以选B。

9.D

【解析】

试题分析:

管子的这句话体现的是如果人民的贫富差异过大会导致政治的腐败,司法的混乱,是导致国家不稳定的最大原因,因此选D。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

点评:

要采用不同方法排除迷惑性干扰项。

有的干扰项在试题中只起陪衬作用,一看便能作出判断;有的干扰项与正确选项十分近似,具有较大的迷惑性,易使让人误入圈套,掉进“陷阱”。

迷惑性干扰项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正确选项近似,一般都只含有部分符合题意要求的合理因素。

因此,排除迷惑性干扰项,首先是一个认知水平问题。

准确地排除迷惑性干扰项,需要一种很强的建立在阅读、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融概括、比较、分析和判断于一体的综合解题能力。

10.D

【解析】略

11.C

【解析】

试题分析:

“越人”一词来源于分封制,即“越国地区人”;“会稽郡”是郡县制度下地方的一个行政单位。

“越人”,逐渐让位为“会稽郡人”,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郡县制的实行。

B项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D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

故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时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与中央

关系

被分封的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

影响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划分

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

共同点

目的

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性质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12.D

【解析】

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古代有监察职能的有秦汉的御史大夫、西汉的刺史、北宋的通判、元朝的御史台和明清的按察院等。

因此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考点:

古代的监察制度

点评:

古代监察机构是历朝历代为了确保官僚机构的廉洁高效正常运作而实行的制度。

这在秦朝设置御史大夫监察中央百官,在地方上设置御史台,后来被各朝沿袭。

西汉时期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与此相关的负责监察的官员还有宋代的设置通判等。

学生应该有意识的注意历史相关知识的线索。

1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社会的监察制度,其中在秦朝管理监察的是御史大夫,汉朝是刺史,宋朝是通判,所以正确的是B,CDA错误。

14.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说明秦王嬴政为了充分肯定自己统一中国的功劳才使用始皇帝的称号,秦始皇是秦王嬴政完成大一统的产物,答案选A,BCD三项表述不符题意。

考点:

秦代皇帝制度

点评:

秦始皇开创的皇帝制度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①皇权独尊:

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称谓皇帝专用,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皇帝至上:

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③皇位世袭:

“朕为始皇。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15.B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

最早的县制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推行的,是在战国时期,注意秦朝不同于秦国。

16.

(1)特点:

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域特色。

印证:

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完备的法

体系各具特色。

(2)影响:

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

(3)变化:

由排斥到接受。

原因: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

(4)启示: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或尊重各国优秀文明及其历史传统);加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待东西方文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是有关“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的专题内容。

(1)“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可知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东亚、中亚各国;有材料中“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可见他眼中的世界史是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两人共同的地方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史是不同的地域性的。

(2)首先是增加了农作物的品种;根据“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得知改变了原来农产品结构;根据“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知,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3)关于态度,根据“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可见是排斥西学;根据“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可见是学习,效仿,变为接受。

关于原因,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分条作答:

首先是鸦片战争的打击下中国战败的刺激;其次是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模范作用;再次是19世界60年代中洋务运动的作用。

(4)启示是开放性思维能力的考察,可以分别从以上几个材料中得出,材料一说明不同的文明各有长处;材料二说明不同的文明通过交流和碰撞更会丰富自己的文明;材料三说明要善于吸收不同文明的长处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

东西方文明·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17.

(1)“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宰相权重,容易形成对君权的威胁。

废丞相。

(3)唐。

图一是专制(或集权)的决策方式;图二是民主的决策方式。

(4)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任人唯贤。

(5)《权利法案》。

君主立宪制。

(6)分权制衡。

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或防止出现专制)。

18.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秦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明朝废除丞相,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4)相权受到限制、分割和削弱,皇权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