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1课时 社会发展的规律.docx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1课时 社会发展的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1课时 社会发展的规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1课时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1课时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
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
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
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意识具有
相对独立性:
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
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
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推动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位: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
(2)作用: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
性质和面貌。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
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1)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
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
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前进的、
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
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是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
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思考
Ⅰ.近年来,新词语不断涌现,如共有产权房、租购同权、灰犀牛等等。
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看,新词语不断涌现说明了什么?
提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新词语的不断涌现,表明社会生活在不断变化、发展。
Ⅱ.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种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也会随之改变。
Ⅲ.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种观点对吗?
提示:
该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改革。
探究活动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情景:
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
青蛙说:
“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对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
”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牛头变成了鱼头,牛尾巴变成了鱼尾巴,牛身上长满了鱼鳞和鱼鳍。
问题探究:
(1)你能推测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吗?
这一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
小鱼脑海里的奶牛的形象是由它自己想象完成的,当然也听了青蛙的描述。
这个故事说明人的意识的形成是要受到主观认知和客观实际制约的。
(2)请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产生的原因。
提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小鱼的“社会意识”由社会环境决定,与它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与“社会交往”相关。
1.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进而对社会存在产生不同的作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别提醒
(1)错误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并不总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不能夸大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虽然有阻碍或推动作用,但根本上,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比较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
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晰:
(1)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语言的变化能决定意识的变化吗?
(3)材料体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了吗?
提示: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不能,物质决定意识。
(3)没有。
[答案] A
探究活动二:
社会基本矛盾
情景:
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
浙江省政府为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率先推出以“最多跑一次”为目标的政府自身改革。
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明确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的边界,减少政府权力的越位、错位和缺位。
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区块链技术,做到信息真实、数据共享,减少部门间数据使用的道德风险,推动部门职能业务的自动化。
“最多跑一次”改革效果明显,减少了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业激情与创新活力,政府服务效率提高,人民获得感增强。
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说明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正确性。
提示:
①政府自身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改革。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的完善,所以浙江省率先进行政府自身的改革。
③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最多跑一次”改革减少办事成本,激发创新活力。
所以改革是正确的。
1.图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2.正确理解人类社会两对基本矛盾的地位和作用
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所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仅遵循它自身的运动规律,而且服从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解决。
特别提醒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区别与联系
2.某省常务副省长在省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全体会议上曾强调,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简政放权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着力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简政放权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 ②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简政放权是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需要 ④简政放权可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激发市场活力
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晰:
(1)简政放权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还是上层建筑的调整?
(2)简政放权能激发市场活力是哲学观点吗?
提示:
(1)上层建筑的调整。
(2)不是。
[答案] A
探究活动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情景:
我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内容就是变革生产关系。
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国有企业一统天下到多种所有制企业遍地开花,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
这些无不得益于改革开放。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
问题探究:
(1)材料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哪些道理?
提示: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大步向前,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
②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我国的改革开放也经历了一些曲折,经验与教训都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与把握。
(2)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改革的理解。
提示: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实现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1)阶级社会:
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2)社会主义社会:
通过改革实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特别提醒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等于社会发展过程总是前进的、上升的
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并不意味着社会历史的每一次运动都是向前的,社会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前进中有曲折甚至倒退,但总体上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2.图示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关系
3.改革一般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的改良革新。
自古至今,改革从来非易事。
中国历史上历次“变法”“革新”,不无终成大功之先例,但更多的是中道崩颓,或昙花一现。
上述材料直接蕴含的哲理有( )
①改革是对现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晰:
(1)材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了吗?
(2)材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吗?
提示:
(1)没有。
(2)没有。
[答案] C
知识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青年性情内敛、思想保守,如今21世纪的青年更倾向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这表明(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年代不同青年个性不同,A不符合题意,D当选;材料没有体现理论创新问题,B排除;C说法错误,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作用不同,只有科学的社会意识才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2.几十年来,“红船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
D.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答案 C
解析 “红船精神”属于社会意识,其激励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说明其促进了社会发展,C正确。
知识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40年前,中国经济还处于崩溃的边缘,全国有2.5亿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40年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我们坚持改革创新,并且( )
A.彻底否定了过去的历史
B.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D.使经济基础适合上层建筑发展状况
答案 C
解析 A观点错误,改革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不是彻底否定过去的历史,故排除。
B观点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故排除。
C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改革就是调整原有的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故入选。
D观点错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不是经济基础适合上层建筑发展状况,故排除。
4.从“同票不同权”到“同票同权”,选举制度的完善是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
这体现了(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C.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D.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社会发展
答案 C
解析 “同票同权”属于政治制度的变革,这是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出的调整,属于上层建筑,选C。
A、B与题意不符。
D说法过于绝对。
知识点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5.李克强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表示:
中国经济拥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通过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从哲学上看,总理的自信是因为( )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改革能消除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③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④改革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总理的自信是因为看到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③正确;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④符合题意;①不是总理自信的原因;消除各种矛盾的说法错误,②不选。
本题选B项。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
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古老的中国,推开了一扇眺望世界、变革求新的大门。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走投无路的18条汉子签下大包干契约的“投名状”,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从此,改革大潮风起云涌,释放着强国富民的愿景。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更加艰巨的改革任务。
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革命的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
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
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坚定行动,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改革开放的唯物史观依据。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我国改革开放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作出的必然选择。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改革开放有利于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动力,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解析 本题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背景材料,考查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
可结合材料,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等方面,分析我国改革开放的唯物史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