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福建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9867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福建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福建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福建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福建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福建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福建卷.docx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福建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福建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福建卷.docx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福建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师者,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3)宁溘死以流亡兮,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4)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6)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无易错字,但是记忆要准确,“者”字易漏写。

(2)“受”字易错。

(3)“也”字易漏写。

(4)无难写字。

(5)“烽”字易错。

(6)“涯”字易错。

答案: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余不忍为此态也 (4)大漠孤烟直 (5)烽火连三月 (6)断肠人在天涯

【点拨】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平时背诵名句名篇要注意领悟其含意,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

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

接手书,义笃而辞质。

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

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

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

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

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

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

聚落居人,貌甚闲暇。

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

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

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

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

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

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

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

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

退之⑥云:

“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

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 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

②色养:

指孝养侍奉父母。

③褐甫:

方苞的另一位朋友。

④胥易技系:

形体劳累,心怀忧惧。

⑤蔑蔑:

藐小,不足称道。

⑥退之:

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义笃而辞质     笃:

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期:

约定

C.向人索衣食索:

搜寻

D.士友间鲜不相庆鲜: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义笃而辞质”中的“笃”和“质”的位置相同,都是形容词,把“深厚”代入后很通顺,推断“笃”为“深厚”意,正确。

B.“期”可用联想推断法来判断,在成语“不期而遇”中就是“约定”之意。

C.“索”,根据语境把单音节词语译成双音节词语“索取”即可。

D.“鲜”,可联系《陈情表》中的“终鲜兄弟”,意思为“少”。

【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养成梳理和积累的习惯。

答题方法:

①联想推断法。

根据以往课文中学习的实词或成语来推断。

②句式推断法。

利用排比句、对偶句等句式上的特点来推断。

③语法推断法。

根据活用等语法来推断。

④语境推断法。

把选项中的解释代入原文,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是否正确。

⑤邻字推断法。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3分)(  )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D.②③⑥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去离风沙尘埃之苦”是方苞自述南下的经历,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是方苞的生活状态,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方苞害怕出现的情况。

排除①④⑤,所以选择D项。

【点拨】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时应注意:

(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

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谁?

”“什么?

”“怎么样?

”等。

(2)判明性质,识别错项。

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念表述出来,而所列选项多为对具体事实的叙述,这就需要能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内涵、性质,由此判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3)把握规律,辨明陷阱。

考题中常见的陷阱有三种:

①暗换对象;②进程混乱;③答非所问。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解析:

选B。

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B项无法告诉书童的心事不是“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而是“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

【点拨】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

曲解文意、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事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涉及重点实、虚词和词类活用。

(1)“岩”“川”是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在山岩上”“在河岸边”;“系”是实词,“束缚”。

(2)“虽”是“即使”;“入”是“入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逆旅”是“旅馆”;“废”是“荒废”。

答案:

(1)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2)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

同时要掌握“留”(专有名词等)、“删”(不译的虚词)、“补”(省略成分)、“换”(古词换成今词)、“调”(词序)、“选”(词义)、“固”(结构)、“意”(意译)等翻译方法。

参考译文:

方苞顿首:

自从那次在书斋中握手(告别)后,没能再见面。

接到你写的信,情义深厚而文辞质朴。

即使是古代的交好的朋友之间,难道有超过(这种感情)的吗?

我和朋友们交往,已经接近十年,(这期间和我)思想兴趣相同,相知很深的朋友,有像您这样的吗?

(我)离开国都,乘船向南行进,离开风沙尘埃的苦地,耳目舒放明彻。

又离家不能温顺恭敬地供奉父母已久,能够回家问候探望,稍微忘记了身份的贫贱。

唯独思念几个朋友,(我们)分离异地,见面的时间又不可以约定。

梦中时时看见兄长和褐甫等人击掌谈论古今之事,尽情嬉笑欢呼,醒来后徒增悲伤和离散的遗憾。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停留八天,就被生计所迫来到宣城和歙县一带,这期间经过泾水。

路上看到左右两边高高的山峰直冲云霄,河水清凉见底,崖岩参差重叠,风云往来,古树、奇藤、高大的竹子茂盛盘曲生机勃勃。

村落里的居民,样子看起来很清闲。

于是联想到古代的庄周、陶潜这一类人,逍遥自在、放逸超脱,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天地、日月、山川的精气,浸灌到他们的胸怀,来增加他们的奇特,所以他们写出的文章都能把大自然的精神如实反映出来。

假使让我在这里有一亩宅院、几顷田地,一边耕作,一边修养道德身心,深入钻研经籍并且撰写文章,胸中开阔通达,不受外物的侵扰,自己能够取得的成就,不一定就比古人小。

(而我)竟然一年到头困苦不堪,向人索取衣食,有时在山水之间奔波,颠踣困顿,为贫困所迫,有时形体劳累,心怀忧惧,为世俗事情所束缚,不能有一天宽闲自己的身心。

有德行的人坚守穷困,不惧怕自己辛苦憔悴,(却)很害怕自己的神智纷乱,学问的积累、增进荒废停止,抱着远大的志向而最终一事无成。

 

我二十六岁了。

假使虚度时光,昏昏然一如既往,那么由此而到四十、五十岁,哪里会困难呀!

在生前没有什么收获,在死后没留下什么名声,这将与普通人一样不足称道啊。

每当想到这件事,如久治不愈的重病附在我身上,半夜起身,绕屋走来走去,我那书童奴仆感到惊奇不知道为什么。

我的心事,可以告诉谁呢!

您又有什么办法为我筹划呢!

兄长您考中了举人,朋友之间很少有不庆贺的,而我却私下为您担忧。

韩愈说:

“众人认为是进益的事情,我未必不认为是退步。

”希望您自己时刻保持自省。

我近来想深入钻研各种经籍,打破旧说的束缚,来求证它本来的意思。

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时光飞逝,只有各自勉励,以在孤独的生活中寻求安慰。

方苞顿首。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 ①明河:

银河。

②太清:

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

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第二联以风吹树林,一叶飘落,露湿野草,百虫竞鸣,衬托出深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理解诗人情感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陆游一生都想报效国家,即使年老体病,即使是在半夜无眠,诗人都在想着自己年轻时的英勇,在想着杀敌报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答案:

(1)【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点拨】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意象)。

鉴赏意象的方法:

①注意意象本身的特征。

有一些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具有普遍意义,要积累一些常见意象的含义。

②解读意象要结合诗意。

意象往往与诗歌表现出来的整体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回答意象题,一般要回答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看题目,弄懂诗词内容,清楚诗眼,把握意象特点,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明确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思想。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张飞攻下两座城池后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来支援。

交战中,黄忠马失前蹄而关羽让他换马再战。

黄忠被关羽的义气所感动,与太守出城投降。

(《三国演义》)

B.黛玉从傻大姐儿的话里得知贾府要宝玉娶宝钗,就去见宝玉,宝玉只会傻笑。

回到潇湘馆后,病情日重一日,她感到绝望,便烧了诗帕和诗稿。

(《红楼梦》)

C.高老太爷生日庆典后不久,觉新就接到梅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往她家。

看着梅的遗体,觉新百感交集。

他忍着悲痛,与梅的家人共同料理了丧事。

(《家》)

D.赵伯韬告诉吴荪甫,外国金融资本家正要实施兼并中国的民族中小企业的计划。

回到家后,吴荪甫又得到在公债市场投资失败的消息,他彻底绝望了。

(《子夜》)

E.欧也妮过生日那天,夏尔的公子哥儿做派让有些客人反感,但欧也妮却很喜欢。

她细心安排夏尔的卧室,并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和糖。

(《欧也妮·葛朗台》)

解析:

选AD。

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

A项,黄忠并没有与太守出城投降,而是“黄忠为报关羽不杀之恩也只用弓箭射中关羽的盔缨”。

D项,赵伯韬提出来要借款给吴荪甫亏损的益中信托公司,条件是把益中信托公司抵押给自己。

吴荪甫回去和别人商量后没同意,然后放手一搏去投资公债,后来也失败了,所以他彻底绝望了。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回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多积累名著知识,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 易:

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

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1)材料的中心是一个“忧”字。

尧、舜以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为忧,农夫以耕种的丰歉为忧。

准确理解文言句意是解题的基础。

(2)题同样要理解文意。

答案:

(1)(要点)“忧”的内容不同:

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

(意思对即可。

(2)(要点)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

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

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

(意思对即可。

【点拨】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材料要点,找出材料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弄清楚观点表述的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

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

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

把财物分给别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

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 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

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

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

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

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

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

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

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

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

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

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

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

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品营造的精神空间。

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

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

9.下列对文章中“刷新”一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

B.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智识训练中重新发现自己,使精神日益丰富的过程。

C.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对永恒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进精神人格的养成。

D.能见识到另一个世界:

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和经典所营造的精神空间。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

A项偷换概念。

答题区间主要在第二段,原文是“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而不是“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

【点拨】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重要概念主要有:

具有重要地位的专业术语、具有概括作用的词语、具有特指对象的词语、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

设题陷阱:

①偷换概念;②无中生有;③强加因果;④夸大事实;⑤以偏概全;⑥断章取义;⑦混淆是非。

答题方法:

①精心审题,明确答题方向;②全文搜寻,逐段圈点;③题文对照,明确陷阱,辨同析异;④摘录原文,组织答案(主观题)。

10.文章说:

“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

”“每日”强调的是什么?

请谈谈你的理解。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每日”就是每一天,强调阅读的持久性,不可以间断。

“精神刷新”是说阅读的收获,也就是“每一天都要阅读,都要有收获”。

答案:

“每日”强调的是阅读要勤,不要间断,要持之以恒,以达到“日新”。

(意思对即可。

【点拨】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题方法:

①整体阅读,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②分析文章的材料和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③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④分析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把握引述的材料隐含的作者的真实意图。

⑤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11.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第二段写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第三段写阅读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第四段写阅读是为了和世界更好地相处;最后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为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

把各段内容概括连缀起来就是文章的论述思路。

答案:

文章开篇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接着从自己和世界两个角度,具体阐述阅读对于养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最后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为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

(意思对即可。

【点拨】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思路:

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概括各段的内容,看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整体的。

只要把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理清,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主旨段、结语段分析清楚,文章的脉络层次就清楚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纸上故乡

邓 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

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

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

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